等深线与海底地形详解
等深线与海底地形

脊顶区: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 地形崎岖,呈现为多列与中脊走向平行延伸的岭脊与 谷地,起伏可达100~2000米。沿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 轴部,发育有中央裂谷。裂谷深1000~2000米,宽 约30000~50000米,是一个伴有地震、火山活动的 巨型凹地。洋中脊轴部为海底扩张中心,系炽热地幔 物质上涌的地带。 脊翼区:脊翼多由海丘及海山群组成。随着远离脊顶, 洋底年龄愈老,水深愈大,沉积层加厚,地形高差逐 渐减小,以致出现较平滑的地形。洋中脊两翼坡度与 海底扩张速度有关,快速扩张的中脊两坡较缓,如东太 平洋海隆;缓慢扩张的中脊两坡较陡,如大西洋中脊。
大洋中脊
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海岭,简称洋中脊。洋中脊是连续的全 球性构造单元,它纵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约 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33%,为地球上最大的环球性海底山系。 太平洋内山系位置偏东南,起伏程度小于大西洋中脊,称东太 平洋海隆。大西洋内中脊位于大洋中部,呈S形弯曲,与两岸 轮廓平行,称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歧分三支,呈倒置Y形, 通称印度洋中脊。三大洋中脊南端在南半球相互串联,北端则 潜伏进大陆。洋中脊脊顶水深多为2500~3000米,高出两侧 洋盆底部1000~3000米。洋中脊被一系列与其走向相垂直或 稍斜交的大断裂错开,沿断裂带出现狭长的沟槽、海脊和崖壁。
海隆:洋盆中一些宽广和缓的隆起区。有的略呈等轴状, 如百慕大海隆。有的隆顶上镶嵌着海山或火山岛,其形 成常与玄武岩质火山活动有关。
海台:具有比较平坦的宽阔顶面的海底高地,又称海底 高原。一般高出邻近海底1000米以上,顶面起伏不大, 边坡往往较陡,但也有比较平缓的。有边缘海台和洋中 海台两类,前者发育在大 陆边缘,后者为洋盆中孤 立高原。
大洋盆地
位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简称洋盆。约占 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 分割成许多次一级的深海盆地,盆底发育深海平 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海底地形的分布ppt课件

3、洋盆和洋中脊
(2)洋中脊
最长的海底山系
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分布
太平洋—大洋东部
大西洋---大洋中部
印度洋----人字型分布大洋中部
P18 阅读
• 大西洋中脊的发现
最新编辑ppt
15
大陆坡
最新编辑ppt
19
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 答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止确的是
最新编辑ppt
9
P17 活动
• 1.观察地形图,分析大陆架、大陆坡、岛弧、 海沟的位置关系。
• 2.比较下列三幅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图的差异, 并将其与亚洲东部、南美洲西部、欧洲西部对 应起来。
最新编辑ppt
10
B
A C
3、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深海平原):
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 地形平坦 地壳活动稳定 水深:4000---6000米
A BC DE海平面ຫໍສະໝຸດ 图中代号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
A 大 陆 架,B
, 大陆坡
C 洋 盆,D
,海 岭
E 海 沟,
最新编辑ppt
22
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 答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止确的是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BB.图中B处是海岭 C.图中C处是海沟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最新编辑ppt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BB.图中B处是海岭 C.图中C处是海沟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最新编辑ppt
20
下列有关岛弧和海沟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岛弧和海沟都分布在大陆边缘与 洋盆的过度地带
B、岛弧与海沟伴生 C、马里亚那海沟分布在东太平洋 D、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运动活跃的 地带
海底地形的分布ppt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1、大陆架和大陆坡
①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
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地方 为止,平均75千米 ③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原因 ④我国主要的大陆架分布 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
(1)大陆架
(2)大陆坡
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 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2、岛弧和海沟—大陆边缘 与洋盆的过渡带
(1)岛弧:
概念 著名岛弧 成因 分布
(2)海沟
著名海沟
成因
海沟 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
岛弧或 海岸山 脉
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
1 活动
• 1.观察地形图,分析大陆架、大陆坡、岛弧、
海沟的位置关系。 并将其与亚洲东部、南美洲西部、欧洲西部对
应起来。
位置
水深
分布规律
从大陆边缘 到大洋中心 依次为 ________ 大陆架 、 ________ 大陆坡 、 ______ 洋盆 和 ________ 洋中脊
P18 阅读
• 大西洋中脊的发现
大陆坡
下列有关岛弧和海沟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岛弧和海沟都分布在大陆边缘与 洋盆的过度地带 B、岛弧与海沟伴生 C、马里亚那海沟分布在东太平洋 D、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运动活跃的 地带
读下图回答并完成下列要求:
A
B C
D E
海平面
图中代号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 大 陆 架 大 陆 A ,B
坡 , 岭 ,
C
E
洋 海
盆 沟
,D
,
海
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 答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止确的是 B.图中B处是海岭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C.图中C处是海沟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高考地理专题1.7等潜水位线图的判读-解图释含义含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1.7等潜水位线图的判读-解图释含义含解析等潜水位线图的判读[知识点拨]等潜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高低绘制而成的。
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方法与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类似。
1.判断某点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的埋藏深度就是潜水面与地表的垂直距离,它等于该点地表的海拔减去该点潜水面的海拔。
2.判断潜水流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向都是垂直于等高线,由高处指向低处;地下水从潜水水位高处向低处渗流。
3.判断潜水流速的大小潜水流速取决于潜水面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
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流速也越快。
4.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当河水水位高于潜水水位时,河水补给潜水;当河水水位低于潜水水位时,潜水补给河水。
如下图所示,a为潜水补给河水,b为河水补给潜水。
[典题示例]地下水埋藏深度对植物影响很大。
假如植物根部长期不能达到地下水位,植物就会因为缺水而死亡。
影响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降水。
下图中的左图是“青海—四川—江西—台湾”一线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图,右图是左图中乙地的等高线和等地下水位线(单位:m)。
据此回答(1)—(2)题。
(1)左图中的曲线在甲地出现明显的较低值,主要原因是此处A.受海洋影响,降水量增多B.受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量增多C.河道弯曲,排水不畅D.土质疏松,下渗能力强(2)乙区域要对E、F、G、H四地进行绿化,选择4种植物进行种植。
4种植物的根深如下表。
由表可知答案: (1)B (2)A[对点练习]地下水位过高导致会土壤过湿,不利于农业生产,需要排水。
下图示意某地等潜水位线及拟建的排水井和排水沟的位置(图中等潜水位线单位:m)。
据此回答1~3题。
1.土壤过湿对农作物的危害是( )A.气温日较差小,不利营养物质积累B.土质黏重,不利农作物根系发育C.土壤空气少,不利农作物根系呼吸 D.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减少2.图中排水沟4的排水效率是最低的,其原因最可能是( )A.沟底是倾斜的 B.延伸方向是和等潜水位线垂直的C.沟较浅 D.潜水是向两侧分流的3.综合考虑排水效率和工程量,图中排水沟5的沟底最适宜的海拔高度是( )A. 79m B. 80m C. 81m D. 82m【答案】1.C 2.D 3.C【解析】苋菜,茎叶可作为蔬菜食用,叶色丰富者要供观赏。
黑海及其海底地质简介(2)

黑海及其海底地质简介(2)胡经国三、海底地质㈠、地形地貌1、海岸地形地貌黑海东岸和南岸被山脉包围;西岸岸线平直少洼地,分布有多瑙河河口三角洲;北岸低洼而曲折,被许多沟壑河谷所切割,仅在克里米亚半岛南岸为悬崖峭壁。
从克里米亚半岛南缘到黑海南海岸是黑海山脉;西岸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山势稍稍平坦;西南隅是伊斯特兰贾山;往北是多瑙河三角洲;西北和北边海岸地势低洼;仅南部克里米亚山脉在沿岸形成陡崖峭壁。
2、海底地形地貌黑海海底地形由四周向中部下倾,各等深线可以组成很不对称的同心环形圈。
大陆架可以以100~110米等深线为边缘,其面积约占黑海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西部和北部比较宽阔,其它区域一般宽为10~11公里;中部为深海盆,水深略大于2200米,约占黑海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海盆底部为平坦的平原,深轴线偏于土耳其近岸。
另有资料显示,黑海沿岸大陆架面积只占整个水域面积的四分之一;经大陆坡到达海底盆地,其面积占整个水域面积的四分之一。
黑海海底盆地(海盆)底部平坦,逐渐向中心加深,最深处超过2200米。
黑海大陆架宽度一般为2.5~15公里;只有西北部大陆架较宽达200公里以上。
少岛屿和海湾。
海底地形从四周向中部倾斜。
中部Sudak海湾是深海盆,水深2000米以上,其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
3、黑海海底发现世界第六大河2010年8月3日,英国科学家在黑海海底发现了让泰晤士河相形见绌的一条大河。
与地面上的河流一样,这些海底河流也有河道、支流、洪区、急流甚至瀑布。
这一条在黑海海底发现的河流局部区域深35米,宽804米之多。
科学家估计,就河流水量而言,如果是在陆地上,这条目前为止尚未命名的河流应该是世界第六大河。
使用遥控潜水艇扫描土耳其附近海底的利兹大学研究人员指出,这条河流是泰晤士河的350倍大,携带高浓度盐水和沉积物。
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活跃的地下河,是从地中海流经柏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盐量较低)溢出的高盐水。
这使得来自地中海的这一高密度水像河一样沿海床流淌,形成河道和深堤。
水环境(三)

水环境专题(三)【复习目标】1.能够根据等深线判断海底地形,认识海底地形的特点。
2.根据景观图或地图判断海岸类型,分析其利用方式。
3.列举海洋资源的类型,能合理有效利用海洋资源。
4.明确海洋灾害的类型、分布及海洋灾害的防范措施。
5.知道海洋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
6.知道海洋权益区的区别,树立海权意识,能合理应对海洋权益争端。
【知识梳理】1.海底地形大陆架:水深200M以内,深度浅,坡度缓,光照、营养物质和海洋生物丰富。
大陆坡:200 M~4 000 M,坡度大。
洋盆:5000M~6000M,深度大,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
洋中脊: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海沟:旧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2.海岸类型基岩海岸:岬湾相间,岸线曲折,深水逼岸,利于建港、旅游砂质海岸:多宽阔平坦,向海洋微斜,多发展海滨浴场淤泥质海岸:宽阔平坦、岸线平直,多发展滩涂养殖、盐场、旅游生物海岸:包括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
可保护海岸,躲避风浪。
3.海洋资源类型(1)水资源:直接或间接利用(沿海缺水地区如华北)(2)矿产资源:滨海砂矿(沿海)油气(大陆架)锰结核(洋盆)(3)生物资源:渔场(大陆架、入海口、上升流处)(4)化学资源:盐场盐场形成条件:从地形条件来看,盐场多分布在地形平坦,适于晒盐的泥质海滩上;从气候条件来看,要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我国南方盐场多分布于降水较少的背风坡。
从海水角度考虑,应分布在陆地径流注入量小的海水盐度较高的地区。
(5)动力资源:波浪能、潮汐能(6)空间资源和旅游资源(广泛分布)港口建设条件:基岩海岸;淡水资源丰富;尽可能靠近大型矿区;拥有发达的沿海工业、旅游业和便利的交通4. 海洋灾害包括热带气旋、风暴潮(热带、温带两种)和海啸防御措施:加强预报与监测;加强沿海工程设施建设:防波堤、拦河坝和堤坝、防潮闸等;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能力5.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环境污染: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使用(引发赤潮)、原油泄露、核污染(福岛核泄漏) 海洋生态破坏:过度捕捞、工程建设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引起极地冰川融化、表层海水受热膨胀措施:控制污染源,禁止污染;治理污染,达标排放;指定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七年级海底地形知识点

七年级海底地形知识点海洋,占据着地球面积的71%,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资源和环境载体。
在人们对于海洋资源的了解与认识中,海底地形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海底地形的特点和涵义对于大多数人可能很难想象和了解,本文将介绍七年级海底地形的相关知识点。
一、海底地形是什么?海底地形是指海底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不同于陆地,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底地形的特点在于其三维空间的庞大、复杂性和多样性。
海底地形在地球历史和生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研究板块构造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海洋沉积物及地下资源等众多地学、地球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二、海底地形的特点1.海底地形极为复杂,地形常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不断发生隆升和沉降。
其地形上的峭壁、峡谷、丘陵、高原、断层、火山等都具有形态奇特的特点。
2.海底地形常常被海水所掩盖,主要以水运输和水探测方式进行发现和研究。
3.因为海底地形水中对应的响应时间较长,大量地震地形学数据都是通过陆地受到的地震波传播进入海底而得到的。
三、海底地形分类1.海底洋脊:海洋洋脊是海底的一种特殊地形,一般沿着海域的中央位置分布,它们是新洋底的产物,是海底扩张的表征。
洋脊的两侧分别具有复杂的地形,如海底山脉、海沟等。
2.槽谷:海底槽谷是海底地形中最常见的地形,由于构造活动和大陆边缘的侵蚀沉积,其形成也异常复杂。
槽谷通常有多种类型,如火山口、峡谷、裂谷等。
3.海盆:海底盆状地形被称为海盆。
海盆是由洋脊两侧的岩浆凝固而成的,通常呈盆形。
近海盆通常与陆块相连或者由大陆边缘的坡背形成。
4.海沟:海沟是海洋中比较特殊的地形,通常地质年代较为久远,是由构造作用所形成的。
它的深度千米以上,狭长而陡峭,深海生物的生存环境也以此为主要分界线。
四、海底地形的动态发展海底地形是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状态之中,其形态的变化常常出现极快和剧烈的现象,常常需要长期实地观察和多学科的研究揭示。
探索和研究海底地形是从地质历史学到海洋气候学等多个领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等潜水位线(潜水面的等高线) 自己整理打印版

等潜水位线(潜水面的等高线)
1、判断地势的高低
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
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潜水位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
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
一地的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的交点的数值差。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
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
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水
方法3: 做垂直于河流的辅助线与等潜水线相交,比较同一水平线上地下水和河水水位的高低来确定补给关系若潜水位高则潜水补给河水,反之则河水补给潜水.
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 ,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洋盆地
位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简称洋盆。约占 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 分割成许多次一级的深海盆地,盆底发育深海平 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深海平原:在起伏的玄武岩基底上由沉积物披盖形成的平坦 区域。大的深海平原延伸数百至数千公里。有的深海平原表 面光滑平整,几近水平状,为地球表面最平坦部分;有的向 一定方向连续倾斜;有的则波状起伏,不甚规则。除赤道生 物高产带外,深海平原的形成多与源自大陆或岛屿的浊流沉 积物的大面积铺盖有关,通常分布于邻接大陆隆处,水深约 3000~6000米。 深海丘陵:洋盆底部主要由熔岩流和岩盖组成、起伏数十至 数百米的区域,简称海丘。海丘上部几无沉积物,底部宽约 数公里。外形多属圆形、椭圆形,也有长条状延伸的。深海 丘陵常分布于深海平原向大洋中脊一侧,浊流沉积等陆源物 质难以越过海沟输送到洋盆区,来自上覆水层的远洋沉积一 般为量有限,很难铺覆成深海平原。
大陆隆:位于大陆坡与深海平原之间的、 向海缓斜的巨大楔状沉积体。亦称大陆裙。 大陆隆上部坡度稍陡,下部较缓,除有树 枝状海底谷及少数海山外,地形起伏和缓。 海沟:平行于岛弧或沿着大陆边缘呈断续延伸 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6000米的深海 槽。海沟是岩石圈板块的汇聚型板块边界(消 亡边界),大洋岩石圈板块在此俯冲、消亡。 边缘海盆地:指属于滨海相沉积的盆地,是处 于陆相和海相的过度带的盆地。
大陆架
定义: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简称陆架,也称大陆浅滩、陆棚。其范围自海 岸线(多指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加的陆架坡折处 止陆架可分为邻近的内陆架,和远离海岸的外陆架,二者之间并无明确的界 线,有时可按陆架中间水深的等深线来划分,也有按沉积物性质划分的。通 常,内陆架的坡度稍大于外陆架。大多数岛屿也被类似的平缓浅海区所环绕, 一般宽度较小,称为岛架。 地形特征:陆架地形总的来说比较平坦,但也可有起伏20米左右的丘陵、盆 地和谷地等。波浪、潮汐和海流可掀起泥沙,形成沙丘和沙脊。河流将其三 角洲推展至陆架上。陆架外缘常有浅滩或岛屿发育。陆架上展布着多级水下 阶地,阶地面宽窄不一,前后缘为明显的坎坡陆架上的水下谷地最引人注目, 高纬地区多见底部宽阔平坦的槽谷,是更新世冰蚀作用的产物;海峡附近及 岛屿之间潮流强劲处,有潮流冲刷而成的水下谷地,谷底可由基岩或粗粒物质构 成。 地质特征:陆架上除局部基岩裸露外,广大地区被泥、粉砂和砂所覆。陆架 上有现代沉积物,也有第四纪低海面时形成于海岸环境的砂质残留沉积物。 现代沉积多分布于内陆架上,近岸以砂质为主,远岸以泥质占优势;而在陆 架的中部和外部,早期形成的残留砂一般未及为现代沉积所埋藏,而出露于 海底。不同气候带的陆架沉积物也有差异。在极地寒带常见砾石,也多见基 岩;其余地带以砂较为常见,尤其是中纬地带;在湿热的低纬地带多见淤泥 及钙质沉积。
海岭:海底呈长条状的高地,又称海脊。几乎没有地震活 动的海岭,叫无震海岭。有明显地震活动的海岭叫活动海 岭,即大洋中脊。无震海岭延伸长度可达数千公里,宽数 百公里,高出周围洋盆底部2000~4000米,地形一般起伏不 大,顶面较平坦,不似大洋中脊那样崎岖。
海山:孤立的坡度较陡的相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海底高 地。横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海山在世界大洋底部星罗棋 布。高1000~2000米的小海山数量最多,相对高度更大的 海山数量较少,高逾5500米的海山屈指可数。海山常呈圆 锥形,多属火山成因。海山突露水面,便成为火山岛。一 些海山有平坦顶面,称为平顶海山,又称桌状山,顶面水 深约数百米至 2000米。
大陆边缘
海底地形
大洋盆地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海沟 边缘海盆地 深海平原 深海丘陵 无震海岭及海山 海隆和海台 脊翼
之间的过渡 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 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 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 边缘。前者也称被动大陆 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 大陆隆三个单元构成,地 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 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 缘地带;后者也称活动大 陆边缘,陆架狭窄,陆坡 陡峭,陆隆被海沟取代, 地形高差悬殊,主要分布 于太平洋周缘地带。
大陆坡
定义:向海一侧,从陆架外缘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它展布于所有大 陆周缘,为全球性地形单元。大陆坡上界水深多在100~200米之间;下界往 往是渐变的,约在1500~3500米水深处,但在邻近地带,陆坡下延至更深处。 大陆坡宽度约为20至100公里以上,总面积计28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面积 5.6%。 地质特征:大陆坡底质以泥为主,还有少量砂砾和生物碎屑。沉积物比相邻 的陆架和陆隆沉积物细,但在冰期海平面下降期间,大部分大陆架出露为陆, 河流向前推进到陆坡顶部附近入海,使陆坡上粗粒沉积物增多。在与山脉海 岸相邻的狭窄陆架外的陡坡上,常见岩石露头。陆坡沉积物主要是陆源碎屑, 也有生物与化学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大陆坡基底为变薄的大陆型地壳。拖网 和钻探在陆坡区发现了花岗岩;地震测量显示,陆坡下部花岗岩层向大洋一 侧逐渐变薄以至尖灭;陆坡上还有褶皱、断裂构造,一些陆上构造线可延伸 至陆坡。 陆坡类型:①断裂型或陡崖型陆坡,主要受断裂作用控制,而侵蚀堆积的改 造作用较弱,多见岩阶、陡崖。②前展堆积型陆坡,陆源物质供应充分,陆 坡在强烈沉积作用下逐渐向洋推进,有的陆坡下部沉积层厚达10公里左右。 ③侵蚀型陆坡,沉积作用较弱,浊流和滑塌等侵蚀作用导致基岩裸露,地形 复杂。④礁型陆坡,与珊瑚礁生长有关,陆坡陡峭。⑤底辟型陆坡,低密度 的蒸发岩或泥层在深埋后形成底辟,陆坡沉积层因而变形,海底呈不规则形 态。
探测海底地形的历史: 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 表面形态。由于海水的 掩盖,海底地形起伏难以 直接观察。早期的铅锤 测深法,费时多,精度低。 20世纪20年代以来,船 舰在航行途中运用了回 声测深仪,能够快速地 测出海底深度,结合精 确定位,得以揭示海底地 形真相。1925~1927年 期间,德国“流星”号船考察南大西洋, 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的起伏不亚于陆 地。1953年以来,使用精密的回声测 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 至1967~1969年期间,大西洋、太平 洋和印度洋的立体地貌图相继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