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劝学》 教案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谈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同学传授三大方面的学问(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谈论文的写作,把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同学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同学的朗读熟识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现引导同学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乐观作用;把握谈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一、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同学往往会不假思考地回答:“劝说”。
老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同学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同学建立“留意中心”。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同学试译全文难句,老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
(通常又称为“比方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教案五篇

《劝学》教案五篇《劝学》教案五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语】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荀子》介绍】《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实用】劝学教案3篇

劝学教案【实用】劝学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教案篇1一、导入既来(升入高中)之,则安之。
——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入课文二、作者简介“性本恶”→“明礼而化之”三、释题关键字:劝——何解?学——学什么?四、朗诵五、理清思路,内容分析1、作者开门见山,引用了什么观点?2、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变)(书与人、获得教养、学习改变一生……)△怎样变?(比喻)3、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又何在呢?4、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与方法?5、结构梳理: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提高自己(两喻)第二段:学习的意义:(五喻)改变自己(三喻)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五喻)积累(四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喻)坚持(四喻)正反对比专心(两喻)六、分类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1.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2.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一词多义绝强假望闻七、小结劝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探究词义,理解文意【教学难点】学习设喻论证方法【教学设想】《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二、解题:《劝学》,劝,劝勉;学,学习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请学生朗读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教师范读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请学生朗读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体会比喻句的作用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4.小结(见板书)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1.简单介绍荀子《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六、布置课后作业: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附板书设计:劝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劝学》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劝学》教案设计篇6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准确翻译文言词句2、技能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学难点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导入新课,同层展评:朗读课文,并流畅准确的翻译。
(5分钟)二、结合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2、准确翻译文言词句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三、学生同层交流,小组展示、质疑问难(10分钟)四、师生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15分钟)(一)关键词句的翻译1、关键词语: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邪: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吗”但:只见:知道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关键语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3、积累成语:(2分钟)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把握主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1、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c.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劝学》教案范文10篇

《劝学》教案范文10篇《劝学》教案范文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了解《荀子》写作特点与编写体例二、掌握文本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三、掌握几个文言句式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五、学习荀子以大量比喻说理的艺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文本语言,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是本课的重点二、体会荀子有关学习方法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是本文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简介荀子(约前298一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苟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宜帝刘洵讳,称为孙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苟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一教育功能的重要。
苟于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8篇)

《劝学》优秀教案《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
(板书课题)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4、分角色朗读:① 先同桌练习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③ 讨论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5、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6、质疑问难7、巩固拓展:① 试背课文(比赛)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全班讨论8、作业《劝学》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劝学》教案(优秀4篇)

《劝学》教案(优秀4篇)《劝学》课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语。
2.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了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1) 劝学中“劝”为何意(2) 荀子“人性恶”主张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研习第2段(1)点名让学生读第2段(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4)小结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5)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四、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1. 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明确:比喻、对比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
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五、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背诵本文。
七、板书设计劝学(荀子)(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4)学习的态度、方法积累坚持专一《劝学》说课稿一、说教材。
《劝学》文质兼美,在写法上非常独特,比兴写法、比喻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作者较系统的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习的好材料。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相关知识,掌握说理性文言文的论证方法,领会古代学者的思想精髓等。
《劝学》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方法上,对学习下面《师说》等课都有很大帮助。
二、说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针对文言文教学提出要求: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而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故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做到举一反三。
基于此,将本文的基础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一)知识和能力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语。
2.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四、说教法:具体的教学设想如下:1.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
3.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五、说学法指导: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1.课堂上,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思想内涵。
2.借助小组讨论,体会比喻论证的妙处。
六、说教学程序:(一)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为劝勉,“学”即学习。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同时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二)学生读(五步阅读法之第三步、第四步)1.三读质疑解疑。
(梳理知识,突破重点)针对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先根据初中所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质疑解疑;运用幻灯片,出示测试题,以小组自主推荐回答的方式来检验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对于重点实词、虚词,教师点拨讲析;此外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四读研究性学习。
(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突破难点)第一:找观点①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文章已明确指出,可直接指明学生回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②分论点:1)齐读第二段,找出文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3.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即: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这样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并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也为下一步归纳论证方法夯实基础。
第二:讨论归纳论证方法。
1.提问: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
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七、布置作业评课稿整堂课有教学目标,有学生活动。
让学生先自行翻译,然后点出重难点,语段大意学生已理解。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
但是,只是常规教学,缺乏设计。
1.课堂上以老师讲解为主,没有很好的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问题的设计虽是重点知识点,但是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不是很好,所以引导起来有点吃力,学生回答问题也不能切中要害,究其原因,还是老师引导的缺乏技巧和设计,老师整体思路清楚,但是细节上不够细致。
2.“比喻论证”是一个难点,应该先引导学生分析出这些句子是比喻句,然后在引导分析论证法法,且要环环相扣,巧妙引导。
这一部分学生完全没有弄清楚。
后来老师讲解是也有点着急,没有将内容完全讲透,比喻句与全文的关系也没有在引导的过程中突出,所以这一部分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3.每一段分别分别讲的是关于“学习”的什么这一部分的概括有难度,特别是二三两段,学生很难辨别两端的不同侧重点,也不明白“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分别与学习有什么关系,所以要多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内容量有点大,且问题较难,老师有点紧张,使得这节课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