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合集下载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不同诗人的作品,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心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意境与情感1.1 介绍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1.2 分析经典诗歌案例,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第二章:唐代诗歌欣赏2.1 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2 分析并欣赏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第三章:宋代诗歌欣赏3.1 介绍宋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3.2 分析并欣赏苏轼、陆游等诗人的作品第四章:明清诗歌欣赏4.1 介绍明清诗歌的特点和风格4.2 分析并欣赏纳兰性德、唐寅等诗人的作品第五章:现代诗歌欣赏5.1 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5.2 分析并欣赏徐志摩、郭沫若等诗人的作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介绍不同朝代的诗歌特点和风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并欣赏经典诗歌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写作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诗歌意境和情感的题目,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文本:提供杜甫、李白、苏轼、纳兰性德、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

2. 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章:提供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参考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第六章:诗歌创作与表达6.1 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6.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第七章:诗歌的朗诵与表演7.1 介绍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演方法7.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活动,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第八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8.1 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理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表达8.2 分析生活中的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实用性和价值第九章:诗歌评价与批评9.1 介绍诗歌评价标准和批评方法9.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评价和批评实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第十章:诗歌的综合与应用10.1 探讨诗歌在文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影响10.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方法、朗诵技巧、评价标准等。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优秀教案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优秀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引导分析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显示平台【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从中了解到诗歌的一些基本鉴赏方法,即“七看”:看诗题、看注释、看诗眼、看背景(论世)、看诗人(知人)、看典故、看手法;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检查预习概念解读: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明确: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二、教师引导鉴赏实例(多媒体出示)(一)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明确:“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之感。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心犹壮”的乐观与旷达。

(二)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知能力,学会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知识2. 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3. 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体会2. 诗歌情感的把握3. 个性化诗歌鉴赏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资料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起源、分类、特点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提出问题:“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学习(15分钟)1. 老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如《春晓》、《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如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老师展示一首具有丰富意境的诗歌,如《夜泊牛渚怀古》。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以及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四、诗歌鉴赏实践(10分钟)1. 学生自主选取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 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大家共同讨论,交流感悟。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课后搜集其他诗歌,继续练习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后是否愿意主动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深化理解感悟诗情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哲理,提升思考人生的深度。

教学重点:1. 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2. 学生自我情感的抒发3. 诗歌哲理的感悟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2. 学生个性化情感的表达3. 诗歌哲理的提炼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情感表达的案例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六、情感表达(10分钟)1. 老师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3(5份) 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3(5份) 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3(5份)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课题课时春江花月夜课时课型教具诗歌新授多媒体 1、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点教学目标教育点性阅读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重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无尽的遐想。

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的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

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关于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成就千古美名。

. 配乐播放《春江花月夜》朗诵()读准字音:滟滟(à)霰(à)汀(ī)捣(ē)浦(ǔ)碣(é) 3、把握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点 2、理解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情景理交融的艺术魅力。

掌握诗歌赏读方法,在诵读中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个和鉴赏水平。

2、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1、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由多种意象构建的意境。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展示教学目标) 1. 诗歌写了几种意象?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

答案预设: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教师预设)学生自读诗歌,就意境和整体情感方面,谈谈对这首诗的见解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教给学生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并且找出关键词句)提示:景色优美,境界阔大,淡淡的哀愁,积极的人生思索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对话文本,学会审美)【赏景】 .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写景部分的意境,并体会特点及内蕴。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起源和发展1. 诗歌的起源2. 诗歌的发展历程3. 诗歌的分类和特点第二章:诗歌的阅读方法1. 诗歌的阅读技巧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诗歌中的自然描写1. 自然景物的描绘方法2. 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关系3. 欣赏自然景观的诗歌第四章:诗歌中的人物描写1.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2. 人物情感的表达技巧3. 欣赏人物描写的诗歌第五章:诗歌中的情感表达1. 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2. 诗歌中的情感类型3. 欣赏情感表达的诗歌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欣赏法、实践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3. 学生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的提高4. 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精选2. 参考书目:诗歌鉴赏教程、中国古代诗歌史论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4. 网络资源:诗歌网站、相关博客和论坛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置身诗境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安排1. 课堂讲授:每个章节安排2-3课时进行讲授。

2. 课堂讨论: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进行讨论和分享。

3. 课后作业:每个章节安排1-2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 诗歌创作: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八、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品鉴、模仿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诗词的欣赏与品鉴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诗词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或一段诗词朗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起源、发展、分类等。

3. 诗词欣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4. 诗词品鉴: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等,让学生学会品味诗词之美。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

1. 讲授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诗词欣赏的方法。

2. 示范法:选取优秀诗词进行示范性讲解,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古代诗人,创作自己的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诗词,考察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内容1. 诗词的节奏与韵律:让学生了解诗词的音节、节奏、韵脚等基本元素,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 诗词的意象与意境: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组合成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想象。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知识讲解:讲解诗词的节奏与韵律,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诗词鉴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其节奏、韵律和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总论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总论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总论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2.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3.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1. 目标定向,知人论世2. 诵读文本,整体感悟3. 涵泳品读,揣摩探究4. 鉴赏交流,展示成果5.熟读成诵,养护情感6.链接相关,触类旁通(参见《临沂市高中语文“三五六”课堂教学策略》)【课堂类型】1. 单元总领课本单元知识梳理2. 重点学习课《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扬州慢》3. 自主赏析课《菩萨蛮(其二)》《积雨辋川庄作》《旅夜抒怀》《新城道中(其一)》《长相思》4. 合作探究课五、成果展示课[课时安排] 8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活动内容】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结合注解,诵读理解《春江花月夜》一诗。

【活动过程】1. 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 掌握“意象与意境”“抒情的艺术方法”。

3. 自读学案《春江花月夜》的“鉴赏建议”,结合工具书和注解,做“积累整合”。

四、作业:背诵《春江花月夜》。

第二学时【活动内容】诵读《春江花月夜》,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的方法。

【活动过程】一. 结合“学练平台”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诗歌。

二. 配乐(古曲《春江花月夜》)诗朗诵 1.教师范读。

2.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走进《春江花月夜》,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3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诵。

4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并提高。

三、用你那多彩的笔描绘出诗中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画。

四、作业:学案“拓展应用”。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完美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完美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一.本周教学内容: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推荐作品:《积雨翔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四.教学难点:找准诗歌意彖,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五.教学设计:(一)单元知识总拾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彖的把握,发挥想像,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彖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

要品味、感受意境,需要注意几点:1.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

2.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景彖,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像中的物象和景彖,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的。

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

因为传说也好,诗人的想像也奧,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这就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想像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激疑导入:许多同学在初读古典诗歌的诗歌,常因读不懂诗歌的内容而苦恼。

自己的理解的意思往往与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读散文的方法去读诗了。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里说过“《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

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

”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读诗才能读懂中国古典诗歌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话题。

(课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二、小组合作探究:诵读理解诗句,把握感情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昼已昏:天已黄昏。

②渔梁:州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③鹿门:山名,在襄阳。

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

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⑤岩扉:岩洞的门。

⑥幽人:隐士。

隐居者,诗人自指。

⑦喧,吵闹。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分各小组诵读,翻译诗句,把握情感,解读预习案探究题。

探究讨论学案思考题:1、首联写山寺黄昏报时的钟声有何用意?此联可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诗人一边听着山寺黄昏中悠然的钟声钟声,一边看着尘杂的人声,感受到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颔联中的“向”和“归”有何言外之意?颔联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

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依然自得。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境?哪些字用的传神,请简要赏析。

颔联的上句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现出格外的宁静、素淡和朦胧。

诗人完全被这打字人的美景陶醉了。

“忽”字,传达出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的尘世的杂念和欲望,身心得到的净化。

4、尾联诗人为什么要写岩扉的松?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心境?请简要赏析。

谈谈你对“诗如其人”的理解。

写松用来表达心志的高洁和品格的高尚。

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

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此联营造出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自来去”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和仕进无望手发出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闻一多在《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

在这首诗中,景色是宁静,朦胧和清幽的,作者的心境、情思也是宁静、清幽的,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

这宁静、清幽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的境界和思想的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5、孟浩然的这首诗歌是山水诗,说说山水诗的情与景有怎样的关系?山水诗,就是写山水之景、游涉之乐的诗歌。

一般认为,最早见于南朝宋初。

谢灵运在山水诗创作方面有一定造诣,而王维和孟浩然则把山水诗推到新的艺术高峰。

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遭遇而被迫纵情山水。

他注重对山水景物的描绘刻画,但这些景物往往独立于诗人的性情之外,因此很难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孟浩然的山水诗,注意诗的整体的浑融完整,一篇之中没有很突出的句子和词语。

由于诗人的精神与大自然高度契合,淡淡写出,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例如《夜归鹿门歌》后四句,景物清幽,情思也清幽,主客观浑然合一。

在这里景物其实就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写景就是写情。

施补华称赞说:“清幽绝妙”(《岘佣说诗》)。

这首诗无论情、境、人都有“清幽”的气象,格外显得韵致高远。

三、学生质疑,学生答疑。

四、教师点评: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表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创设出清远的意境和自然平淡的风格。

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小组合作探究:诵读理解诗句,把握感情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⑴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⑵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⑶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⑷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⑸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⑹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⑺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翻译: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1、首联描绘出怎样的情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沼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2、颔联写“流水”和“暮禽”有什么深意?请结合诗句赏析。

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3、颈联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出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4、尾联写“嵩高”和“归来”有什么作用?诗人写“闭关”有什么用意?“嵩高”,即嵩山。

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5、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变化中写出了诗人情感的细微变化,结全诗赏析。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

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名家评论清人沈德潜评此诗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唐诗别裁集》)宋末元初方回评此诗说:“闲适之趣,淡薄之味,不求工而自工者,此诗是也。

”(《瀛奎律髓》)6、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和王维的《归嵩山作》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它们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有什么不同?在赏析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两首诗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切契合,景物和感受融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清淡,比王诗更显淳厚;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夜归鹿门歌》的意象都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通篇是同一种基调(清幽),意象按照时空顺序来组合,意象间排列简单,跳跃性不大,画面简约。

情感单一。

《归嵩山作》意象跳跃性大,色彩不一,情感多元复杂且有起伏变化。

据此,我们可以根据意象、基调和色彩,情感的单一和复杂,明确缘景明情两种不同的鉴赏方法:缘景明情总的原则:把握情景,体味情感。

好的山水诗或写景诗在注重对山水物的描绘的同时,更是把诗人的性情融入到山水的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同化的境地。

所以,写景就是抒情,这种诗也叫写景抒情诗。

我们在赏析这类诗的时候,就要借助描写的景物体味出诗人的性情,志趣和情操。

缘景明情具体的方法:1、连缀意象,再现画面,回味诗境。

对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意境浑成的作品,需要将诗中简单排列的意象连缀起来,在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例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2、连缀意象,品味语句,想象补充,把握情感。

对意象之间跳跃性大,且色彩不一,情绪起伏的诗歌,要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体会诗人的思路和情感。

例如王维的《归嵩山作》。

教师总结山水诗的赏析方法和缘景明情的不同方法。

课件展示。

置身诗境:反复诵读—把握意象—联想画面—回味诗境缘景明情:品味语句—连缀意象—想象补充—体味意境—把握情感诵读涵咏—品味语句—体味意象—想象情景—回味意境—知人论世—把握情感能力迁疑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