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分析框架(管理学院)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李国正公共管理学广师大出版社 2016年版本专业依托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与政府管理学院的师资优势,面向 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实际需要,实行厚基础、宽口径、有专长与高素质的培养战略,培养掌握中外行政管 理理论与现代管理方法技术的一流人才。
从1985年开始,已经有18届学生毕业。该专业的课程包括: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微 观经济学、公共财政与税收、组织与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宪法与行政法学、行政领导 学、区域经济学、地方政府管理、新公共管理、比较公共管理、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社会调 查的理论与方法等。
学院拥有自己独立的廖凯原大楼,楼内提供科研、教学、图书、会议、视频和同声传译等一流的设施。
在科研方面,学院倡导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并举,院附属的各个研究中心/所的研究课题涉及国际、国家、社 会/企业等多层面上的学术和政策问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 -主要由学 院教师组成。学院的科研经费充实,在北京大学人文社科领域中领先。北京大学-美国林肯土地研究院联合研究中 心也落户在学院大楼里。这些中心/所是学院师资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学院介绍
创建环境
学院概况
2001年中国成功地加入WTO,中国同世界的距离在不断地拉近,中国同国际接轨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经济 全球化的浪潮奔涌,给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这就要求 教育领域应按照国际水准和规范,并立足于中国现实,把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优化教育资 源的配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成立,正是对这些要求的实际回应。在新世纪的今天,政府与市场、政府与 企业等诸多关系调整,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及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国家管理模式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的调适,是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的迫切课题。面对这些课题,就迫切需要汇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 管理学等多学科优势,深入研究,为实现我国政府与公共管理现代化贡献力量。作为历经百年沧桑的世界名校, 北京大学与中国前行的每一步都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今天,北京大学更是承担着艰巨的历 史使命,任重而道远。

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中的合作生产: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中的合作生产: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章以合作生产视角切入不仅探索性地提出了乡村公共文化治理的概念强调其中的合作生产核心要义同时将上
述概念内涵进一步融入到包括乡村公共文化治理转向资源系统资源单位治理系统行动者行动情景在内的社
会生态系统框架中建立起了文化治理理论与合作生产理论的关联为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中的合作生产提供一个通
到充分激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体现%主体作用得到 充 分 发 挥 "!#$ 由 此 可 以 看 出 !一 方 面 !以 国 家 政 策 文 件 为推力的乡村建设趋势反映了当前乡村建设要仅仅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藉由公共文化治理实现乡村文 化生态的塑造!促进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振兴*另一 方面!表明了在国家政策话语里!农民不再仅是被动 受益者和旁观者!而是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参 与到乡村振兴当中!彰显了农民的主体性!这昭示着 以政府主导下单一式促进乡村发展的主体格局无法 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多元协同的乡村公共文化
!&&' 年之后恰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建时期 文化治理引发大陆学者的关注并成为热点为文化 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向对文化治理的阐 发 形 成 了四条研究路径一是将文化作为治理对象把治 理理念引入文化场域之中通过国家社会和市场等 多元主体的融合作用介入到文化管理体制变革中 $# 二是将文化作为治理工具或手段强调以主流文化 意识形态引导社会风气和塑造精神境界凭 借 文 化 的 功 能 以 合 作 共 治 的 方 式 达 成 政 治 经 济社会 等 领 域 的 多 重 治 理 $' 三 是 将 文 化 既 作 为 治 理 对 象 又视 为 治 理 工 具 $( 这 一 观 点 得 到 了 后 来 学 者 的 推 崇原因在于治理文化通常是文化治理的前提与起 点而文化治理的实现又是治理文化的目的和归 宿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四是将文化治理视为 继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之后的一种新的国 家治理模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 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行业为了适应从计划体制向市场 体制的社会基础结构变迁而生发出来的一种新的政 策措施系统 $* 作为舶来品的文化治理理论 经 历 了 本土化的艰难历程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成为了用于分析文化体制发展和文化现代化建设 的中国化理论工具 从文化体制改革层面而言文化 治理是公共部门私营机构和非赢利团体组成的复 杂网络强调文化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过程的 互动性以及以合作取代管理实现文化管理体制的变 革 +, 从文化产业层面而言文化治理是一种通过发 展文化产业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文化的政治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创新——一个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框架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创新——一个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框架
经 济发展 的主体
企 业是 现代市 场 经 济 的主 体 , 理应 成 为 低碳 经 济 的主体 。构 建 低 碳 型 企 业 是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的微 观基 础 。为 此 , 须 在 产 品 的 生 态 设 计 、 洁 生 产 必 清 等方 面融人 低碳 理念 。在生 态 设计 时 , 把握 产 品 要 原料 、 能源 投 入 的低 碳 化 , 保 从 源 头 上 进 行 低 碳 确
酬 递增 和 自我强化 的机 制 , 种机 制 使 制度 变 迁一 这
旦 走上 了某一 条路 径 , 的 既定 方 向会 在 以后 的发 它 展 中得 到 自我强 化 。也 就是 说 , 次 或偶 然 的机 会 一 出现 了一 种解决 问题 的方 法 , 这 种方 法 一 旦流 行 而
起 来 , 就会导 致该 方 法 进 人 一定 的轨 迹 。由此 表 它

产业 中的农林 牧 渔等 产 业 又具 有 增 汇 的功 能 , 所 以, 第三产 业 所 占 比重 越 多 , 碳 经 济 发 展 的状 态 低
基金项 目: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我省低碳农 业产业化存 在的瓶颈 问题 及对策研究 ” 项 目编号 :5 4 项 目负责人 : 梅 ( B7 ; 郭
丰 富的 内涵 。
耗和碳 排放 的关 系进 行 低 碳化 。一般 而 言 , 照经 按 济 发展 和增 长的逻 辑 , 产业 结 构经 过从 “ 一二 三 ” 到 “ 三二 一 ” 转 换 过 程 , 的 由于 第 三 产 业 是 服 务 型 产 业 , 源消耗 、 能 碳排 放 比第 二 产 业低 很 多 , 再加 上第
越 好 。另外 , 以根 据 不 同产 业 间 产 品 、 弃 物 不 可 废 同的特点 , 过 构 建 循 环 经 济 产 业 链 , 现 减 排 的 通 实 目的 , 实现 低碳 化发展 。 1 1 3 在低碳 经济发展 的 目标 上 , .. 最终形 成能 源利

1如何认识中国国情(国情与发展-清华大学,胡鞍钢)

1如何认识中国国情(国情与发展-清华大学,胡鞍钢)

二、国情的定义与限制因素
所谓“国情”是指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实际情况, 它是指那些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最基本的、最 主要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它常常决定着一国长远 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大致轮廓。 不同国家发动和实现工业化的条件和因素各不相同。 工业化的发动因素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能够启动国民 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发生连续变化”的 基要因素,或战略性因素。 工业化的限制因素是指那些从根本上阻碍或制约工业 化过程的发动和演进的因素。
Anganghu@
七、江泽民等人对国情的 认识和概括
江泽民同志“论十二大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 的关系 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和其它经济成份 的关系 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 人的关系 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 生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的关系
ccstsinghuaeducn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五毛泽东等人对国情的认识和概括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中国的现代性工业的产值虽然还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左右但是它却极为集中最大的和最重要的资本是集中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手里中国的经济遗产是落后的但是中国人民是勇敢而勤劳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上世界上各国工人阶级的援助其中主要地是苏联的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占了现代性工业中的第二位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

多源流分析框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可复制)

多源流分析框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可复制)

2010年第6期下旬刊·总第460期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分析主要包含四个核心概念,即问题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政策之窗。

从这四个概念入手对广州市的“禁摩”政策过程加以应用分析。

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的存在以及“政策之窗”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以“多源流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剖析中国政策过程具有一定适用性。

“政策之窗”的打开需要问题源流、政治源流和政策源流的共同存在。

但同时,该理论作为源于西方的公共管理政策分析的工具,应用于分析中国特有国情、政治制体和管理体制下出现的具体问题时,其对政策过程的解释力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所谓政策过程理论,是指政策研究者基于一定的经验事实,在一定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某个或多个维度对政策的逻辑过程或过程中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的一组本质上相互联系的概念或命题,以及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框架体系。

西方已经发展了许多较为成熟的政策过程理论,而其中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多源流分析框架和支持联盟框架属于较有代表性的三种。

一、多源流分析框架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分析主要讨论了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问题。

他所采用的是对组织选择的科恩-马奇-奥尔森(Cohen-M arch-Olsen)“垃圾桶模型(garbage can model)”1的一种修正形式。

金登认为,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中存在着三条过程“溪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和一个“政策之窗”。

问题、政策和政治这三条过程溪流主要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它们各自都是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发展的。

这些分离的溪流往往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汇聚在一起。

解决办法与问题连接起来,而且他们二者都与一些有利的政治势力连接起来。

而这种连接只有当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s)———竭力提出最得意的政策建议或关于问题的想法的机会———打开时,最有可能出现,或者是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个总体框架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个总体框架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个总体框架邓毅;毛焱;蒋昕;夏宝国【摘要】Losing the top-lever planning, the experimental schemes of China’s National Park System comes across with many problems. As the main unit of the reform, local government thereby would hardly generatea stable system, which lead to more conlficts and cause the reform deviates from their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and achieving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onnection among the absence oftop-lever planning, the motiv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co nsequences concer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Park experiment. And then bring forward an overal framework thereof, including the systems of unit management, the systems of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ifnancial mechanism.%目前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缺乏顶层设计,作为改革主体的地方政府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制度预期,加剧了其博弈和策略行为,使国家公园试点实施方案偏离了“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原则。

评析政府战略管理三角模型

评析政府战略管理三角模型

评析政府战略管理三角模型2010-01-11 清华领导力培训中国机构网政府战略管理三角模型的提出为政府管理者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与分析框架,对其进行评析和展望将为我国政府战略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掀起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运动,政府部门的职能、角色、组织结构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西方政府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私人部门战略管理模式的示范效应下,战略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政府战略管理随之兴起。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战略管理作为一门新学科诞生,出现了首批论述政府战略理的着作和教科书。

其中,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马克·莫尔教授在此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他在所着的《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了政府战略管理三角分析模型(下文简称三角模型),这一模型的提出为政府管理者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与分析框架,对其进行评析和展望将为我国政府战略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政府战略管理三角模型介绍及拓展三角模型是由美国学者马克·莫尔提出的一种分析政府战略管理的模式和框架。

该模型确立了政府战略管理的核心目标-创造公共价值,分析了政府战略管理三大基本要素-使命管理、政治管理和运营管理(如图1所示)。

莫尔教授认为,政府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因此三角模型的核心是公共价值。

为了创造公共价值,政府管理者必须首先确定政府组织究竟要创造何种公共价值,即对政府组织的角色和职能进行定位。

在完成对组织职能的精确定位后,管理者继而要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和大胆进行组织创新,争取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的公共价值。

因此,政府战略管理者的工作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确定组织工作目的;积极争取外部支持,使自己的工作目的具有合法性;提高组织能力,以真正实现工作目的。

这三项工作内容构成了三角模型的三大基本要素:使命管理、政治管理和运营管理。

关于3C框架下制造成本控制的研究

关于3C框架下制造成本控制的研究
论 ,完 善 企 业外 部 环 境控 制 及 完 善 企业 内部 制 造 成 本控 制 的一 些 思路 。
[ 关键 词】 5 c框 架
20 年 3 3日 在 全 面控制与风险管理高层论坛 ” ,中 06 月 上
Chi s Co pe e ne e m lt Co to1 nr

4加强社会信息化建设 ,大力提高 电信企业的竞争强度 .保
() 1构建采购情报系统。 企业可以建立 自己的材料采购情报 系
制 ,营造 良好的社会环境 .实现对企业外部环境 的控制 也必须 统.在网络化的今天 .首先可 以利用各种价格信 息网和商品信息 建立健全相应的控制规范和控制机制 ,以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并 网 .收集有关材料价格和质量方面 的信息 ,尤其是 当前钢材和原 推动企业的内部控制 。
有 效 的 指 导作 用 。
理 的目标成本 , 并进行持续生产的可行性论证 , 进行动态 的管理 。 企业存货的管理也应该实现 电算化 应该具备如下功能 :实 动警示各种材料的库存数量 的超 高超低情况 ; 实时显示超长期未

2 在材料采购阶段 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 . 生产企业 的成本 的构成要素 中 ,直接材料通 常占到 5 % ~ O 般 占产品总成本的主体地位 ,随着企业规模 的扩大、供应链 的发
展与 外 包 的深 入 ,这一 比重 还 将上 升 。据 有 关 专 家统 计 表 明 ,采
架理论 . 对于制造成本的控制应该从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两 7% 抓好材料采购的控制 .成为成本 管理的关键 。采购成本一 O
完善企业外部环境的控制

社会和政府都应该发挥一定的作用 ,主要是政府 .应根据中 购环节每节约 1 . % 企业利润将增加 5 %~1% , O 采购环节成本管 国的实际情况 .明确国家宏观经济战略 ,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各种 理的好坏 。 已成 为企业降低成本 提升运营效益的一个关键因素。 经济发展 目标 .评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 .完善经济管理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0
61.50
66.70
67.20
70.15
70.40
4.61
5.51
6.08
7.11
7.36
2.25
1.60
28.82
42.02
49.49
63.14
66.96
4.10
2.32
(%GDP)
10
12
0
1980 1985
2
4
6
8
人力资本 教育总经费占GDP980~2003)
认识中国国情的综合框架
国际资本
分配 自然资本
福利
制度与政策
物质资本
增 长
人力资本
知识资本
TFP
决定一国长期发展的五大资本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国际资本
自然资本
知识资本
五大资本及总资本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含义 物质资本 国际资本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存货增加 国 外 商 品 、技 术 、资 金 等 要 素 流 入量 自然资本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当年资本形成率 当年进口额和外商直接投资之和相当于 GDP 比 例 当 年 自 然 资 产 损 失 加 上 环 保 投 入 、初 级 产 品 净 进 口 额 之 和 相 当 于 GDP 比 例 人力资本 通 过 教 育 、培 训 和 卫 生 保 健 形 成 的 人 的 学 习 能 力 、就 业 能 力 和 生 产能力 知识资本 指 技 术 资 本 ,来 源 于 自 身 创 新 和 外部引进 总资本 一 国 的 广 义 储 蓄 率 或 投 资 率 ,为 五类资本累加并扣除重复计算 量 高 技 术 进 口 额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科 技 经 费 数 与 技 术 市 场 成 交 额 之 和 相 当 于 GDP 比 例 五 大 资 本 之 和 减 去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形 成 的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高 技 术 产 品 进 口 额 、初 级 产 品 净 进 口 额 和 环 保 投 资 五 项 之 和 相 当 于 GDP 比 例 当年教育总经费和卫生总费用之和相当 于 GDP 比 例 计算方法
(%GDP)
35 30 25 20 15 10 5 0 中国的国际资本(1991-2003)
中国的国际资本增长相当之快
19 91 19 92 19 93 19 94 19 95 19 96 19 97 19 98 19 99 20 00 20 01 20 02 20 03
人力资源国情:中国的人力资本
50 45 40 35
percent (%)
30 25 20 15 10 5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Imports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E
Imports & Foreign Affiliates' Domestic Sales
中国国情分析框架:
五大资本及动态变化(1980-2003)
胡鞍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5年11月23日
讨论的主要问题
•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国情发生了 哪些新的重大变化? • 推动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 那些决定中国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五大资本)是如何 变化的? • 中国发展的成本是什么? • 如何利用五大资本,减少发展代价?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资源环境国情:中国的自然资本
中国是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大国
主要大国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
水资源 总量 中国 印度 6.5 2.9 用水总量 林地 (2000) 4.2 1.7 草地 (1992/93) 7.8 1.2 石油 (2003 ) 2.1 0.5 天然气 (2003 ) 1.0 0.5 煤炭 (2003 ) 11.6 8.6
年度 1952 1978 1990 2000 2003
进口额+FDI 85.91 267.68 1980.19 7943.25 14067.76
国际资本存量 85.91 1762.13 11806.7 53007.63 79711.82
国际资本存量相 对数(1) 1.0 20.5 137.4 617.0 927 .9
对经济增长的来源的认识与实践
• 由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可知,对于经济增长源泉 的理解,经历了由自然资源而资本,再到技术,进而 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发展过程,并越来越强调开放 条件和制度的作用。 • 尽管经济学已经从理论上揭示了经济增长由多种资本 的共同积累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关 注的主要是有形资本的积累,特别是将物质资本的积 累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认为扩大投资就等 于促进增长,这是一种片面的经济发展观。
46.8 100
11.6
26.2 100
24.6
21.3 100
•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投资国。按实际购买力 平价计算,中国国内投资额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980年 的4.4%上升为2003年的24.8%,超过美国(为17.3% ),中国每年新增的住宅面积相当于美国的4~5倍, 中国水泥产量相当于美国的9~10倍,已经成为世界最 大的建筑工地和建材消耗国。 • 中国目前的资本存量相当于改革初期的8倍,相当于建 国初期的100倍。
经济国情: 中国的物质资本
• 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按实际购买力 平价计算,1978年以后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迅速 上升,由1978年的5%上升为2001年的12.3%(麦迪森 ,2004)。2020年中国将建成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 人均GDP将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 •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第一大国。目前,中国主 要工业产品(除发电量、汽车等少量工业产品之外) 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 1975年的3.4%迅速上升到2003年的21.9%,超过了美 国(为16.5%),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生产基地
各大国人口、GDP和出口额占世界总 量比重(2004年,%)
人口 美国 中国 日本 印度 欧元区 4.7 20.7 2.0 17.3 4.9 GDP 20.9 13.2 6.9 5.9 15.3 商品和服务出口额 10.4 5.9 5.7 1.0 31.1
其他发达国家
其他新兴经济国家 世界总计
3.6
国际资本存量相 对数(2) 1.0 6.7 30.1 45.3
注:数据均为 1987 年亿元人民币不变价;国际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参见物质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见附 表 2.6) ,折旧率取 6.5%。
中国经济开放度
Diagram 2: Opennes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mports as a Share of GDP, 1990 - 2003E
2001 年 95.6 74.3 39.3 1043 1.09 703 0.72 20.36 11.43 63204 16296 794.2
2004 年 116.0 92.0 82.0 1842 1.35 975.5 0.72 35.38 18.22 105318 (2003) 37154 (2003) 1032.2
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持续增大
• 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对水、土地、能源和原材料 等自然资源的供给带来巨大压力
• 土地资源大规模严重退化;水生态环境恶化;草原退 化情况相当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城市空 气污染依然突出;自然灾害受灾率、成灾率和经济损 失继续上升。
中美自然资产损失占世界比重变化(%)
增长的质量
• 2000年世界银行发表了《增长的质量》一书,提出了 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这三大资本基础上 提高增长质量的分析框架。在世界银行的这一框架中 ,物质资本通过增长影响福利,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 不仅可以通过增长影响福利,其自身就是福利的主要 组成部分 • 世界银行提出的增长质量的分析框架,从发展的终极 目的角度重新审视经济增长,提出增长的方式非常重 要,影响发展结局的是增长进程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增 长速度。这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对于发展中 国家颇有指导意义。
我国FDI存量占GDP比重(1980-2003年 )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2 2003
FDI存量
0.5
2.0
5.8
19.3
32.2
35.4
35.6
对外FDI 存量
0.7
2.3
2.4
2.8
2.6
国际资本存量的估算
• 中国的国际资本存量在改革以来增速大幅度提高,在推动经济增 长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人力资本最 大的国家。其总人力资本(指15岁到64岁人口与15岁以 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在过去20年翻了一番, 是建国初期的近20倍。中国总人力资本占世界总量的比 重由1980年的17.6%提高到2003年的24.1%。 • 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从1982年610万人增长至2004年 7000万人,几乎增长了十几倍,各类高等教育学校在校 生人数已经超过美国,今后将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教育与 培训市场之一。 • 庞大的人口包袱逐渐转化为创造经济财富的人力资源。
15.4 14.6
日本
俄国 美国 加拿大 巴西
1.0
10.0 6.5 6.5 12.5
2.7
2.3 13.7 1.3 1.6
0.6
22.0 5.8 6.3 14.1
0.1
14.2 10.2 9.1 1.1 6.0 2.7 1.5 0.9 26.7 3.0 0.9 0.1 15.9 25.4 0.7 1.2
(%GD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