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的建筑艺术之我见

合集下载

天龙山石窟艺术浅析

天龙山石窟艺术浅析
化 十分 严重 。
四个 ,开凿 时 间在 明代 ,造 像水 平较 其 它洞 窟略 为稚 拙 ,并 且风 将 这种 形制 的洞 窟称 为 中心 柱窟 或 塔庙 窟 。窟 内三 壁三 龛 ,龛 内 各 塑一 尊佛 像 ,龛 外两 侧为 两弟 子 ,或 两弟 子两 胁 侍菩 萨 。 隋代
天 龙 山石窟 的开凿 始于 东魏 ,历 经 北齐 、 隋、唐 、五代 等几 造 像承 接 了北齐 时 期 的风格 ,佛 像 肉髻 低平 ,脸 型 圆润 ,肩 膀 宽 个 朝代 ,前 后 延续 了有 四个 半世 纪 之久 ,反 映 了至 隋唐 五代 石窟 阔,体 型硕 壮 。菩 萨像 面短 肩 宽 ,站姿 多笔 直 ,少 有扭 曲姿态 , 略 显刻板 。总体来 看 ,隋代 塑像承 接 了北 齐风格 ,无 太 多变化 。 艺 术 的发展 过 程 , 以娴 熟 的雕 刻技 法 、鲜 明 的时代特 征 和丰 富 的
四、唐代 :华 丽 的写实 风格 第 四时期 的 石窟 开 凿 年代 都 为唐 代 ( 6 7 3 年 7 0 4 年 ),天 龙 高的 学术 价值 。但 遗憾 的 是 ,天龙 山石 窟遭 到 多次破 坏 ,2 0 世纪 2 0 年 代左 右 ,天 龙 山石窟 遭到 严重 盗窃 , 大部 分洞 窟 的头像 凿 盗 山石 窟在 唐 代 的 开凿 达到 顶 峰 ,一 共 有 l 9 窟 ,即 东 峰下 层 的4 、 空 ,甚 至有 的造 像 被整 身盗 往 国外 。 留下 的残 缺 的 身体有 的也 5 、6 、7 窟 ,和 上层 的四个 窟 ,西峰 第9 、1 1 、1 2 、1 3 、1 4 、1 5 、 7 、l 8 、1 9 、2 O 、2 l 窟 。其 中第 9 窟 为 摩崖 大 龛 ,其 余 的石 窟 形 遭 到 人为 破坏 ,令 人惋 惜 。这 严 重制 约 了对 天 龙 山石窟 艺术 价值 1

天龙山北朝石窟艺术研究

天龙山北朝石窟艺术研究

天龙山北朝石窟艺术研究摘要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的天龙山石窟是我国一座重要的佛教石窟遗存,在我国石窟寺传播发展的路线和佛教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山腰处分布有25个洞窟,造像199尊。

本文以天龙山东魏、北齐石窟,即第2、3、1、10、16窟为研究对象,其内有造像62尊。

通过梳理佛教传入我国北方及其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在山西境内的传播发展,以及佛教石窟艺术传播的路线机制,以期探究天龙山石窟的开窟背景和选址于此地的原因考量,且佛教石窟艺术传播路线机制的探索,为讨论天龙山北朝石窟艺术特征作出了铺垫。

天龙山东魏、北齐两朝的石窟艺术特征的得出运用了艺术学中造型艺术的分析角度,分别将天龙山东魏石窟与龙门北魏晚期、东魏窟比较,北齐石窟则与晋阳地区的其他造像、响堂山北齐窟和青州龙兴寺进行比较,从窟龛形制、题材内容、窟内装饰和造像特征等方面进行拆解细分,利用图表对比研究后,分析总结天龙山石窟在东魏、北齐时与同时代其他地区造像的共性和特性。

结合以上两部分的研究可知,天龙山东魏窟继承了龙门北魏晚期、东魏窟的特征,而北齐石窟则与同时代其他地区的石窟造像特征呈现了同样的变化趋势,但是身形曲线更具动态,造像线条更柔和成熟,且面部表情中融入了人物沉思内省的精神气质和怜悯慈祥的情感关怀,以更贴近世人的气质形象传递佛教的精神。

北齐是佛教造像特征的变化最为深刻的时代,其过渡性特征表现的十分显著,上承北魏的佛教理想世界,下启浓烈热情的隋唐之风。

这部分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天龙山北朝窟所具有的特性,与其他同期造像的关系和对后世的深刻影响,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在上述结论基础上,以魏晋南北朝历史为背景,从政治形势、统治阶级构成、统治者个人、经济特性、文化特质、南北画风和印度造像艺术影响等角度,综合挖掘天龙山北朝石窟风格形成的原因,本论文的第五章对此作了具体分析,这是本论文的另一创新之处。

关键字:天龙山石窟,北朝,艺术特征,成因STUDY ON THE ART OF THE GROTTOES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IN TIANLONG MOUNTAINABSTRACTThe Tianlong Mountain Grottoes, located about 40 kilometers away of southwest Taiyuan which is the capital of Shanxi Province, are the remains of an important Buddhist grottoes in China. I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otto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art. There are 25 grottoes on the Tianlong Mountain, including 199 statues.This paper takes the grottoe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in Tianlong Mounta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ncluding 2nd, 3rd, 1st, 10th and 16th caves, about 62 statues.It is expected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anlong Mountain grottoe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site selection by comb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nxi, and the route of Buddhism Grotto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ropagation mechanism of Buddhist grottoes art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discussing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Grottoe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Eastern Wei andNorthern Qi grottoe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plastic arts. Comparing the Eastern Wei grottoes in Tianlong Mountain with the Late Northern Wei and Eastern Wei grottoes in Longmen, and the Northern Qi grottoes are compared with other statues in Jinyang, grottoes in Xingtang Mountain and the statues of Longxing Temple in Qingzhou.The autho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gener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tues of Eastern Wei Dynasty and Northern Qi Dynasty in the Tianlong Mountain Grottoes with other areas in the same period, using chart contrast research from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the grottoes, the content of the subject matter, the decoration of the grottoe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statues.With the study of the above two parts, we can see that the grottoes of Eastern Wei in Tianlong Mountain had inher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ttoes of Longmen in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 grottoes of Northern Qi in Tianlong Mountain have shown the same trend with the features of the grottoes in other areas in the same period. But the statues’shape curve Tianlong Mountain is more dynamic, the lines are more soft and mature, and the facial expression is integrated into the spirit of introspective and contempla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convey the spirit of Buddhism closer to the image of the world. The Northern Qi is the most profound change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ddhist statues. Its tran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significant, inheriting the Buddhist ideal world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enlightening the strong and passionate style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rt is to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ttoes of Northern Dynasties in Tianlong Mountain,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other contemporaneous statues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which i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above study, from phenomenon to essence, under the features of the statue grottoe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story of The Wei, 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 from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uling class, the individual of the rulers,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north and South painting style and the influence of Indian Buddhism art, comprehensively excavating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tyle of the grottoes in Northern Dynasty in Tianlong Mountain. The fifth chapter of this thesis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ave style. This is another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KEY WORDS: tianlong mountain grottoes, northern dynasty, artistic features, cause of origi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I 绪论. (1)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1)(一)研究对象 (1)(二)研究意义 (2)二、研究方法 (3)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4)第一章天龙山石窟概况 (9)一、地理位置 (9)二、自然环境 (10)(一)地质条件 (10)(二)气候条件 (11)(三)水文条件 (11)三、石窟布局 (11)第二章天龙山石窟开窟背景 (15)一、佛教的传入及在山西的发展 (15)二、佛教石窟艺术的传入与发展 (18)三、晋阳城的兴亡与天龙山石窟 (21)(一)晋阳城的兴亡与石窟的兴衰 (21)(二)选址天龙山的原因 (24)第三章天龙山东魏窟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27)一、天龙山东魏窟 (27)二、与龙门北魏晚期、东魏石窟的比较 (33)(一)窟龛形制 (34)(二)造像特征 (36)三、天龙山东魏窟的特征 (40)(一)窟龛和题材特征 (40)(二)造像特征 (41)四、小结 (43)第四章天龙山北齐窟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45)一、天龙山北齐窟 (45)二、与其他北齐石窟和造像的比较 (55)(一)同时代同地域造像的比较 (56)(二)同时代不同地域造像的比较 (58)三、天龙山北齐窟的特征 (86)(一)窟龛和题材特征 (86)(二)造像造型和雕饰特征 (87)四、小结 (93)第五章天龙山北朝窟风格形成的原因 (97)一、延续与变革的政治统治 (97)二、“外向型”的经济特点 (102)三、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 (105)(一)传承性 (107)(二)特殊性 (107)(三)开放性 (108)(四)多元性 (108)四、时代画风的影响 (109)五、印度造像艺术的影响 (110)结语 (113)参考文献 (115)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23)致谢 (125)附录 (127)绪论风云变幻的北朝晚期是各方面大变革的时代,北方复又分裂,生产力继续发展,北齐是最富庶的政权,中西方文明在中华大地上交流碰撞,新的时代孕育了艺术上新的时代风貌,北朝晚期的艺术风格是隋唐艺术的前奏和基础,隋唐艺术风格由此而产生。

天龙山石窟的建筑艺术

天龙山石窟的建筑艺术

天龙山石窟的建筑艺术作者:阴世国来源:《旅游纵览》2011年第10期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304年到439年,当时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在中原和西北建立了十几个国家,直到公元460年北魏灭掉北凉政权才统一了中原和北方。

北魏统一中原后社会开始趋于稳定,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在意识形态方面,北魏政权除利用儒学之外,更加提倡宗教,宣扬天堂乐趣的佛教,随着统治者的提倡兴建佛寺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建筑活动之一。

石窟寺是这时期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它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和石窟洞形的佛寺建筑,因为历史悠久、很少经过改动,窟内保存着丰富的雕刻绘画,洞窟内外经过一定的建筑处理,所以在建筑史和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窑,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河北峰峰的南北响堂山石窟等。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腰,石窟分布于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

天龙石窟之规模虽然远逊于云冈、敦煌、龙门等石窟,然而在建筑方面与石窟的结合却恰到好处,石窟形象有“民族化”已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

有关天龙山石窟的论述,介绍很多,但大多是石窟艺术方面的论述。

本文试从石窟的建筑艺术的角度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天龙山石窟的型制石窟的布局与外观具有地区性,可是从发展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1.初期的石窟:如云冈第16~20窟5个大窟,都是开凿成椭圆形平面的大山洞,洞顶雕成穹窿形,这类石窟的主要特点是:窟内主像特大,洞顶及壁面没有建筑处理而窟外可能有木构的殿廊,同时在数量上也是最少见的一种。

2.云冈石窟的5~8窟与莫高窟中的北魏各窟多采用方形平面,或规模稍大,具有前后二室,或在窟中央设一巨大的中心柱,柱上有的雕刻佛像,有的刻成塔的形式,窟顶作成复斗形,穹窿形或方形,这类窟的壁面都有布满精湛的雕像和壁画,除佛像外,还有佛教故事及建筑、装饰花纹等,这类石窟内部已有建筑处理,雕像的分布创造新的方式,有些石窟外部可能有木构殿廊。

探求天龙山石窟文化之韵美

探求天龙山石窟文化之韵美

1 东魏 、 北 齐
东魏 时期 开始 , 在 时任 大丞 相高欢的主持下开凿 了第二 、 第 三窟 , 窟 门原 有一螭首 功德碑 , 可惜 被无端盗 凿毁坏 , 致 使我们 如今无法得 知与此造像 内容有关 的一些信 息。北齐诸位皇帝延
续神武 帝高欢崇佛 之风 , 第一 、 第十、 第 十六 窟就是北齐 时 的杰 作 。石雕 比例适度 , 形 象写实 、 逼真 , 生活气息浓郁 , 依稀 可辨北
修饰 。胜境之佳 , 在环省诸 山中实属 罕见 , 且峰 峦秀美, 泉声淙淙 , 气候 清爽 , 幽雅绝俗 , 游 者于此 , 辄有不忍即返 者。 ” 书中说到 的“ 此山” 即位 于太原 市西南 3 6 k m 处的天龙 山。 天龙 山石窟就雕 凿在风景 秀丽、 气候 宜人 的天龙山上。分别介 绍 了东魏 、 北 齐、 隋、 唐 等朝代 的 天龙 山石 窟 作 品 , 同时 通过 分析 , 描 述 了这 些 作 品 的 历 史 、 人 文价 值 , 为 今 后 相 关研 究提 供 了 良好 的借 鉴 。 关 键 词 : 天 龙 山石 窟 ; 东魏 ; 北齐 ; 隋代 ; 唐 代 中图分类号 :K8 7 9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 8 1 3 6 ( 2 0 1 3 ) 2 2 — 0 1 1 4 — 0 2
先生书写 , 张先生是 山西“ 国宝” 级 的大师 , 对联 内容 与漫 山阁互 为一体又相得 益彰 , 把天龙 山石窟的美推广到了极致 。
2 隋 代
延至隋代 , 文帝 、 炀帝父 子更加崇信 佛教 , 据说 文帝还授 了 菩 萨戒 。天龙山第八窟就是在文帝 杨坚 时期 , 由晋王杨广主持开 凿的, 有窟 门外一 功德碑为证 。塔 的四周雕 四佛 , 北、 东、 西三面 各 雕_ 一佛 的“ 塔庙 窟里 ” 的造 像风格 , 使 天龙 山隋代 造像 显得独 具 特色 , 如 同大树一样屹立在天龙山 的半 山腰 。 隋代 的造像风格也是 表现人体肌 肉健壮 的写实 手法 ,站立 在隋窟 门 [ 2 1 的金刚力 士 , 怒 目圆睁 , 仿 佛驰骋 沙场 的战将一般 。 这主要是 因为 隋朝立 国后 , 存在 年代 较短 , 雕像 上不足以或者说 是来不及形成 自己的雕 塑风格 , 但是 和北齐时期相 比 , 已经略显

浅析天龙山石窟藻井图案

浅析天龙山石窟藻井图案

□李秀红崔晓东一、藻井概述藻井,指建筑内顶部中间的部分。

汉代时堂屋建筑往往在顶部“架木为井”,四方套叠,形成凌空向上的趋势,又在木枋上“画以藻纹”,文献上称这个部分为“藻井”。

藻井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卉、雕刻和彩绘。

多用于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由于石窟本身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套用”,所以,人们把洞窟顶部中间也称为“藻井”。

早期汉式建筑的藻井以四方套叠,画以藻纹,这个“模式”在敦煌石窟上以平面图案的形式移植,称为“藻井图案”。

从西魏时起,覆斗式石窟窟顶开始在藻井部位画大华盖,人称“华盖式藻井”。

隋代的藻井出现了新的装饰形式,如“三兔藻井”,莲花中心绘三只飞旋的兔子,六只兔耳简化为三只;同时,三耳构成的等边三角形,与圆形外框形成对比与打破的关系,增强了形式美。

唐代是藻井的繁盛期,此时藻井中心缩小,主体为宝相花,四周饰以复杂的“卷草纹”,色彩富丽、纹样活泼。

到明清时期,藻井的规模增大,中心绘云龙,更加烘托出了帝王宫阙的庄严和华贵。

二、天龙山石窟的藻井图案天龙山的石窟多为覆斗式,其藻井图案以莲花、飞天为主,体现出此时期的特点,本文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分述如下。

第2窟:窟顶为覆斗形,藻井中心为一朵大莲花,莲心部分雕出莲子,莲叶为十六瓣单叶瓣。

四披原有栩栩如生的供养飞天,现均遭盗割(图一),南披飞天头扎双髻,系双带,系带向头后飘扬,头微微上翘。

颈下戴桃尖形项圈,披巾呈尖环状,从头后前绕双臂,再向身后上飘。

上身袒露,腹部系双带,下着长裙,衣纹用阴线刻出,臂戴双钏,腕戴双镯,双手曲举于头前,左手搭右手,捧一钵。

双腿弯曲,右腿在前,左腿在后,呈飞舞状,不露足,身下有祥云飘浮。

飞天两侧各有一朵十二瓣小莲花,莲心部分亦雕出莲子。

北披飞天回首后视,头侧向右,露左脸。

披巾呈尖环状,从头后前绕双臂,再向身后上飘。

上身内着圆领、广袖衫,外着开口较低的齐肘短衫。

山西天龙山石窟的导游词

山西天龙山石窟的导游词

山西天龙山石窟的导游词尊敬的游客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的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迄今已有1500年历史。

这座石窟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的早期佛教石窟之一,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齐名。

天龙山石窟共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现保存有总面积38000平方米的壁画、群雕和佛像。

这些艺术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佛教思想,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艺术的瑰丽辉煌。

首先,我们来到东部的石窟。

东部石窟共有12个洞窟,洞窟外观较为简朴,但是洞内的艺术作品却异常丰富。

您可以看到空间广阔,墙壁、顶棚都被装饰成各种图案,每个洞窟内还陈列着一个巨大的佛像。

这些佛像造型栩栩如生,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接着,我们来到中部石窟。

中部石窟共有4个洞窟,其中最著名的是第3号洞,它被誉为“北方石窟艺术之冠”。

第3号洞里面有许多精致的佛像和浮雕,每个佛像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和姿态,这些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犹如艺术家的心血结晶。

最后,我们来到西部石窟。

西部石窟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现已有许多洞窟被风化倒塌,只有不到十个洞窟仍然保存完好。

这些洞窟内部的壁画因为时间的长久而失去了部分色彩,但是它们仍旧展现了古代艺术的非凡魅力。

在您参观天龙山石窟的同时,请您注意以下几点:1.请勿践踏花草,不要在洞窟内吸烟;2.请不要用手触摸、擦拭壁画和佛像;3.请在洞窟内低语,不要大声喧哗;4.请勿乱扔垃圾,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感谢大家的配合!最后,祝您在天龙山石窟的旅行愉快!期待您的下次光临。

浅析天龙山石窟第九窟的两个审美特征

浅析天龙山石窟第九窟的两个审美特征
向 了后期 发 展 。 社会 的如 此 巨变 就 势 必会 对 社会
国家统治秩序 的建立起到 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 很
早就 成 为 了我 国封 建宗 法 社 会 的理 论 基 础 。 对 是
我们整个 民族影 响最为深刻 的一种意识形态 。 因 此, 要对我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汉 以后 的艺术作 品 进行 审美 , 就必须 了解该时代广大个体对儒学的 自觉程度如何 。 封建统治阶级在运用儒学 的过程中 , 并不是
期的这一类 石窟中的造像群 的审美 主体就是代 表皇帝本人 的佛造像 。 而在天龙 山第九窟 中我们
却可 以明显地看到 , 佛造像虽然身材高大 , 俨然

况可 以说是决定石窟审美特征的最根本的因素。
太原 天龙 山石窟 的第 九号窟是开凿 于中晚唐 时
期 的一组石窟。 由于中晚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 独居于石窟 的上层 , 虽然从外在形式上相对于处 处于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 , 社会矛盾 的尖锐和社 于下层 的文殊 、 观音 、 普贤三大士 的造像还是处
以及 封 建社 会
使造像产生感官美 , 作者精心地设计 了华丽的璎
珞。为 了表现造像 的形体美 , 作者把造像的服饰
设计 成 了出水 状 的罗 纱 衣 , 写实 的刀 法完 美 地 用
表现 了造像 的形体美 , 更为引人注意 的是造像那 优雅 的站姿 , 隐隐地表现 出了造像那 自信洒脱 的 内在情感 , 展现 出独一无二的气质美 。这些美 的 表现 , 使观者 的心灵感受到极大 的触动 , 唤起 了 观者 的情感共鸣 ,从而引发 了极 大的审美趣 味。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天龙山石窟第九窟当中 ,
朝及唐前期 的类似石窟中 , 由于封建政治与佛 教 紧密结合 的原因 , 佛造像被直接塑造成 了皇帝本 人 。魏书 ・ 《 释老志》 中就记载 :诏有 司为石像 , “ 令 如帝身。这里 的“ ” 石像 ” 就是指佛造像 。 在唐前期 刻凿的洛 阳龙门奉先寺石窟中, 更是索性把佛教 造像群概括成了封建王朝朝廷 的君臣群像 。 常 非 形象地宣扬 了封建统治 阶级 中的以皇帝为核心 的统治秩序 。 明地体现 出了一种代表封建统治 鲜 阶级利益的政治伦理道德的审美意识 。 由于封建 社会处于上升阶段时产生足够的社会进取空间 ,

从美学角度看天龙山隋代第八窟艺术特色

从美学角度看天龙山隋代第八窟艺术特色

Hale Waihona Puke 一・谚 鼻・ 2 0 1 3 ・ 3
CANGS ANG
“ 像人之妙 , 张得其 肉” , 写实风格颇为浓厚 , 隋代造像 教信仰风气 尚浓的大背景下 ,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隋 明显吸收了南朝 的绘画特色 ,但同时也受到了北方民 代社会 , 与佛教思想 的融合 尚未达到彼此不分的地步 , 族勇猛威武的影响。北方游牧 民族强悍 、 劲健的身姿 , 还在不断地融合与淘汰。其中的美学思想必然显得很 他们驰骋沙场勇猛神武的形象 ,共 同通过精美 的石窟 复 杂 , 涵盖 面 也 较 广 , 充分 显 示 出了 皇帝 的审美 情 趣 , 雕凿艺术 , 极具 自然美感地表现 了出来 , 既具有 当政者 对 当时的上 层社 会 也造 成 了极 为深 远 的影 响 。可是 毕 审美思想 的传达表现 , 也有社会审美思想的直接反映 , 竟隋代社会年代较短 , 文化逐渐开始繁荣 , 只能是为大 综合地表达了隋代的文化特色。当然不可否认最主要 唐盛世的繁华做 了实际意义 的铺垫。在天龙 山上 以石 的还是工匠们具备的高超 的雕塑技艺和职业素养在雕 质为材料 的佛教 雕塑精品不仅受南朝 画风 的深 刻影 凿过程 中完美得体现了出来 。 响, 而且在佛教影响实力较大的北方地区, 受到当地地 第八窟窟顶雕凿有栩栩如生的飞天 ,中心塔柱窟 域化 的影 响也 较大 , 全 面反 映 了当时 的社会 审美 观 。 雕凿的四方佛都是帐形龛 , 帷幔清晰 、 美观 、 大气 , 可以 南方 的佛教 主要 注 重义 理 的研究 ,而北 方佛 教则 看得 出当时虔诚 的佛教供养 以及宫廷建筑 的气派 , 把 直注重宗教信仰 , 隋代吸收 了南北方 的优点 , 不仅受 隋代宫廷生活的奢侈豪华表现得非常完美 。 武帝灭佛的影响 , 为了更好地保存佛经佛像 , 给 自己以 隋代是在灭陈后建立起来 的,它对于前代六朝采 及后世子孙以信仰的方便与长久 ,还受印度传统的影 取一笔否定的态度 ,而它所否定的则是六朝美学 的感 响 , 觉得惟有雕凿石窟这个办法是最为理想的办法 , 杨 性和俗丽特征。 《 陈书・ 帝纪总论》 从陈后主叔宝亡国得 家父 子 的共 同理想 在 当时 的晋 王 也就 是 以后 的隋 炀帝 出 了这 样 一个 结 论 : “ 亡国之主 , 多有 才 艺 。” 所谓“ 才 杨广 的虔诚 劳作下 , 为了做功德 、 祈福 田, 于天龙 山东 艺” , 当然指审美素质。对陈后主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应 峰雕凿 了就是 我 们现 在还 可 以去欣 赏 的一 座精 美 的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龙山石窟的建筑艺术之我见
【摘要】本文主要对天龙山石窟的建筑艺术进行简要的分析,通过对其艺术特点以及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的了解,以期对天龙山石窟的建筑艺术产生全面的认识,促进我国历史研究层面的丰富与发展。

【关键词】天龙山石窟;建筑艺术;特点;价值
0.前言
天龙山石窟位于我国山西太原天龙山,其依山而建,是我国重要的佛教建筑群之一。

天龙山石窟兴建较早,其在不断的开凿与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艺术特点,其在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1.天龙山石窟概况
1.1天龙山石窟的自然风貌
天龙山石窟在自然条件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1)地理位置优越。

天龙山石窟地处于中国山西太原,太原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拥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2)自然环境优越。

在对天龙山石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太原自古就是佛教发展的重要地区,在太原境内拥有着大量的佛教寺庙,天龙山石窟是这一地区最大的石窟群。

与周边地区的山相比,天龙山在自然风貌上更胜一筹,植被丰富,且存有大量的古树,由此可见其在古代就有着良好的自然风光。

1.2天龙山石窟对当地佛教发展的影响
天龙山石窟在建筑艺术上具有着极高的造诣,其不仅对传统石窟建筑进行了改革,同时也对后世石窟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具体来讲天龙山石窟对当地佛教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佛教的兴盛。

天龙山石窟兴建以前太原境内的佛教发展曾经出现过一段时间的停滞时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当权者对佛教的排斥与不重视,直到隋文帝登基后佛教才又逐渐的兴盛起来。

(2)佛教开始服务于皇权。

佛教最初仅仅被作为一种宗教信仰而引进中国,但是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当权者为了对皇权进行巩固,开始对佛教进行改革。

在最初的改革过程中当权者采取了渗透式的办法,将儒家思想渗透到佛教思想中去,将佛教与儒教相结合,这种渗透式的改革不仅对佛教的教义产生了影响,同时对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产生了影响,促使人们将君主与神佛产生联系,更加利于皇权的巩固。

1.3天龙山石窟空前发展的因素
天龙山石窟的修建是佛教石窟建筑修建的一个高峰,其在修建规模,艺术造
诣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天龙山石窟空前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特殊的时代背景。

天龙山石窟的兴修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经开始,这一时期是历史上社会动荡较为严重的时期之一。

生活在乱世中的民众拥有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而佛教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其心灵进行解放,让其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2)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活在苦难中的群众,在心理上希望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对今生产生绝望后大部分的民众将希望寄予来生,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因此佛教在我国得以空前的发展起来。

(3)统治者的倡导。

纵观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绝大多数都对佛教进行了积极的宣扬,统治者之所以如此重视佛教,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加强对社会大众的统治,天龙石窟就是这些佛教建筑的集大成者之一。

1.4天龙山石窟兴建的背景
在进行佛教建筑兴修的过程中一般都要有着一定的目的以及意义,天龙山石窟的开凿也有着一定的背景,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当权者对佛教的推崇。

天龙山石窟的兴建与当权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前534年高欢篡权后,其将权利中心集中到晋阳,一时间晋阳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作为当权者的高欢对于佛教十分推崇,因此,晋阳的佛教事业开始发展起来,天龙山石窟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兴建的。

(2)隋文帝对其的发展。

天龙山石窟兴建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到周武帝时期出现了对佛教的打压,天龙山石窟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短暂的停滞。

一直到隋文帝登机后,全国的佛教事业开始复苏,天龙山石窟也得以继续发展。

2.天龙山石窟的建筑艺术特点
2.1工程量大,持续较长
天龙山石窟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主要在于其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研究价值,就天龙山石窟修建的过程来看,其具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工程量大。

天龙山石窟修建的过程中其工程量相对比较庞大。

在对天龙山各石窟的资料进行翻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石窟都是由王公贵族出资修建的,有的甚至是直接由当权者出资进行修建的,尤其是在唐代,多达19座的石窟开凿,产生的工程量可想而知,因此造成了天龙山石窟建筑过程中工程量大的特点。

(2)持续较长。

天龙山石窟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间虽进行了暂时的停滞,之后又进行了长时间的发展直到唐朝才算进入了收尾阶段。

因此其在建设时间上凸显出了一定的持续性。

2.2多元文化,包容并蓄
我国天龙山石窟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其雕刻的主体以及对象都是佛教中的神像以及事物。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文化,包容并蓄。

由于天龙山石窟在修建的过程中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朝代,因此不同时期的雕像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文化特点,同时这些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被一些工匠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对雕像的雕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雕像在
造像上出现了包容并蓄的现象。

(2)突出地域特色,彰显本土文化。

天龙山石窟在开凿的过程中,除了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外,其也突出体现出了地域特色,在石窟的雕刻过程中,融入了一些当地的文化因素,使得天龙山石窟在一定程度上更具地域特色。

3.天龙山石窟的建筑艺术价值
3.1促进佛教文化发展,提升建筑艺术魅力
宗教的发展对宗教建筑建设有着推动的作用,而宗教建筑的建设同样对宗教文化的传播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就天龙山石窟而言:(1)促进佛教的传播,益于佛教的宣传。

宗教要想有效的发展下去,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是关键。

天龙山石窟通过立体形象的展示,让人们对神佛产生了直观的认识,对雕像进行膜拜的过程中,加深了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教义的传播。

(2)利于佛教建筑的发展,提升佛教建筑艺术魅力。

佛教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的建筑在功能性,艺术性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对天龙山石窟的雕刻手法,人物造像,装饰特点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对促进佛教文化发展,提升建筑艺术魅力将有着重要的影响。

3.2突破传统束缚,艺术独树一帜
天龙山石窟与传统的石窟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其在兴建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其在建筑艺术上具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充分的对这一特殊性产生认识,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突破传统束缚。

从天龙上石窟整体状态来看,与之前的石窟在风格上以及人物造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从细节上看在早期的一些石窟中仍有一些传统造像的影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龙山石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着一定的过程,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历朝历代不断的努力,突破传统束缚,在石窟开凿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最终建造出具有创新性的石窟建筑。

(2)艺术独树一帜。

通过对天龙山石窟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探究我们发现,其在建筑艺术上具有着独树一帜的特点,其与全国其它几座石窟相比,具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自成一派,具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4.总结
天龙山石窟是我国重要的佛教建筑,其展现出的艺术魅力,文化特点都对后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帮助,有关人员应在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加深对天龙山石窟建筑艺术的认识,积极对天龙山石窟的优秀文化,以及建筑技艺进行全面的了解,有效的促进我国石窟开凿历史研究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崔文魁.天龙山佛教雕塑艺术.佛教研究,1988(1).
[2]李裕群,李钢.天龙山石窟.科学出版社,2003,3第一次印刷.
[3]李计生.天龙山.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1第一次印刷.
[4]于灏,谢枫.从天龙山碑文看天龙山石窟艺术的历史沿革[J].文物世界,2012(2):36-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