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青藏铁路的故事
青藏铁路牺牲的故事

青藏铁路牺牲的故事
青藏铁路,是中国国家重点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
它连接了中国的西宁和西藏的拉萨,全长1956公里。
建设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有很多勇敢的人们为了这一伟大工程付出了巨大牺牲。
记得在建设初期,由于地质条件恶劣、气候恶劣,无数的工人们奋力工作。
其中有一位名叫王云龙的年轻人,他出生在陕西的一个贫困山村。
尽管家境困难,但王云龙一直梦想着参与青藏铁路的建设。
于是,他毅然决定放弃了幸福的家庭生活,离开父母和妻子,前往西藏参与铁路建设。
王云龙到了西宁后,立刻投身于苦力工作。
他每天都背着重重的行李,攀登在高海拔的山岭上,穿越冰雪覆盖的草原。
有一天,王云龙的队伍遭遇了强烈的暴风雪。
大风呼啸,雪花四起。
队伍中的一位工友失足滑倒,悬崖的边缘就在他的脚下。
眼看着他就要坠入深渊,王云龙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以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工友的冲击力,将他从悬崖边缘救了回来。
但由于王云龙受到了重击,他自己却不幸坠入了深渊。
消息传到队伍的其他人耳中时,都感到非常悲痛。
他们为这位无私的勇士默哀,并立即着手安排将他的遗体下山。
王云龙的牺牲,成为了青藏铁路的一段传奇故事,他的勇敢和牺牲精神,激励着更多的人为青藏铁路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终,青藏铁路在克服了无数困难后,顺利建成通车。
青藏铁路连接了西藏与内地,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和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便利。
而王云龙这位无私的英勇者也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青藏铁路建设中不可磨灭的一笔记忆。
青藏铁路历史故事简介

青藏铁路历史故事简介
青藏铁路,这条全长1956公里的铁路,是连接中国内地与西藏的重要交通线路,被誉为“天路”。
它的建成通车,不仅在交通上为西藏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成为了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青藏铁路的修建始于1952年,当时中国政府为了支援西藏地区的经济建设,开始筹备修建这条铁路。
然而,由于西藏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海拔高、气候恶劣,加上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限制,使得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异常艰巨。
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数以万计的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与到了这项伟大的工程中。
他们面对着严寒、缺氧、高原病等种种困难,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
比如有一位名叫许成义的工人,他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但是他仍然坚持工作,直到最后一刻。
还有一位名叫杜丽丽的干部,她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因为工作需要,多次放弃了回到内地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她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周围的人。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战,青藏铁路终于在2006年全线通车。
这条铁路的通车不仅改善了西藏地区的交通状况,也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青藏铁路还成为了中国政府对西藏地区进行支援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青藏铁路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程。
它不仅改变了西藏地区的交通状况,也成为了中国政府对西藏地区进行支援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它还见证了中国政府对西藏地区的关心和支持,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精
神。
青藏铁路建设者的故事

青藏铁路建设者的故事青藏铁路,是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重要交通线路。
这条铁路的建设可谓是艰辛无比,需要克服高海拔、寒冷气候等诸多困难。
然而,在这个铁路建设的背后,却有着一群默默耕耘的建设者,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一点一滴地将这条铁路建设起来。
建设者们的故事,可以从最早的准备工作开始讲起。
在铁路建设之前,他们需要先进行勘测、设计等工作。
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寒和缺氧,建设者们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如利用动态稳定系统进行勘测,保证勘测质量。
在设计方面,为了抵御高寒气候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建设者们采用了许多创新性的设计方案。
随着勘测和设计的完成,真正的建设工作便开始了。
由于高原缺氧、温度低等原因,建设者在工程建设上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氧气不足,建设者们必须配备氧气瓶,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此外,由于地形复杂,建设者们还需要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例如在贡嘎山上建设桥梁等。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建设者们的脚步。
他们始终坚持着信念,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将一段段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步步完成。
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还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例如山体滑坡、雪崩等自然灾害。
但是,他们总是能够快速反应,及时解决问题。
最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青藏铁路终于建成。
这条铁路不仅改变了西藏的交通状况,也拉近了内地和西藏的距离。
对于建设者们来说,这是一份巨大的荣誉,是他们为祖国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有了这样一群默默耕耘的建设者,才让青藏铁路得以建设成功。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见证了这段历史,也为后代留下了一个宝贵的财富。
让我们一起向这群建设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青藏铁路故事

青藏铁路故事青藏铁路,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条重要铁路干线,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
它连接了青海省的西宁市和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是中国铁路“三纵四横”中的一条重要横向干线。
青藏铁路的修建,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更是一部承载着无数劳动者心血和汗水的壮丽史诗。
青藏铁路的修建,是中国政府为了加强西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
由于青藏地区地势复杂,气候恶劣,施工条件极为艰苦,因此修建青藏铁路被誉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工程人员克服了诸多困难。
他们不畏艰险,攻克了海拔5200米以上的高寒无人区,克服了高原缺氧、冰雪覆盖等极端环境,创造了许多铁路建设史上的“第一次”。
他们用血汗和智慧,铺就了一条条通向西藏的“铁丝路”,让西藏人民和游客们能够更加便捷地往来于内地。
青藏铁路的修建,不仅改变了青藏地区的交通运输格局,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铁路的通车,使得西藏的物资运输更加便捷,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西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青藏铁路的开通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青藏铁路的建成,也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沿途的雪山、草原、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让无数游客为之倾倒。
而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青藏高原号”列车更是成为了一道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青藏铁路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奋斗、拼搏、创新的壮丽史诗。
它见证了一代代铁路人的艰苦付出和不懈努力,也承载了中国铁路事业的辉煌历程。
青藏铁路的建成,不仅连接了西藏与内地,也连接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了一条承载着梦想和希望的铁路。
愿青藏铁路的故事,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青藏铁路修建的故事

青藏铁路修建的故事您知道青藏铁路不?那可真是一个超级牛的工程,背后的故事老精彩了。
咱先说这青藏铁路要经过的地方,那可是青藏高原啊,世界屋脊呢!环境特别恶劣,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怪兽区”。
海拔高得吓人,氧气都特别稀薄,人在那儿就像背着个大石头在喘气,走两步都费劲。
那些修建铁路的工人叔叔们可太不容易了。
刚到那儿的时候,好多人都有高原反应。
头疼得像要炸开一样,恶心难受,吃啥吐啥。
但是他们可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在修建的时候,冻土是个大麻烦。
啥是冻土呢?就是那地儿的土因为太冷了,一直是冰冻结实的状态。
这冻土就像个调皮的小鬼,一会儿冻得硬邦邦的,一会儿又因为温度有点变化就变软了。
这可咋修铁路呢?工程师们就像聪明的魔法师一样,想出了各种办法。
有的地方给冻土加隔热层,就像给它盖了层被子,让它的温度别变来变去的;还有的地方用特殊的结构来适应冻土的变化。
再说那些建设材料,要运到青藏高原可不容易。
那路又不好走,好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的。
运输的车队就像一支支勇敢的探险队,在蜿蜒的山路上小心翼翼地前进。
有时候遇到暴风雪,那可真是白茫茫一片啥也看不见,车就像小蚂蚁在白色的大幕布下艰难爬行。
还有那些桥梁和隧道。
在高山峡谷之间架桥,那难度就像在云彩上搭积木。
风呼呼地吹着,感觉能把人都吹跑。
工人们得系着安全带,在半空中作业,那画面想想都让人揪心。
隧道呢,在那坚硬的岩石里一点点地挖,有时候还会遇到地下水,就像突然冒出个水帘洞一样,又得抽水又得继续挖,麻烦得很。
不过呢,经过这么多的困难和挑战,咱们中国的建设者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硬是把青藏铁路给修成了。
这铁路一通车,那可不得了。
西藏和内地的联系更紧密了,就像给两地之间搭了一条神奇的纽带。
以前觉得很遥远的地方,现在一下子就变得近在咫尺了。
藏族的同胞们能更方便地把自己的特产运出去,外面的好东西也能更快地运进去,大家都可高兴了。
这青藏铁路啊,就是中国建设者们用汗水和智慧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的一个伟大奇迹。
青藏铁路建设者的感人故事

青藏铁路建设者的感人故事在那片神奇又充满挑战的青藏高原上,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就像一群无畏的勇士,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英雄之歌。
先说说那些风火山隧道的建设者吧。
风火山,那可是个“硬茬子”,海拔高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空气稀薄得像个调皮的小鬼,总是和人作对,让人感觉浑身无力。
但是咱们的建设者可没有被它吓倒。
有个年轻的技术员,叫小李。
刚到风火山的时候,他那白净的脸没几天就被高原的风吹得像个熟透的红苹果,还裂了口子。
可他满不在乎,整天就盯着那些施工数据看。
有一次,为了确保一个关键的测量数据准确无误,他在隧道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那里面又冷又缺氧,他出来的时候,整个人都摇摇晃晃的,像个喝醉了酒的大侠。
别人问他为啥这么拼命,他咧嘴一笑说:“这隧道就像我的孩子,我得把它照顾好,数据错了可不行,以后它可是要承担重任的呢!”还有那些负责搬运材料的工人师傅们。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材料运输可不容易。
有一次,大雪封山,运送铁轨的车队被困在路上了。
这可急坏了大家,要是铁轨不能按时运到,工程进度可就耽误了。
这时候,一群工人师傅二话不说,穿上厚厚的棉衣,就迎着风雪去帮忙。
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走着,就像一群顽强的牦牛。
有的师傅不小心摔倒了,爬起来拍拍身上的雪,继续赶路。
在大家齐心协力下,终于把铁轨按时运到了施工现场。
再说那些女建设者们,她们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有个女医生,专门负责工人们的健康。
她就像一个温暖的天使,整天穿梭在各个工地上。
有个工人大哥得了重病,在那偏远的地方,医疗条件有限。
女医生就守在他身边,几天几夜没合眼,精心照顾着。
她还不断地安慰大哥说:“你就放心吧,你肯定会好起来的,咱们还要一起看青藏铁路通车呢。
”在她的细心照料下,大哥的病慢慢好了起来。
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为了同一个梦想汇聚在这片高原上。
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忍受着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重重挑战。
他们的故事就像那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一样美丽动人,他们用汗水、用热血,甚至用生命,铸就了这条“天路”,让青藏铁路成为了世界屋脊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青藏铁路青海段建设故事

青藏铁路青海段建设故事
青藏铁路是连接中国内地和西藏高原的重要交通线路。
其中,青
海段作为青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交通和战略使命。
青海段全长1,956公里,由于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历经了漫
长而艰苦的建设过程。
为了在青藏高原的缺氧、严寒和特殊地理环境下建设铁路,青海
段施工团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建设过程中,大大小小的难题一个接
一个地出现,比如,建设队伍需要直面的极低温度、高海拔以及复杂
地貌等。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建设队伍采用了一系列科学的施工方案。
例如,对于高原缺氧问题,他们在施工现场专门设立了氧气站,对施
工人员进行氧气供应,确保人员健康安全。
同时,他们积极采用先进
的施工技术,包括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材料以及先进的建设方案等等。
而这一切的努力最终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青藏铁路青海段于2006年正式通车,它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
随着青藏铁路的启用,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也使青藏铁路成为了世界上最高、技术最为先进的铁路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段的建成不仅是中国高速路网建设的标志性
成果,也是中国在地震、废弃物治理等领域掌握的核心技术逐渐扩张
到全国和全球的里程碑。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青藏铁路青海段的建设
历程充满汗水和艰辛,建设者们牢记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使命,毫不
怠慢地推进这项历史性工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青藏铁路修建故事

青藏铁路修建故事您知道青藏铁路吗?那可真是一个超级了不起的大工程,它背后的修建故事就像一部充满热血、挑战和奇迹的大片。
以前啊,青藏高原就像一个神秘又高冷的女神,虽然美得惊心动魄,但交通那叫一个不方便。
想要在这“世界屋脊”上修铁路,很多人一开始都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高原的环境就特别恶劣。
海拔那么高,氧气特别稀薄,工人师傅们刚到那儿的时候,很多人都感觉喘不过气来,就像有个无形的大手掐着自己的脖子似的。
走路都得慢悠悠的,稍微走快一点就头晕目眩,感觉像喝了好多酒一样。
但是这些工人师傅可没有被吓倒,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战士,带着各种氧气设备,慢慢适应环境,然后开始干活。
再说这冻土问题,冻土就像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怪兽。
在温度变化的时候,它一会儿冻得硬邦邦的,一会儿又化得软绵绵的。
这铁路要是修在这样不稳定的地基上,那不就成了“豆腐渣工程”了吗?工程师们可愁坏了,不过他们可聪明着呢。
他们想出了各种奇妙的办法,像是给冻土盖房子,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和技术,让冻土乖乖听话,保持稳定,好让铁路稳稳地铺在上面。
还有那极端的气候,狂风像个疯了的巨人,呼呼地刮着,感觉能把人都吹跑。
暴雪也时不时来捣乱,一下子就把工地变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
但是工人们没有退缩,他们在狂风中互相搀扶着,在暴雪里继续奋战。
这修建过程中啊,还有很多感人的小故事。
有个年轻的工程师,本来在大城市里有着舒适的生活,但是为了青藏铁路,他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这艰苦的高原。
他的女朋友一开始特别不理解,还差点跟他分手呢。
但是他给女朋友写信,讲述这里的意义,讲述自己的梦想。
慢慢地,女朋友也被他打动了,全力支持他。
这位工程师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还有那些藏族同胞们,他们可热情了,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这些修建铁路的工人。
他们给工人们送来了牦牛肉、酥油茶,在寒冷的天气里,这些食物就像温暖的火焰,温暖着大家的心。
工人们也和藏族同胞们打成一片,大家齐心协力,都为了这个伟大的铁路工程努力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根火柴
1976年7月,张鲁新、李烈和一个绰号叫陈大胡子的人,到尺曲河一带考察。
一场暴风雪突然袭来,搅得天昏地暗,他们迷失了方向。
暴风雪停止了,乌云没有散去,他们不知东西南北地摸着。
他们意识到越走越远,越走越感到危险,最后只好无奈地坐在一个山坳里等待同志们来解救。
白天过去了,黑夜来了,黑夜送走了,白天又来了,在漫长的白天里,他们又苦等着漫长的黑夜……
张鲁新平时喜欢吃糖,衣袋里放着的3块糖,那是他们3人的唯一食粮。
大本营里,程国栋等人苦苦久等二天不见张鲁新归来,预感到他们出事了,急忙带人出来寻找,当时程国栋急得大哭。
为了找到张鲁新,他决定兵分三路,打着火把,顶着夜色,在空旷的荒原里他们含着眼泪高喊着张鲁新的名字。
黑夜里张鲁新他们3人饿得、累得已经筋疲力尽了,他们听到了远处同事的呼喊声,却无力回应他们。
李烈无力地问张鲁新:"怎么办?我们等死吗?"
陈大胡子说:"火柴盒里还有三根火柴,用火柴给同志们发个信号去。
"张鲁新同意了。
没有料到,第一根火柴划着后即被风吹灭了。
陈大胡子急忙要划第二根,但被张鲁新制止了,张鲁新说:"你不是还有一个纸烟盒吗?把纸烟盒撕成3个纸条,用火柴点燃纸条,一条接一条地燃下去,同志们或许会发现我们。
"陈大胡子照此而行,终于发出了生命的信号。
沉沉黑夜中的那一丝亮光,被程国栋发现了,于是,从死亡线上为未来的青藏铁路救回了一位科技之星。
上个世纪70年代,从事青藏铁路冻土研究的有100多人。
80年代后,许多专家,调走的调走,改行的改行,退休的退休,只有张鲁新等少数人坚持下来了,怀着坚定的信念继续坚守着……
难题攻关
青藏铁路建设正式开工,张鲁新被聘为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组组长,负责重大技术问题的技术咨询和决策。
为了检验多年冻土地段工程设计理论、工程措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更好地指导全线工程的设计、施工,2001年张鲁新和中科院、铁科院等200多名科技人员,在风火山隧道和清水河等5个冻土工程试验段,开展了39个课题的施工先期试验,内容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各个方面。
张鲁新每年十几次深入试验段,协调解决设计、研究、施工单位之间出现的问题,提供技术咨询,数次为主要研究单位讲课,并在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科学结论的分析等方面提出了见解,得到大家认同。
大家对路基、桥涵、隧道领域主要工程试验研究课题有了初步结论,验证了部分设计和工程措施的有效性。
青藏高原冬季不能施工,施工人员冬休了。
但是,张鲁新并没有休息,三年冬休他从没有顾上参加青藏总指挥部安排的度假疗养。
他把冬休期当成深入研究青藏铁路冻土问题的机会,一门心思为解决青藏铁路冻土问题提前提出对策,更好地发挥专家咨询作用。
2001年冬休期间,他和他的学生们认真研讨了有关路基填土和施工组织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填石路基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用片石填筑路基底层,解决路基高度和施工工期矛盾的建议。
2002年冬休期间,他和他的学生通过理论研究,提出了用碎石护坡解决路基阴阳坡地基温度场差问题的建议。
2002年冬天起,张鲁新负责冻土区路基变形检测及其数据分析工作,这是青藏铁路建设急需解决的一个技术课题。
2003年元月,是青藏高原最寒冷、最艰苦的季节。
为了弄清试验段路基出现变形问题的原因,他和设计院技术人员不顾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和缺氧的困难,走向工地。
走到昆仑山时,当时已56岁的张鲁新感觉胸闷气短,头痛难受。
这是对人生理极限的挑战。
他和设计院的同事互相鼓励,坚持一线考察,准确掌握了路基变形和裂缝发生情况。
扬帆起航
2000年,张鲁新以专家身份先后参加三次青藏铁路立项论证会。
多年冻土被列为青藏铁路建设"三大难题"之首,另二大难题是高寒缺氧与生态脆弱。
2000年11月,就在江泽民总书记对青藏铁路作出重要批示的时候,北京一家媒体报道了"科学家遇到一'卡脖子'难题,青藏铁路急寻'解冻良方'"的消息。
此消息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层的重视,若是事实,即将开工的青藏铁路可能会推迟下去。
国务院领导询问孙永福。
孙永福召集包括张鲁新在内的许多专家进京汇报情况,张鲁新向孙永福力陈他的看法,结论是:冻土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以解决的。
张鲁新这样向孙永福表态,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其理论根据是建立在中国几代冻土专家大量科学研究基础上的。
尽管有些还停留在试验阶段,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探索,但他认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应该是勇闯禁区的先锋。
勇闯禁区,也是历史赋予他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庄严使命。
在他看来,科技人员的工作,不能有一点哗众取宠,科研工作更容不得半点疏漏,需要自始至终坚持科学的严谨性,追求技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他的经历中有这么一件难忘的事。
1979年冬天,为了获取冻土长期承载力数据,一天在白雪皑皑,狂风呼啸的风火山上,在摄氏零下30度的寒夜里,他冒着雪花冰粒,不顾腿脚冻僵,站立8个小时观测。
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每一个数据必须准确无误,否则,不准确的数据将会影响科研的正确性。
2001年6月29日上午,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格尔木南山口--青藏铁路新线起点处,宣布青藏铁路正式开工时,张鲁新热泪盈眶,几代冻土科学家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为这一天,张鲁新在高原整整奋斗了20多个春秋,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楚玛尔河、沱沱河,这些生命禁区的险地,竟成了他生命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