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第三章 习题
环境工程学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环境工程学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前言环境工程学是现代工程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控制、废弃物处理和环境监测等方面。
学习环境工程学知识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本文将提供环境工程学第三版的部分课后练习题及其答案,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的知识。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1.1 题目什么是环境工程学?其主要任务是什么?1.1 答案环境工程学是研究环境保护、资源清洁利用和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科学技术。
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清洁利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设计、建设和经营环保和资源清洁利用的工程系统,开展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
1.2 题目什么是环境污染和其分类?1.2 答案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在环境中超出一定浓度或某些物质在环境中存在时间过长,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现象。
根据污染源和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可将环境污染分为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第二章2.1 题目解释污染源、排放量、排放浓度和环境质量标准的概念。
2.1 答案污染源是指产生和排放有害物质的自然、人为活动或设施,如工厂、交通工具、矿山等。
排放量是指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总量。
排放浓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排放到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
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制定的限制和控制污染物在环境媒介中浓度或总量的标准。
2.2 题目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2.2 答案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开、透明、科学、客观、以人为本、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其中,公开、透明是指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和结果应该向公众公开;科学、客观是指环境影响评价应依据科学、客观、可靠的依据开展;以人为本是指环境影响评价应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是指环境影响评价应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确保环境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总结本文为学习环境工程学的人们提供了一些环境工程学的基础知识点和对应的练习题及答案。
环境工程学(I)第三次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次习题参考答案3-1 参阅 p203-2043-2 参阅 p209-2103-4 参阅 p215-2163-7 参阅 p235 3-12 参阅 p2163-13 参阅p2473-20、SV=150/500=30%SVI=150 mL/(0.5 L ⨯ 3 g/L)= 100 ml/gSV 正常数值:20~30%;SVI 正常数值: 50~150 ml/g 根据计算得出的SV 和SVI 值可以判断曝气池运行正常;(1) 曝气池体积: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选定Fw=0.4 kg(BOD5)/[kg(MLSS).d]X=3000 mg/L ;V=QS 0/F w X = 8000 ⨯ 300 /(0.4⨯3000) = 2000 m 3(2) 供气量:MLVSS/MLSS=0.75,挥发性污泥负荷为Fw/0.75=0.5 kg(BOD5)/[kg(MLVSS).d],查表得1去除kg BOD5的需氧量为0.79 kg,则最大时需氧量为:R=[8000⨯1.4⨯(300-20)/24⨯1000] ⨯ 0.79 =103 Kg(O 2)/h采用穿孔管,Ea=6%,计算温度定为30℃,氧的饱和溶解度为ρs(20)=9.2 mg/L , ρs(30) = 7.6 mg/L 。
设穿孔管设计深度为2.5 m,则Pb=(1.013⨯105+9.8⨯2.5⨯103⨯105Pa离开曝气池时氧的比例为:曝气池的供气量:3-22、(1) 曝气池体积:从表选择污泥龄4d,()()%2012179121=-+-=A A t E E O ()L mg L mg P O sm sm b t s s s sm /1.10)20(/33.8)30(10013.121.02121521==⎥⎦⎤⎢⎣⎡⨯+⋅=+=ρρρρρρ()h O kg h O kg R R L T sm T sm /)(162/)(219.1)5.133.8195.0(82.01.1010302.122)()20()20(0=⨯-⨯⨯⨯=-⋅⋅⋅=-ρβγραρh m h m E R G A s /100.9/06.03.01623.03330⨯=⨯=⨯=307711.02000%)]901(150(150[4.01000025.0)(1mV V k VX S S QY d c =-⨯--⨯=--=θd m X VX Q u c w /439000420007713=⨯⨯==θ(2)每天排除剩余污泥量:(3)回流比:(Q+Qr)X=(Q+Qr-Qw)Xe + (Qr+Qw)XuXe很小,可以忽略,求得回流污泥量:Qr=QX-QwXu/(Xu-X)=(10000×2000-43×9000)/(9000-2000)=2802 m3/d 回流比:Qr/Q=2802/10000=0.28。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后练习题全解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_周群英课后习题目录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1)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3)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6)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8)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12)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6)第二篇微生物生态 (20)第一章微生物生态 (20)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2)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26)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28)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31)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34)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
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川大考试专用版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版)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12紫外如何破坏病毒?答:日光中的紫外辐射和人工制造的紫外辐射均具有灭活病毒的作用。
其灭活部位是病毒的核酸,使核酸中的嘧啶环受到影响,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尿嘧啶残基的水合作用也会损伤病毒。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2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生理功能?答: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所有细菌均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细胞核物质。
部分细菌有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粘液层、菌胶团、衣鞘及光合作用片层等。
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菌体表面最外层的、具有坚韧而带有弹性的薄膜。
可以起到:①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压引起破裂的作用。
②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
③细胞壁是多孔结构的分子筛,阻挡某些分子进入和保留蛋白质在间质(格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和细胞质之间的区域)④细胞壁为鞭毛提供指点,使鞭毛运动。
细胞质膜的生理功能有:①维持渗透压的梯度和溶液的转移。
②细胞质膜上有合成细胞壁和形成横膈膜组分的酶,故在膜的外表面合成细胞壁③膜内陷形成的中间体含有细胞色素,参与呼吸作用。
④细胞质膜上有琥珀酸脱氢酶、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电子传递系统、氧化磷酸化酶及腺苷三磷酸酶。
在细胞上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⑤细胞质膜上有鞭毛基粒,鞭毛由此长出,即为鞭毛提供附着点。
荚膜的主要功能有:①具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毒性强,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入人体。
②荚膜可保护致病菌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
③当缺乏营养时,假膜可被用作碳源和能源,有的荚膜还能做氮源。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习题目录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2)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2)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7)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3)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18)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27)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37)第二篇微生物生态 (44)第一章微生物生态 (44)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50)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58)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63)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68)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74)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
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绪论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含什么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者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含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与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含什么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与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含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类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答:1969年魏泰克提出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后被Margulis修改成为普遍同意的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含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包含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真菌界(包含酵母菌与霉菌)、动物界与植物界。
我国王大教授提出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与植物界。
7、微生物有什么特点?答:(一)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
(二)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与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与数量庞大。
环境工程原理课后答案(2-9章)

(2)若高位水槽供水中断,随水的出流高位槽液面下降,试计算液面下降1m所需的时间。
图3-3习题3.5图示
解:(1)以地面为基准,在截面1-1′和2-2′之间列伯努利方程,有
u12/2+p1/ρ+gz1=u22/2+p2/ρ+gz2+Σhf
由题意得
p1=p2,且u1=0
流量:2.5L/s= m3/h
表面张力:70dyn/cm= N/m
5 kgf/m= 14.709975kg
密度:13.6g/cm3=13.6×103kg/ m3
压力:35kg/cm2=3.43245×106Pa
4.7atm=4.762275×105Pa
670mmHg=8.93244×104Pa
功率:10马力=7.4569kW
比热容:2Btu/(lb·℉)= 8.3736×103J/(kg·K)
3kcal/(kg·℃)=1.25604×104J/(kg·K)
流量:2.5L/s=9m3/h
表面张力:70dyn/cm=0.07N/m
5 kgf/m=49.03325N/m
2.4密度有时可以表示成温度的线性函数,如
解:设溪水中示踪剂的最低浓度为ρ
则根据质量衡算方程,有
0.05ρ=(3+0.05)×1.0
解之得
ρ=61 mg/L
加入示踪剂的质量流量为
61×0.05g/s=3.05g/s
2.9假设某一城市上方的空气为一长宽均为100 km、高为1.0 km的空箱模型。干净的空气以4m/s的流速从一边流入。假设某种空气污染物以10.0 kg/s的总排放速率进入空箱,其降解反应速率常数为0.20h-1。假设完全混合,
2.6某一段河流上游流量为36000m3/d,河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为3.0mg/L。有一支流流量为10000 m3/d,其中污染物浓度为30mg/L。假设完全混合。
环境工程原理习题解答

《环境工程原理》习题解答第三章 流体流动习题3.3污水处理厂中,将污水从调节池提升至沉淀池。
两池水面差最大为10m ,管路摩擦损失为4J/kg 。
流量为34m 3/h 。
求提升水所需要的功率。
设水的温度为25℃。
解:(1)根据流体输送能量方程(3.1.18):∑+++=-++f m m h p gz u We p gz u ρρ222211212121 因2池均为敞口池,且池面很宽广,故p 1=p 2=0,u m1=u m2=0。
根据题意:z 2-z 1=10m ,因此有:∑+-=-f h z z g We )(12=9.8×10+4=102 J/kg “-”号表示流体机械给水做功,即为水泵。
(2)查附录5知:ρ20=998.2 kg/m 3,ρ30=995.7 kg/m 3,则25时水的密度:ρ25=(998.2+995.7)/2=997.0 kg/m 3故提升水所需功率为:N=We×ρQ=102×997.0×34=3.46×106 J/h =961 w (J/s) =0.96 kw习题3.5如图所示,有一直径为1m 的高位水槽,其水面高于地面8m ,水从内径为100mm 的管道中流出,管路出口高于地面2m ,水流经系统的能量损失(不包括出口的能量损失)可按∑h f =6.5u 2计算,式中u 为水在管内的流速,单位为m/s 。
试计算: (1) 若水槽中水位不变,试计算水的流量;(2) 若高位水槽供水中断,随水的出流高位槽液面下降,试计算液面下降1m 所需的时间。
解:(1)按图示选取计算断面,基准面0-0取在地面,则有: p 1=p 2=0,u m1=0,z 1=8m ,z 2 =2m 按单位重量的能量方程(3.1.24)进行计算:∑+++=++f m m h gp z u g p z u ρρ222211212g 12g 1 其中上式中的∑h f =6.5u m22/g 将已知条件代入可得:22225.6022g 1080m m u gu +++=++ 解之得:s m g u m /9.214/122==则出流流量:Q 1=0.785×0.12×2.9=0.0228 m 3/s=82.0 m 3/h(2)设某一时刻水池液位高度为z ,则能量方程可写为:22225.622g 1m m u gu z ++=整理得:14)2(22-=z g u m 经时间dt 后,水流从管内流出的水量为:dQ=0.785×d 2×u m2dt=0.785×0.12×14)2(2-z g =9.3×10-32-z dt此时,水池中的液位下降了dz=dQ/(0.785×D 2)=11.85×10-32-z dt则:dz z dt 24.84-=当z 从8m 降为7m 时所需时间: T=36s 习题3.10题略解:(1)因Q=140m 3/h=0.0389m 3/s则150mm 和100mm 管内的流速为: u 150=2.20m/s ,u 100=4.96m/s 其:Re 150=997×2.2×0.15/(90.3×10-5)=3.64×105 Re 100=997×4.96×0.10/(90.3×10-5)=5.48×105 (2)查莫迪图可得摩阻系数 λ150=0.014, λ100=0.013查P87表3.4.4得局部阻力系数:90度弯头ξw =0.75,底阀ξd =1.5,闸阀ξf =0.17(全开) 入口ξe =0.5,出口ξo =1.0,变径头ξb =0.32(d 2/D 2=0.45) (3) 则所需水泵扬程 gu d L g u d LZ H p 2)(2)(222122211111∑∑∑∑++++∆=ζλζλ =60+{0.014×(60+23)/0.15+(0.5+1.5+2×0.75)} ×2.22/(2×9.81) +{0.013×100/0.1+(3×0.75+0.17+0.32+1)} ×4.962/(2×9.81) =60+3.05+23.08=86.1m (4) 所需水泵理论功率Ne=H p ×Q×ρg=86.1×0.0389×997×9.81=32.8×103 w=32.8 kw (5) 水泵实际功率Ns=Ne/η=32.8/60%=54.7kw (6) 水泵每天所需电费Fd=54.7×24×0.46=603.9≈604元/日习题3.13题略解:(1)全部按长管计算,忽略局部损失,且均按完全湍流计算(2)设A管段流量为Q A,B管段流量为Q B,可列出如下方程组:R MAN L MAN Q A2= (R MBO L MBO +R ON L ON)Q B2Q A+Q B=Q将已知数据代入:6.73×1000×Q A2=(0.784×900+2.03×300)Q B2Q A+Q B=0.12解之得:Q A=0.0368 m3/s=36.8 L/sQ B=0.12-0.0368=0.0832 m3/s=83.2 L/s(3)MN之间的阻力损失为:H MN= R MAN L MAN Q A2=6.73×1000×0.03682=9.11m第四章 热量传递习题4.4某一DN60×3mm 的铝复合管,其导热系数为45W/(m.K),外包一层厚30mm 的石棉后,又包了一层厚为30mm 的软木,石棉和软木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15 W/(m.K)和0.04 W/(m.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习题一、填空:1、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
2、影响厌氧生化反应的因素有pH 、温度、有机负荷、有毒物质。
3 、日常人们所说的废水,按其产生的来源,一般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三种。
4、废水的物理指标包括温度、色度、气味、悬浮固体等指标。
5、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较高时分解较快,反之则较慢。
6、测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数量的指标,目前常用的有生物化学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两种。
前者用BOD 来表,后者用COD 来表示。
7、废水生化处理工程设计的原则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和质量第一和经济合理。
8、污水处理产生的沼气一般由甲烷、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
9、生化需氧量是表示污水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
10、有毒物质可分为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类、;无机物类。
11、一般好氧生化处理PH值可6.5-8.5之间变化,厌氧生物处理要求较为严格,pH值在6.7-7.4之间。
二、选择题1、溶解氧在水体自净过程中是个重要参数,它可反映水体中( D )。
A.耗氧指标 B.溶氧指标C.有机物含量 D.耗氧和溶氧的平衡关系2、在理想沉淀池中,颗粒的水平分速度与水流速度的关系(C )。
A.大于 B.小于 C. 相等 D. 无关3、测定水中有机物的含量,通常用( C )指标来表示。
A.TOC B.SVI C.BOD5 D.MLSS4、在水质分析中,常用过滤的方法将杂质分为( C )。
、A.悬浮物与胶体物 B.胶体物与溶解物 C.悬浮物与溶解物 D.无机物与有机物5、一般衡量污水可生化的程度为BOD/COD为(C )。
A.小于0.1 B.小于0.3 C.大于0.3 D.0.5—0.66、沉淀池的形式按(B)不同,可分为平流、竖流与辐流三种形式。
A:池的结构 B:水流方向 C 池的容积 D 水流速度7、对污水中可沉悬浮物质常采用(B )来去除A:格栅 B:沉砂池 C:调节池 D:沉淀池8、在水质分析中,常用过滤的方法将杂质分为( C )。
A:悬浮物与胶体物B:胶体物与 C:悬浮物与溶解物 D:无机物与有机物9、废水中各种有机物的相对组成如没有变化,那COD与之间的比例关系为( D )。
A:COD>BOD5 B:COD>BOD5 >第一阶段BOD C:COD>BOD5 >第二阶段BOD D:COD>第一阶段BOD >BOD5 10、废水治理需采用原则是(D )。
A:分散 B:集中 C:局部 D:分散与集中相结合11、测定水中微量有机物和含量,通常用( C )指标来说明。
A、BODB、CODC、TOCD、DO12、对污水中的无机的不溶解物质,常采用( B )来去除。
A、格栅B、沉砂池C、调节池D、沉淀池13、沉淀池的形式按(B )不同,可分为平流、辐流、竖流3种形式。
A、池的结构 B、水流方向 C、池的容积 D、水流速度14、BOD5指标是反映污水中( B )污染物的浓度。
A、无机物 B、有机物 C、固体物 D、胶体物15.在水质分析中,通常用过滤的方法将杂质分为(B )。
A.悬浮物与胶体物B.悬浮物与溶解物C.胶体物与溶解物D.漂浮物与有机物16.饮用水消毒合格的主要指标为1L水中的大肠菌群数小于( C )。
A.5个B.4个C.3个D.2个17.城市污水一般用( A )法来进行处理。
A.物理法B.化学法C.生物法D.物化法18.工业废水的治理通常用 ( D ) 法处理。
A.物理法B.生物法C.化学法D.特种法19.二级城市污水处理,要求BOD5去除 ( B ) 。
A.50%左右B.80%左右C.90%左右D.100%20.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典型处理流程中,隔栅,沉淀,气浮等方法属于下面的哪种方法_A__A 物理处理B 化学处理C 生物处理D 深度处理三、名词解释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废水中可为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可在好氧性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
微生物在分解这些有机物的过程中水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消耗的溶解氧的量,可反映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的量,这个溶解氧的量就称为生化需氧量。
2、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高温、有催化剂以及强酸环境等条件下,强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的量。
3、耗氧有机物耗氧有机物主要指动、植物残体和生活工业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易分解的有机物,它们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故称为耗氧有机物。
4、总需氧量(TOD )有机物主要的元素是C、H、O、N、S等,在高温下燃烧后,将分别产生CO2、H2O、NO2和SO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5、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
由于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因此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它比BOD5或COD更能反映有机物的总量。
在900℃高温下,以铂作催化剂,使水样氧化燃烧,测定气体中CO2的增量,从而确定水样中总的含碳量,表示水样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6、放射性物质四、简答题1、格栅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格栅是用来去除那些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的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的一种装置。
2、简答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缺点有哪些。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由于不需另加氧源,故运转费用低。
而且可回收利用生物能(甲烷)以及剩余污泥量亦少得多,这些都是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优点。
其主要缺点是由于厌氧生化反应速度较慢,故反应时间长,反应器容积较大。
而且要保持较快的反应速度,就要保持较高的温度,消耗能源,总的来说,对有机污泥的消化以及高浓度(一般BOD5≥2000mg/L)的有机废水均可采用厌氧生物处理法予以无害化及回收沼气。
3、污水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这是消除污染环境的有效措施。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这是调动全社会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便搞好环境及污水治理工作。
“保护环境,造福人类”这是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4、废水好氧生化处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废水好氧生化处理技术。
废水一次沉淀池后与二次沉淀池底部回流的活性污泥同时进入曝气池,通过曝气,活性污泥呈悬浮状态,并与废水充分接触。
废水中的悬浮固体和胶状物质被活性污泥吸附,而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被充当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用作自身繁殖的营养,代谢转化为生物细胞,并氧化成为最终产物(主要是CO2)。
非溶解性有机物需先转化成溶解性的有机物,而后才被代谢和利用。
废水由此得到净化。
净化后废水与活性污泥在二次沉淀池内进行分离,上层出水排放;分离浓缩后的污泥一部分返回曝气池内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其余为剩余污泥,由系统排出5、废水厌氧生化处理基本原理是什么?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称为厌氧消化,它与好氧过程的根本区别在于以分子态氧作为受氢体,而以化合态氧、碳、硫、氮等为受氢体。
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依靠四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即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同型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用完成,因而可粗略地将厌氧消化过程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即水解酸化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
6、什么叫一级处理?什么叫二级处理?它们分别包括哪些构筑物、流程、处理效率?一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
构筑物:集水井、格栅、沉砂池、初沉池;流程:污水→集水井、格栅→沉砂池→初沉池→出水;处理效率:BOD5去除率为30%左右,SS去除率为50%左右;二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性污染物质。
构筑物:除—级处理中的构筑物以女陋有曝气池、二沉池;流程:一级处理后的水→曝气池→二沉池→出水→剩余污泥→回流污泥处理效率:BOD5去除率为90~96%左右,SS去除率为 90%左右。
7、污水一般分为几种?其各自特征如何?污水一般可分为生活污水、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四种。
生活污水:有机物多(约占60%左右),无毒,病原菌多,肥效高,水质较稳定;工业废水包括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两种:生产废水:污染轻微或只仅仅是水温较高;生产污水:成分复杂,多半有危害性,水质水量变化大,污染程度较严重;城市污水:其成分与性质因各城市间差别较大,故水质水量要通过调查来确定;初期雨水:含各种有机废物及无机尘埃,一般水质较差。
8、我国污水治理的方针是什么?我国污水治理的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9、在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中,主要经历哪两个阶段?其作用机理是什么?首先,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降解为低分子的中间产物,即有机酸、醇、二氧化碳及硫化氢等。
在这阶段中,有机酸大量积累,PH值下降,所以叫做产酸阶段或酸性分解阶段。
在这阶段中,起作用的主要产酸菌,这是一种兼性厌氧菌,又称为底物分解菌,它的分解产物或代谢产物,几乎都具有酸性。
接着在第二阶段中,由于前一阶段后期,氨的积累及产生的中和作用,故PH值逐渐上升。
在这环境中,另一种菌群,即甲烷菌发挥作用。
这是一种专性厌氧菌,它可使有机酸、醇进一步降解,最终形成甲烷及二氧化碳。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生了大量的甲烷气体,故第二阶段又称为产气阶段或碱性分解阶段。
10、影响废水处理工艺选择的因素有哪几点?1) 污水处理程度不同;2) 污水水质和水量的变化情况 3) 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 4) 自然条件 5) 运行管理11、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的原则是什么?1)应与选定的污水处理工艺相适应,如选定稳定塘或土地处理系统为处理工艺时,必须有适当的土地面积。
2)无论采用什么处理工艺,都应尽量做到少占农田和少占良田。
3)厂址必须位于集中给水水源下游,并应设在城镇、工厂厂区及生活区的下游和夏季主风向的下风向。
为保证卫生要求,厂址应与城镇、工厂厂区、生活区及农村居民点保持约300米的距离,但也不宜太远,以免增加管道长度,提高造价。
4)当处理后的污水或污泥用于农业、工业或市政时,厂址应考虑与用户靠近,或者便于运输,当处理水排放时,则应与受纳水体靠近。
5)厂址不易设在雨季易受水淹的低洼处,靠近水体的处理厂,要考虑不受洪水威胁,厂址应设在地理条件较好的地方,如无塌方、滑坡等特殊地质现象,土壤承载力较好(一般要求在0.15Mpa以上);要求地下水位低,以方便施工,降低造价。
6)要充分利用地形,应选择有适当坡度的地区,以满足污水处理构筑物高程布置的需要,减少上方工程量,若有可能,宜采用污水不经水泵提升而自流入处理构筑物的方案,以节省动力费用,降低处理成本。
7)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污水处理厂厂址的选择应考虑远期发展的可能性,有扩建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