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艺术家课文讲解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

2012.02肖岚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著名作家,欧美现代派文学的经典大师,《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最精湛的作品之一,并且无疑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列”。
①小说讲述了一位表演饥饿的艺术家的生存状况,从卡夫卡的字里行间能品尝出人生的辛酸与无奈。
以真实演绎荒诞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卡夫卡用他的人物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异化的世界,描绘了人面对异化世界的焦虑和孤独,那么只有写出这种荒谬和凄凉,才能达到最高的真实,因此卡夫卡就格外的注重作品的细节真实、心理真实等问题,艺术的真实性往往比客观现实的真实更具说服力,这种深层的荒诞性正好构成整体上的真实性,特别符合人们对这种真实的内心体验。
细节的真实小说中的艺术家所做的饥饿表演,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是不太可能,然而在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可以转为艺术中的可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饥饿艺术家》开篇简单几句话,就将一种时代的孤独感和无奈感凸显出来,给人一种真实的历史苍凉感。
再看饥饿艺术家的形象。
“他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这段描写给我们展现了饥饿艺术家的大致状况。
对观众的反应也是描写的极为细致的,笼子外插满鲜花,军队高奏乐曲,由两位年轻的女士搀扶出来,两位女士表现出的行为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嬉笑过后大家满意的各自散去,留下的只有一具悲凉的身体。
没过多久这种饥饿表演已提不起观众的兴趣,但艺术家仍不肯放弃,他怀着美好的愿望去了马戏团,他的这番报复在那个时代显然不合时宜,马戏团把艺术家“安插在场外一个离兽场很近的交通要道口”,“周围是一圈琳琅满目的广告,彩色的美术体大字”数句便把艺术家悲惨的环境形象的凸现,艺术家也渐渐明白“那一次又一次涌来的观众,就其本意而言,大多数无一例外地史专门来看兽畜的。
”可尽管如此艺术家依然用自己的饥饿表演与世界对峙着,坚持着。
渐渐地,他被人们彻底的遗忘了,直到有一天,管事的才在腐草堆里发现了他。
在艺术家临终前与管事的那段对话,把艺术家悲惨的一生渲染的更加哀切,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解读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匠心独运,筑造离奇世界——《饥饿艺术家》解读[摘要]写于1922年的《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为数甚少的珍爱作品之一,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卡夫卡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离奇世界。
[关键词]叙述视角;饥饿;艺术手法《饥饿艺术家》这部短篇小说一直被公认为卡夫卡的经典作品之一,关于这部小说可以从许多方面去阐释。
本文尝试着从叙述视角、饥饿意象以及文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对这一小说进行解读,走进卡夫卡为我们筑造的离奇世界。
本文的叙事视角很有特点,一方面似乎是第三人称外视角,另一方面又似乎是第三人称内视角。
乍一看来,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总是用貌似平静客观的口吻叙事,我们可以猜测,这是一个站在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在用旁观眼光叙事。
这种第三人称外视角叙事是卡夫卡惯用的,往往给人一种冷静、客观、可靠的感觉。
在全文中,这一叙述方式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就不再举例。
然而,仔细品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篇小说在叙述语言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卡夫卡式的小说,不完全是一片平静,而是活泼泼的,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这正是由于作者在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之中又穿插了第三人称内视角的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内视角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叙事,这种的叙述视角带来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主观的、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的。
“其实他自己明白,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点恐怕连行家也不清楚”。
类似这样的频繁使用极端的、夸张的、渲染力强的句式在全文中比比皆是。
其中较为经典的是在结束了40天饥饿艺术表演之后,饥饿艺术家从笼子里出来,经理人向众人展示饥饿艺术家虚弱惨象的那一段描写。
“经理双手卡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极易破碎的物品。
这时经理或许暗中轻轻碰了一下饥饿艺术家,以致于他的双脚和上身左右摇摆不停”“饥饿艺术家任其摆布,他脑袋聋拉在胸前,好像它是不听使唤地滚到那里,然后又莫名其妙地一动不动。
解读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匠心独运,筑造离奇世界——《饥饿艺术家》解读[摘要]写于1922年的《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为数甚少的珍爱作品之一,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卡夫卡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离奇世界。
[关键词]叙述视角;饥饿;艺术手法《饥饿艺术家》这部短篇小说一直被公认为卡夫卡的经典作品之一,关于这部小说可以从许多方面去阐释。
本文尝试着从叙述视角、饥饿意象以及文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对这一小说进行解读,走进卡夫卡为我们筑造的离奇世界。
本文的叙事视角很有特点,一方面似乎是第三人称外视角,另一方面又似乎是第三人称内视角。
乍一看来,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总是用貌似平静客观的口吻叙事,我们可以猜测,这是一个站在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在用旁观眼光叙事。
这种第三人称外视角叙事是卡夫卡惯用的,往往给人一种冷静、客观、可靠的感觉。
在全文中,这一叙述方式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就不再举例。
然而,仔细品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篇小说在叙述语言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卡夫卡式的小说,不完全是一片平静,而是活泼泼的,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这正是由于作者在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之中又穿插了第三人称内视角的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内视角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叙事,这种的叙述视角带来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主观的、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的。
“其实他自己明白,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点恐怕连行家也不清楚”。
类似这样的频繁使用极端的、夸张的、渲染力强的句式在全文中比比皆是。
其中较为经典的是在结束了40天饥饿艺术表演之后,饥饿艺术家从笼子里出来,经理人向众人展示饥饿艺术家虚弱惨象的那一段描写。
“经理双手卡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极易破碎的物品。
这时经理或许暗中轻轻碰了一下饥饿艺术家,以致于他的双脚和上身左右摇摆不停”“饥饿艺术家任其摆布,他脑袋聋拉在胸前,好像它是不听使唤地滚到那里,然后又莫名其妙地一动不动。
《饥饿艺术家》ppt课件

生持备在 ,自感没 为己孤有 艺对独人
最的理 高艺解 艺术和 术家支 的依持 向然下 往坚, 。
2020/3/13
何谓坚持?!
1、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使有人 强迫他吃,他也会无动于衷。他的艺术的荣誉不 允许他这么做。 2、为什么刚到四十天就停止表演呢?他本来能 长期地、无休止地饿下去,为什么恰恰要在他表 演最紧要的关头停下来呢?他还没有真正精彩地 表演过一回哩!可是人们为什么要夺走他继续挨 饿的荣誉呢?为什么这些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人多一点耐心都没有呢?
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没有人能体会他在饥饿与忍耐中企求什么
2020/3/13
卡 夫 卡
饥饿艺术家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
内 容 简
“最高境界”,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 手段,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进而发
2020/3/13
2020/3/13
行为艺术,它是在以艺
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 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 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 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 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 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
审美性的内涵。
2020/3/13
没有人
能体会他在饥饿与忍耐中企求什么?
饥只 饿有 表他 演自 最己 为才 满算 意得 的上 观是 众对 。自
己
2020/3/13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2020/3/13
思考
1、饥饿艺术家的“执着”有哪些人能理解? 经理、观众、看守员? 2、如何理解“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这句 话? 3、饥饿艺术家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五《饥饿艺术家》课件

课文研习
(一)人物形象 “饥饿艺术家” 饥饿艺术家就是以表演饥饿为手段的艺术家。他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苍白 ,全身瘦骨嶙峋。为了永葆艺术的纯洁性,饥饿艺术家做了不懈的努力。 然而他的所有努力都是徒然的,人们对他的怀疑根本就没有消除过。 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 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 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 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卡夫卡羸弱多病的身体使其从小就产生了自卑感,他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 在卡夫卡的内心世界里有一种“不可摧毁的东西”支撑着他去 创作、去抗争。他最大限度地约束外出旅游和社交活动; 他渴望爱情和婚姻,但为了防止陷入小家庭的“ 世界” 妨碍他的写作,最后不得不把结婚的念头彻底放弃;他原来有 个健康的身体,但由于身体透支过度而造成了长期失眠。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写成的。 《饥饿艺术家》作品于1922年3月至6月间创作。
(四)艺术手法 小说在描写艺术家的孤独感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1、象征的手法:笼子象征着艺术家的绝对孤独,他和观众 的隔离和疏远无法沟通。 2、对比的手法:饥饿艺术家怀着“艺术的荣誉感”,真诚 地表演着饥饿的艺术,但没有人理解他、相信他,都表明人与 人之间的隔膜,无法沟通。 3·反衬的手法。艺术家死后,小豹取代了他在笼子里的位 置,观众“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舍不得离去”,更 加反衬出艺术家寂然死去的悲凉。
1.人物心理的真实; 2·细节描写的真实; 3·人物关系的描叙都很接近生活本身的面貌。作家就是 这样巧妙地把不合理的事物同通常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让不可 能的存在以可能的形式出现,造成荒诞性与真实性的高度统一 。 这篇小说为荒诞的现实主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在荒诞 之中传达了现代人真实的内心感受, 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现 实的某些本质方面。
北师大版必修5语文《饥饿艺术家》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必修5语文《饥饿艺术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材分析《饥饿艺术家》是北师大版必修5语文课本的一篇课文,作为一篇以哲学思维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思维开阔和独立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既可以用于思考生命和价值的意义,也可以用于探究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此外,在教学阶段进行观影,让学生参与到影片中去,对学生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2. 教学目标1.了解《饥饿艺术家》的主要内涵和背景知识;2.关注文本的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3.观察影片,并了解影片表达的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部分:导入1.教师放映影片《饥饿艺术家》,并以此为出发点,与学生进行一些沉默的思考,鼓励学生在心中体会作品所表达的信息。
第二部分:学习文本1.阅读第一遍:阅读《饥饿艺术家》,观察文本的功用和技巧。
2.阅读第二遍:学生结对或小组,自行查看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细节。
3.阅读第三遍:教师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问题探究,学生思考问题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现实生活,对问题进行阐述并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学习影片1.观看影片:老师放映影片,让学生观看,并提供简单的解释。
2.分析影片:学生自由讨论其看法和体验。
第四部分:思考1.学生阅读文本和观看影片,探究如何开启人的自我,让自己更加了解和认识自己;2.对于讨论的量子物理学定律是否证实人类的自由意志的存在,进行讨论。
第五部分:总结1.教师与学生对此次课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分析达成的教学效果和问题;2.学生撰写关于本文或影片的思考日记并交于老师。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针对《饥饿艺术家》课文和影片的探究进行了详细教学。
针对本次教学的教案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
1. 教学收获1.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2.通过影片的观看,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究;3.老师有意识地通过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参与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理解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理解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理解:
1.小说着力刻画了饥饿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饥饿艺术的执著追求、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及渴望被真正理解的强烈愿望,此外还突出叙写了不解真意的观众对这种艺术的麻木和诋毁。
2.饥饿实际上就是饥饿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对抗方式。
3.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高洁情操的艺术殉道者形象。
饥饿艺术家从命运的顶峰而跌落到命运的低谷,直到最后以死来表示抗议,强大的社会力量扭曲了艺术家的命运,但没有扭曲艺术家理想人格的追求,相反使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信念变得更执著、更虔诚、更坚定。
饥饿艺术家

饥饿艺术家导读:本文是关于饥饿艺术家,希望能帮助到您!饥饿艺术家根据弗兰茨·卡夫卡同名小说改编戏团老板、马戏场管事、管事、观众十人、小男孩与小女孩、女士两名,军人物:饥饿艺术家、演出经理、六名看守(均为屠夫)两名女傧、马乐队若干名,挑担者,仆人2人,母女2人。
时间:从饥饿表演极度盛行时到饥饿艺术家因表演而饿死,其间共四十年。
第一场[饥饿表演的大厅内。
大厅中央是关饥饿艺术家的铁笼子,下面放有干草,饥饿艺术家坐在上面,穿着黑色紧身衣。
在笼子一边处放置了一个钟表,前边有一个小杯子,杯子里有半杯水。
[在铁笼子旁边竖立一个标识牌,上面写着“饥饿表演第28天”。
不断有观众上来,下去。
观众2(惊奇地回头,见到观众1,笑)是啊,你该知道的,我也买了长期票,每天至少要来看一次表演的,我还想把儿子也带来呢,可你也知道,我妻子一见到我们这位伟大的饥饿艺术家就怕得发抖,所以一直不让我带儿子来。
(很为自己儿子惋惜的摇头,甩手)观众1对,应该让孩子们也来看看,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奇迹,我甚至觉得这是我们人类所能做出的最不可思议的奇迹之一。
[观众3领着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上台小女孩(焦急地)就在那个笼子里吗?是吗?观众2看这些小孩子多幸运呀!观众1我想您现在的心情一定非常的自豪吧!观众3(谦虚地不自然地笑)怎么会呢,我只是觉得自己有这个义务罢了。
饥饿艺术家(对走近的小男孩)你好啊,小绅士,瞧你穿得多整齐一定吃饱饭了吧。
小男孩(有些畏惧,小声地)是的,饥饿艺术家先生。
您能告诉我为什么要不吃饭呢?饥饿艺术家(笑)因为我在表演啊。
小男孩(有些迟疑)您能让我摸摸吗?就摸一次。
饥饿艺术家(慢慢伸出一只手)当然可以,你们是观众吗?[小男孩伸手摸饥饿艺术家的手。
一旁站的小女孩马上把一只手伸进嘴里,睁大了眼睛看,三个大人也停止了谈话,一起看小男孩。
小男孩(摸过之后慢慢转过来,对观众3)他很瘦!观众3你该看看那块标识牌,我们的饥饿艺术家已经表演到第28天了,当然会瘦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言教育
思考分析
5、结合文章对饥饿艺术家的描写,思考饥饿艺术 称得上艺术吗?
(1)在饥饿艺术家自己看来,饥饿是他从事的艺术。饥饿艺 术家不愿意结束表演,相当的痴迷,对结果总是不满意,饥 饿艺术家把表演当成了一生的追求,直到他悲凉地死去。
(2)作为“观看者”,饥饿艺术家不是被当作人看待,其行 为也不能称之为“艺术”,而仅仅是供人消遣的玩物,一种 能够排遣自己情绪的工具。
在现代资本主义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社会,人自身 日益被物质的异化所吞没,人性空前地遭到解体,真诚、 良知和正义感被消蚀殆尽,代之而生的是冷漠、麻木、 迟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物与物、利用与被利用、 需要与被需要之间的关系,就是“看”与“被看”的关 系。
畅言教育
课文分析
3、作者对孩子看饥饿者表演的表现如何看待?
畅言教育
艺术特色
1、荒诞中的真实
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 “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饥饿艺术家在表演时具体的细节、逼 真的心理状态和观者“看”的具体细节,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作者描写的始终是一个 真实的人的世界。 “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以饥饿 为艺术,为了追求最高的艺术境界以至献出生命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 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畅言教育
第二单元·第五课饥饿艺术家来自本课时编写:洛阳市 李金霞老师
畅言教育
课文导入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百多年前一 个孤独的青年——卡夫卡,他白天奔 波于生计,晚上痴迷于文学创作。长 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失去了闲暇、婚 姻甚至健康,四十一岁辞世,令人扼 腕叹息。
畅言教育
作者简介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作家,是现代 主义、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生活 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 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观态度,其作 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 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 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 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卡夫卡热”。
畅言教育
相关链接
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之间关系的冷酷和人们对社会 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 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形心理 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 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
畅言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意义及其一般特征;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思考; 3、作者塑造饥饿艺术家这个形象的意义。
畅言教育
字词积累
风靡( mǐ ) 戏谑( xuè ) 昏厥( jué ) 招徕( lái )
嶙藏( lín ) 奚落( xī ) 吹嘘( xū ) 瞳孔(tónɡ)
畅言教育
课文分析
1、阅读课文,找出普通的城里的群众在观看饥饿表演时有哪些表现?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动机?
表现:全城的人都在为饥饿表演忙忙碌碌,“人人都渴望每天至少观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 表演”,而且还为之疯狂到“临近表演后期,不少人买了长期票,天天坐在小铁笼子跟前,就 是晚上,也有人来观看”,为了看得不失效果,晚上人们举着火把。
动机:卡夫卡一语道破“不过是取个乐,赶个时髦而已”,成年人“看”的实质昭然若揭: 他们已经不把饥饿艺术家当成和他们同类的人来看,而是当成一种物,一种娱乐消遣的玩物, 通过鉴赏饥饿艺术家忍受饥饿的痛苦过程,使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 忘,或达到心理上的快感。
畅言教育
课文分析
2、 从城里的群众看饥饿艺术家的表演反映出 作者对社会怎样的认识?
畅言教育
主旨总结
卡夫卡通过塑造饥饿艺术家这个精神探索者和殉 难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他和饥饿艺术家一样,是异化社会的反抗者,是 人类精神追求的探索者和殉道者。在他看来,他生活的 现实世界是“令人窒息的世界,不人道的世界,异化的 世界”。他无法承受和容忍世界的非理性,无法承受和 容忍本真人性的异化,更无法承受和容忍异化的加剧和 人性的解体。
畅言教育
思考分析
4、演出经理在“看”饥饿艺术家有哪些表现?
作为饥饿演出的组织者和策划人,演出经理是“看”的主体世界中不可缺少的。 在饥饿表演期满时,他在抱饥饿艺术家时会暗中一撼,使“饥饿艺术家的双腿和上身不由 自主地摆荡起来“; 当饥饿艺术家因别人不理解饥饿艺术而暴怒时,演出经理就会出示照片来反驳他对自己艺 术的辩解,并使他“伤心丧气”,“叹着气坐回到草堆里去”。 当饥饿表演风光不再之时,饥饿艺术家的生理和精神痛苦吸引不了观众、再也没有利用价 值时,他便被演出经理抛弃了,不得不来到一个马戏团里。
明确:儿童是人的天然本性保存的最完好的群体,他们天真无邪、纯洁无瑕、善良无比, 心灵还没有受到外来社会和环境的玷污,纯真本性还没有遭到破坏。
但是,成人们却对破坏这种纯真天性“有特殊兴趣”,把装有饥饿艺术家的笼子搬到露 天场地,以便于孩子们观看,强迫其接受人性异化的第一课。
从惊讶—恐惧—惊奇的转变中,便可看到孩子们“看”的性质,它是连结儿童世界和成 人世界的纽带,通过它,孩子们逐渐从儿童的世界转向成人的世界,本真的人性开始受到异 化。
贮藏( zhù ) 殉道( xùn ) 双眸( móu ) 流言蜚语( fēi)
畅言教育
成语解释
与日俱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形容不断增长,增长得很快。 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充耳不闻: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专心致志: 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聚精会神,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无济于事: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解决不了问题。
畅言教育
相关链接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审判》、《城堡》、《美国》等3部长篇小说和《判决》、《变 形记》等78部中短篇小说。
卡夫卡的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艺术风格上都独树一帜,内容怪诞离奇,形式新 颖别致,都企图规避现实表面,而将笔触指向心灵痛苦的挖掘,通过特殊的“变形”手法, 表现十九世纪西方现代文明掩盖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灵创痛,以及众多劳动个 体的异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