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兄弟的思想意义

余华小说《兄弟》的思想意义

摘要

本文通过对余华《兄弟》中两个时代中人物行为和命运的探讨,揭示出了他小说中的思想意义。在文革时代,人们发泄权力和施暴的欲望,在商业社会,人们又听从欲望的堕落。兄弟俩在困境中相依为命,在走入新生活后却又陷入人生的虚无。小说在作者一贯冷酷的风格上,增添了一缕人性的光辉,这缕光辉恰恰出现在动乱的文革时代,而不是繁荣的商业社会。通过对比和反讽,作者试图找到现实和历史中的某种真实。

绪论

《兄弟》是关于一对兄弟的历史,更是两个时代的荒诞史。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胜于今天的欧洲……”《兄弟》将文革和当前这有着天壤之别的两个时代连接在一起,虽然如作者所言,这四十年的变化相当于欧洲的四百年的变迁,但主宰这两个时代的人物命运和社会变迁的却都是对欲望狂热和无理性的追求,无论是精神狂热还是物质崇拜,都是欲望的结果。

文革时期有对权力和施暴的欲望,这种精神的极度狂热导致了那一幕幕人间惨剧的发生,书中的宋凡平的惨死、长发青年孙伟的无端送命、孙伟父亲的惨烈自杀等等,都是那个被异化了的时代的普通而又荒诞的现象。同样当时也有着对食物和性的饥渴和疯狂追求,李光头用偷看屁股的经历,换取阳春面和三鲜面的描写如一幕幕荒诞剧,写出了被食与色的饥渴异化了的众生的丑态。而今日的现实更是一个欲望的大漩涡,人人都在追逐着金钱和美色,被欲望的洪流冲撞得晕头转向,如果说在文革这个疯狂的年代里尚有宋凡平、李兰、苏妈这几个柔弱而高尚的灵魂,有着宋刚与李光头这两个儿童纯真的兄弟之情,那么在当代社会中,书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拜倒在了金钱和美色脚下,连那仅存的兄弟亲情也变得模糊和难以捉摸。作者用反讽的手法对现代商业社会做了夸张的描述。

一、理想的失落

余华在《兄弟》(上)的内在维度中贯彻着一种对苦难的豁达与乐观,主人公宋凡平面对苦难,一直保留了一种意识中内在的精神自由。他在与李兰结婚当天,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庭保护妻儿,与故意寻衅的镇上人发生冲突,并被打得鼻青脸肿,但他却鼓励一家人挺胸抬头行走在大街上,并兴高采烈地要照全家福。在政治运动中,宋凡平的胳膊被打折了,他为了使幼小的孩子心灵免受伤害,他掩盖真相,很轻松地对孩子解释说:“它累了,我让它休息几天”,并忍痛和孩子做胳膊郎当的游戏,“两个孩子惊喜万分,相互看着对方晃动的胳膊,嘴里哎呀哎呀叫起来”;被批斗完回到家后,他用自己的故意摔倒来换取儿子玩“扫荡腿”的快乐;当家里被抢劫一空连吃饭的筷子都不剩一双的时候,他捡来树枝,用“古人用的筷子”来消除孩子们心中的阴霾;当自己被羁押在仓库并被毒打得伤痕累累时,他为了让远在上海治病的妻子安心,竟用爱的谎言瞒骗妻子,并承诺一定会到上海去接妻子回家。他偷跑出来,带着孩子们认真地打扫一片狼藉的屋子,满心欢喜地期盼妻子归来。他去火车站买票时,“迎着日出走出去的高大身影,像是电影里的英雄人物。”但他幸运地逃出仓库,却并没幸运地逃脱红卫兵的追捕和毒打,最终,宋凡平为了实现对妻子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惨死在红卫兵的棍棒之下。

在小说中,宋凡平是善良、勇敢和爱的化身,他的行为无处不表现出凄凉的英雄主义色彩。他不顾粪坑的恶臭挺身而出打捞刘山峰尸体;在灯光球场上,当他扣篮进球时,他不顾世俗高兴地冲过去将瘦弱羞怯的李兰抱起来欢呼;当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家庭时,他镇静地承受和化解。尽管面对无事生非的刘镇人,看到被欺辱的妻儿时,他也曾忧伤流泪,但他心胸是宽广而坚强的,对于面前的困难,他没有太多的抱怨和愤慨,但也不像《活着》中的福贵那样隐忍和麻木,也不似《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那样盲目地乐观,他会为爱和自尊而抗争,也会为爱而忍耐。在颠倒黑白的失语的时代,宋凡平不幸落入政治陷阱,被关押在仓库,此时的他曾为保全自己的家而在红卫兵面前表现出一定的软弱和妥协,但他并非是以丧失道德原则为代价的,只不过是残酷的现实教给他的一点生存的智慧而已。而且这一切都是为了爱,为保全对儿子的慈父之爱,对妻子的执著之爱。这种爱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信念,他从来没有想过去背弃。为爱为幸福而有所妥协和软弱,这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当镇上人和两个儿子后来说到宋凡平时,都不由得说“是条汉子”。

在那个至今想起还令无数人不寒而栗的黑暗年代,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已经没有了父母、儿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些最基本的伦常关系,也没有了亲情和

友谊,亲情可以毫不犹豫地出卖,夫妻可以互相揭发,朋友可以成为敌人,这一切在过去连小人也不屑为之的行径,却在“文革”中以革命和政治的堂皇理由公开上演,那个叫刘镇的小镇自然也不例外。在刘镇上演的幕幕令人齿寒和恐怖的暴力场面,让宋凡平和李兰看穿了革命和政治背后的黑暗,他们想要小心地经营自己内心的私人生活,即小家庭的和睦与幸福。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他们的爱情生活只能退回到内心,成为自己的一个依托,一个盼望。苦熬中的人,如果没有爱的慰藉,绝望就应运而生了。对于濒临绝望的人,惟有爱是能够点燃他们内心希望的事物,他们寒冷的内心也只有在爱中才能得到些许的慰藉。也是爱使宋凡平在被关押的艰难处境中还能保有一颗乐观坚强的心。

对妻子的思念和对流浪在外的两个儿子的牵挂是他被关在仓库期间的最重要的心灵生活,并给予他对抗苦难的信心和勇气,他希望重获自由后能再续灾祸降临前的平静幸福的美好生活。宋凡平为接李兰而惨死在红卫兵的棍棒之下,他为爱出逃的行为令人敬佩,但结局却是令人心酸。宋凡平的死亡,极端地烘托出了环境的恶劣和他人格的坚强。宋凡平和李兰因为那宽广而无私的人性之爱,使他们所受的苦难在那个爱情亲情普遍沦丧的年代焕发出特有的价值和光辉。

而在成长阶段的李光头重复了他父亲的命运,偷窥厕所里的屁股,刘镇上的人们用三鲜面或阳春面作为交换来打听林红屁股的情节内容,在文本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余华不惜笔墨地将人类的各个欲望的侧面敞露出来,这样的一种描述,实际上昭示了理想与神圣性的缺席,欲望在刘镇的大地上汹涌。刘镇上的人们,特别是男性,几乎绝大部分的热情都花费在窥视别人的隐私上了。生命的激情来源于对生存的盼望。而《兄弟(上)》的生存背景恰恰是一个让人们普遍失去盼望的年代,于是,窥视、打击、报复等阴暗的欲望在人身上就获得了一个突破口,进而引导了人们的生活。刘山峰的窥厕而死实际上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主因,没有他的无耻的死亡,宋凡平和李兰的故事也就不会是小说中的样子。可以说,正是刘镇人人格的颓废和猥琐,间接地把宋凡平和李兰拉到了一起。

余华力图在小说中冲破存在的根本困境和探索存在的答案,建构一个理想的人性,而“爱”是理想人性的灵魂。宋凡平的爱给了妻子李兰和两个孩子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宋凡平的言传身教让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并领悟到了亲情、怜悯、关爱所具有的坚韧与强悍、无私与无畏。这与《现实一种》中对亲情的否定和批判态度是截然相反的。苏妈和陶青是刘镇人中给过李兰和两个孩子无私帮助的两个善良的人,苏妈亲眼目睹宋凡平惨死在红卫兵的棍棒之下两个年幼的孩子面对血肉模糊的父亲的遗体,只能无助地伏在父亲身上痛哭。在苏妈的极力哀求下,陶青用苏妈的板车,帮两个孩子把宋凡平的尸体拉回了家。苏妈和陶青的帮助,虽然与整个残酷的大环境相比显得是那么

渺小,但却温暖了李兰及孩子们寒冷的心。苏妈对帮孩子忙的陶青说的那句“你会有善报的”的话也教给了两个孩子人世间最朴素的伦理道义,让他们感受到人性中“善”的温馨,以致影响了他们后来的为人处事的方式。

李兰是个受尽身心磨难的柔弱的女人,她曾因前夫刘山峰极不光彩的死而精神几近崩溃,自尊已被刘镇人的流言蜚语之剑切割得支离破碎,她只能把自己藏在角落里,悄无声息。是宋凡平的爱给了她重新做人的尊严和骄傲,她在宋凡平爱的守护下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她也为他倾注了所有的忠诚。当她从上海治病回来时,深爱着她的宋凡平已血肉模糊,被迫永远地离开了她。但这次李兰并没有像刘山峰死时那样倒下,丈夫宋凡平像个英雄般的死法给了她做人的荣耀,也给了她活下去的力量。她冷静地处理着宋凡平的后事,骄傲地微笑着面对一切的非难,坚强地活了下来。《兄弟》(上)在这已不仅仅是一个提供人物活动场所的一个简单的故事,它还提供了一个内在空间,让人物的存在环境及作者对存在的理解得以展开。像宋凡平这样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正面人物的塑造,我想,是余华自己在想象中为灾难岁月中的人们的生存极力追寻的理想,他成了社会在疯狂之后的一个假想的守护者。

二、欲望的迷途

如果说在动乱的文革年代还有像宋凡平这样的英雄和李兰这样的贤妻良母,文革之后的商业社会,却完全充斥了欲望的堕落。《兄弟》中的人物到了商业社会都成了失去自我的欲望的奴隶。

在这一幅群丑图中,李光头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是这个漩涡的中心。在他经历了文革时代的极端贫困和极端残暴之后,他聪明的本性使他明白了做人的现实,而他的哥哥宋钢依旧保持他的本性,到最后却凄凉收场。李光头成了刘镇的风云人物,不停地在为刘镇这个小镇流淌的欲望之河推波助澜,甚至有时决定着它前进的方向。李光头的欲望赤裸而疯狂,从小的贫苦生活使得他对金钱极度渴望,他不择手段地去敛财又极度豪奢地去挥霍,像一匹被金钱的鞭子抽打的疯狂的野马,不停地去狂奔和呼喊。而对女性(尤其是对林红)的渴望,使他可以放弃颜面人格,割舍兄弟亲情,不择手段地去死缠烂打。在无法得到林红后更是纵身欲海,与众多女性发生关系,而小说对他与两个所谓的“处美人”以及与林红的做爱场面的描写更使得这一形象变得非人般可怕。

围绕在李光头周围的刘镇群众童铁匠、小关剪刀、王冰棍、张裁缝、苏妈以及道貌岸然的刘作家和赵诗人等人在金钱与美色面前也是个个丑态百出,他们随着李光头境遇的不同对李光头的态度几度转变,在李光头要集资建服装厂的时

候,他们信心百倍,对李光头也是格外崇拜和尊重,建厂失败后却个个变得凶神恶煞般,对李光头大打出手,当李光头发了财,成为刘镇的大富豪和风云人物时又个个趋之若鹜……而李光头组织的“处美人大赛”是自己和刘镇的群众的一次美色的飨宴和狂欢节,在这次大赛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被拉上舞台,无论是官员、百姓还是所谓的“处美人”们以及兜售处女膜的骗子,都纷纷登台亮相,展露出他们被欲望扭曲了的嘴脸。作品中最让人为之心痛的是林红与宋刚这两个人物的变化。林红这一刘镇第一美女从“一个容易羞涩的纯情少女,一个恋爱时的疯狂情人,一个心里只有宋钢的贤惠妻子”变成了“一个和李光头疯狂做爱三个月的疯狂情人,一个生者戚戚的寡妇,一个面无表情深居简出的独身女子”,到最后竟然成了精明老练的妓院老板,着实让人心痛。而曾经厚道善良、单纯腼腆得和女性说句话都会脸红的的宋刚居然做了丰胸手术,去兜售所谓的“保健品”,最后因无法忍受命运的捉弄而卧轨自杀,更可见这个世道的荒诞与疯狂。

在李光头那里,兄弟之情被赤裸裸地变成了获取爱情的手段,“记住,我们是兄弟”是李光头对付宋刚的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善良、忠厚的宋刚在情欲与兄弟感情的对抗中被折磨得痛不欲生,李光头的“兄弟也一样宰了”的吼叫震醒了仍在恪守已经脆弱不堪的兄弟情谊的宋刚,宋刚在情欲的招引下双手投降倒向了林红的怀抱。从此,两种欲望相互纠葛撕裂着李光头与宋刚的生命,直至宋刚以自杀来成全自己的妻子与自己的兄弟的偷情。李光头在与林红的媾和中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同时也意味着另一种欲望的新生。当李光头决定把林红还给宋刚时,已造成了对宋刚无法弥补的伤害。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伤害莫过于背叛他的爱,宋刚的自杀,使李光头的欲望转移失去了载体,正如心理分析家们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欲望的实现一旦遭受到阻碍,它会变本加厉的寻求出路,愈是寻找兄弟之情的不可能,李光头愈是变本加厉地去追求,李光头不仅阳痿了,而且也失去了做任何事的激情,唯一能做的是小说开篇坐在镀金马桶上的狂想。

林红不仅是使李光头和宋刚兄弟的欲望发生撕咬的触点,还是个充满欲望的个体。林红虽然深爱着她的丈夫宋刚,但下岗又患病在身的宋刚限制了林红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欲望的满足,诸如虚荣心、受到欺负不能申诉等,物质的艰窘与宋刚孱弱的躯体把林红推向了生命的低谷,而同时又为林红全方位地接受李光头找到了合乎人性的理由,尽管它不合乎伦理。当林红拿着李光头送的她有生以来想都没想过的10万元存折时,林红的心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突然觉得李光头是个很好的男人,自己当初讨厌他实在是不应该。”与其说是林红对李光头的看法发生的改变,不如说是林红日久压抑的欲望得到苏醒并由于在各方面均占强大优势的李光头的介入而成为可能。于是林红深陷欲海不能自拔,于是就有了与李光头分手在即的难言的失落,与既仇恨自己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

愫,“她在李光头的疯狂里充分满足了自己的疯狂,那些日子里她的内心和身体分离了,而且越分越远,仿佛中间隔着千山万水,她的内心每天都在思念着宋刚,她的身体每天都在渴望着李光头。她不知道以后没有了强劲的李光头,自己如何度过那些慢慢黑夜。”欲望是个多面体,它诸方面的平衡才能得以维持生命的健康发展。宋刚的自杀,使林红的欲望严重失衡,情感无所倚着的林红最终在滚滚红尘中畸变为冷酷无情的拉皮条女人。但林红的人生选择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解答的疑惑:她为什么不洁身自好进行灵魂的忏悔?她的自甘堕落是出于对自己的厌恶以自戕,还是对于不知节制的男性的报复?

可见,在《兄弟》中的故事情节是这两个时代可能发生的最普通也是最最残酷的事情。故事中的这两个时代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后者毋宁说是前者在另一形式上的延续。发生这些事情,我们不由得对现实产生极大的怀疑,难道人类的命运总是这样悲惨和被动吗?是什么促成这些东西成为现实?余华通过对现实最阴暗面和人性的最丑陋面的揭露,引发读者的惊骇和反思。

结论

《兄弟》虽延续了余华一贯的叙事风格,展现荒诞的历史对个人生命所造成的伤害和不堪回首的惨痛记忆,但和以往有很大不同的是,他通过对这种尖锐的、无法摆脱的生存苦难的叙写,传达的不再是消极的活命哲学和亲情的质疑,而是演绎了亲情、爱情和人道情怀在人类生存中的巨大力量。《兄弟》也折射出作者在观念上的重大变化,他曾说:“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1]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摒弃暴力写作转向温情写作的标志,但在作品中并没有塑造出一个让人感动的高尚的人物。尽管余华评价《活着》时说,“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2]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福贵和许三观都是一个屈从于生活苦难的人,他们没有抗争,没有挣扎,读者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只是一种存在的麻木,没有幸福,也没有尊严。而《兄弟》(上)却塑造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宋凡平。尽管在这部作品中仍旧延续了余华惯有的恐惧、绝望和人性险恶等主题,但余华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已发生了变化,小说不再是单一的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阴影,在他的叙述中,多出了爱的信仰和希望的亮色。

注释

[1]余华.《为内心写作》[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第19页

[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第84页

参考文献

[1]余华.《为内心写作》[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

[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4] 余华.《兄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余华小说兄弟的思想意义

余华小说《兄弟》的思想意义 摘要 本文通过对余华《兄弟》中两个时代中人物行为和命运的探讨,揭示出了他小说中的思想意义。在文革时代,人们发泄权力和施暴的欲望,在商业社会,人们又听从欲望的堕落。兄弟俩在困境中相依为命,在走入新生活后却又陷入人生的虚无。小说在作者一贯冷酷的风格上,增添了一缕人性的光辉,这缕光辉恰恰出现在动乱的文革时代,而不是繁荣的商业社会。通过对比和反讽,作者试图找到现实和历史中的某种真实。 绪论 《兄弟》是关于一对兄弟的历史,更是两个时代的荒诞史。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胜于今天的欧洲……”《兄弟》将文革和当前这有着天壤之别的两个时代连接在一起,虽然如作者所言,这四十年的变化相当于欧洲的四百年的变迁,但主宰这两个时代的人物命运和社会变迁的却都是对欲望狂热和无理性的追求,无论是精神狂热还是物质崇拜,都是欲望的结果。 文革时期有对权力和施暴的欲望,这种精神的极度狂热导致了那一幕幕人间惨剧的发生,书中的宋凡平的惨死、长发青年孙伟的无端送命、孙伟父亲的惨烈自杀等等,都是那个被异化了的时代的普通而又荒诞的现象。同样当时也有着对食物和性的饥渴和疯狂追求,李光头用偷看屁股的经历,换取阳春面和三鲜面的描写如一幕幕荒诞剧,写出了被食与色的饥渴异化了的众生的丑态。而今日的现实更是一个欲望的大漩涡,人人都在追逐着金钱和美色,被欲望的洪流冲撞得晕头转向,如果说在文革这个疯狂的年代里尚有宋凡平、李兰、苏妈这几个柔弱而高尚的灵魂,有着宋刚与李光头这两个儿童纯真的兄弟之情,那么在当代社会中,书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拜倒在了金钱和美色脚下,连那仅存的兄弟亲情也变得模糊和难以捉摸。作者用反讽的手法对现代商业社会做了夸张的描述。

《兄弟》简介

《兄弟》简介 《兄弟》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于2005年出版。该小说以四个兄弟的命运为主线,通过对兄弟情感和家族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本文将从小说的背景介绍、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以及主题探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简介。 背景介绍 《兄弟》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社会转型的阶段,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作者通过小说中四个兄弟的经历和遭遇,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家庭和社会的动荡和演变。 主要人物 小说中的四个兄弟分别是孟兄、孙兄、陈兄和郁兄,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孟兄是四兄弟中的老大,他聪明机智,一直都有为家庭摆脱贫困的渴望。孙兄是一个胆小而懦弱的人,一直生活在弟弟们的阴影之下。陈兄则是一个激进主

义者,积极参与社会运动,但最终却陷入了迷茫和绝望之中。郁 兄则是四兄弟中的艺术家,他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浪漫主义的理想。 故事情节 小说以孟兄为叙事人物,通过他的视角,讲述了四兄弟的成长 和命运。他们曾一起在农村穷困的家庭中挣扎,面对着生活的压 力和困扰。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四兄弟的人生逐渐走向分岔路。 孟兄凭借聪明才智和毅力,以自己的力量改变了贫苦家境,成 为了成功的商人。他一直在帮助弟弟们实现他们的梦想,但却无 法改变每个人内心的痛苦与迷茫。 孙兄一直生活在弟弟们的阴影下,他慢慢失去了自我。他在家 族企业中工作,但却无法摆脱兄弟们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陈兄则是一个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的人,他在为理想奋斗的同时,亦深陷其中。他的激情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迷茫和绝望。 郁兄是四兄弟中唯一一位艺术家,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浪漫 主义的理想。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他的艺术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最终使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 主题探讨 《兄弟》通过对四兄弟命运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家 庭的纽带和中国社会变迁背后的个人命运。孟兄代表了追求成功 的人,他通过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但无法改变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孙兄则体现了人性的脆弱和被动,他在兄弟们的阴影下失去 了自我的存在。陈兄代表了激进主义者,他在为理想奋斗的同时 也面临着迷茫和绝望。郁兄则是一个艺术家,他用自己的热情和 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着真爱和艺术,但最终却面临着一次次的挫 折和痛苦。

诠释余华文学作品之《兄弟》-精选资料

诠释余华文学作品之《兄弟》 余华的《兄弟》自2005 年出版之日起就一直备受争 议, 来自读者市场的接受与喜欢和文学界主流批评言论形成了强大的反差。目前,《兄弟》不仅行销百万册,并且此次新作和他的反常高调将他推到公众的视野当中,余华本人也对自己的作品相当满意,尽管他特别强调了自己在《兄弟》中追求对叙述强度的增加和细节的全面深入展开,但对于他的新作仍有许多人持有反对意见,有人认为《兄弟》是“无意义的重复”。在此,笔者不想掀起一场对这部作品好坏的论战,因为个人喜好的不同,于此并没有太多的意义,销量已代表了一切。笔者仅以本人阅读《兄弟》所带来的快感和愉悦结合余华文学创作风格,对《兄弟》进行简要地赏析,望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 、余华文学创作阶段、创作风格 (一)余华文学创作阶段划分及《兄弟》的创作与余华作品中叙述角度分析 纵观作家余华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对他的创作进行阶段性的划分分为前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他的前期创作是指他的文学创作素材取材于1987 年至1990 年间或更早文革之前的故事,小说具有实验性强的特点,常以极其辛辣和冷酷的笔锋来揭示人性中的丑陋阴暗以及对暴力、死亡、罪恶的大篇幅描写,使他被评论界誉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 《古典爱情》《四月三

件事》等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文章透露出非凡的想象力的同时又处处透出离奇怪异的气息,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平铺直叙的语言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强烈的震撼,深受读者喜爱和好评。 他的前期总是在书写过去的回忆,没有过多地直面现实的当下。 中期是指他在1991 年至1995年间创作的以现实素材为主的长篇 小说,享誉盛名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与20世纪80 年代后期的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即是对现实生活的大幅描写,逼近生活,对历史另一叙述角度的描写,表现在文章以一种平民的态度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强大的力量。近期是指1996 年之后的文学创作,以社会的发展为其文学创作的素材来源和叙述角度。而本文中的《兄弟》即是余华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作品。 (二)《兄弟》的创作与余华作品中叙述角度分析 于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兄弟》(上部)和2006 年出版的 兄弟》(下部)仍然保持着以对肉体和暴力等残酷现实的着重描写以达到揭示人性黑暗目的的独特写作风格。在已有的基础上,我们还能看到余华在《兄弟》中给我们展示的新内容,他所见长 的叙述风格自不必多说,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探讨当下社会和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在作品中用了大量 通过对的细节,作品中复杂人物形象地塑造,以中国文化大 革命到现在发展中的中国近40 年的时间为剧情发展线索与社会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了长达40 年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作品中看似冷眼旁观的叙述态度, 却蕴涵着作者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的生存现状的观察和关注,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和人文关怀也很广泛,指导读者在不

余华《兄弟》读后感

余华《兄弟》读后感 《兄弟》读后感 《兄弟》是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两个兄弟在社会动荡年代里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感震撼与思索。 第一章:兄弟的背景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介绍了兄弟两人的成长背景。他们生活在一个被大时代所裹挟的时期,社会动荡、家庭变故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第二章:兄弟的命运交织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兄弟两人的命运如何在动荡的年代里交织在一起。他们分别经历了战乱、困境和家庭变故,但他们的兄弟之情始终贯穿在整个故事中。 第三章:人性的复杂性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兄弟两人经历了各种困境和考验,他们既表现出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也暴露出了人性的丑恶。这使我不禁思考人性的本质和善恶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社会的残酷现实

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兄弟两人的遭遇,揭示出社会的残 酷现实。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面对各种压力和艰难的抉择,而这背 后反映出了社会对个人的无情和冷漠。 第五章:家庭的重要性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兄弟两人虽然 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分离,但他们依然对家庭有着深深的情感和眷恋。这让我明白了家庭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和支持力量。 第六章:希望与绝望并存 这一章节中,兄弟们经历了无数痛苦和绝望的时刻,但同 时他们也不断寻找希望和追求生存的意义。小说最后以兄弟两人的 命运展示了希望与绝望的并存。 附件: 本文档附带有余华《兄弟》的阅读笔记和摘抄。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社会动荡:指社会上各种矛盾冲突激化,导致社会秩序 丧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动荡。 2:无情和冷漠:指社会对个人的无情和冷漠态度,缺乏同 情心和责任感。

余华《兄弟》读书笔记

余华《兄弟》读书笔记 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书籍是路途中的绿洲,是我们获得知识和启迪的宝库。在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我探寻到了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余华的《兄弟》。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沉浸其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起伏和变幻。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兄弟》读书笔记,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部描绘人性与命运之作。 《兄弟》是一部跨越四十年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李光头和宋凡平的命运。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他们的人生轨迹紧密相连,展现了社会的沧桑巨变。在这部作品中,余华用简洁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矛盾与温情的世界。 李光头和宋凡平的性格截然不同,但他们在命运面前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李光头是个精明算计的人,而宋凡平则有着坚定的信仰。这种对比鲜明的性格为故事增色不少,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此外,两人之间的亲情与友情也颇具看点,他们的关系变化多端,经历了许多波折。 在品味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余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当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是选择坚守信仰,还是为生存而妥协?这是《兄弟》带给我们的思考。此外,这部小说还让我领悟到了命运的无法预测。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都是渺小的存在,如何在风雨中前行,是我们都需要学习的课题。 读完《兄弟》,我深感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但正是在这样

的生活中,我们更要珍惜当下,拥抱每一个与亲人、朋友共度的时光。同时,这部作品也教会了我勇敢面对困境,不畏艰难险阻。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需要坚持信仰,即使面临背叛与失落,也要勇敢地走下去。 《兄弟》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领略了人性的善恶与美丑。正如余华所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话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要学会珍惜当下,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语:“我们都在辛福和困难中学习人生。”的确,《兄弟》这部作品让我在幸福和困难中找到了生活的真谛。让我们感谢这样的作品,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感悟生活的美好与真谛。

兄弟读后感

读余华作品《兄弟》有感 -----是人改变的社会还是社会改变了人 陈庚元《兄弟》有两部,其实就是两个时代,前一个是文革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时代就是现在的故事,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欧洲要用四百年才能经历的这两个天攮之别的时代,但是中国用四十年就可以了。两个兄弟就是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天翻地覆,最终他们恩怨交集,自食其果。 一个作家写久了,他会有一些固定的“人物”或者一些固定的“特征”出现,而且似乎他写的每一部书中都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就像安妮宝贝她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穿着棉麻布长裙和白色布鞋的女子,她的好多作品里的人物描写外貌时,就是这样一个打扮。余华他也是这样,他真的是对“粪坑”情有独钟,《在细雨中呼喊》中孙光明的爸爸喝醉酒掉进粪坑里死了,《活着》中福贵的爸爸,和《一个地主的死》中的地主都是倚着粪缸死了,《兄弟》中余华又让李光头的亲爸李山峰因偷看女人上厕所而掉入粪坑死了。他还是喜欢用代号来表示一个人,干什么的就叫什么名字,和他前期弱化人物形象,突出细节的写法,比如用“短头发的男人”这样的代称相比,他似乎有进步了,起码他们有姓氏了“余拔牙”“王冰棍”“童铁匠”“小关剪刀”。

这部小说好像把从文革开始的现当代文学史里的重要流派代表作都写了一遍。看到文化大革命中,两兄弟的父亲宋凡平被红卫兵打死,妈妈李兰最后病死,爷爷也老死了,经常欺负他,给他扫堂腿的长发孙伟,因为反抗剪头发,被活活用剃刀杀死。这不就是另一部《活着》吗?最后就剩下两兄弟相依为命了。李光头凭借自己天生的经商头脑,当上了福利厂的厂长,创业失败后又在破烂里创出了一番天地,卖了垃圾西装,赚了钱又开始投资房地产,商场,洗浴中心,成为了百万富翁,这不是另一部《创业史》吗?后来的李光头已经不会恋爱了,他纵情声色,举办处美人大赛,演绎一场一场滑稽的闹剧,间接害死了他的兄弟宋钢。人们更看重名,看重利,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行骗讹炸,不顾伦理,这不是另一部《浮躁》吗? 余华的书很多都十分粗俗,他从来不避讳写“性”,写“粪坑”,他也更喜欢写暴力写血腥,他对死很冷漠,却足够把一个读者看哭,我读《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哭了,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哭,余华他从来不给读者以希望,他要是准备把他写死了,他一定会死,死得很悲惨,《兄弟》里的宋钢又把我看哭了,我很难过,宋钢是一个多么正直,多么憨厚,多么隐忍,多么爱自己的兄弟和妻子的人啊,他说了一刀两断,他就不回头了,男人的自尊,想给林红好的生活,让他跟着江湖骗子周游到各地推销增强丸,丰胸霜。甚至为了推销出去,答应周游做丰胸手术,忍受多么大的耻辱和身体的病痛,用这一切换来的不过是自己妻子

余华兄弟读后感800字(优秀3篇)

余华兄弟读后感800字(优秀3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兄弟读后感1500字左右

兄弟读后感1500字左右 《兄弟》读后感 近期我读了余华的小说《兄弟》,这是一本号称是“中国版《卡罗尔》”的作品,也是余华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次读后感将先简要介绍这本书的背景,然后谈论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接着探讨书籍的重要性,最后用自己的创新思考和观点来归纳整篇文章。 简介和背景介绍 《兄弟》讲述了两个身处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男人——踩着 白骨向前走的李光头和在军营中劳动的孙少安——之间的故事。故事以这两位主人公幼年时不幸遭受的不同遭遇为起点,并随之展开坎坷、痛苦的故事。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重重苦难和人生困境的描写,探讨了社会中不同阶层人士之间的关系,以及大时代的催生背景下,人性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在我看来,《兄弟》这本书深度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出色的叙事技巧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在书中后半部分,特别是孙少安在军营中的所谓“仪式”和“变节”,更是让人深感震撼。 另一方面,作品着重描绘的中国大陆里的历史和现实情感,也是我十分关注的部分。这些故事和背景,与我自己的成长环境分别如此之远,但是在文学作品的母体下,却能通过遥远的

距离和文化的隔阂,穿越最深度的心灵,产生对人性、人情、人生更深刻的探讨和反思。我也逐渐意识到,人们在生命的轨迹上相互交锋时,是多么地相似,而这样的思考,正是读这本书所能引发的共鸣。 文章或书籍的重要性 《兄弟》在文学界的地位不仅归功于其细致的品味和优美的文学语言,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这个时代里的人们,在风雨中浴润成熟,以至于他们还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们与太阳一样缓慢爬行,但在崎岖的路上却携手同行了整整三十年。 这本书最能表达的意义,是在告诉读者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正义、真理在不同的角度之中,不同阶层的认识千差万别。每一次改变的时间,都取决于在场者的认知。故事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生命历程曲折,人生经历多舛,苦不堪言。但即便是这样,他依旧没有丧失他的人性和理想,最终获得了自己的解脱。 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我觉得余华在《兄弟》这本书中发扬了人文主义思潮,同时也重新发现了中国的文学艺术。 其次,我认为小说《兄弟》有着更为复杂的解读和深层意义。在作者的语境下,兄弟两人的交换又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他们的不同人生道路,最终在军营里交汇为一,又在另一个时空交换了彼此的命运。这种创作思想不仅点出了兄弟永恒的主题,也深刻地暗示了人类社会过往的文化传承、文学历史与价

兄弟读后感范文(通用28篇)

兄弟读后感范文(通用28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兄弟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兄弟读后感篇1 看了余华的《兄弟》,看到他们在苦难生活的忍受与挣扎,我屏住呼吸,泪水不住盈满眼眶……心里在叹息,人怎么会这么残忍,仿佛看到两个小男孩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脏脏的小脸,面对生活,无奈,无助,和两人之间的深厚情感,相依相靠,觉得这种感情再也不会分开,为相依一生。 随着时间的流逝,逝者再也不会相伴,两人也长大,感情依然深厚,可是在面对自己感情的时候,两人有了分岐,因为是兄弟,相互并不忌恨,可是,宋钢因为和林红走在了一起,就要和那时连吃饭也没有着落的李光头一刀两断,并说出了很绝情的话,说,他们的父母不同,并且他们都已经死了,他们就不是兄弟了,难道他忘了自己在监死的李兰面前许下的诺言,只因为爱情的出现?可是为什么必须失去一样呢,两者是不矛盾的啊! 小说前半部分的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他可能善于写那个年代的故事,写的宋凡平和李兰身上都有许多传统的,人性的美德,在面对困难时,坚韧,乐观,举手投足,每个微笑,都在塑造人物形象,他们是困境下有着完美体现的人。 可是宋钢——宋凡平的儿子,他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不应该仅仅是相貌,还应有性格吧,宋钢虽然善良,可是懦弱,没有原则。 他答应李兰的话,要照顾李光头一辈子,可是他为了林红背弃了,林红是漂亮,可是找妻子的标准不应只是漂亮吧,他喜欢林红什么呢,林红说喜欢他,踏实可靠,值得信任,可是爱他就要接受他,包括他共同患的兄弟,她不明白,宋钢和李光头过去的事情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这种感情,太难隔断了,即使李光头在追求她的过程给了她伤害,可是他是自己丈夫的兄弟就要换一种态度去对他了。

余华《兄弟》读后感:李光头的时代

余华《兄弟》读后感:李光头的时代 李光头的时代 ——余华《兄弟》读后感 向何 余华在他的小说《兄弟》后记里引用了一段耶稣的告诫:”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大的,路是宽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的人也少。”他说《兄弟》这部作品就是一部从”羊肠小道”出发最后到达”遥远的天边”的作品。 这部50余万字的小说讲的是中国”新时代”的故事,讲物质上开始得到满足的人们开始放纵欲望,讲各式各样的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不同的际遇。 小说的主人公李光头,一个”反英雄”式的人,说起来有点像《鹿鼎记》里的韦小宝,他喜欢女人,喜欢金钱,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 李光头是个怎样的人?

小说就是从一场可笑的闹剧开始的,主人公李光头的父亲是在厕所偷看光屁股时淹死的,本着”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说法李光头十四岁时因为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被送到了派出所。从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开始他的身上就有一种猥琐的气质,余华不仅给他了这种气质,他还给了镇上几乎所有男人这种气质。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来向他打听他那天在厕所里看到镇上出名的美女的屁股,而他开始用自己的”描述”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一碗面。 现实也许并没有那么荒诞夸张,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很多人不去做的事情并不是不想做,而是怕被别人说。到底不受道德约束的服从欲望的人更恶劣还是背着人偷偷打听的人更为恶劣?大概两种行为都很恶劣,然而后一种大概是做的人多了,别人又常常不知道,所以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更需要批判第一种。 然而当李光头开始发迹的时候,所

有这个人物身上的”猥琐”都变成了”高尚”,金钱得到崇拜的时代谁有钱谁的行为便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有句话说”自古笑贫不笑娼”,很多人也许不是这样想,更多的人就是这样想,还有人偷偷这样想。 当李光头成了有钱人时他对女人的追求成了正当的事情,因为他已经有能力去追求,因为金钱傍身的他看上去比自己那个老实巴交的兄弟宋钢更吸引人。他像是现在社会里的所谓土豪,钱有很多,追求的东西很多,懂得不见得多。然而尽管懂得很少却是很多人连想象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比如兄弟的妻子,比如他要登上月球。 宋钢最后死去,李光头最后活的很好,尽管他再也找不到”宋钢味道”但是他终究活的很好。他于是费劲心机的怀念一块长大的兄弟,人们因为他的怀念而得到另一个商机——搜寻宋钢遗物,他们支持他的怀念,无论他怀念的是谁。 宋钢诚实善良,每一个像林红那样

兄弟(余华)读后感

兄弟(余华)读后感 《兄弟》(余华)读后感 余华的小说《兄弟》以中国文化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两个农村兄弟的故事。这部小说引人入胜,情感真挚,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残酷性。在阅读完《兄弟》后,我被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所深深触动。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个人阅读感受和思考。 首先,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非常出色。文革时期的背景下,作者以平淡的笔触勾勒出了两个兄弟,耀眼的红光与渴望幸福的盲目使他们在这个无情的时代中越陷越深。兄弟二人形象鲜明,富有生命力,他们个性迥异却又相互依存。余华不仅凭借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他们的情感纠葛和内心世界,同时也通过这些形象深刻地批判了当时充斥着虚伪和残酷的社会现实。 小说中,边城是两兄弟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最终命运的转折点。边城的农村环境充满恶劣,残酷的劳动和贫困的生活让人心生怜悯。兄弟们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艰难生存,他们面对的是一连串的冷酷无情。在这样的环境下,兄弟们的人性得到了考验。哥哥受尽苦难,却依然保持着一份乐观和善良;而弟弟则因逆境而堕落,最终变得冷漠无情。对比兄弟二人的命运,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公平和生活的无常。作为读者,我不禁思考,面对不公正和困难,我们是否有能力保持善良和乐观,是否能在逆境中找到自己的坚持和希望。 此外,小说中充满了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余华用朴实的语言,展现出人们内心的挣扎和追求。他通过描写兄弟们的亲情和友情,让读

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和友谊的力量。而在小说的结尾,特殊的细节 选择更是给了读者以震撼。一滴血从地上的伤口渗出,仿佛象征着兄 弟二人曾经历的一切。这种细节的运用让小说更富有张力,也更加引 人深思。 在我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一些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即使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但其中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和社会 问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真善美还是丑恶之事,在不同的时代,人们都会面对。通过小说,我不禁反思了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同时 也对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总的来说,余华的《兄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用朴实的语言 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通过对兄弟的故事的讲述,作 者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家庭和社会的思考。阅读完《兄弟》后,我深深地触动了,也在思考着人性的善恶和生活的意义。这本书让我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和现实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我相信, 这部小说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在平凡的日常中不断思考,不断成长。

《兄弟》赏析

《兄弟》赏析 《兄弟》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97年发表。该小说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深入探讨了兄弟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命运的无奈。本文将对《兄弟》进行赏析,通过对主题、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小说所传达的深刻主题。 1.主题分析 《兄弟》这部小说主要探讨了兄弟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无奈。小说以两个兄弟――高智商的牛李儿和智力低下的兄弟李光头为主要人物,通过描绘两人的成长故事以及不同的命运选项展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个人选择的判断。 2.结构分析 小说以线性的时间结构展开,通过回忆和现实之间的交替,呈现了兄弟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两人在课堂、工地等不同环境中的

成长经历。故事的起点是两人小时候的游戏场景,而结尾则是两 人在成年后的相遇和分离。 3.人物形象分析 (1)牛李儿:牛李儿是《兄弟》中的主人公之一,他具有超 凡的智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他一直以来都在为自己和李光头的 未来而努力奋斗,是一个充满责任感和理想主义的人物形象。然而,牛李儿也面临着内心的煎熬和困惑,他在选择自己的发展和 照顾兄弟之间陷入了矛盾。 (2)李光头:李光头是牛李儿的兄弟,智力低下但内心善良。他一直依赖着牛李儿,在牛李儿离开后,他的命运逐渐陷入了低谷。李光头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对弱势人群的冷漠以及生活的残酷。 4.主题的深入探讨 《兄弟》通过对牛李儿和李光头的命运选择进行对比,深入探 讨了社会的不公平以及个人选择的困境。牛李儿在社会中获得了 成功,而李光头则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小说通过牛李儿和李光头

的对比,提出了对社会不公正性的反思,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选 择的思考。 在小说中,兄弟之间的情感纠葛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牛李儿 一直在为兄弟的未来努力,但在成长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 的责任可能带来限制,进而引发了内心的挣扎。小说通过兄弟之 间的关系,呈现了家庭的纽带和情感的复杂性。 另外,小说还通过牛李儿和李光头的成长故事,反映了社会的 冷漠和对弱势群体的忽视。李光头在社会中被逐渐边缘化,而牛 李儿的成功也揭示了社会智力偏好的问题。这一主题引发了对社 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 总结: 《兄弟》是一部以兄弟情感为核心的小说,通过对牛李儿和李 光头的生活经历进行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和个人选择的困境。小说通过对主题、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 社会的残酷现实。阅读《兄弟》让我们重新思考兄弟情感以及人 生选择的意义和价值。

余华《兄弟》书评doc

余华《兄弟》书评 doc 余华的《兄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长篇小说,它不仅描绘了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现状,更是通过一个小城镇重组家庭的视角,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脆弱性。 首先,这部小说对历史背景的刻画非常生动。余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景象。在这个时代,政治运动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逐渐改善,但这个时期也充满了各种问题和矛盾。通过这样的背景描绘,余华成功地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时代。 其次,余华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李光头和宋钢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们虽然是一对重组家庭的兄弟,但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却截然不同。李光头是一个机智、狡猾的人,他在社会变迁中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而宋钢则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逐渐变得软弱和沉默。通过这两个人物的鲜明对比,余华展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但是,《兄弟》并没有回避历史的阴暗面。在这部小说中,余华揭示了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余华也通过描写李光头和宋钢的命运转折,对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 最后,这部小说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余华在《兄弟》中运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这种风格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同时,余华的文字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和黑暗面,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总的来说,《兄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长篇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通过这部作品,余华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时代和其中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余华兄弟读后感(5篇)

余华兄弟读后感(5篇) 阅读了兄弟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兄弟读后感了。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余华兄弟读后感(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余华的《兄弟》读后感1000字篇一 前些时间在同学的推荐下看了余华的《兄弟》。有些好的东西,就是让人想要一口气读完,可读完后,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兄弟》这本书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 小说上部描述了在狂热、浮躁,冤假错案满天飞,一对患难夫妻不离不弃,荣辱与共相濡以沫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而两个小主人公之间纯朴、执着的兄弟情更是让人动容。正是这些人间的至纯真情,吸引着读者不断的往下看。上部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人物:宋凡平,一位身高一米八五的中学老师。在一次刘镇的最高规格的篮球比赛上,一记惊世骇俗前无古人的扣篮成了当地的英雄,并自然地获取了李光头母亲李兰的芳心,没多久两人便成了亲,李光头和长他一岁的宋钢也成了好兄弟。 宋凡平还是一个威风八面的旗手,后来被认定为地主后代,受到常人无法忍受的折磨。李兰去上海医院看病,尚不知宋凡平已经成了阶下囚。后来,宋凡平为了履行去接妻子的诺言,不顾一切地从大牢内逃跑,却被赶来的红卫兵在车站活活打死。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那种血肉模糊的画面,让我潸然泪下。那个时候的人命就如草芥一般,说不要就不要了,多么残忍呐。再后来,李兰回到刘镇,面对丈夫的死讯,她不哭不闹,可谁又知道她的心早已跟着丈夫去了天堂。按刘镇的风俗,女人死了丈夫一个月之内不能洗头,李兰却整整七年没有洗头,只是一直在头上抹发油。没

人知道她对宋凡平的爱比海还要深。李兰在李光头十四岁那年得了尿毒症,临死前她对宋钢嘱咐要好好对待李光头,不要让他走上歧路。结尾,宋钢 在李兰的墓前,哭道:“妈妈,你放心,我会一辈子照顾李光头的。只剩 下最后一碗饭了,我会让给李光头吃;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了,我会让给 李光头穿。” 特殊时期的爱情和友谊总是令人感动的。 下部写得相当现实,甚至有些冷酷。从李光头自私自利,为达到自己 的利益,不惜牺牲兄弟的感情,到宋钢与林红终成眷侣;从李光头辛苦创 业由穷苦不堪到富甲一方,成为刘镇的GDP,到宋钢到处流浪兜售各种各 样乱七八糟的药品。还遭受身体上的折磨,辛辛苦苦赚了三万块钱想和妻 子过好日子,回家却发现妻子已经跟了自己的兄弟,绝望下卧轨而死······让人读来忽喜忽悲,突然高兴至极,突然又抹眼泪。以至 于我在看这本小说时,我父亲都觉得我莫名其妙。 正如余华先生自己在后记中写的一样,下部写的是一个伦理颠覆,浮 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虽然夸张了些,但也深刻的反应了现在现实社 会的一些丑陋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如何 在一片浮躁中把握自己的心灵,从容地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余华 先生的《兄弟》给广大活在富与穷之间的人们的启示。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要经历许多无法选择的命运,和命运讨价还价, 不是妥协就是胜利。有时候,作为一个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或许是幸福的。也许生活就是在爱与恨,笑与泪,欲望与压抑,挣扎和打击之间艰难 向上,这是我们本质上都无法选择的,只能默默彼此祝愿一路走好! 余华的《兄弟》读后感1300字篇三

兄弟余华读后感

兄弟余华读后感 《兄弟》是余华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两个亲兄弟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小说以两个亲兄弟之间的关系展开。大兄弟李克用个性坚强,才华横溢,但因为革命事业而牺牲。而小弟李克强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为了扶养家人,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了一座大房子。然而,他的成功却建立在牺牲和欺骗之上。李克强和他的儿子们通过斗争、欺骗和背叛获得了他们现在的地位,同时也付出了丧失亲情、伤害他人的代价。整个故事充满了人物之间的痛苦、悔恨和对于现实的无奈。 通过这个故事,余华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一方面,人们渴望成功,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拼搏。李克强是个典型的例子,他为了改变自己命运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另一方面,人们也不可避免地在追求利益和权力的过程中堕落。李克强为了保护他家人的利益而不惜背叛自己的亲兄弟,他把人性中的善良和真诚都抛之脑后。这种冲突和矛盾使得人性变得混乱而复杂。 此外,小说也揭示了社会的残酷性。在这个故事中,努力和诚实并不能保证成功,相反,通过欺骗和背叛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给我们带来了深思。在现实生活中,纯真和善良的人往往是最容易受到伤害和欺骗的,而那些唯利是图的人却能够利用别人的弱点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这种社会的不公平让人感到愤怒和无力。

总的来说,读完《兄弟》,我被余华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度揭示所震撼。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让我深入地思考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复杂性。在我们努力追求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于人性和真实的理解,不要为了一己之利而背弃道德和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这个残酷而复杂的世界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兄弟》:余华的文化革命与家庭纠葛

兄弟:余华的文化革命与家庭纠葛 1. 引言 《兄弟》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以三个时期的故事交织展开,既表达了文化革命时期特殊历史背景下人性的扭曲与追求,又揭示了家庭关系中复杂的纠缠和摧残。本文将深入探讨《兄弟》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革命与家庭纠葛的主题。 2. 文化革命与背景 在本节中,我们将首先介绍文化革命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并简要概述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下导致家庭纠葛加剧的因素。 2.1 文化革命简介 文化革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场重要但血腥而痛苦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自1966年至1976年持续了10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动。我们将探讨该运动对中国社会、教育和普通家庭所带来的巨大冲击。2.2 文化革命与家庭纠葛 文化革命期间,政治斗争扩散到各个领域,包括家庭。当时,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无数的家庭被撕裂,亲人之间相互背叛、仇恨激化。我们将研究《兄弟》中主人公的家庭经历以及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3.《兄弟》的主要人物与他们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重点描绘《兄弟》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并分析他们之 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如何受到文化革命的影响。 3.1 刘峰与血组抹黑 刘峰是本书的主要角色之一,他通过血型抹黑事件引发了整个故事线的展开。 我们将分析刘峰在文化革命期间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并探讨他如何应对并受 到这种压力影响。 3.2 桃花与文革爱情 桃花是刘峰的妻子,她亦受到文化革命的影响,与刘峰的关系变得复杂而痛苦。我们将讨论桃花所经历的痛苦和艰辛,并探究她与刘峰之间的复杂情感。 3.3 杨光与重新认识家庭 杨光是另一个重要角色,他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纠葛 背后隐藏的故事。我们将分析杨光在小说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对家庭纠葛问题 的思考。 4. 主题探索:文化革命与家庭纠葛 在这个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兄弟》中因为文化革命而产生的家庭纠葛,进 一步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论余华长篇小说《兄弟》的精神价值取向

论余华长篇小说《兄弟》的精神价值取向 ——兼谈对《兄弟》的批评 寇莉莉04501037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刘卫东 摘要:民间——不仅包括《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那样充满苦难的民间,也包括《兄弟》中的充满浮躁、肮脏、暴力的民间。余华为我们呈现了除了苦难以外的另一个民间,这样的民间仍以现实为基础,更有着平凡、普通的爱,在作者以荒诞为表现手法时没有让作品失真。 关键词:余华;《兄弟》;精神价值取向 Talk about the Value Mindset in Spirit of YuHua’s Novel《Brothers 》——Talk Concurrently to the Criticism of the 《Brothers 》 Abstract:The folks——not only includes the folks which exists in 《Live》and 《XuSanguan sells blood》filled with distress,but also includes the folks which filled with float,dirt and violence,like 《Brothers》.Exclude the folks filled with distress,YuHua displays a another folks based on actuality,even contains the ordinary and common love,although the author uses the fantastic as a method of expression ,he doesn’t let the wri te lose its true. Key words:YuHua;《Brothers》;the value mindset in spirt 作为当代文坛一名优秀的作家,余华一直以其独特的叙事理念主宰着自己的创作,他追求的是一种“无我的叙述方式”,并且“尽可能回避直接的表达,让阴沉的天空来展示阳光。”[1]秉承着这样的理念的余华给人留下的无疑是一种冷酷的印象,刚步入文坛的他也正是以这样的姿态“怀着对生活常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与颠覆态度,以极端冷静客观的叙述,呈现了一个个散发着浓郁血腥气息,笼罩着无边苦难阴霾的残酷化世界。”[2] 但余华并不以一种始终如一的风格来实践他的这种叙事原则,在他看来,“一个作家的不稳定性比他任何尖锐的理论更重要,一成不变的作家只会快速走向坟墓,”而且“作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于经常的朝三暮四。”[3]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余华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其创作转向了新的叙事空间——民间立场,而小说中那种“波涛汹涌的暴力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无边无尽的苦难。通过对人生种种灾难与厄运‘超越现实真实’的观照,冷静克制地叙说‘活着’的艰难。”[4]可以说,余华小说中那片“阴沉的天空”依旧阴沉,只不过天空中的阴沉由“暴力”转向了“苦难”。 时隔十年之后,余华又推出了自己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兄弟》,相对于前三部长篇小说来讲,《兄弟》的出版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无论是在小说的价值、语言、人物、写实程度方面,还是在小说的叙述模式方面,都震动了文坛。此次余华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更甚于其90年代的转型,而且这次转型所引起的,更多的则是非议,从而形成了对整部小说的否定。但《兄弟》真的是余华“面对当下的絮语与无能”吗?[5]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价值取向。 一、爱的力量 “爱的局限”是小说被批评家们所指责的一个主要方面,学界一般认为:虽然余华在《兄弟》中依然延续了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由苦难与温情所构筑的“爱”的表述,但在《兄弟》这部小说中,“在爱的问题上,余华的思想是有局限的,这也是整个汉语写作的局限:即个体的爱在整个社会的精神失衡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余华写到了整个社会被打散,但家庭内部的父子情、兄弟

《兄弟》读后感

《兄弟》读后感 《兄弟》读后感1 自10月份起,开始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月读完一本书。整个10月份,工作闲暇之余,细细读完了余华的《兄弟》,读罢之后,感慨良多。 这本书,悲凉得淋漓尽致,讽刺得风情露骨。 上半部的宋凡平几乎拥有着偶像剧般的完美人格,外表刚毅,温暖善良,愿意出手去救一个看女人屁股而淹死的老无赖,不怕周围的目光在篮球场拥抱自己的妻子。 这样的人,却生错了时代。 没有经历过那场风暴的我,仅凭纸张的回忆只是略能知晓持续十年的黑暗糟践了几辈子的文化积累,这次通过这本书的讲述,才真正看清了那个血肉模糊的年代。宋凡平这样一个人最后的结果是让人在车站活活打死,死得面目全非,他的两个孩子都认不清楚他的模样。更别提他死前遭受折磨了,该多么暴戾凶恶。可以说,上部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愤怒,作呕和悲伤交织着,甚至读书的过程都有些难熬,好像那个魔鬼在脑内叫嚣着要毁灭世间的真理,每个读者都想挽救宋凡平,都想唾弃那个时代,我想这可能就是目的,余华老师用了一个带着光芒的男主角来展现一段故事,就让整个上部充满了鲜明的对比感,也让观者走进那段历史,感受什么叫无能为力的悲伤。 下半部主要在写宋钢和李光头长大的故事。 宋钢老实敦厚,却有些木讷死板,李光头流氓顽劣,却精明灵活,长大后的他们又撞上了一个奇诡的时代。不同于上个时代的封闭残忍,这个时代虚伪而膨胀。两人的性格也在这个时代里操纵他们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宋钢的规矩让

他被经济大潮抛弃,最后沦落到四处做推销,听闻李光头和妻子林红的绯闻后卧轨自杀。而本书的主人公小流氓李光头,却抓住了商机,从捡垃圾入手,一跃成为超级巨富。而后出现的李光头的处美人大赛,好多个女人把李光头告上法庭,说有了他的孩子这种情节,都有些夸张离奇的意味,但想想,在那样的时代里,这种夸张无疑不在侧写着当时社会的风气,利益赶走了贫穷,物欲带来浮夸和思想上的腐化,在社会的文化高度还未达到与经济匹配的程度时,金钱的冲击就已经击垮了几十年来人们贫瘠的内心,狂热和疯癫的基因都在此刻释放,看似繁华绚丽,实则不伦不类,面目全非。 时代的改变是否能撬动人心,答案是不确定的,必然有从朴实变得市侩的嘴脸,但也有宋钢这样的,一腔赤诚,对妻子,对兄弟,始终没放弃过最初的情感,也必然有人顺着时代的杆子改邪归正,但也有李光头这样的,除了对宋钢,依然自私狭隘,却理所当然的走上人生巅峰。而使兄弟两个出现分歧的林红,她也有变化,却也可以说没有变化,最终却成了李光头的情妇,做了老鸨,却终究也不能算是祸水,她只是年轮的牺牲品,历史的逐流者,像每个对于美好生活趋之若鹜的人一样在社会的.洪流下做了最保险的选择。谁都没有错,错的是温情打不过残酷的时代。 这本书不知是哀伤的爱情故事,还是讽刺的黑色喜剧,很多情节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怪诞讽刺却也有发生的理由,一代人的感情纠葛,命运起伏折射了两个虚无的年代,而这两个年代,作弄着千千万的人心。 《兄弟》读后感2 这本书情节是我看过的小说里起伏最多的,但是并不是你没有想到的转折,而是你已经想到却不愿去想到的转折,很多次都不想再继续看下去,因为太苦太心疼,可怜又可恨。虽然每个人物的命运轨迹天壤地别,但是每个人的性格又真真实实的让他的人生走上了属于他自己的可悲可恨或可叹可敬的命运道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