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健脾的温阳利水汤

合集下载

真武汤--温阳利水

真武汤--温阳利水

真武汤--温阳利水真武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芍药生姜各9g 白术6g 制附子9g 。

上5味,以水1600ral,煮取600ml,去滓,温服140ml,日 3服.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 .主证;但欲寐,心下悸,头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水,下利,不渴,苔白滑,脉沉或微细。

副证:身困动,振振欲擗地,或微热,或咳,或呕,或喘,苔灰黑而滑,脉浮大无根。

(临证加减)1.真武汤的临床应用指征:心悸气短,腹满或痛,小便不利,或清长自利,或呕逆巅眩,腰背恶寒,足膝恶寒,四肢或全身水肿,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或沉迟无力,苔白水滑.[-ee~ 杂志,1965,(7);39]2。

真武汤的临床研究进展:本方应用目前已突破了单独治疗水病的范围。

文中对本方治疗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外科、妇产科等科疾病,以及美尼尔氏综合征进行了综述。

[中成药,1989,cu,:39~40"]3。

赵锡武老中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他认为,如病人有肺部感染、肺郁气、瘀血性肝肿大、高度水肿者,提示有肺气壅塞,不能宣降,宜以真武汤为主方,配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以及鱼腥草、黄芩、前胡、陈皮、半夏等药;有重度水肿,甚则出现胸水或腹水者,选用五苓散、.车前子、防己等;若病人出现发绀,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宜伍用活血化瘀药,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出现心肺阴虚而见少气,干咳,虚烦而悸,舌红少津者,在真武汤的基础上,配用养阴药,如生脉散、一贯煎类方药。

哳医药学杂志,1978,cu,:7]4。

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心衰:加黄芪、细辛、五味子、五加皮为基础方。

下肢肿甚者加防己;喘促气逆者加杏仁、车前子;呕吐腹胀者加广木香、砂仁。

温阳益气是治疗此病的基本法则。

[辽宁中医杂志,1984,t2,:22] .5.真武汤为主治疗肺心病伴右心衰竭:药用炮附子(先煎)、茯苓各lOg,白术、白芍各15g,生姜6g~:i气阴两虚型用附子6g,加麦冬15g,太子参30g,五味子lOg;咳喘甚加旋覆花工0g,川贝6g;痰多加海浮石15g,陈皮6g;水肿明显加车前子30g,泽泻15g,恶心呕吐加半夏lOg,代赭石30g。

温肾利湿汤【药物组成】山茱萸、茯苓、泽泻...

温肾利湿汤【药物组成】山茱萸、茯苓、泽泻...

温肾利湿汤【药物组成】山茱萸、茯苓、泽泻...
温肾利湿汤
【药物组成】山茱萸、茯苓、泽泻、败酱草、杜仲、怀牛膝,巴戟天、淫羊藿,熟地黄、丹参,红参(另炖)、鹿茸(另炖)、甘草、乌药。

加减:偏于湿热,去红参、鹿茸,加黄柏、白茅根、车前子;气滞血瘀者,加益母草、三七、桃仁。

【适用病症】老年性前列腺增生合并阳痿。

临床表现为小便困难或不畅,排尿次数增多,滴沥不尽,夜尿多,尿失禁,面色苍白,腰膝酸软无力,怕冷,阳痿。

【用药方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饭后服。

1个月为1疗程,用药3疗程。

【方解】温肾利湿汤中的鹿茸、红参补肾壮阳,益气养精,强筋壮骨为主药:山茱萸、杜仲、巴戟天、淫羊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助红参、鹿茸加强补肾壮阳、益气养精之功:获、泽泻、败酱草利湿清热化浊:怀牛膝、丹参活血祛察、利水,怀牛膝还可引药下行直到病所;鸟药行气散寒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壮阳、益气养血、强筋健骨、利湿清热之功。

用于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合并阳痿,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温阳利水汤

温阳利水汤

温阳利水汤[组成]熟附子10克(先煎)紫油桂6克(后下)潞党参15克生白术15克大腹皮12克广木香10克上沉香6克(后下)泽泻15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功能)温运肾阳,健益脾气,化气利水。

[主治]晚期肝硬化,慢性肾炎(肾病型)臌胀、水肿;肝脾肾受损、气滞水聚,症见:腹胀腹水,尿清短少,足肿便溏,畏寒肢冷,舌质淡紫,脉沉细虚弦或微。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 臌胀水肿多本虚标实,虚为肝脾肾功能受损,实属气滞水聚。

肾阳虚、脾气弱,不能温化水湿、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形成水肿、脾弱肝虚疏泄不用则气滞臌胀,故气水运行障碍求本之治在于温阳。

温阳利水汤以温运肾阳、健益脾气为主法,配伍疏利调节水气运行以达肿退胀消。

主药熟附子、肉桂均辛热,善于补火助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现已知二药具有强心、增进血循、消退细胞水肿、提高体温、促进排尿等功效,为阳虚水肿历用有效之品。

辅药党参、白术健脾燥湿、增强主药助阳化气之力。

佐药两组:一组辛香行气通利三焦,使气行水行。

其中木香芳香辛散温通,对脘腹气滞有特效;沉香行气而温寒暖肾,大腹皮以下气宽中利水见长。

一组淡渗分利退肿利水,使蓄贮水液下排。

其中茯苓利水健脾可宁心;泽泻利水性寒能泄浊;猪苓利水作用较强。

本方温阳利水脱胎于真武汤,温化水湿取意于五苓散。

[加减]心悸怔忡者,红参6克代换党参,加白芍12克:畏寒肢冷不著者,去熟附子,肉桂剂量可酌减;胀满甚者,去熟附子、潞党参,加槟榔、郁李仁各10克,[按语】温阳利水汤治肿胀,以舌淡脉沉微、畏冷便溏为标准,可不论其因属肝、肾、心。

对晚期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心衰性水肿等均可加减应用,能起消胀退肿临床效果。

[典型病例)程某,男49岁。

患者肝炎病史8年,先后住院3次,服利尿剂等,腹水旋消旋涨。

近一月来加重,A/G例置,高度腹水,腹围103cm,肝未触及,脾肋下6cm,面黄乏神,形瘦,腹大如鼓,光亮绷急尿清短少,便溏,足肿,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健脾益肾去湿汤是传统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治疗方剂,在治疗肾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眩晕失眠等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具体介绍健脾益肾去湿汤对人体健康的功效。

健脾益肾去湿汤是一种由黄芪、白术、茯苓、麻黄、杜仲、肉桂、附子、炙甘草、干姜等多种中药材组成的方剂。

这些中药材拥有益气养血、温肾益阳、祛湿除痹、解毒抗癌等多种功效。

首先,黄芪、白术和茯苓这三味中药材都是具有益气养血作用的药材。

其中,黄芪具有补气力、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且对于改善神经原性疲劳有一定疗效;而白术则是一种温和而有效的益气药,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欲,对脾胃虚弱、贫血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茯苓则是常用的安神药,能够帮助平衡体内的水分代谢,对于治疗浮肿、消化不良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其次,麻黄和杜仲这两味中药材则都是能够温肾益阳的药材。

麻黄具有解热镇痛、发汗祛湿的功效,对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低热等都有一定作用;杜仲则是一种具有温肾、强筋骨的药材,能够改善腰膝酸软、骨质疏松等症状。

最后,肉桂、附子、炙甘草和干姜这四味中药材则都具有祛湿除痹、解毒抗癌的效果。

肉桂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脉凝滞症状,对于治疗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都有一定疗效;附子则是一种辛散发散的药物,能够祛湿止痛、温经散寒,对于治疗风湿痛、麻木、胸痛等都有一定的作用;炙甘草具有补益脾肺、护肝解毒等功能,对于治疗久咳、防治病毒性肝炎等也有一定的功效;干姜则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消食行气的药物,对于治疗胃寒症状、肠胃不适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健脾益肾去湿汤是一种多效性中药方剂,能够改善人体的多种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肾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眩晕失眠等。

认真科学地应用中药之治,则可以在保障个体健康的同时,也为人类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中医学强调人体的“脾胃”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同时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脾胃不调,就会引起各种疾病,比如消化不良、口干、口苦、口臭、腹泻、便秘等。

而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清除代谢产物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如果肾脏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比如肾虚、尿频、尿急、尿痛、腰酸等。

针对脾胃不调和肾虚的问题,中医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剂,如健脾益肾去湿汤,这是一种古方剂,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

这个方剂主要由熟地黄、黄芪、白术、茯苓、川芎、青皮、甘草等组成,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共同作用可以达到健脾益肾、滋阴补血、祛湿化瘀的功效。

熟地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滋阴补虚、缓急止痛、润泽肌肤等功效,对于肾虚、阴虚、腰膝酸软等症状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黄芪是一种滋补药材,具有益气固表、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不良、气虚乏力等症状的患者。

白术是一种常用的健脾药材,能够消化食物,促进食欲,防止脾胃功能失调。

茯苓能够去湿利水,有肾脏利尿的功效。

川芎是一种补血药材,能够调节女性生理周期,缓解痛经等症状。

青皮是一种化瘀药材,能够通血脉,消除淤血,帮助身体排出毒素。

甘草是一种调和药材,能够平衡药材的配方,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也有润肺止咳、缓解疲劳等功效。

健脾益肾去湿汤可以有效地调节身体的“脾胃”和“肾脏”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这道方剂适用于脾胃不调、肾虚、腰膝酸软、腹泻、便秘、浮肿等症状的患者。

同时还可以降低血脂、调节血压,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也有很好的效果。

当然,健脾益肾去湿汤也需要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不要自己乱用药,尤其是孕妇和乳母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果出现不适或者副作用,应及时就医处理。

总之,健脾益肾去湿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调节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但是,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遵医嘱,注意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多加锻炼,健康生活,才能保持身体健康,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中医经典配方补脾益肾汤

中医经典配方补脾益肾汤

中医经典配方补脾益肾汤中医经典配方补脾益肾汤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的药方。

它具有调理脾肾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对于一些脾肾虚弱导致的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补脾益肾汤的配方中主要包括黄芪、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中药材。

这些药材都有着独特的药性,能够协同作用,起到强壮脾肾的功效。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补品,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黄芪具有补气、益阳、固表的作用,对于脾肾两虚引起的体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党参则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它对于脾肾两虚引起的心慌、头晕、气短等症状有效。

党参还可以增加人体的耐缺氧能力,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放松血管,降低血压。

白术是一种常用的健脾药材,它能够帮助人体消化吸收,提高胃肠功能,增加食欲。

白术还可以祛除体内湿气,改善脾肾功能,有助于调节水液代谢。

干姜则具有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脾肾虚寒引起的腹泻、腰膝酸软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干姜还具有祛除寒湿、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身体的气血运行。

炙甘草是一种常用的补益药材,它具有健脾益气、滋补心脾的作用。

甘草还可以抗炎、镇痛、平喘,对于脾肾两虚引起的腹痛、水肿、气喘等症状有效。

补脾益肾汤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

将黄芪、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按照一定的比例捣碎,然后用适量的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再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汤即可。

一般建议每日饭前服用一次,连续服用2-4周。

需要注意的是,补脾益肾汤适合脾肾功能虚弱、体质虚弱的人群食用,不适宜健康个体长期大量食用。

在服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总之,中医经典配方补脾益肾汤是一种有效的药方,能够调理脾肾功能、增强体质,对一些脾肾虚弱引起的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适量服用,并遵循医嘱。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大家了解补脾益肾汤有所帮助。

温阳利水汤治疗阳虚水泛水肿68例

温阳利水汤治疗阳虚水泛水肿68例

笔 昔 于 19 -2 0 9 7 0 0年 运 用 温 阳利 水 汤 治 疗 阳 虚 水 泛 之
水肿 6 8例 , 疗效满 意 , 总结如下 。 现
1 临 床 资 料
本组 6 8例 , 院病 例 4 例 , 住 5 门诊 病例 2 3例 , 中男 5 其 1 例, l 女 7例 , 年龄最 大 7 6岁 , 最小 8岁 , 平均 年龄 5 0岁 。心 源性水肿 4 例 , 1 冠心病 心 功能 Ⅱ级 2 9例 , 心病 心功 能 Ⅱ 肺
4 讨 论 关键词 : 阳虚 水 泛 型 水 肿 ; 阳 利 水 汤 温 中 图分 类 号 : 2 6 5 R 5 .1 文 献标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3 0 8 2 0 )6—0 6 —0 10 —5 2 (0 2 0 02 2 ( 海 市人 民 医 院 , 西 北 广 北海 560 ) 3 0 0
本病属 中医“ 风” “ 刺” 肺 、粉 范畴 , 一般 认为 是肺 经风 热 或肠 胃湿热 , 熏蒸 面部而成 。笔者认 为本病多 因患 者喜 食肥 甘厚腻及辛辣 之 品 , 湿热 积 于 肠 胃 , 合大 肠 , 咏 通 于 致 肺 肺 胃, 湿热上传 于肺 ; 故 内蕴 日久化燥 化 火 , 肺朝 百脉 , 热 人 燥 血致血热邰滞 ; 复感 风邪 , 蕴滞 肌肤 , 结 头 面而发 为痤 疮 , 搏 见丘疹 、 肿 、 囊 结节 、 脓疱 , 日久则成 瘢痕 。火热之性 炎上 , 故 痤疮 多见头 、 、 背部 ; 为 阳邪 , 面 胸 风 易袭 阳 位 , 胸 为 阴, 前 后 背为阳 , 故后 背病变 多于前 胸 ; 咽于 口燥 , 舌红 苔黄 , 数 皆 脉
维普资讯
2 0 正 02
l 1月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健脾益肾去湿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调理脾肾功能不足、湿邪内盛的人群。

该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具有益气养血、解毒抗癌的作用。

以下是对健脾益肾去湿汤的详细介绍。

健脾益肾去湿汤是由人参、黄芪、白术、猪苓、泽泻、麦冬、薏苡仁、陈皮等草药组成。

这些草药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健脾益气、养血生津、利水渗湿的功效。

健脾益肾去湿汤是其中的一种方剂,常用于肾功能不足、脾虚湿重的病患。

健脾益肾去湿汤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参,人参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人参皂苷、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具有提神醒脑、增强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黄芪也是健脾益气的常用草药,其主要成分黄芪甙和黄芪素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增强人体抵抗力的作用。

白术是一种常用的健脾利湿草药,它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脾胃虚缺、湿邪内盛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猪苓和泽泻是两种常用的利水渗湿草药,具有排除体内湿气、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麦冬则是一种清热生津的草药,对于内热引起的口干舌燥、身体烦躁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薏苡仁和陈皮是健脾益肾去湿汤的辅助成分,薏苡仁可以健脾化湿、促进消化功能,陈皮可以行气和胃、消除湿浊。

健脾益肾去湿汤的主要功效是益气养血、解毒抗癌。

益气养血可以改善脾肾功能的不足,提高机体免疫力。

解毒抗癌可以清除体内的毒素、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对于肠胃癌、淋巴癌等恶性肿瘤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健脾益肾去湿汤的用法为煎服,将草药配方按一定比例煎煮,分为若干次服用。

一般来说,每日服用2次,每次10克草药,煎煮30分钟左右,顺着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健脾益肾去湿汤时应遵医嘱,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肾健脾的温阳利水汤
组成:制附片60克(免煎颗粒兑服),茯苓30克,白芍20克,白术30,干姜20克,砂仁10克,桂枝20克,葶苈子15克,回心草20克,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炙黄芪60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

........................
1
........................
功效:温阳利水,补肾健脾,益气宁心。

........................
2
........................
主治:心源性水肿、肺心病水肿等证属阳虚水泛,兼有气血不和者,症见全身浮肿,形寒肢冷,心悸气短,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等。

........................
3
........................
用法:冷水浸泡15分钟,煮取药液200毫升,对入附片免煎颗粒约20克温服。

日3服。

........................
4
........................
方解:本方所治之全身浮肿,乃由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所致,且属重症。

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脾阳不足,水湿内停,水气凌心,则心下悸动。

脾主肌肉,脾阳不运,水寒浸渍,故肢体浮肿沉重。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肾气虚则水道不通,津液输布失常,故可加重全身浮肿、心悸气短等症状。

水湿泛滥是主要表现,阳气虚衰是根本原因。

治以温阳利水为大法。

本方以真武汤、桂枝汤为主体,融入生脉饮、炙黄芪、砂仁、葶苈子、回心草而成。

........................
5
........................
方中附片上助心阳而通血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干姜助附片温扶阳气而壮水之主、温暖脾阳以化气行水;茯苓、白术培土健脾而利水。

真阳不足、真阴亦亏,用白芍顾护真阴,以求阴阳之平衡。

伍以砂仁,功在化湿醒脾,并收五脏之阳归于肾气。

附片配砂仁,一补一收,相得益彰。

........................
6
........................
用桂枝汤以调和气血阴阳之失衡。

桂枝甘温,既温扶脾阳以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之邪,为治疗水湿内停的常用药。

但对阳虚阴盛,水湿泛滥之重症,则其温里扶阳之力显然不够。

因此,桂枝汤与真武汤合用,既可调和气血之失衡,又共奏温阳化气行水之功。

........................
7
........................
出于阴阳互根的道理,为求阴平阳秘之效果,故将生脉饮融入方中,与白芍配合,体现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的原则。

太子参(配以炙黄芪)以健脾补肺、益气止汗,麦冬可滋养心血,五味子可交通心肾,宁心安神。

与真武汤、桂枝汤同用,相辅相成,既针对阳虚水泛,又可解决动则气喘、气短懒言、心动悸、脉结代、自汗多等问题。

........................
8
........................
回心草为云南特有草药,其味淡、微苦,性平,归心经。

其功在养心宁神,对各种原因所致之心悸有很好的疗效。

葶苈子泄肺气之壅
闭而通调水道,利水消肿。

二药相伍,心神得养,水道得通。

再与桂枝、炙甘草配合,入心益阳,心阳得复则悸动可除,小便自利。

此法验之于临床,对心源性水肿疗效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