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脑梗塞一病一品护理工作方案

脑梗塞一病一品护理工作方案

脑梗塞“一病一品”护理方案引言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危及生命。

脑梗塞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也给医护人员带来巨大的挑战。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脑梗塞护理方案,对于提高脑梗塞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促进医院品牌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脑梗塞一病一品护理方案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疾病概况、流程框架、落实、专科品牌、效果评价等内容,旨在为脑梗塞护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脑梗塞疾病概况1、脑梗塞的定义脑梗塞,也叫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缺血、脑出血或脑血管破裂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造成成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2、脑梗塞的发病机制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复杂,常见的包括血栓形成和脑血管狭窄。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中的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血浆因各种原因凝集成团块,附着在血管内膜上,阻碍了血流通过,导致脑缺血和缺氧。

脑血管狭窄是指脑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血管壁增厚等因素引起的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脑缺血和缺氧。

3、脑梗塞的危害脑梗塞的危害非常严重,它会导致大面积的脑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严重的脑梗塞会导致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出现生命危险。

并且,脑梗塞的后遗症严重,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4、脑梗塞的防治措施脑梗塞的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都是导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患者需要控制这些疾病,降低发病风险。

(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适当运动等都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可以减少脑梗塞的发病率。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减少脑梗塞的风险。

(4)积极预防: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危人群,可以减少脑梗塞的发病率。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控评估细则—急性脑梗死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控评估细则—急性脑梗死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控评估细则—急性脑梗死评估项目评估要素分值评估方法评分标准接诊流程神经内科医师接诊时间<15分钟4查阅病历有无记录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处置患者的诊治过程未记录神经内科医师接诊过程扣4分入院时及出院前至少进行2次神经功能缺损评估6查阅病历有无NIHSS量表、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或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SS);昏迷患者采用Glasgow量表入院时及出院前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各占3分,每缺1次扣3分,使用何种量表由各医院自行决定;死亡患者可仅在入院时进行1次神经功能缺损评估。

45分钟内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ECG)等项检查15查阅病历有无患者急诊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等项检查资料的记录。

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各占5分,每缺1项扣5分。

静脉溶栓应用的评估实施静脉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应用评估,包括适应证与禁忌证8查阅病历是否详细记录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静脉溶栓适应证、禁忌证各占4分,每缺1项扣4分,未评价者扣8分。

应用静脉rt-PA(4.5h内)或尿激酶(6h内)治疗4查阅病历有无相应医嘱,病程记录有无溶栓记录。

有医嘱但无相应病程记录者扣4分到院48小时内抗血小板治疗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溶栓治疗者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小时后开始使用10查阅医嘱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处方抗血小板药物有处方抗血小板药物,但处方时间不符合要求者扣2分。

对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禁忌者,应在病历中详细记录,否则扣10分吞咽困难评价吞咽困难评价(排除病例包括症状缓解、禁食、昏迷、呼吸困难等)10查阅病历是否有应用一定的方法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具体方法由各医院自行决定有医嘱无评价记录者扣5分。

急性脑梗死单病种质控检查标准

急性脑梗死单病种质控检查标准

金华市急性脑梗死单病种质控检查2015版
一、检查项目内容
(一)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
1、溶栓时间要求(2015年1-10月所有溶栓患者的病历备查,同时提供同期病房收治的<7天内脑梗死患者的住院患者的清单)
2、关键时间点的要求:发病时间、到院时间、CT时间、用药时间;Door-To-Needle ≤60分钟的病例数(病历检查时分别记录前四个时间,DNT≤60分的比例)
3、患者的体重、用药的剂量(病历检查中有无体重记录,以及相应的剂量)
4、用药前、24小时、出院的NIHSS评分
5、有无出血转化的检查和记录(溶栓后24h-48h内是否复查CT除外颅内出血)
(二)急性脑梗死单病种质控(共100分)
二、检查方法:每位专家为一组,随机抽查2015年1-10月以”脑梗死”为诊断出院的患者病历,常规督查各家医疗机构神经内科、非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2015年1-10月住院病史各5份。

此外统计所有督查医院静脉溶栓的实际例数,提供3份2015年溶栓病史。

由专家在医疗机构病案室随机抽取住院病史,包括3份溶栓住院病史。

医院名称:。

单病种质量管理—缺血性卒中脑梗死

单病种质量管理—缺血性卒中脑梗死

单病种质量管理一一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第一节概述“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在卫生部卫医发(2008)27号《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和卫生部卫医发(2008)28号《2008---2010 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文件中被列入重点工作之一。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是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临床服务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为目的。

据卫生部发布的城市医院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构成中脑血管病2006年为第七位,构成4.70%, 2007年为第七位,构成5.25%;2007年部分市县前十位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中脑血管病为第2位,死亡率111.47/1000000,构成18.04%。

据2003年卫生部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表明,卒中病人的直接住院费用达195.95亿元,加上门诊及自购药费用,卒中病人的直接医疗费用达到374.52亿,占同期我国医疗总费用和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 6.52%和5.68%。

从1993年至2003年间,卒中病人的直接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8.04%,超过同期GDP曽长8.95%的幅度。

在我国,卒中每年的新发病例为250万,而每年死于卒中的病例为150万,这意味着每12秒有一个中国人死于卒中,而在有幸存活的患者中,2/3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残疾。

该疾病严重危害到了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且目前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加上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三高”特点,无疑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直接和间接的医疗花费以及由此造成的人财物损失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所有的卒中病例中,缺血性卒中占将近85%勺比例。

而对于这一严重的疾病除了在缺血发生3小时内静脉应用rt-PA溶栓治疗外,目前尚没有其他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方法能够阻止卒中的发生。

《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及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重点工作中要求: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简洁范本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简洁范本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1. 引言2. 目的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的目的是通过明确的管理措施和标准,改善疾病的诊疗质量,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疗风险,提升患者满意度。

3. 内容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编制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流程、药物选择和手术适应症等内容,以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化。

3.2 病例评审和讨论定期组织病例评审和讨论会,对复杂病例进行讨论和经验,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和经验。

3.3 患者教育开展患者教育活动,向患者提供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正确理解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4 质量指标监测建立疾病诊疗的质量指标体系,监测医疗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如手术后并发症率、转院率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5 医疗费用控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明确收费标准,避免过度治疗和浪费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

4. 实施步骤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的实施步骤如下:4.1 制定方案根据疾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确定方案的目标和内容。

4.2 培训医务人员组织针对方案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4.3 实施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和步骤,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的实施,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

4.4 监测和评估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改进质量管理措施,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4.5 经验和分享定期和分享质量管理的经验和体会,相互交流,促进质量管理的不断提升和进步。

5.。

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强化医疗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质量,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医院决定继续在全院开展部分单病种疾病诊治质量的控制工作。

特制定《XXX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

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探索医院管理有效方法,使医疗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医改,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单病种管理,规范单病种疾病临床路径,全面监控部分单病种的诊断、检查、治疗用药、效果评价以及成本费用,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着重控制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医疗成本、治愈好转率等指标,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合理费用,增强服务效益为目的。

工作内容:根据卫计部公布的第一、第二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医院将乡镇获得性肺炎等8个疾病或手术列入单病种疾病管理的范围。

依据卫计部已公布的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2.0版)》及医院制定的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实施科室制订出实施细则和诊疗常规进行执行。

质量控制指标按卫计部公布的第一、第二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和临床标准执行。

对于同属临床路径试点病种的单病种质量控制病种,实施临床路径表单以卫计部公布的临床路径表单为准。

主要措施:1、严格执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规定、诊疗常规和技术规范。

2、健全落实诊断、治疗、护理各项制度,控制无效住院日。

3、使用适宜与成熟的医疗技术,保证医疗安全,防止过度医疗。

4、合理用药,控制医院感染。

5、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

6、合理检查,不断改善和调整医技科室服务流程及技术项目。

注意事项:1、实行病人首诊负责制,严禁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2、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相关规章制度,严禁在单病种质量管理过程中发生医疗事故。

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

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

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患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单病种质量控制成为了医疗领域的重要议题。

单病种质量控制是指对单一病种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以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本文将探讨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的重要性、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估。

一、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的重要性1、提高治疗效果:通过针对单一病种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能够集中医疗资源,优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提升患者满意度:单病种质量控制有助于减少医疗差错,提高患者诊疗的精准度和及时性,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3、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单病种质量控制有助于发现并解决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的实施策略1、制定诊疗规范:针对单一病种,制定详细的诊疗规范,包括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估等,以确保治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强化医护人员培训:针对单一病种,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对病种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3、实施质量控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负责监督和检查单一病种的治疗过程和质量,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建立患者反馈机制:建立患者反馈机制,收集患者对治疗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的效果评估1、疗效评估:通过对单一病种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了解质量控制方案的实施效果。

可以采用量化指标如治愈率、好转率等进行评价。

2、患者满意度评估: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包括医疗服务质量、医护人员态度、治疗效果等方面。

3、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根据质量控制小组的检查结果和患者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总结: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和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需要制定诊疗规范、强化医护人员培训、实施质量控制和建立患者反馈机制等措施。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单一病种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推动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制度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制度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制度为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院整体医疗管理水平,我们根据卫生部的标准和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病种为单位,利用具有共性和统计学特性的医疗质量指标进行质量评价,以实现对疾病诊疗过程和终末质量的控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并评估医师的诊疗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合理,以便持续改进。

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室,要求严格遵循本制度规定,规范单病种日常管理工作。

单病种的开展应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要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

各级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和治疗环节质量。

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和督导。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订我院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协调临床路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单病种质量管理专家组由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承担,主要负责制订单病种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实施小组组长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个案管理员负责与实施小组、专家指导组的日常联络,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我们将单病种质量管理纳入医院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计划,实施三级管理。

在选择单病种时,我们应该选择本地区常见和多发的病种,覆盖率较大的病种,最能代表临床科室医疗特色的病种,以及能对应一个明确的ICD-10编码或一定的编码范围的病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控制(脑梗死)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综合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更好地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现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09]757号),结合我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
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诊疗规范
的具体执行和落实工作。

小组成员:科主任、护士长、医生、康复师、护士等。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采用定期督查,例会通报,限期整改,纳入科室绩效
评估等形式进行质量控制,促使科室质量不断改进。

四、详细方案:
(一)接诊流程:
1.按照脑卒中接诊流程:
卒中接诊流程的最佳目标是:卒中患者“绿色通道”的上述服务全部时限
方针,为小于60分钟;即是,在患者到达病院急诊在5分钟内见到接诊医
师、在10分钟内神经内科医师到达、在45分钟内完成所有必须的检测。


其是发病3小时之内,吻合溶栓治疗指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患者在
“绿色通道”逗留时限(从到达院到用rt-PA的工夫)应小于60分钟。

2.神经功用缺损评估:
每一位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都应获得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
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至少在到院急时/或入院时和出院前有二次
NIHSS评估(或至少有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量评分)记录内容可明示,
为制定相宜的治疗分案和展望风险以及转归供给支持。

3.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
能检查)、心电图等项检查(45分钟内完成)。

(二)静脉应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应用尿激酶的评估:
1.实施静脉rt-PA或尿激酶应用评估
2.应用静脉rt-PA或尿激酶治疗
(三)到院48小时内抗血小板治疗:
不能溶栓的患者应尽早启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四)吞咽困难评价:
卒中患者入院时45%(30%~65%)存在吞咽困难,其中约一半于发病6
个月是仍然不克不及规复一般的吞咽功用。

43%~54%由吞咽困难的卒中患者出现
误吸;在这些患者中,37%进一步发展为肺炎,4%因肺炎而死亡。

卒中患者
病情越严重,吞咽困难越常见,此外,48%由吞咽困难的急性卒中患者产生
营养不良。

吞咽困难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吸入性肺炎,避免因饮食摄取不足
导致的液体缺失和营养不良,以及重建吞咽功能。

所有卒中患者在给予饮食前均应确定有无吞咽困难或误吸的危险,吞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