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内容清晰)

合集下载

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2018年最新)

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2018年最新)

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2018年最新)人工评定指标:轻度呼吸困难,轻度循环不稳定,皮肤苍白或发绀,血糖3.33-6.11mmol/L,血钾3.0-5.5mmol/L,发热伴有其他症状,POCT指标异常,ECG提示心脏问题但不符合Ⅱ级标准的,轻度意识障碍(GCS≥9),中度疼痛或不适(4-6分),轻微失血、轻微创伤、轻微烧伤、轻微中毒、轻微精神行为异常。

响应程序:立即进行评估和治疗,安排患者进入观察区。

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是对患者进行快速分类的重要手段。

其中,Ⅰ级为急症,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包括心率过高或过低、血压异常、呼吸困难等情况。

响应程序是立即进行评估和救治,安排患者进入复苏区。

Ⅱ级为急重,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需要在10分钟内得到救治,包括气道风险、循环障碍、急性脑卒中等情况。

响应程序是立即监护生命体征,安排患者进入抢救区。

Ⅲ级为急症,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需要立即进行评估和治疗,包括轻度呼吸困难、轻度循环不稳定等情况。

响应程序是安排患者进入观察区。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提高急诊救治效率和患者生存率。

本文列举了一些人工评定指标,包括急性哮喘、嗜睡(可唤醒,无刺激情况下转入睡眠)、间断癫痫发作、中等程度的非心源性胸痛、中等程度或年龄>65岁无高危因素的腹痛、任何原因出现的中重度疼痛需要止疼(4-6分)、任何原因导致的中度失血、头外伤、中等程度外伤、肢体感觉运动异常、持续呕吐脱水、精神行为异常(有自残风险/急性精神错乱或思维混乱/焦虑/抑郁潜在的攻击性)以及稳定的新生儿。

对于急性哮喘,血压和脉搏应该保持稳定。

对于嗜睡的患者,应该能够在不受刺激的情况下被唤醒。

对于间断性癫痫发作,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对于中等程度的非心源性胸痛和中等程度或年龄>65岁无高危因素的腹痛,也需要及时诊治。

任何原因导致的中重度疼痛需要止疼(4-6分),中度失血也需要及时处理。

对于头外伤和中等程度外伤,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预检分诊四级分诊标准

预检分诊四级分诊标准

预检分诊四级分诊标准如下:
1.第一级分诊:急诊患者,在急诊科或外科门诊,以及其他有医
生值班的临床科室。

2.第二级分诊:病情严重但不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通常在医院
的急诊室或急诊内科病房。

3.第三级分诊: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通常在医院的病房或者重
症监护病房。

4.第四级分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通常在医院的手术室或者
日间手术室。

需要注意的是,预检分诊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不同的分诊级别对应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需要,具体的分诊标准可能会因医院、科室和医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急诊预检分诊标准

急诊预检分诊标准

建立标准化的分诊流程
制定明确的分诊标准和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快速、准确的分 诊。
简化流程
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步骤,提高分诊效率。
培训分诊护士
对分诊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评估和判断能力。
提高分诊准确率
完善患者信息采集
确保患者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为分诊提供可靠依据。
定期评估与反馈
对分诊结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 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失败案例二:缺乏有效培训的分诊人员
总结词:缺乏培训
VS
详细描述:某医院急诊预检过程中, 由于分诊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和实践经 验,导致对病情的判断不准确,出现 了多起误诊和漏诊事件。这不仅影响 了患者的救治效果,也影响了医院的 声誉和患者信任度。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某医院组建了一支专业的预检团队,成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背景。在急诊预检过 程中,团队成员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并根据患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流决策,有效降低了误诊 和漏诊率。
失败案例一:分诊失误导致的医疗纠纷
总结词:分诊失误
详细描述:某医院急诊预检过程中,由于分诊护士判断失误,将一名重症患者分配到了普通科室,导致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 时机。家属对此表示不满并提起医疗纠纷,医院因此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
02
CATALOGUE
急诊预检分诊流程
患者接待
01
接待人员应热情、耐心地接待患 者,询问病情、了解患者症状和 需求。
02
确保患者及其家属的隐私和尊严 得到尊重,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
初步评估
对患者进行初步的体格检查,了解生 命体征、意识状态、呼吸、循环等状 况。
根据初步评估结果,判断病情的严重 程度和紧急程度,为后续分级与分流 提供依据。

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2018年最新)

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2018年最新)

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Ⅰ级(急症):正在或即将发生的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

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80次/min或<40次/min收缩压<70mmHg/急性血压降低,较平常血压低30~60mmHg,spO2<80%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既往无COPT指标)血糖<3.33mmol/L,血钾7.0mmol/L 人工评定指标:心搏/呼吸停止或节律不稳定,气道不能维持休克,明确心肌梗死,急性意识障碍/无反应或仅有疼痛刺激反应(GCS<9),癫痫持续状态,复合伤(需要快速团队应对),急性药物过量,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正在进行的自伤或他伤行为,需立即药物控制者,严重休克的儿童/婴儿,小儿惊厥等,响应程序:立即进行评估和救治,安排患者进入复苏区。

Ⅱ级(急重):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短时间内不能进行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溶栓、解毒等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50~180次/min或40~50次/min,收缩压>200mmHg或10~80mmHg,spO2<80~90%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发热伴粒细胞减少,POCT指标,ECG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人工评定指标:气道风险:严重呼吸困难/气道不能保护,循环障碍,皮肤湿冷花斑,灌注差/怀疑脓毒症,昏睡(强烈刺激下有防御反应),急性脑卒中,类似心脏因素的胸痛,不明原因的严重疼痛伴大汗(脐以上),胸腹疼痛,已有证据表明或高度怀疑以下疾病:急性心梗、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积液、异位妊娠、消化道穿孔、睾丸扭转所有原因所致严重疼痛(7~10分),活动性严重失血,严重的局部创伤~大的骨折、截肢,过量接触或摄入药物、毒物、化学物质、放射物质等,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暴力或攻击),直接威胁自身或他人,需要被约束。

响应程序:立即监护生命体征,10min内得到救治,安排患者进入抢救区Ⅲ级(急症):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行干预,病情可进展至威胁生命或产生十分不利的结局。

预检分诊标准

预检分诊标准

者;
启动绿色通道,生命体征平稳后护士电话通知相应科室,与运送
3、严重病理妊娠或伴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患者:如前置胎盘,胎盘 人员共同转运早剥大出血,子痫前期等。
4、急产:宫口开全,胎儿以免出等。
病情可能短时间内进展至I级,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
如:
1、中—重度呼吸窘迫,意识模糊,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分);
2、临产(经产妇宫口≥1CM、初产妇宫口≥2CM);
立即安排患者进入抢救室;
II级(黄色)危重患者
3、妊娠期血压升高(≥140/90mmhg); 4、胎心变化有胎儿窘迫可能的患者;
采取护理措施(如吸氧、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等) 生命体征平稳后护士电话通知相应科室,与运送人员共同转运;
5、胎膜早破伴羊水性状异常的患者
采取初步护理措施(如平卧、合理体位等),动态安排患者优先顺 序就诊
4、卵巢过度刺激
5、睾丸、外生殖器外伤
6、急性尿储留
急性症状不明显,能够较好的配合检查的轻症患者。如:
Ⅳ级(无)非急诊患者
1、生理产科的患者:见红等临产征象的孕妇: 2、病情相对稳定,症状较轻的患者:如先兆流产、阴道异物排液、供血 等患者。
6、阴道流血(单次)≥200ml
7、 阴茎折断
8、睾丸扭转
Ⅲ级(绿色)急诊患者
不危及生命或有潜在的生命危险,急性症状不能缓解,需要及时处理及转
运的患者。如:
1、持续疼痛,急性症状不能缓解的患者:如急性盆腔炎、前庭大腺炎阴道
异物、痛经等 2、胎膜早破患者 3、阴道异常流血(有少量阴道流血)伴腹痛的患者。
分级
I级(红色)濒危患者
急诊患者预检分诊标准
标准

最新: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

最新: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

最新: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急诊预检分诊是急诊就诊的首要环节,安全有效的急诊预检分诊可准确识别急危重症患者,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急诊运行效率。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从分诊原则、预检分级标准、分级分区管理、分诊人员岗位设置、紧急时限性疾病患者分诊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提高我国急诊分诊水平,保证急诊患者安全、及时、有序就诊。

下面主要介绍该专家共识中的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

预检分诊级别本标准按病情危急程度分为四级,每位患者的分诊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分诊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影响临床结局的指标,并有权限及时调整患者的分诊级别和相应的诊疗流程。

Ⅰ级为急危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

急危患者是指正在或即将发生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

Ⅱ级为急重患者,往往评估与救治同时进行。

急重患者是指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不能进行即刻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Ⅲ级为急症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行干预,病情可能进展至威胁生命或产生十分不利的结局。

Ⅳ级为亚急症或非急症患者。

亚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严重性,此级别患者到达急诊一段时间内如未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或症状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非急症患者具有慢性或非常轻微的症状,即便等待较长时间再进行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生大的影响。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2018年版)Ⅳ级☑患者特征:亚急症☑级别描述:存在潜在的严重性,如患者一定时间内没有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以及症状将会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客观评估指标:生命体征平稳☑人工评定指标:吸入异物,无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无呼吸困难;呕吐或腹泻,无脱水;中等程度疼痛,有一些危险特征;无肋骨疼痛或呼吸困难的胸部损伤;非特异性轻度腹痛;轻微出血;轻微头部损伤,无意识丧失;小的肢体创伤,生命体征正常,轻中度疼痛;关节热胀,轻度肿痛;精神行为异常,但对自身或他人无直接威胁☑响应程序:顺序就诊,60 min 内得到接诊;若候诊时间大于60min,需再次评估☑标识颜色:绿色Ⅳ级☑患者特征:非急症☑级别描述:慢性或非常轻微的症状,即便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生大的影响☑客观评估指标:生命体征平稳☑人工评定指标:病情稳定,症状轻微;低危病史且目前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无危险特征的微疼痛;微小伤口-不需要缝合的小的擦伤、裂伤;熟悉的有慢性症状患者;轻微的精神行为异常;稳定恢复期或无症状患者复诊/仅开药;仅开具医疗证明☑响应程序:顺序就诊,除非病情变化,否则候诊时间较长(2~4 h);若候诊时间大于4 h,可再次评估☑标识颜色:绿色。

预检分诊标准

预检分诊标准

采取初步护理措施(如平卧、合理体位等),动态安排患者优先顺 序就诊
4、卵巢过度刺激
5、睾丸、外生殖器外伤
6、急性尿储留
急性症状不明显,能够较好的配合检查的轻症患者。如:
Ⅳ级(无)非急诊患者
1、生理产科的患者:见红等临产征象的孕妇: 2、病情相对稳定,症状较轻的患者:如先兆流产、阴道异物排液、供血 等患者。
分级
I级(红色)濒危患者
急诊患者预检分诊标准
标准
分诊
病情可能随时危及到就诊者生命或者病情在短时间内有可能发生急剧变
化者。如:
立即安排患者进入抢救室;
1、呼吸衰竭,休克、昏迷,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
紧急实施抢救(如吸氧,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
2、严重呼吸窘迫,反复抽搐脐带脱垂,羊水估,初步处理,排序安排就诊,并每隔15分钟动态评估, 调整急诊顺序
3、急性睾丸(附睾)炎
2、临产(经产妇宫口≥1CM、初产妇宫口≥2CM);
立即安排患者进入抢救室;
II级(黄色)危重患者
3、妊娠期血压升高(≥140/90mmhg); 4、胎心变化有胎儿窘迫可能的患者;
采取护理措施(如吸氧、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等) 生命体征平稳后护士电话通知相应科室,与运送人员共同转运;
5、胎膜早破伴羊水性状异常的患者
者;
启动绿色通道,生命体征平稳后护士电话通知相应科室,与运送
3、严重病理妊娠或伴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患者:如前置胎盘,胎盘 人员共同转运
早剥大出血,子痫前期等。
4、急产:宫口开全,胎儿以免出等。
病情可能短时间内进展至I级,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
如:
1、中—重度呼吸窘迫,意识模糊,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分);

急诊预检分诊(内容清晰)

急诊预检分诊(内容清晰)

急诊预检分诊分诊的定义:是根据病人的主诉,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及时安排救治程序及指导专科就诊,使急诊病人尽快得到诊治。

准确及时的分诊可以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分诊的目的:※ 1.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病人的就诊次序,优先处理危急症。

※ 2.有效控制急诊室内的就诊人数,维护急诊室内秩序并安排适当的诊治地点※ 3. 尽快进行初步的急救程序及适当的护理措施※ 4.与病人建立可信关系,及时沟通。

安抚及稳定病人的紧张情绪,并提供适当的健康指导。

※ 5.运用分诊技术,给病人进行病情分级常见急症的分诊:A 休克1.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

2.创伤性休克3.烧伤性休克4.感染性休克5.心源性休克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包填塞等常可导致心源性休克B腹痛内科急腹症:一、病因:1.急性胃肠炎症所致的腹痛。

2.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痉挛性腹痛。

3.胸部疾病所致的反射性腹痛,如膈胸膜炎、心绞痛。

二、临床表现:1.腹痛呈一过性、间断性、游走性或不规则性。

2.腹痛部位不明确,喜按,无腹膜刺激征。

3.胃肠道外疾病常伴有原发病的表现:发热、咳嗽、心悸等。

外科急腹症:一、病因:1.炎症:腹腔内器官炎性病变,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

2.穿孔:腹腔内空腔脏器穿孔破裂,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及外伤性穿孔等。

3.出血:腹腔内实质脏器破裂出血,如外伤性肝脾破裂。

4.梗阻:包括肠腔、胆道或尿路梗阻。

5.绞窄:腹腔脏器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如急性肠扭转、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等。

二、临床表现:1.突发腹痛,持续数小时以上或持续性腹痛并阵发性加重。

2.腹痛部位明确且固定,局部压痛明显并拒按,常伴腹膜刺激征。

3.常见伴随症状:休克、黄疸、呕吐、发热,发热一般发生在腹痛4-6h以后。

4.X线提示有穿孔、梗阻、结石等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
Ⅰ级(急症):正在或即将发生的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

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80次/min或<40次/min收缩压<70mmHg/急性血压降低,较平常血压低30~60mmHg,spO2<80%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既往无COPT指标)血糖<3.33mmol/L,血钾7.0mmol/L 人工评定指标:心搏/呼吸停止或节律不稳定,气道不能维持
休克,明确心肌梗死,急性意识障碍/无反应或仅有疼痛刺激反应(GCS<9),癫痫持续状态,复合伤(需要快速团队应对),急性药物过量,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正在进行的自伤或他伤行为,需立即药物控制者,严重休克的儿童/婴儿,小儿惊厥等,
响应程序:立即进行评估和救治,安排患者进入复苏区。

Ⅱ级(急重):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短时间内不能进
行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溶栓、解毒等
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50~180次/min或40~50次/min,收缩
压>200mmHg或10~80mmHg,spO2<80~90%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发热伴粒细胞减少,POCT指标,ECG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人工评定指标:气道风险:严重呼吸困难/气道不能保护,循环障碍,皮肤湿冷花斑,灌注差/怀疑脓毒症,昏睡(强烈刺激下有防御反应),
急性脑卒中,类似心脏因素的胸痛,不明原因的严重疼痛伴大汗(脐以上),胸腹疼痛,已有证据表明或高度怀疑以下疾病:急性心梗、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积液、异位妊娠、消化道穿孔、睾丸扭转所有原因所致严重疼痛(7~10分),活动性严重失血,严重的局部创伤~大的骨折、截肢,过量接触或摄入药物、毒物、化学物质、放射物质等,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暴力或攻击),直接威胁自身或他人,需要被约束。

响应程序:立即监护生命体征,10min内得到救治,安排患者进入抢救区
Ⅲ级(急症):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行干预,病情可进展至威胁生命或产生十分不利的结局。

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00~150次/min或50~55次/min,收缩压180-200mmHg或80-90mmHg,SpO2:90%-94%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

人工评定指标:急性哮喘,但血压、脉搏稳定,嗜睡(可唤醒,无刺激情况下转入睡眠),间断癫痫发作,中等程度的非心源性胸痛,中等程度或年龄>65岁无高危因素的腹痛,任何原因出现的中重度疼痛,需要止疼(4-6分),任何原因导致的中度失血,头外伤,中等程度外伤,肢体感觉运动异常,持续呕吐脱水,精神行为异常:有自残风险/急性精神错乱或思维混乱/焦虑/抑郁潜在的攻击性,稳定的新生
儿。

响应程序:优先诊治,安排患者在优先诊疗区候诊,30mim内接诊;
Ⅳ级(亚急症):存在潜在的严重性,如患者一定时间内没有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以及症状将会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

客观评估指标:生命体征平稳。

人工评定指标:吸入异物,无呼吸图难,吞咽困难,无呼吸因难,吐或腹泻,无脱水,中等程度痛,有一些危险特征,无肋骨疼痛或呼吸图难的胸部损伤,非特异性轻度腹痛,轻微出血,轻微头部损伤,无意识丧失,小的体创伤,生命体征正常,轻中度疼痛,关节热胀,轻度肿痛,精神行为异常,但对自身或他人无直接威胁。

响应程序:顺序就诊,60min内得到接诊;若候诊时间大于60min,需再次评估。

Ⅳ级(非急症):慢性或非轻微的症状,即便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生大的影响。

客观评估指标:生命体征平稳。

人工评定指标:病情稳定,状轻轻微,低危病史且目前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无危险特征的微疼痛,微小伤口不需要缝合的小的擦伤、裂伤,熟悉的有慢性症状的患者,轻微精神行为异常,稳定恢复期或无
症状患者复诊/仅开药,仅开具医疗证明。

响应程序:顺序就诊,除非病情变化,否则候诊时间较长(2-4h);若就诊时间大于4h,可再次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