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黄道周传(含答案)
专题04文言文阅读-2023一模分类汇编(江西地区)(含解析)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2023一模分类汇编(江西地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鲁直德性夙成黄鲁直得洪州解头①,赴省试。
公与乔希圣数人待榜②,相传鲁直为省元③。
同舍置.酒,有仆自门被发大呼而入,举三指,问之,乃公与同舍三人,鲁直不与。
坐上数人皆.散去,至有流涕者,鲁直饮酒自若。
饮酒罢,与公同看榜,不少见于颜色。
公尝为其妇翁④孙莘老言:“重之后妻死,作《发愿文》⑤,绝嗜欲,不御酒肉。
”至黔州命下⑥,亦不少动。
公在归州⑦日,见其容貌愈光泽。
留贬所累年,有见者,无异.仕宦时。
议者疑鲁直,其德性殆夙成⑧,非学而能之。
【注】①黄鲁直: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
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
解头:又称“解元”“举首”,指乡试第一名。
①公:此处指孙升。
待榜:等待录取名单公布。
①省元:省试第一名。
①妇翁:俗指岳父,孙莘老是黄庭坚的岳父。
①《发愿文》:见《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一。
①黔州命下:黄庭坚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有人指责《实录》有不实之处,黄庭坚就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县)安置。
①不少动:不稍改变。
少,同“稍”。
①归州:地名。
①殆:大概。
夙成:长期养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置.( )(2)皆.( ) (3)异.(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之,乃公与同舍三人,鲁直不与。
(2)饮酒罢,与公同看榜,不少见于颜色。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认为黄庭坚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①杨景行,字贤可,吉安太和州人。
登延祐二年进士第,授赣州路会昌州判官。
会昌民素不知井.饮,汲于河流,故多疾疠;不知陶瓦,以茅覆屋,故多火灾。
景行教民穿井以饮,陶瓦以代茅茨,民始免于疾疠火灾。
豪民十人,号十虎,干政害民,悉捕置之法。
乃创学舍,礼师儒,劝民斥腴田以膳士,弦诵之声遂盛。
②调永新州判官,奉郡府命,核民田租,除刬①宿弊,奸欺不容,细民赖.焉。
改任江西行省照磨,转抚州路宜黄县尹,理白冤狱之不决者数十事。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阅读答案阅读用文言文完成以下问题。
庞晃,字元显,榆林人也。
父虬,周骠骑大将军。
晃少以良家子,刺史杜达召补州都督。
周太祖既有关中,署晃大都督,领亲信兵,常置左右。
晃因徙居关中。
后迁骠骑将军,袭爵比阳侯。
卫王直出镇襄州,晃以本官从。
寻与长湖公元定击江南,孤军深入,遂没于阵。
数,卫王直遣晃弟车骑将军元俊赍绢八百匹赎焉,乃得归朝。
拜上仪同,赐彩二百段,复事卫王。
高祖出生时是随州的刺客。
在经过襄阳的途中,魏王命令黄光裕到达高祖。
黄知道高祖很有人情味,他深深地接受了自己。
高祖去了京城,黄在相宜遇见了高祖。
高祖很高兴。
黄银白高祖说:“公众看起来很美,他的名字在图中①. 幸运的是,我不会忘记九五计划。
高祖笑着说:“胡说八道!突然,一只雄性雉鸡在法庭上唱歌。
Gaozu下令射击它,说:“中间有奖赏。
然而,在财富之日,持有它进行验证。
“当黄射中时,高祖笑着说:“这是天意。
”。
公众可以感觉到它,并击中它。
“因为是两个女佣送的,所以爱情契约非常亲密。
武帝时,晃为常山太守,高祖为定州总管,屡相往来。
俄而高祖转亳州总管,将行,意甚不悦。
晃因白高祖曰:“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
”高祖握晃手曰:“时未可也。
”晃亦转为车骑将军。
及高祖为扬州总管,奏晃同行。
既而高祖为丞相,进晃位开府,命督左右,甚见亲待。
黄说:“射猎野鸡的象征,今天会被测试吗?”黄在拜说:“陛下应该听天由命,听命于人民。
当你造访世界时,你仍然记得你过去说过的话。
我很高兴。
”他笑着说:“我为什么要忘记公众说的话呢?”为了寻找并打开房子,他崇拜了有为将军,并成为了一位公爵,城里有1500户人家。
河间国王洪志袭击了土耳其人,并把行军的经理从一个地方摇到了一个地方。
不要走出贺兰山。
杀死小偷,斩首一千多层。
晃性刚悍,时广平王雄当途用事,势倾朝廷,晃每陵侮之。
尝于军中卧,见雄不起,雄甚衔之。
复与高?有隙,二人屡谮晃。
文言文阅读训练:《明史-黄道周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明史•黄道周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A.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B.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C.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D.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崇祯三年”是年号纪年法,古代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几年,并同时改变年号。
B.“书”“疏”在这里都是指奏章,奏章是封建时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C.“擢”与“拔”“超擢”相同,都是提拔的意思,用于官职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D.“庙堂”指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
也可指朝廷或帝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刚有济世之志。
时天下大乱,他认为东阳是出精兵之地,建议许都训练一支军队待用,许都允诺。
B.何刚颇有谋略。
他认为拯救人民和国家,治兵最为重要,应训练精兵,部署在河南各郡县,敌寇就可平定。
C.何刚勇猛果敢。
都城沦陷后,临危受命,率领自己招募的两千士卒疾驰返回南京,进行救援。
D.何刚忠烈节义。
与史可法意气相投,愿死不背弃;后帮助史可法据守扬州城,城池被攻破后,投井而死。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诚简强壮英敏之士,命教习之,学成优其秩,寄以兵柄,必能建奇功。
译文:(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译文:【答案】10.D11.C12.C13.(1)陛下如果选拔强壮英勇敏捷的人才,命人训练他们,学成之后给予优厚的俸禄,把兵权交给他们,必定能够建立奇功。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管子》(含解析)

文言文专题训练-------《管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欲吞宋、郑而畏齐,思人众兵强能害己者,必齐也。
于是乎楚王号令于国中曰:“寡人之所明于人君者,莫如桓公;所贤于人臣者,莫如管仲。
明其君而贤其臣,寡人愿事之。
谁能为我交齐者,寡人不爱封候之君焉。
”于是楚国之贤士皆抱其重宝币帛以事齐。
桓公之左右,无不受重宝币帛者。
于是桓公召管仲曰:“寡人闻之,善人者人亦善之。
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寡人不善,将拂于道。
仲父何不遂交楚哉?”管子对曰:“不可。
楚人攻宋、郑,烧焫熯焚郑地,使城坏者不得复筑也,屋之烧者不得复葺也,令人有丧雌雄,居室如鸟鼠处穴。
要宋田,夹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东山之西,水深灭垝,四百里而后可田也。
楚欲吞宋、郑,思人众兵强而能害己者,必齐也。
是欲以文克齐,而以武取宋、郑也,楚取宋、郑而不知禁,是失宋、郑也;禁之,则是又不信于楚也。
知失于内,兵困于外,非善举也。
”桓公曰:“善。
然则若何?”管子对曰:“请兴兵而南存宋、郑,而令曰:‘无攻楚,言与楚王遇。
’至于遇上,而以郑城与宋水为请,楚若许,则是我以文令也;楚若不许,则遂以武令焉。
”桓公曰:“善。
”于是遂兴兵而南存宋、郑,与楚王遇于召陵之上,而令于遇上曰:“毋贮粟,毋曲堤,无擅废嫡子,无置妾以为妻。
”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曰:“自此而北至于河者,郑自城之,而楚不敢隳也。
东发宋田,夹两川,使水复东流,而楚不敢塞也。
”遂南伐,及逾方城,济于汝水,望汶山,南致楚越之君,而西伐秦,北伐狄。
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反位已霸。
修钟磬而复乐。
管子曰:“此臣之所谓乐也。
”(选自《管子·霸形》)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B.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C.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D.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害,伤害,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中的“害”意思不相同。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7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完美

4.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偕”,偕同;“于”,在;“劝”,劝说。
注意补出省略成分。 答案:于是(杨廷麟)又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翻译这两句时,必须注意句中的关键实词: (1)“备”(防备)、“出入”(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等词;(2)“如”(唯恐)、“举”“胜”(完、尽)等词。
2.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 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 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 “之”“而”“以”“于”等。(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 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 6 字诀,我们特地把 6 字诀分开来详细讲解。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 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 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 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①高帝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 玉劝高帝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②魏果遣游骑数百 履行界上,高帝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占。伯玉言不 成行,而帝卒复本任,由是见亲待。后随高帝还都,除奉 朝请。高帝使主家事。③武帝罢广兴[注]还,立别宅,遣人 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高帝善之。
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 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 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黄昌传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黄昌传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黄昌传记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
本出孤微。
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
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
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
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
称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
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
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
宿恶大奸,皆奔跑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
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
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
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
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
昌乃出足示之。
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
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
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辄升楼而现。
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
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
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
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政尚严猛,好发奸伏尚:崇尚B.其妇归宁于家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C.视事四年视事:就职治事D.遂敕收付狱,案杀之案:立案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因好之,遂就经学为奉贼所略,遂至于此B.(余)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C.何以识黄昌邪昌乃出足示之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黄昌政尚严猛的一组是①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②悉收其家,一时杀戮③悉为断理,莫不得所④宿恶大奸,皆奔跑它境⑤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⑥遂敕收付狱,案杀之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4.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黄昌任宛令时,对偷盗之人严惩不贷,曾把偷取他车盖的人全家悉数杀死,使大姓们吓得颤抖。
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 专题36 文言文阅读中评价题含详解

专题36文言文阅读中评价题【典例示例】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烨字耀卿,进士及第。
积官秘书省著作郎。
知龙门县,群盗杀人,烨捕得之,将械送府,恐道亡.去,皆斩之。
众服其果。
通判益州,召还,时王曙治蜀,或言其政苛暴。
真宗问:“曙治状与凌策孰愈.?”烨曰:“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
比岁小歉,盗贼窃发,非诛杀不能禁。
然曙所行,亦未尝出陛下法外。
”帝善之。
②天禧元年,始置监官。
帝谓宰相曰:“谏官御史,当识朝廷大体。
”于是以烨为右正言。
会岁荐饥,河决滑州,大兴力役,饥殍相望。
烨请策免宰相,以应天变。
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
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皆不报。
③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请京朝官遭父母忧,官司毋得奏留,故事当起复者如旧,乞免持服者论其罪。
后累迁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徙河中府,卒。
④初,王曙坐寇准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
烨叹曰:“友朋之义,独不行于今欤?”往饯之,经宿而还。
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诏以著作郎赠之。
⑤唐末五代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
惟刘氏自十二代祖北齐中书侍郎环俊以下,仕者相继,而世牒具存焉。
(《宋史》有删改)19.饥荒洪灾之年,刘烨上书请求罢免宰相,来顺应天变。
对此你如何评价。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滕公讳元发,字达道,东阳人也。
九岁能赋,敏捷过人。
举进士,中第第三。
②公在馆阁,未尝就第见执政,故宰相不悦,不迁者十年。
既遇知神宗,为谏官,知无不言。
然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注]为跋扈,上以问公。
公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为欺天陷人矣。
”③河朔地大震,涌沙出水,坏城池庐舍,命公为安抚使。
官吏皆幄寝,居民恐惧,弃家而茇舍..。
公独卧屋下,曰:“民恃吾以生,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
”民始归,安其室。
乃命葬死者,食饥者,除田税,察惰吏,修堤防,缮.甲兵,督盗贼,河朔遂安。
高二(下)期语文测试试卷(有答案)

2020-2021年高二(下)考试语文测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盲人夫妻迟子建吴自民和王瑶琴是一对盲人夫妻,吴自民是十六岁的一场大病后失明的,而王瑶琴则先天失明。
为了弥补王瑶琴的不幸,吴自民常常向妻子讲解颜色,他把绿说得更绿,红说得更红,而王瑶琴对那变幻多姿的颜色仍然困惑不已。
早饭后他们到长虹街口卖报去。
报纸无非写着最具刺激性的一些话题,由乞丐摇身一变成为富翁的秘诀呀,银行发生特大抢劫案等等。
黄昏时分吴自民回到家,推开门,没有闻到饭菜的气味,他心里紧张一下,放下报夹和报纸就召唤妻子。
“怎么哭了?”吴自民抚摸着妻子的脸颊。
“我怀孕了,我担心这孩子生下来是个瞎子,”王瑶琴的眼泪又纷纷下来了,“我不能让他失明。
”“医生说这病遗传吗?”吴自民说,“我是后天失明的。
”“可我是先天失明。
医生说是不遗传,可现在哪有不遗传的病?”王瑶琴说,“我们不能造孽啊。
”吴自民用手指揩干妻子的泪痕,他想起了十几年前可以尽情享受光明的日子,他不能想象他的孩子会永远看不见这些颜色,这颜色可是上帝赐予的呀!“你说句实话,人能看见一切究竟有什么好?”王瑶琴用下巴颊抵了抵丈夫的肩膀。
“其实也没什么好的,街道又脏又乱,人们脸上挂着阴险的笑容,到处是无聊的应酬。
”吴自民觉得这样答话会增强妻子的信心。
“咱们假设这个孩子是个瞎子,该怎么办?”王瑶琴问。
“给他治,给他换最好的眼睛。
”吴自民脱口而出。
“你不是希望这孩子能看见东西吗?”王瑶琴叹了口气,“我们上哪弄那么多钱给他换眼睛?”“卖报。
”吴自民想起了他自己的眼睛。
“我们应该募捐。
”王瑶琴忽然想起了一个好办法,“前段不是有个孩子得了白血病没钱医治、家长公开向社会募捐吗?听说一下子筹到好几万元!”“可咱这孩子还没生下来,不知是不是盲人呢。
”“等到知道他是个盲人就晚了。
”“万一不是盲人,我们筹钱不是昧良心了吗?”“那有什么,我们把钱再捐给其他盲人儿童。
”王瑶琴的思路来得很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黄道周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共22分)
黄道周,福建人。
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
天启间入翰林。
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已而,文龙卒无成。
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
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
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帝震怒,即军中逮
袁崇焕,究主者。
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
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
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
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
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
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上益怒,竞削籍。
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
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
而.上以为能,益信之。
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
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④,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
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
上竞相嗣昌,道周不与.焉。
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
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
有隙,
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
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④丁艰:古代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也称丁忧。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薄:迫近。
B.体仁衔.之衔:怀恨。
C.道周不与.焉与:参与。
D.道周引祖制抑.之抑: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B.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D.天下神器,为.之有道/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黄道周在进入翰林院后,写了《矫轻警惰文》一文来讽劝其中一些养尊处优的官员,因此得到同僚的敬重。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5.第I卷文言文中,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
清乾隆帝却认为黄道周“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
根据原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黄道周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
(10分)
参考答案在这里哈哈:
1、C(赞同)
2、A(A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可译为“于是”。
B项中,前“于”,介词,对于;后“于”,介词,向。
C项中,前“而”表转折;后“而”表并列。
D项中,前“为”作动词,治理;后“为”作介词,给)
3、A(③为崇祯帝所为;④表现黄道周的正直勇敢;有③④的不可选)
4、B(“如果不制止袁宗焕杀死毛文龙”这一假设有误,实际上袁崇焕已经杀死毛文龙)
5、认识要联系文章和现实,切近对人物的认识;角度不必拘泥于题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明确,2分;联系文意与现实贴切,2分;分析有层次,4分;语言简明连贯,2分。
参考译文:
黄道周,福建人。
家里贫困,务农为生,侍奉双亲,因孝顺闻名。
天启年间进入翰林院。
当时在翰林院的人,多生活闲散养尊处优,黄道周于是作《矫轻警惰文》来劝诫他们,得到了同僚们的敬重。
辽东战事正危急,毛文龙以镇江之捷自夸,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想借重(毛文龙)的力量来收复觉华岛,逐步图谋恢复辽河以西土地。
他们将这一奏议上呈于朝廷,认为应拨付百万饷银,只有黄道周认为这个对策不可行。
后来,毛文龙最终没有取得胜利。
魏忠贤当权后,黄道周拂衣而归。
崇祯元年,黄道周起复原职。
第二年,辽督袁崇焕杀了毛文龙。
黄道周原来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更是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
不久,后金军队大举入侵,迫近京城。
皇帝震怒,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
袁崇焕就是由内阁大臣钱龙锡主使。
案件审结,钱龙锡被判处死罪。
黄道周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怎么能够让皇上背负诛杀辅臣的声名呢!”上疏救钱龙锡。
奏章递上去后,皇帝大怒,降旨严厉责备黄道周。
黄道周没有被压制吓住,重新上奏章说:“供养军队多年,物力已耗尽。
即使杀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气,伤害治国的本质。
臣特意不自量力地想要亲历疆场,审察险要厉害之处。
一旦让我统兵,将扑灭燎原之火,这是我的最大的希望。
”皇帝更加震怒,黄道周最终被削去官籍,可是钱龙锡也最终减免死罪。
九年,升为右中允。
当时首辅温体仁认为灾害战争,都是各郡县治理无序所致,不用重法将无法惩治,因此多次大规模兴起狱讼。
可是皇上却认为他能干,更加信任他。
黄道周上书说:“治理天下要讲方法,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
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温体仁由此怀恨黄道周。
黄道周已经有很高名望,天下人希望让他作丞相。
这时杨嗣昌被夺情起用作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因服父母丧在家,杨嗣昌推荐陈新甲代替他,可陈新甲也是在服丧之时起用。
黄道周是一位儒者,认为国家即使缺乏人才,也不能违背礼制多次让居丧之人担任官职,让后世笑话,因此激昂地思考评判这些情形。
皇上最终还是拜杨嗣昌为相,黄道周不赞同这件事。
皇上平时了解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丞相人选。
十七年,都城北京陷落。
唐王让黄道周担任兵部尚书,当时郑芝龙骄横跋扈,黄道周引用祖制约束他。
从此有了隔阂,自请出驻广信,郑芝龙故意难为他,黄道周无兵无饷,兵败被擒,到南京后死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