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论巴黎圣母院的叙述视角开题报告
多重叙事视角下的《巴黎圣母院》——以克洛德的人物塑造为例

068《名家名作》·评论多重叙事视角下的《巴黎圣母院》—以克洛德的人物塑造为例康 颖[摘 要]《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国内对《巴黎圣母院》的研究仍停留在美丑对照原则、复杂的人物形象、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巴黎圣母院》的内容相对比较少。
通过对《巴黎圣母院》进行文本细读,从叙述视角出发,分析在全知全能视角、内聚焦视角以及多重叙事视角的转换下,作者是如何塑造克洛德这个充满矛盾的角色的。
[关 键 词]《巴黎圣母院》;多重叙事视角;克洛德一、引言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国内对《巴黎圣母院》的研究多集中在美丑对照原则、复杂的人物形象、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从叙事学角度探讨雨果创作的内容相对比较少。
克洛德一直是书中备受争议的人物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巴黎圣母院》进行文本细读,分析在多重叙事的视角下,作者是怎样塑造克洛德这个充满矛盾的角色的。
“叙事视角”即“叙述聚焦”,指作者观察事件或事物的角度。
叙述聚焦最初是由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在《修辞格》一文中提出的,在《叙述话语》一书中,他将叙事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
热奈特提出“聚焦”这个术语,主要是为了厘清叙事学中“谁说”和“谁看”的混乱,“即谁是叙事文中观察者的问题和完全不同的谁是叙述者的问题之间的混淆”。
“谁看”和“谁说”的问题,实际上两者一个代表了观察的视角,一个代表了叙述的视角,观察者是“谁看”的问题,是以谁的视角去展开故事的;而叙述者则是“谁说”的问题,也就是研究声音的问题,指叙述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是如何展开的。
叙述者和观察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两者时而是一致的,时而是不一致的。
二、全知叙述视角——克洛德的成长热奈特理论中的零聚焦叙述视角也被称为“全知视角”。
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不仅可以说、可以看,还可以全面掌握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效果,叙述者仿佛“上帝”,知道书中每个人物的发展变化、情感思绪,知道故事发展的脉络和全局,作品中的任何人物都没有叙述者了解得多,叙述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任意的时空来叙事,也可以从某个人物的细节处入手。
多种叙述视角的完美融合——《巴黎圣母院》中的叙述视角及其功能浅析

多种叙述视角的完美融合——《巴黎圣母院》中的叙述视角及其功能浅析①叙述视角即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传统上小说的叙述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等。
这种分类出发点比较简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混淆了“谁说”和“谁看”,导致了研究的混乱。
②20世纪以来,不同的叙述视角分类进入小说研究领域,其中热奈特的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的分类被广泛接受。
零聚焦即通常所谓的“全知视角”,叙述者如上帝一般全知全能,不仅知道作品中人物的公开言行,而且对人物的内心深处的私密想法、秘而不宣的情绪和不可示人的动机全都了如指掌。
对于《巴黎圣母院》而言,零聚焦的叙述视角可以充分体现叙述者主体意识,对于描述宏伟的社会画卷和一个庞大的故事结构而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全知全能的叙述手法在小说中占据了主体地位。
③一般而言,叙述者在文本中有很多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叙述者的干预功能。
对于作品中的人物而言,零聚焦叙述角度下的叙述者居高临下并全知全能,干预功能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中的一个干预功能就是召唤受述者,即小说的读者,以期引起受述者的注意。
例如:“若承蒙看官同意,我们不妨就竭力开动脑筋,想象看官跟我们一道,夹杂在穿着短上衣、半截衫、短袄的嘈杂人群中间,跨进大厅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文中的“看官”即读者,叙述者直接将受述者引入叙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并产生参与其中之感。
④除此之外,叙述者还可以采用评论性的干预。
评论干预主要用来对文章的叙述进行补充说明,或是表达叙述者本人对被叙述的事件和人物的态度和观点。
例如:“但是,对于可怜的红衣主教来说,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与这般没有教养的人为伴,看来这杯苦酒非饮到底不可了。
”这种干预的主要功能就是补充情节,引导受述者的注意力,这不但有助于文章结构的紧凑和完整,也可以使读者顺着的思路,被“牵着鼻子”走。
⑤内聚焦经常被称为内视角,叙述者的视角和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视角相重合,一般为第三人称视角,叙述者和作品中的某个人物知道的同样多。
试析巴黎圣母院在《巴黎圣母院》中的重要作用

试析巴黎圣母院在《巴黎圣母院》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宋瑞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0期摘要: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为世人所皆知。
其中,他最为人们所称道的便是其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为《巴黎圣母院》的环境设置、情节刻画、叙述视角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够使读者产生审美的快感,进而使建筑与文学得到了完美的交融。
因此,文章便从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之关联、重要作用、引申与启示这三个方面,着重从巴黎圣母院及其重要作用的角度,对《巴黎圣母院》及其创作特色、重要作用等进行简单分析,以借此揭示其不同的内涵,使其具有更加准确的文学定位。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重要作用引申与启示引言:纵观人类发展的进程,建筑与文学两种艺术形态始终是相互影响与借鉴的。
建筑不免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角,而文学,似乎也在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摇旗呐喊,加油鼓劲。
以雨果及其《巴黎圣母院》为例,从雨果、《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三者的渊源中,就不难看出文学与建筑艺术两者的观念与精神是相通的,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紧密的,即都钟爱于对情感的表达,对大自然和历史的关注。
一、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一)雨果的建筑思想雨果作为法国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世界文坛的杰出代表与“奇葩”。
他利用其一生的时间来钻研建筑艺术的发展,构建了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象征性语言体系,揭示了建筑与文学语言的深层关系,把建筑艺术所拥有的审美与象征功能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从而开发了读者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思维。
以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为例:该作品以一座基督教建筑的名称命名,足可见建筑艺术对作者创作思维的影响之深;其次,建筑的优与劣,对应于人物的美与丑,恰如其分的为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添砖加瓦,为作品增色不少;最后,哥特式建筑激发了哥特式小说的创作,进而又为建筑与文学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巴黎圣母院》的创作纵观十八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与哥特式建筑的一系列风格十分相似,存在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所以称其为“哥特式小说”。
巴黎圣母院论文

丑陋与美善的完美融合——喀西莫多姓名:何莉莹班别:13汉教2班学号:1301221<摘要>《巴黎圣母院》(1831)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在情调奇特、色彩鲜明的中世纪宗教场景中展开情节。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被雨果描绘得丝丝入扣,而喀西莫多这一形象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味,他虽然其丑无比,但是却有着人类最本真的善良,他是亲情与爱情、人性与兽性、美丑的融合,雨果在刻画这个形象时,赋予了它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美丑对照缺陷美人性崇高敲钟人卡西莫多在读者心中一直都是一个外貌丑陋而内心高尚的形象。
然而当我们以理性的目光再次审视这个文学形象时就会发现卡西莫多性格是非常复杂的。
喀西莫多的艺术形象并不是以“美”和“丑”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的。
我们要理性的透过人物外表的丑陋去体会他内在的心灵纯美,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
在后面的写作中,我们将以喀西莫多的缺陷美、人性美、以及雨果通过美丑的呈现来对广大劳苦群众进行歌颂来展开论述。
1、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反差以营造出缺陷美说起雨果我们便不得不说他的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曾在《(克伦威尔)序言》中说:“她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会发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黑暗与与光明相共。
”①基于这样的观念,他在《巴黎圣母院》中写出了一系列表现美丑辩证思想的艺术形象。
而喀西莫多正是以雨果这种审美对照原则来进行艺术实践的。
书中曾这样描述:“他出现,是个驼子;他走路,是个瘸子;独眼龙;聋子。
唉!他的舌头哪里去呢,这个波吕斐摩斯?”②然而,这个如此丑陋的人,却爱慕者天仙般的爱丝美拉达,他对她有“男人所具有的最纯净的一种感情,即父性的情感”。
③。
喀西莫多的虽然外貌丑陋,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对爱有着强烈的执着。
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丝美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
课题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之艺术解析 精品

课题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之艺术解析教材高中《艺术》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课时第2课时执教沈建教学目标1.感知原著《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涵和人文情怀,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人性的思考,深化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从而学会宽容、理解、尊重和珍惜。
感受与领悟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综合艺术的价值,激发学生开展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的热情。
2.在视听欣赏、信息点击、认识交流、多版本赏析比照对比等教学过程中,获得对音乐剧多元视听各种表现形式的认知与理解。
在包括课前预习与课后拓展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承担与本课相关的课题研究能力。
同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消化处理与主动探究的能力。
3.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赏析,认知和理解音乐剧多元视听的各种表现形式。
初步掌握欣赏音乐剧的方法;学会从视听的角度判断一部音乐剧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对音乐剧独特的视听形式的感受与理解,从视觉的角度把握音乐剧现代风格和美学原则。
教学难点在充满悲剧因素的演绎中实现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以及在外国音乐剧的教学题材中涉及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准备与方法安排同学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的课前准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兴趣自由选择课后拓展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用问答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和积极思维。
课堂教授主要借助电子课件与传统的黑板板书。
教学过程一、引入与铺垫1、标题及海报2、原著、以及建筑知识的链接,一方面交代原著的故事背景,另一方面为同学铺设对于写意风格的舞台美术中巴黎圣母院建筑的象征意象的表达。
3、**链接**音乐剧厚重而恢弘的序曲(01. Ouverture ),随字幕与图片的放映了解音乐剧的各方策划、设计以及演艺阵容。
4、定义音乐剧提问:音乐剧的概念p.19,引发课后拓展的问题:法语音乐剧与美国歌舞剧相比有哪些特点?并在课堂中逐步点到,成为同学自主研究的课堂记录的资料依据。
二、欣赏与感受(一)角度:听:演员-(演唱)、音乐、歌词等视:布景、灯光、服装、演员-(舞蹈)等借助视频1、1.02.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大教堂时代(唱:葛林果)2、1.20. Belle美人(唱:卡西莫多,弗侯洛,腓比斯)3、2.23. Danse mon Esmeralda舞吧! 艾丝梅拉达吾爱(唱:卡西莫多)达成目标通过1、1.02.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感受演唱,音乐及歌词,流行演绎的风格。
《巴黎圣母院》论文

超越时空的美丑触碰-------论巴黎圣母院人物与现代人物之美丑对照原则比照摘要雨果以美丑对照的手法完成了《巴黎圣母院》这部巨著,不同的人物之间甚至建筑之间都有不同角度的美丑对照。
针对美丑对照原则,我以“美丑”和“形象”这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对巴黎圣母院人物与现代人进行性格、生存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比照分析,从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在不同时代存在所不同的美学观。
关键词美学观美丑形象对比Beyond time and space of important touchsummaryBy contrast the tactics of the important Hugo completed "Notre Dame DE Paris this book, different characters even between building has a different Angle between the important in control. In contrast, I to important principles "important" and "image" the two Angl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Notre Dame DE Paris character with modern character, survival view on, values, and so many mutatis mutandis, analysis, and tha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times in different aesthetic beings.The key words aesthetic beauty clown image comparison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目录 (Ⅲ)引言 (Ⅴ)一.《巴黎圣母院》代表人古今之美 (1)1.卡西莫多的美丑较量 (1)2.爱斯梅拉达的美丑较量 (2)二.现代人之生存之法 (3)三.人与“人”心灵撞击 (4)四.总结 (4)参考文献 (5)引言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
《巴黎圣母院》 学历案

《巴黎圣母院》学历案一、学习主题《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二、学习目标1、了解《巴黎圣母院》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维克多·雨果的生平。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等。
3、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4、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如情节设置、语言风格等。
三、学习资源1、《巴黎圣母院》原著。
2、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评论文章。
3、电影或戏剧改编作品。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阅读《巴黎圣母院》的简介和作者维克多·雨果的生平介绍。
2、思考以下问题:你对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有什么了解?你对雨果的其他作品有印象吗?(二)课堂学习1、背景介绍老师介绍19 世纪法国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讲述雨果的创作风格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人物分析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克洛德等。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卡西莫多是一个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的敲钟人。
他被社会所遗弃,却拥有着一颗无比纯洁和忠诚的心。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是无私的,甚至愿意为她付出生命。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美好。
爱斯梅拉达是一个美丽、善良、勇敢的吉普赛女郎。
她充满活力,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
然而,她的命运却是悲惨的,被虚伪的宗教和黑暗的社会所迫害。
克洛德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副主教,他表面上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实际上却充满了欲望和邪恶。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占有欲,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
3、社会现实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宗教的虚伪、等级制度的不公等。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4、艺术特色赏析分析小说的情节设置,如悬念的运用、情节的跌宕起伏等。
品味小说的语言风格,如生动的描写、富有哲理的议论等。
(三)课后拓展1、写一篇关于《巴黎圣母院》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2、比较《巴黎圣母院》与其他文学名著,分析它们在主题、人物、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异同。
巴黎圣母院研究性课题

《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性作者:钱福明师剑南班级:高13级10班指导老师:摘要:一部好的悲剧不仅仅要有好的剧情,剧中人物的塑造也是尤为重要的。
让人们有悲伤的感觉的剧情是离不开一个个成功的悲剧人物的。
在每一个悲剧人物的悲情故事中,人们便可体味深深的悲痛、体会到悲剧所带给人们的别样的灵魂震撼。
我认为好的悲剧并不是仅仅叫人感受一种痛彻心扉,更重要的是通过悲剧人物组合、演绎的悲剧剧情来带给人们一种启迪:或反映了时代的种种,或展现了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或暗暗揭示了某些黑暗,或潜藏了作者本人对不公平的斥责、对悲剧命运人物的同情,抑或是包含了以上的所有。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悲剧、爱斯梅拉达、克洛德正文:《巴黎圣母院》这部雨果的著名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就是综合了以上的各个方面,揭示的跟表现的都非常丰富的一部巨作。
在人们赞叹完美的剧情的同时,也为这个文坛巨匠所塑造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悲剧性人物所深深i的吸引了。
女主角爱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开朗、勇敢。
她热爱生命、热爱歌唱与舞蹈。
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当其丑无比的卡西莫多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快要晕死过去时,她不计曾被前者粗暴追捕而勇敢地给他喂水喝。
这些,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完美的女神形象。
一位不仅外貌美丽,心灵更加美丽的吉普塞女郎,但是她的美丽似乎遭到了上天的嫉妒,奋不顾身的错误的爱情使她走向了死亡。
红颜总是多薄命,这怎能不叫人感到悲伤?!她是美丽的,可是她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当那些美丽的小姐享受丰衣足食的奢华生活时,她却只能依靠在街上卖唱讨生活,被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当作消遣跟娱乐的玩物。
在被诬陷的时候,没有人为她辩解,她的生活地位就决定了那些人是不可能相信她的悲惨命运。
受不了重刑而被屈打成招,这对一位正应该享受生活,依偎在父母身边感受他们宠爱的年轻的女孩子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折磨?没有父母、爱人的生活,只有一只山羊相依为命,不得不说这个美丽女子的生活中布满了荆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巴黎圣母院的叙述视角
学院:系:专业: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1、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维克多·雨果即, 1802。
2.26~1885。
5.22],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的民族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创作活动长达60余年,对整个19世纪的法国文学产生了无与伦比
的巨大影响。
用萨特的话说,雨果是法国“极少数的真正受到民众欢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惟一的一位。
”
①他的创作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巴黎圣母院》在叙说中世纪主干故事的过程中,有着若干与
故事若即若离的插笔,这些插笔展现了中世纪的风俗民情、宗教王权法律、艺术文化科学……通过叙述者的
转换,以及对知识的兴趣,小说找到了更大的叙述空间,“力求更加接近生活”,试图展示多层次、多面性的
世界景观,形成足以与世界的复杂性相匹敌的繁复小说风格,使小说在性质上接近一部百科全书,对巴黎圣
母院叙述视角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雨果一生著作宏富,并遍及文学的各种体裁,其中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
计79卷之多.1827年,雨果发表诗剧《克伦威尔》及其序言,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该《序言》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里程碑。
《序言》强烈反对古典主义及其“三一律",主张反映
时代精神,表现地方色彩,贴近现实;并且阐述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
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通过夸张对比,突出“丑”在美学上的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30年2月,雨果创作的悲剧《欧那尼》上演,引发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
的决战,以浪漫主义的胜利告终.在西方,长期以来雨果最受关注的是其诗歌与戏剧,小说研究较少.2002年, EuropeanHumanitiesResearckCentre出版八触却 studieson万叮o’sNovels[《雨果小说新研究》],收集了
n篇法、英、美等国专家学者对于雨果的小说的研究论文,认为他的小说具有多样性和奇异的叙事风格,改变
了以往对于雨果小说的简单化看法。
雨果小说中的人物是雨果研究中最受争议和误解的部分,2006年purdueuniversitypress出版的以aracteran寸几伦。
ni’啥in跳eNovelsof片cto;劲叮口[《雨果小说的
人物和含意》]提供给读者对于人物复杂性的深层解读。
在我国关于雨果及其创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浪漫主
义创作方法、应属于哪一圣母院的研究多集中在:
1。
从中观照雨果的人道主义进步性、审美追求、心理世界、浪漫主义文艺观、女性观、历史观和宗教观.
2。
在小说的的艺术特色上,多探讨他运用美丑对照手法、重视心理描写、以浪漫的想象,史诗的气魄再现
社会和历史。
结合叙事学理论来研究雨果及《巴黎圣母院》的文章甚少,余秋雨在《形象与韵律中外文学赏析》中曾定义雨果的叙事是“继承欧洲史诗的传统,曲折起伏,
巧设伏笔,针线绵密.”笔者掌握到的对《巴黎圣母院》叙事艺术研究的文章仅有发表在渝州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的欧阳英《遮蔽与敞开一〈巴黎圣母院〉的视角艺术》和华中师范大学硕士付
丹的学位论文《<巴黎圣母院>的文学叙事与建筑艺术》[2004年]两篇.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预期的成果
第一方面论述作品中的某一人物仅叙述出他[她]自己知道或看见的情况,使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得到真
实描述的目击者叙述;第二方面论述在塑造以克洛德和拉。
爱斯梅拉达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时采用的圆心聚
焦模式,这种模式使人物形象饱满立体;第三方面结合第一部分的全知叙述与叙述干预、第二部分的目击者视角、圆心聚焦模式来论述作品中以外视角、内视角为主的多重叙述视角的自由转换及其产生的效果:一方面避免了外视角的专断讲述,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内视角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增加了生活的广度和实感,有助于多侧面理解故事与人物形象。
分析全知叙述的功能及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表现,进一步引出全知叙述者的功能之一:叙述干预;重点从指点干预和评论干预两方面来阐述《巴黎圣母院》中的叙述干预,继而总结它们在作品中的功能:促进故事结构的整一性,强化叙述内容的真实性,形成释读方式的一元性.
3、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本文拟采用文献法开展研究与论述,并形成提纲如下: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巴黎圣母院的研究现状
1.1、巴黎圣母院的地位
1.2、雨果其人
二、叙述方式简介
2。
1、评论干预应用
2。
2、指点干预应用
2.3、叙述干预的功能
三、叙述角度
3。
1、真实的体现目击者叙述
3.2、形象的塑造
3。
3、叙事角度的转换
四、叙述范围
4。
1、风土人情
4.2、宗教王权法律
4.3、艺术文化科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课题研究准备情况(查阅参考文献目录、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等)
参考文献
[1]〔法]雨果:《论文学》[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柳鸣九等著,曹让庭编:《雨果创作评论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3]郑克鲁:《法国文学论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
[4]〔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5]〔美〕詹姆斯。
费伦著:《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王先需等主编:《文学理论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伊恩·瓦特著:《小说的兴起》〔M],,高原董江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9]〔美]杰拉德·吉列斯比:《欧洲小说的演化》[M],胡家峦、冯国忠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10]赛昌槐:《欧洲小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11]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法]雨果:《巴黎圣母院》[M],陈敬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l3]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4]吴岳添:《法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5]梁工:《圣经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毕业设计(论文)总体安排和进度
6、指导教师意见与建议(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选题内容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有无创新内容、选题的合理性、开题条件是否具备、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注:1)开题报告由学生填写,须经指导教师审批;
2)阅读文献资料摘要,要比较全面反映主题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研究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