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资料
巴黎圣母院主要内容

巴黎圣母院主要内容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建于12世纪,它位于巴黎左岸,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一座基督教建筑,也是巴黎街头建筑的标志之一。
它不仅代表着建筑艺术,而且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和宗教符号。
巴黎圣母院建筑高可达高约110米,是中世纪钟楼的典型代表,有着众多的塔,拱门和窗户叠加而成,让它变得有特色。
其建筑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中世纪哥特式拱门,十三世纪的式拱门和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拱门。
巴黎圣母院内部设有众多的宗教画作,例如,圣母玛利亚竖立在南殿前,拥有来自全世界的礼物,还有大量塔楼和装饰,其中最精美的是巴黎圣母院的奇特窗户画。
另外,它还拥有一个拱形区域,里面装满了精美的雕塑,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最灾难之歌”的雕像,由斯特拉米安杰罗米作品。
除了建筑和装饰,巴黎圣母院也是一个重要的宗教中心,每年有几千人前往参加宗教活动,特别是在圣诞节前后,人们会来到巴黎圣母院参加礼拜,圣母玛利亚,耶稣基督和其他英雄也会在这里出现,并且要求人们爱护这个地方,从而使这里充满了神秘气息。
此外,巴黎圣母院也是文化遗产的又一地标,因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的艺术和文学家,这里也是许多文学作家和电影制片人的灵感来源和受宠之地,例如哈伯德,莎士比亚和蒙田,他们的作品曾在巴黎圣母院开启新的篇章,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
一。
因此,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一座景观美丽的建筑,而且还是一个遍布历史,文化和宗教标志的重要地标,一直承载着法国历史和文化的底蕴,有着丰富的文物和具有各种文化影响力的人物,这使得巴黎圣母院在全球文化遗产中脱颖而出,成为必不可少的目的地之一。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1. 历史背景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大教堂。
建于12世纪,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之一。
1.1 中世纪的巴黎在中世纪,巴黎是法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宗教中心。
当时欧洲社会主要由天主教传统所主导,而巴黎圣母院作为该地区最重要的天主教堂之一,扮演着重要角色。
1.2 建筑风格与工艺技术巴黎圣母院以其独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这种建筑风格注重高耸的拱顶和尖塔,以及细致精美的雕刻和窗户玻璃艺术。
修复和保护巴黎圣母院需要使用复杂而精密的工艺技术。
2. 文化影响2.1 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以其卓越的建筑和浓厚的历史氛围,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背景之一。
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于1831年出版,通过故事讲述了中世纪巴黎社会的命运与悲剧。
2.2 宗教儀式与庆典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天主教教区最重要的主教座堂之一,它举行许多重要的宗教仪式和庆典。
例如,每年复活节期间,巴黎圣母院都会举行基督受难纪念仪式,吸引大量游客和虔诚信徒参观。
2.3 艺术和音乐表演场地由于其壮丽的建筑结构和艺术装饰,巴黎圣母院被广泛用作艺术和音乐表演场地。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管风琴演奏、合唱团表演、古典音乐会等各种文艺活动。
2.4 旅游景点作为法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巴黎圣母院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游客。
他们被这座建筑的壮丽和历史所吸引,也享受了在圣母院广场上散步和河岸边观赏圣母院的美景。
总结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物,更是法国历史和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之一。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巴黎圣母院成为一个无可替代的地标,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艺术、宗教和旅游体验。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始于1163年,历经两个世纪才完工。
它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以其壮丽的尖顶、雕刻精美的门廊和彩绘玻璃窗而闻名于世。
一进入圣母院,你会被它的庄严氛围所震撼。
高大的拱顶和柱子,散发出古老
而神圣的气息。
在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洒下的时候,整个教堂都被柔和的光芒所照亮,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仙境。
圣母院的内部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
你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壁画、
雕塑和祭坛,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让人们更加了解中世纪的宗教和文化。
此外,圣母院的钟楼也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景点。
你可以爬上400多级的螺旋楼梯,俯瞰整个巴黎市区的美景。
站在那里,你会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厚重。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化和建筑的象征,也是人们心中的圣地。
无论你是艺术爱
好者还是历史迷,这里都会给你带来难忘的体验。
快来一睹这座古老教堂的风采吧!。
巴黎圣母院简介

关于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天主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它开创了欧洲建筑史的先河。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而圣母院最闻名的就是它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堂建筑的外形粗笨、呆板的束缚,采用了华丽的建筑外形和精美的雕塑装饰,增加了外观艺术装饰。
同时,教堂内部也做了很大的改进。
传统教堂的内部昏暗、窄小,而巴黎圣母院扩大了内在空间。
它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
教堂的第一颗基石是1163年奠下的,它是由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在之后建造过程中一共更换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筑师。
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巴黎圣母院建造于1163年到1345年。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
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
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的提庇留大帝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
圣母院的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4世纪时是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马神殿的遗址。
也有说法认为大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的希尔德贝尔特一世。
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纪路易七世时期,原有的罗马式教堂已经毁损不堪,1160年被选任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媲美的宏伟教堂。
也有史料显示,在这里曾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个是圣母玛丽亚教堂。
《巴黎圣母院》简介

《巴黎圣母院》简介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法国巴黎市的一座哥特式大教堂,是法国的文化和历史遗产之一。
下面将针对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意义进行简要介绍。
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年至1345年间,占地面积为4,800平方米,高度达到了69米。
它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是巴黎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
这座大教堂以其壮丽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闻名,体现了中世纪建筑的精湛技艺。
它的外观有着高耸的尖塔、精美的雕塑和华丽的玫瑰花窗,每一处都展现着宏伟和细腻的设计。
内部的建筑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拱形天花板、尖顶拱门和迷人的彩色玻璃使参观者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与法国的历史紧密相连。
自从建成以来,这座大教堂见证了无数重要的历史时刻。
最著名的恐怖事件之一就是1831年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出版,描写了教堂和以其为背景的法国社会。
这本小说成为了世界文学经典之一,使巴黎圣母院在全球范围内闻名。
然而,巴黎圣母院并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它还代表着法国人的信仰和文化。
许多重要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在这里举行,吸引了大批的信徒和游客。
此外,教堂内的宝物,如圣母玛利亚雕像和圣福平·拉斯龙的风琴,都是无价之宝,它们吸引着音乐和文化爱好者。
然而,巴黎圣母院也曾经历过几次重大修复和破坏。
最近一次是在2019年,一场严重的火灾导致教堂的尖塔倒塌和大部分屋顶严重受损。
此后,全球各地的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参与修复工作。
今天,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程仍在进行中,人们相信它将再次恢复往日的辉煌。
总结起来,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的文化和历史象征,不仅具有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尽管经历过各种挑战,它依然是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地标建筑,为世界各地的游客带来无尽的惊叹和敬畏。
无论是它的建筑之美,还是宗教意义,巴黎圣母院都值得我们的探索和欣赏。
巴黎圣母院内容摘要

巴黎圣母院内容摘要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著名教堂,也是一座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
它始建于1163年,历经200多年的建设,于1345年完工。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宏伟的教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宗教建筑之一。
教堂的外观是其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
它的立面上有三座巨大的门,门上雕刻着宗教故事和圣经中的场景。
尤其是西立面的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中最为精美的窗户之一,它的花纹和色彩都是非常精美的。
教堂的尖塔高达69米,可以远远望见。
巴黎圣母院的外观充满了神秘和宏伟的气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教堂内部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进入教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柱子和华丽的彩绘玻璃窗。
教堂内部的空间非常宽广,顶部的拱顶高达33米,让人感到无比的庄严和肃穆。
教堂内部的壁画、雕塑和彩绘玻璃窗都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品,展现了中世纪艺术的独特魅力。
除了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艺术品,巴黎圣母院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它曾经是法国国王加冕的地方,也是许多重要宗教仪式和庆典的举办地。
在历史上,巴黎圣母院见证了无数重要的历史事件,承载了法国人民的信仰和情感。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4月15日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火灾,导致教堂的屋顶和尖塔部分严重受损。
这场火灾给巴黎圣母院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让全世界的人们为之惋惜和哀叹。
然而,法国政府和全球社会纷纷表示将会重建巴黎圣母院,让这座世界文化遗产重现辉煌。
总的来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充满历史、艺术和宗教意义的建筑,它的宏伟壮丽和丰富多彩的内部装饰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虽然遭遇了火灾,但巴黎圣母院的精神和价值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人类文明的永恒瑰宝。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与建筑风格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与建筑风格一、历史背景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是一座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具有举世闻名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宗教意义。
下面将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
1.建造时间: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始于1163年,直到1345年才算基本完成。
这段时期正好处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哥特式建筑鼎盛时期。
2.宗教重要性:作为一个大型主教座堂,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宗教角色,曾举行了众多法国王室婚礼、加冕典礼和葬礼等仪式。
3.文化意义:巴黎圣母院还在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得到广泛描述,这部小说使得这座教堂更加广为人知,并成为巴黎最重要的地标之一。
二、建筑风格巴黎圣母院独特的建筑风格是其显著的特点,下面将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
1.哥特式建筑风格:巴黎圣母院采用了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突出了垂直线条和华丽的装饰,以及尖拱、尖顶等元素。
建筑师借助飞扶壁、支撑柱和空廊,使教堂能够达到较高和较大的规模,并形成美观而稳固的结构。
2.石雕与玫瑰花窗:巴黎圣母院以其精致的石雕和壮丽的玫瑰花窗而闻名。
教堂外部有许多雕像和浮雕,描绘了圣经故事和基督教传说。
而内部则有三个主要馆室(中殿、两侧廊)之间如草草编织一般交叉交错的拱穹结构,并装饰有彩色玻璃花窗,将光线变幻成令人惊叹的彩虹色彩。
3.鐘樓与飞扶壁: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鼎盛时期还有两座90米高的钟楼,其特点是独具个性的飞扶壁结构。
这些飞扶壁类似于桥梁般连接了主体教堂和钟楼塔尖之间的空间,在视觉上提供了一种轻盈感。
总结:以上介绍了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
作为一座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以其独特而雄伟的外观和精致而华丽的内部装饰而闻名世界。
这座教堂不仅是法国宗教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成为巴黎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向其致敬。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与象征意义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与象征意义一、历史背景巴黎圣母院,正式名为"巴黎圣母无原罪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法国巴黎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它位于塞纳河畔的圣路易岛上,始建于1163年,完工于1345年。
以下是巴黎圣母院建造所处的历史背景:1. 中世纪建筑繁荣时期中世纪是欧洲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这一时期宗教在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教堂建筑成为城市居民信仰和聚集场所,也体现了当时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程度。
2. 法国王权强大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法国王权逐渐强大起来。
此时期巴黎政治和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而巴黎圣母院成为王权加强的象征。
3. 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爆发。
天主教堂对抗宗教改革,并进行反击。
巴黎圣母院作为罗马天主教教廷的象征,在这一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与特点巴黎圣母院是以哥特式建筑风格为主。
以下是该建筑的一些特点:1. 尖顶巴黎圣母院以其独特的尖顶而著名。
这种尖顶不仅提供结构稳定性,而且象征着指向上帝和超越人类界限的力量。
2. 飞扶壁及雕塑该教堂装饰着精美细致的飞扶壁和雕塑。
这些雕像展示了基督教的主题,例如耶稣受难、圣徒和各种寓言。
3. 玫瑰花窗巴黎圣母院拥有三个大型玫瑰花窗,其中最著名的是南立面上的玫瑰花窗。
玫瑰花窗以其华丽多彩和复杂纹饰而闻名。
三、象征意义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宗教建筑,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1. 宗教信仰巴黎圣母院是天主教信仰的象征之一。
它代表了当时天主教盛行的社会和文化氛围。
2. 神圣与人类该建筑体现了基督教神圣与人类的关系。
在特殊时期,巴黎圣母院也扮演着威慑和警告民众不要背离信仰的角色。
3. 城市地标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巴黎城市的重要地标之一。
它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总结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巴黎最著名的教堂,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决定你的生死,你决定我的灵魂。
”——堂·克洛德·弗罗洛对艾丝美拉达最近由于命运(ΑΝΑΓΚΗ)的安排重读了《巴黎圣母院》,对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的看法有了改变,尤其对书中副主教的形象与命运感到震撼;再看所有“名著导读”中对副主教的形象概括:无一例外全是“道貌岸然”“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等漂亮粗暴的四字词语。
在我看来,副主教是全书中最复杂的人物,其形象和内涵绝不是几个这样的词语能概括得了的,况且直接把他定性成坏人实在有点冤枉。
有人结合雨果创作时的幕后故事认为副主教身上有雨果的影子,有待考证。
下面仅就小说内容进行探讨。
一、善良的天性首先,副主教绝不是一个天生的坏人。
相反,他与同时代的其他老百姓相比具有太多优秀的品质了。
他出身贵族,儿时就被父母送到学院“读着弥撒和经书长大”。
他是“一个忧郁、庄重、严肃的孩子,学习勤奋、敏捷“,从不大声喧哗、酗酒闹事,与其他学生(以其弟约翰为代表)的放浪形骸相比简直是两个极端。
在这位优等生心中,”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求知。
“十九岁以前他的世界只有书本、科学和知识。
十九岁那年,巴黎的瘟疫夺去了他几乎所有的亲人,只剩下襁褓中的弟弟约翰。
他从学校回到了现实的世界中。
这个”除了书本还没有爱过谁“的年轻人把”秉性中深深的热忱的爱“全部倾注在约翰身上。
这样的担子也使他发愿为了弟弟的幸福和命运献身神职。
不仅如此,他还出于深切的怜悯和”为弟弟进行功德投资“的想法收养了为众人厌恶、唾弃的卡西莫多,保护他、教他说话并让他当了圣母院的敲钟人。
对善良、严肃、忧郁又热爱知识与亲人的副主教来说,虽然约翰不成器、一次又一次辜负他的期望,但他的生活是安静而幸福的。
作为副主教,他主管灵魂;作为一个人,他充满道德感,以那个时代、那个社会(15世纪的欧洲)的最高原则生活。
然而不辛的是,艾丝美拉达出现了。
二、关于爱情副主教、卡西莫多和费比斯与艾丝美拉达的情感纠葛是全文的重要内容。
这里要先明确三个人对女主角分别是什么感情。
费比斯不用多言,逢场作戏、始乱终弃,我并没看出他爱艾丝美拉达。
卡西莫多也不用多言,对救命恩人(耻辱柱上艾丝美拉达为卡西莫多送水)的感激与爱情兼而有之,显然单凭感激的力量不足以让他亲手把自己的养父克洛德推下钟楼。
对于副主教,”名著导读“的版本无一例外是”觊觎她的美色“。
若扎副主教的身份和强烈的道德感使副主教远离甚至憎恶女人。
听见女人丝绸衣服的声音,他便拉下风帽遮住眼睛;国王的女儿想要参观圣母院的隐修院,也被他严厉拒绝。
其他人(包括费比斯)会觊觎女人的美色,但副主教绝对不会。
而从后文副主教对女主角的两次表白和第一次”绞死“艾丝美拉达后他的心理活动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女主角热烈的、疯狂的、高于生命的爱:”……唉!爱上一个女人!而且身为教士!被人憎恨!他全身心狂热地爱她,觉得只要博得她微微一笑,就是流血、剜心,抛弃名誉、灵魂得救、永恒不灭、今生和来世都值得;只恨自己不是国王、天才、皇帝、大天使、上帝,可以作为高贵的奴隶,匍匐在她的脚下……“在独自面对艾丝美拉达也面对自己的灵魂时,副主教是没有必要隐瞒些什么的。
(他罪恶的计划和内心都在此刻呈现了,何况是美好的、真切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副主教真正的表白和心声。
至于一直如教堂高塔般正直孤傲的他为什么会违背自己的道德而陷入爱情,可以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可以说是他本性里对美的向往,可以说艾丝美拉达美到极致……但也许用”ΑΝΑΓΚΗ“(命运)解释最荒诞也最合理。
三、痛苦三个人对女主角的感情中,无疑,副主教的爱情最令我震撼和动容。
他爱得是那么疯狂、热烈、痛苦,以致扭曲了自己的灵魂。
(当然,扭曲灵魂是不应该的。
)探究其痛苦的内涵,可能有助于了解副主教的内心世界。
副主教的爱情在诞生之初就是痛苦的:身为神父恋红颜,产生这种情感违背了他的道德准则,而偏偏情感又不易控制,这种纠结与抉择必然导致痛苦。
与费比斯、卡西莫多甚至其他所有人相比,堂·克洛德的最大痛苦在于他的爱情受到严格的道德限制。
他本是道德世界的国王,现在却要被一个女人拉入地狱,怎能不痛苦?三十多年没有体验过爱情的副主教一遇到自己生命中的圣迹,便产生了比道德、科学、知识三者的合力还强大的爱情。
然而所爱非人,眼看自己爱的人竟然要被一个徒有其表的花花公子玩弄、玷污而浑然不觉、心甘情愿,无望的爱再加上他性格中强烈的占有欲与嫉妒的天性,副主教的气愤以致愤怒、痛苦就达到了极点,这样强烈的痛苦也扭曲了他善良的天性而使之成为魔鬼。
我难以想象他痛苦的程度,料想如果我承受那样的痛苦也会生不如死,但不妨从书中看看副主教在煎熬中的生活:他的科学研究再也进行不下去了,“用满是爱情的脑袋绝望地撞击科学之门,那声音是多么空洞!”发愿献身神职的誓言也成了空谈。
“他一向胸怀若谷,一向只以美好的自然法则对待人世,任凭内心的激情通过各种各样的爱好得到宣泄,每天清晨开辟新的门道,才使心中激情的湖泊不致泛滥。
但他不懂得,人的情感的海洋一旦被堵住出口,会以怎样汹涌澎湃之势翻滚、膨胀、沉积、泛滥、冲撞着心灵,使他暗暗地哭泣和抽搐,直至冲垮堤岸,毁坏河床。
”在这样的痛苦中,他抓起圆规,在圣母院的墙上刻下了大写的希腊字“ΑΝΑΓΚΗ”。
(即作者在序言中提及的。
)三个男主角中,副主教的下场也最凄惨。
这当然是罪有应得,但与其他人相比,他为了爱情(美好的或堕落的)失去得最多。
费比斯无所谓爱情也无所谓失去;卡西莫多失去了生命(注意,这并不是“失去他的全部”);而副主教,失去了知识、地位、名誉、亲人,失去了生命,还失去了灵魂。
四、也曾犹豫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也曾犹豫和抗拒。
他显示试图把自己更深地埋在书本与科学中,没有成功;再试着让埃及姑娘远离圣母院,“眼不见为净”,也没有成功——“我见到过你第一次、第二次,就想再见到你第一千次,想永远见到你!”宗教的禁欲主义的枷锁当然不能束缚人向往自由、美好、爱情的天性。
在第一次“绞死”埃及姑娘后,已经走上堕落之路的副主教心中仍存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想象着他本来可以拥有充满祥和与爱情的生活。
就在这个时刻,这儿,那儿,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幸福的伴侣,他们在桔树下,小溪旁,在黄昏时刻,在繁星满天的时候,他们双双对对絮语绵绵。
假如上帝乐意,他和她便可以成为这些幸福伴侣中的一对。
想到这些,他的心被温柔和绝望融化了。
”在副主教的堕落之路上,他心中这些美好、善良的本性本来可以帮他一把,让些许理智控制一下他的头脑。
在他与王宫检察官雅克大人的谈话中,他曾经表露出不希望逮捕艾丝美拉达的意愿;在狱中表白时,他也曾承认“也许我的计划有可能放弃,也许我的丑恶思想会在我头脑中干涸,不会结出恶果”;第一次“绞死”艾丝美拉达后的内心独白中,他“从丧失了拯救埃及姑娘的希望和决心的时刻起,他内心经历了一场风暴。
可这场风暴没有在他头脑里留下任何有意的念头以及站得住脚的想法。
他的理智被风暴淹没以致被其完全摧毁。
”五、堕落副主教的堕落是他的悲剧,也是他所爱的人的悲剧——“在那些他恨死的人中,只有埃及姑娘是最不恨的,而唯独她没有逃脱死亡。
”对比之前博学、正直的神学生的形象和严肃、忧郁的主教形象,以及后来设法刺伤费比斯、嫁祸于埃及姑娘直到贪婪而满足地看着艾丝美拉达被绞死的魔鬼形象,之间的极致反差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
一个好人的堕落有其自身原因,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的缩影。
我们都能看出,副主教并不懂得怎么去爱一个人。
他爱埃及姑娘,却在他跳舞是对她投去可怕的目光和话语;他爱她,却没有给她关怀与温暖,反而亲自带着自己的情敌去抓捕埃及姑娘,并亲手造就了她的死亡。
与他相比,卡西莫多做得好得多。
副主教从小离开父母,在童年、少年的阶段没有爱过谁也没有被谁爱过,关于爱、宽恕与温情的教育几乎是空白。
相比之下,卡西莫多至少还有一位关心他的保护人。
爱的缺失使副主教的人格不完整,对爱的本质的认识也是偏狭的。
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副主教不懂得怎么面对爱。
他爱她,却称她是“撒旦”“来自地狱的女人”。
当然,他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不能正确地面对爱。
在一般人看来,爱应当是一种神圣、美好的情感,而爱“对于克洛德这样的男人和教士来说,就是魔鬼。
”他始终把自己的爱情摆在堕落的、不道德的位置上。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他知道“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并没有错”;而从副主教的身份考虑,爱情就是魔鬼和地狱。
也许我们可以认为,模糊中对爱的“恶”的认识促使或主张了他“恶”的行为。
从副主教自身来看,他的人性弱点也十分显著:苟且偷生,强烈的嫉妒心与占有欲,再加上失去理智控制的头脑,以往的善良天性与道德准则再也不能约束他的行为,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无法再使他改邪归正。
突如其来的爱情本来就给了她的理智以严重打击,对费比斯与艾丝美拉达的“爱情”的强烈嫉妒、对费比斯的鄙夷以及因自己所爱至深却一无所获而产生的怨愤、不公,终于使他的理智荡然无存。
既然已站上通往地狱的斜坡,又有什么好畏惧的?对于他所犯下的罪行,“他并不懊恼,也不后悔,他做过的这一切,他准备再去做。
他宁愿让她落在刽子手的手里,也不愿意她投进队长的怀抱。
”他任由恶念疯狂地滋长,任由失去理智的爱情堕落成罪恶,在折磨他人的过程中享受着“把坏事做绝”的乐趣——“半途而废,那是傻瓜!”后来他竟然嫉妒起照顾艾丝美拉达的卡西莫多:“与那队长还过得去,可现在是这个呀!”疯狂的爱中滋长出疯狂的仇恨,不受理智控制的情感就像癌细胞一般吞噬着副主教和他所爱的人。
随着克洛德一句“谁也别想得到她”,绞索绞死了他曾经的圣迹、地狱、爱情、希望,副主教本人也落入了他为自己亲手建造的地狱。
他的爱情令人震撼、他的堕落让人痛心,但反观其堕落的过程以及最终的下场,他的确罪有应得。
得不到便要毁灭,这不是爱。
六、蜘蛛与苍蝇副主教在河滩广场对埃及姑娘进行第二次表白是曾说:“我决定你的生死,你决定我的灵魂。
”然而这时副主教的灵魂已经无药可救了。
即使埃及姑娘答应跟他走,他以往的美好的爱情与善良的品质也不可能再找得回来了。
与其说艾丝美拉达决定他的灵魂,不如说他自己早已毁灭了他的灵魂。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书中著名的“蜘蛛与苍蝇”的寓言。
苍蝇象征一切,“它刚刚诞生,高兴滴飞来飞去,他寻找春天,寻找广阔的天空和自由;可它偏偏撞中了命中注定了的花格窗,蜘蛛便冲出来了。
”将副主教与艾丝美拉达放在一起看,显然副主教是丑恶的蜘蛛:可怜的舞女寻找着自己的幸福(虽然未必真实),寻找自由和爱情,却被副主教扼杀了一切。
而副主教,他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既是蜘蛛又是苍蝇,他“飞向光明、飞向科学、飞向太阳,”以真理、道德为毕生的追求;然而当人性还未泯灭时,他也以同样的甚至是更高的热情追求人性的光辉、自由、爱情与幸福。
作为蜘蛛的他缚住了埃及姑娘;作为蜘蛛的副主教克洛德也缚住了作为人的克洛德,缚住了他的灵魂、未来和一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