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星间链路的频率划分

合集下载

fia 卫星 工作频段

fia 卫星 工作频段

fia 卫星工作频段全球船舶应急与安全系统 (FIAS) 使用卫星通信服务来实现海事安全和遇险呼救应用。

该系统由两颗极地轨道卫星组成,工作于L 波段频率范围内。

频率分配FIAS 卫星使用 L 波段的两个频率子带:1530-1545 MHz:上行链路,用于从船只到卫星的通信1626.5-1646.5 MHz:下行链路,用于从卫星到船只的通信带宽分配每个频率子带被细分为多个信道,用于不同的应用:上行信道 (14 个):用于船舶发送遇险呼救、安全信息和一般数据下行信道 (14 个):用于卫星发送导航数据、天气预报和搜索救援信息传输技术FIAS 卫星使用码分多址 (CDMA) 技术进行通信。

CDMA 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而不会相互干扰。

覆盖范围FIAS 卫星提供全球覆盖,确保世界各地的船只都能访问该系统。

系统架构FIAS 系统由以下组件组成:FIAS 卫星:两颗极地轨道卫星,传输和接收信号地球站:位于加拿大和挪威的地球站,与卫星通信并管理系统操作船载设备:安装在船舶上的设备,包括天线、收发器和控制单元用户终端:船舶上的人员使用的界面,用于发送和接收信息应用FIAS 系统可用于各种海事安全和遇险呼救应用,包括:遇险呼救:船舶遇险时发送求救信号,包括位置和其他相关信息安全信息:传输导航警报、天气预报和搜索救援信息船舶跟踪:监测船舶位置并跟踪其航线远程医疗:提供与岸上医疗专业人士的远程医疗通信船舶监控:远程监控船舶发动机和机械系统的数据重要性FIAS 系统对于确保海上安全至关重要。

它提供了可靠且高效的通信渠道,使船舶能够快速有效地向相关当局发送遇险呼救和安全信息。

通过提高海事安全,FIAS 有助于保护船员和乘客的生命和财产。

卫星各个频段

卫星各个频段

卫星各个频段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ITU定义频段其中用于卫星通信的有:UHF(Ultra High Frequency)或分米波频段,频率范围为300MHz-3GHz。

该频段对应于IEEE的UHF(300MHz-1GHz)、L(1-2GHz)、以及S(2-4GHz)频段。

UHF频段无线电波已接近于视线传播,易被山体和建筑物等阻挡,室内的传输衰耗较大。

SHF(Super High Frequency)或厘米波频段,频率范围为3-30GH。

该频段对应于IEEE的S(2-4GHz)、C(4-8GHz)、Ku(12-18GHz)、K(18-27GHz)以及Ka()频段。

分米波,波长为1cm-1dm,其传播特性已接近于光波。

EHF(Extremly High Frequency)或毫米波频段,频率范围为30-300GHz。

该频段对应于IEEE的Ka()、V(40-75GHz)等频段。

发达国家已开始计划,当Ka频段资源也趋于紧张后,高容量卫星固定业务(HDFSS)的关口站将使用50/40GHz的Q/V频段。

L频段IEEE将1-2GHz频段称为L频段。

该频段主要用于卫星定位、卫星通信以及地面移动通信。

根据ITU的划分,卫星移动业务可使用:(1)带宽为34MHz的上下行频段(其中,1535-1559MHz上行频段占据优先地位,下行频段为卫星移动业务专用);(2)带宽为7MHz的1668-1675/1518-1525MHz上下行频段(优先地位低于地面固定和移动业务);(3)带宽为的上行频段(占优先地位,其对应的下行频段为S频段)。

根据ITU的划分,卫星广播业务可使用带宽为40MHz的1452-1492MHz下行频段,其优先地位低于地面固定、移动和广播业务。

Inmarsat等使用频段,Thuraya使用1525-1661MHz频段,铱星系统使用频段。

低轨通信星座星间链路浅析

低轨通信星座星间链路浅析

040《卫星与网络》本期视点 • Current Issue2018年8月低轨通信星座星间链路浅析一、概述星间链路是指卫星之间建立的通信链路,也称为星际链路或交叉链路。

通过星间链路实现卫星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换,多颗卫星可以互联在一起,成为一个以卫星作为交换节点的空间通信网络,降低卫星通信系统对地面网络的依赖。

凭借星间链路的优势,通信系统可以减少地面信关站的设置数量、扩大覆盖区域、实现全球测控等,而且信号在星间链路传输时可有效避免大气和降雨导致的衰减,形成相对独立的通信星座系统或数据中继系统。

近年来,在具备宽带、大容量、低延迟和全球覆盖等特色的低轨通信星座的推动下,星间链路成为研究热点。

当前,Starlink 、LeoSat 、Telesat 、Iridium NEXT 、O3b 、OneWeb 和Globalstar 等中低轨道星座项目的发展势头正盛,根据预测到2020年高通量卫星的通信容量将达到近5Tbps ,而随着宽带大容量通信星座的建成,通信能力将增加到40Tbps 以上。

在这些星座中,美国的Starlink 星座将采用激光星间链路实现空间组网,达到网络优化管理以及服务连续性的目标;LeoSat 星座也将采用激光星间链路建立一个空间激光骨干网;加拿大的Telesat 星座亦计划设置激光星间链路;而美国的Iridium NEXT 星座则设置了Ka 频段星间链路。

按照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O3b 、OneWeb 和Globalstar 星座未设置星间链路。

2018年上半年,这些带有星间链路的星座进行了发射:1月12日,加拿大卫星运营商电信卫星(Telesat )公司的一颗试验通信卫星(LEO Vantage 1)搭乘印度的“极轨卫星运载器”通过一箭31星方式成功发射,目前正开展相关在轨测试,将为Telesat 星座建设提供技术验证。

2月22日,SpaceX 公司采用猎鹰-9重型火箭成功发射了Starlink 星座的2颗试验通信卫星(Tintin A/B ),将为Starlink 星座建设提供前期在轨技术验证。

全球星卫星通信系统 标准

全球星卫星通信系统 标准

全球星卫星通信系统标准
全球星系统(Globalstar)是一种卫星通信系统,用于提供移动通信、数据传输和定位服务。

以下是全球星系统的一些常见标准:
1.频率范围:全球星系统使用L频段(1610-1670 MHz)和S频段(2483.5-2500 MHz)进行信号传输。

2.信号调制:全球星系统采用GMSK(Gaussian Minimum Shift Keying)调制技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3.卫星轨道:全球星系统的卫星轨道高度约为1410公里,轨道倾角约为52度。

4.卫星数量:全球星系统共有48颗卫星,分布在三个轨道平面上,以保证全球覆盖和连续通信。

5.通信速率:全球星系统提供多种通信速率,最高可达到4800 bps,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6.定位精度:全球星系统可以提供精度约为100米的定位服务,适用于许多应用场景,如航海、野外探险等。

7.通信协议:全球星系统采用标准的TCP/IP协议,支持多种通信应用,如语音通话、短信、数据传输等。

以上是全球星系统的一些常见标准,具体标准可能会因不同应用场景而有所不同。

关于星间链路的频率划分

关于星间链路的频率划分

关于星间链路的频率划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周傲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1 引言星间链路(isl,inter-satellite link)是指在卫星与卫星之间直接进行无线电传输的链路。

按照卫星所处的轨道区分,星间链路一般可以分为静止轨道-静止轨道之间、静止轨道-非静止轨道之间、非静止轨道-非静止轨道之间3种类型。

在目前阶段,星间链路的用途主要有3个方面:①用于低轨航天器的数据中继业务;②用于静止或非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通信传输业务;③用于特定信息传输的其他业务,如星载gps、空间操作(跟踪与测控)以及空间研究等。

从国际和国内的无线电管理角度讲,对于上述3个方面的用途,都进行了有关的频率划分。

就星间链路系统的频率选取而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即是有关的频率划分状态。

2 关于星间链路的频率划分根据1998年版的《无线电规则》及2000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000)通过的最后法案,星间链路可以使用的具体频段见表1。

另外,有些空间研究业务也涉及到星间链路,因此,这些空间研究业务的频段也可以用于星间链路(但表1未包括此种情形),表1中给出的星间链路的主要使用限制只是大概含义,真正应用时须参考国际电联《无线电规则》的最新版本。

从表1可见,星间链路的使用频段大致可以归纳为3种情况。

(1) 在400mhz附近这种情况发生在航天器工程应用的早期,尤其是在载人航天的早期。

此时的情形是,1ghz以上频段还没有得到适度开发,高频段元器件的研制还很不成熟,因此,对于可靠性要求很高的载人航天而言,只有被迫选择相对比较成熟的400mhz附近的频段,来完成有关的航天器飞行任务(如飞船对接以及救援通信等)。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星间链路虽仍可继续使用这些400mhz附近频段,但只是沿用之。

由于400mhz附近频段可用带宽较窄,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该频段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2) 在l/s频段这种情况主要是受到借用思路的影响,即星间链路使用与星地链路相同的频段。

卫星通信频段频率范围

卫星通信频段频率范围

卫星通信频段频率范围卫星通信频段频率范围,这可不是个什么高大上的天文物理问题。

其实说白了,就是你拿着手机看视频,玩游戏,或者用卫星导航时,背后都有一个“隐形的超人”在默默地工作——那就是卫星。

而这些卫星,也得通过特定的频段来进行数据的传输,才会把信号从天上传送到地面,或者是反过来。

你想想,每天咱们在网上冲浪,看个剧,打个游戏,不管是速度飞快还是掉线卡顿,都跟卫星通信的频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简而言之,卫星通信就像是地球和太空之间的“无线电”对话,而这种对话,离不开特定的频率范围。

那这些频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别急,往下看。

卫星通信的频段,其实就像是咱们家里电视机的频道一样。

电视频道是固定的,必须调到对的频道才能看到清晰的画面,不然不管你怎么捣鼓,也只能看到“雪花”一样的噪音。

卫星通信的频段也是一样,它们有自己的“频道”范围。

不同的频段负责不同的通信任务,像是传输数据、广播信号、导航定位等等,功能不一而足。

常见的卫星通信频段从低到高,主要有L波段、S波段、C波段、X波段、Ku波段、K波段、Ka波段等。

听到这些名字,你是不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措?别着急,咱一项一项来拆开说。

L波段,它主要用于卫星定位和移动通信,比如咱们平时用的GPS 导航,正是依靠L波段的信号来定位。

它的频率比较低,所以穿透力强,穿越云层、雨雪天气都不在话下,特别适合在恶劣天气下使用。

再来说说S波段。

它比L波段高一点,频率稍微高些。

这个频段主要用于气象卫星、遥感卫星以及某些卫星电视的传输。

你知道那种天气预报、气象卫星的实时监控,背后就靠的就是这个频段的信号。

这也是为什么卫星有时能预报天灾,给咱们提前发个“预警”,说是雷暴、飓风啥的,简直是“天眼”功能,不得不佩服。

说到C波段,很多卫星电视用户可能都很熟悉。

这个频段,广泛用于电视广播、地面卫星通信等。

这不就像是咱们平时通过天线接收电视节目的信号,C波段就负责传输这些节目数据。

当然了,由于它的频率中等,信号强度不如L波段那样可以穿越厚厚的云层,所以它适合在晴朗天气下使用。

ka 波段卫星通信的上、下行频率

ka 波段卫星通信的上、下行频率

ka 波段卫星通信的上、下行频率波段卫星通信是一种通过卫星进行长距离通信的技术。

在波段卫星通信中,上行频率和下行频率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KA波段卫星通信的上、下行频率。

KA波段是指Ku波段之上的一个频段。

Ku波段是一种高频段,主要用于定向卫星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

而KA波段是Ku波段的一个扩展,用于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大的频谱资源。

KA波段卫星通信的上行频率范围是18.3GHz至31GHz,下行频率范围是19.7GHz至31GHz。

这个频段的特点是传输速率高,频谱资源丰富,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户同时通信。

因此,KA波段卫星通信在卫星互联网、高清视频传输、云计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的卫星通信系统中,上、下行频率的分配是非常重要的。

上行频率用于地面站向卫星发送信号,而下行频率用于卫星向地面站发送信号。

只有正确的分配频率才能保证卫星通信的稳定和可靠性。

在KA波段卫星通信中,上行频率通常是19.7GHz至20.2GHz。

这个频段的特点是传输速率高,信号质量好,可以支持大容量的数据传输。

因此,它在卫星互联网、视频传输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下行频率通常是29.5GHz至30GHz,在KA波段卫星通信中也非常重要。

这个频段的特点是传输速率高,覆盖范围广,可以支持大容量的数据传输。

因此,它在卫星互联网、视频传输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确保卫星通信的可靠性,上、下行频率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

通常情况下,上行频率和下行频率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间隔,以避免信号干扰。

此外,还需要考虑卫星的轨道位置,地球的大气层等因素,以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和可靠。

总之,KA波段卫星通信的上、下行频率是卫星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参数。

上行频率范围是18.3GHz至31GHz,下行频率范围是19.7GHz至31GHz。

正确的分配和合理的使用这些频段,可以提供高速、稳定的卫星通信服务。

在未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卫星资源的增加,KA波段卫星通信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星间链路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星间链路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星间链路的原理及应用论文引言星间链路是指用于卫星通信的信道链路,是星地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承载着从地面站到卫星、卫星之间以及卫星到地面站等通信任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星间链路的原理和应用。

一、星间链路的原理星间链路的原理即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方式。

星间链路主要利用卫星进行信号的转发和中继,实现地球不同地区之间的通信。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天线技术:–天线是星间链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接收、发射和聚焦信号。

–天线一般由反射面、馈源和驱动装置等组成,通过调整天线的方向和转动来实现信号的传输。

2.调制与解调技术:–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而解调则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星间链路中的调制解调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于卫星传输的模拟信号。

3.编解码技术:–编码技术将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以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解码技术则将编码后的数据还原为原始数据。

4.带宽管理:–星间链路中的带宽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性能。

–通过采用合理的调制技术、频率分配以及信号处理等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用的频谱资源。

二、星间链路的应用星间链路作为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电视广播传输:–星间链路用于卫星电视广播传输,可以覆盖到全球各个地区。

–通过卫星信号的传输,观众可以收看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节目。

2.数据通信:–星间链路广泛应用于数据通信领域,可以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

–无论是在银行、企业还是个人之间,星间链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

3.军事通信:–星间链路在军事通信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实现军事指挥、情报传输等任务的高效完成。

–通过卫星链路,军队可以实现远程监控、指挥和作战等操作。

4.科学研究:–星间链路在科学研究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天文观测、地球观测等。

–通过卫星信号的传输,科学家可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进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星间链路的频率划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周傲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1 引言星间链路(isl,inter-satellite link)是指在卫星与卫星之间直接进行无线电传输的链路。

按照卫星所处的轨道区分,星间链路一般可以分为静止轨道-静止轨道之间、静止轨道-非静止轨道之间、非静止轨道-非静止轨道之间3种类型。

在目前阶段,星间链路的用途主要有3个方面:①用于低轨航天器的数据中继业务;②用于静止或非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通信传输业务;③用于特定信息传输的其他业务,如星载gps、空间操作(跟踪与测控)以及空间研究等。

从国际和国内的无线电管理角度讲,对于上述3个方面的用途,都进行了有关的频率划分。

就星间链路系统的频率选取而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即是有关的频率划分状态。

2 关于星间链路的频率划分根据1998年版的《无线电规则》及2000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000)通过的最后法案,星间链路可以使用的具体频段见表1。

另外,有些空间研究业务也涉及到星间链路,因此,这些空间研究业务的频段也可以用于星间链路(但表1未包括此种情形),表1中给出的星间链路的主要使用限制只是大概含义,真正应用时须参考国际电联《无线电规则》的最新版本。

从表1可见,星间链路的使用频段大致可以归纳为3种情况。

(1) 在400mhz附近这种情况发生在航天器工程应用的早期,尤其是在载人航天的早期。

此时的情形是,1ghz以上频段还没有得到适度开发,高频段元器件的研制还很不成熟,因此,对于可靠性要求很高的载人航天而言,只有被迫选择相对比较成熟的400mhz附近的频段,来完成有关的航天器飞行任务(如飞船对接以及救援通信等)。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星间链路虽仍可继续使用这些400mhz附近频段,但只是沿用之。

由于400mhz附近频段可用带宽较窄,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该频段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2) 在l/s频段这种情况主要是受到借用思路的影响,即星间链路使用与星地链路相同的频段。

通常,这是通过在地对空(或空对地)方向的频率划分上增加空对空划分来实现的。

如s频段(2025~2110mhz、2200~2290mhz)的星间链路,明显是受到卫星测控频段(属空间操作业务)的影响;而l频段的星间链路,则主要是借用gps等系统的卫星无线电定位和导航业务。

在这种情形下,星间链路对于星地链路有明显的依存关系。

由于这种借用思路在现实中有着很强的内在合理性,因此,可以预见,这种情况并不会在短期内消亡,甚至可以说,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还有着发扬光大的可能性。

表1 星间链路的频率划分(截至2000年底序号频段业务类别星间链路的主要使用限制1 400.15~401mhz 空间研究限于载人航天器之间的通信,但不被视为安全业务2 410~420mhz 空间研究限于与一个在轨的载人航天器在5km内通信使用,载人航天器外的发射功率通量密度受限,同时,不得要求得到地面业务的保护,也不得限制地面业务的未来发展3 1 164~1 215mhz 卫星无线电导航4 1 215~1 300mhz卫星无线电导航不倾向于提供安全业务,也不得对其他系统或业务强加任何其他限制。

5 1 559~1 610mhz卫星无线电导航不倾向于提供安全业务,也不得对其他系统或业务强加任何其他限制61 645.5~1 646.5mhz卫星移动限于遇险和安全通信72 025~2 110mhz空间操作、卫星地球探测、空间研究就使用地位而言,非静止卫星之间的星间链路低于静止卫星与非静止卫星之间的。

82 200~2 290mhz空间操作、卫星地球探测、空间研究与2 025~2 110mhz频段相同922.55~23.55 ghz卫星间业务须注意对射电天文业务的保护1024.45~24.75 ghz卫星间业务在第2、3区的使用不得要求得到无线电导航业务中的机场地面探测设备的保护1125.25~27.5 ghz卫星间业务仅限于空间研究和卫星地球探测的应用,并且传输的数据源于空间中的工业和医学活动。

另外,在第2、3区,非静止卫星的使用在27~27.5ghz频段上有一定优先权。

1229.95~30 ghz卫星地球探测限于遥测遥控和跟踪的用途,且是次要业务1332~33 ghz卫星间业务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卫星间业务、无线电导航业务和空间研究(深空)业务之间的有害干扰,同时,无线电导航业务在这个频段有一定的优先权1454.25~56.9 ghz卫星间业务限于静止轨道卫星的星间链路使用,同时发射功率通量密度受到一定限制1556.9~57 ghz卫星间业务限于静止轨道卫星之间的链路,或由高轨到低轨的非静止卫星之间的链路。

同时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射功率通量密度受到一定限制1657~58.2 ghz卫星间业务与54.25~56.9ghz频段相同1759~59.3 ghz卫星间业务与54.25~56.9ghz频段相同1859.3~71 ghz卫星间业务19116~122.25 ghz卫星间业务限静止卫星使用,同时功率通量密度受到一定限制20122.25~123 ghz卫星间业务21130~134 ghz卫星间业务22167~182 ghz卫星间业务其中174.8~182ghz频段限静止卫星使用,同时功率通量密度受到一定限制23185~190 ghz卫星间业务限静止卫星使用,同时功率通量密度受到一定限制24191.8~200 ghz卫星间业务(3) 在15ghz以上的频段这种情况主要是考虑到大气损耗的影响。

从有关文献上可以了解到,在15~35ghz频段上,水蒸气分子的吸收在大气损耗中占主要地位,并在22.2ghz 处发生谐振吸收而出现一个损耗峰;而在15ghz以下和35~80ghz频段上,则主要是氧分子的吸收,并在60ghz附近发生谐振吸收而出现一个较大的损耗峰。

由此产生了所谓的"无线电窗口"和"半透明无线电窗口"的概念。

事实上,对于星间链路而言,由于它是在卫星与卫星之间建立的链路,通常可以避开大气层(即在大气层的上方进行通信),因此,大气的吸收峰值频段正好可以为之所用。

这样,一方面避免了与星地之间的链路争夺频段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大气的吸收作用,使得其使用受到的地面约束条件相对较小(如eirp可以较高);同时由于不存在降雨衰减问题,因此,由高频段带来的小型化好处将得以充分发挥。

这种情况是目前星间链路的主流频段,同时,由于其处于ka以上频段,可用带宽也较宽,特别适合于宽带传输的情形,因此它也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3 从星间链路到卫星间业务对于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而言,星间链路最早是为了解决卫星通信的"多跳"问题而提出的。

在卫星通信发展的中早期,"多跳"方案是为解决静止轨道卫星地域覆盖不足而提出的,它利用两对以上的上下行链路,借助一个或多个作为中转手段的关口地球站,可以实现诸如越洋之类的超远距离通信?quot;多跳"方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由于"多跳"所带来的超长时延问题,使得其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解决这个时延问题,星间链路方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了出来。

此方案一经提出,即受到了广泛重视。

原因是,它不仅在时延问题上有了很大改善,而且对于当时已受到国际关注的卫星轨道/频谱资源利用问题而言,它也有相当程度的提高除了解决"多跳"带来的时延问题外,星间链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在国防军事通信领域。

其原因在于,使用星间链路可以建立独立的卫星系统,这样不仅能实现超远距离通信,而且系统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都可以大大提高,另外,使用星间链路还为卫星系统的重构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星间链路是未来军事通信卫星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使用星间链路的静止轨道卫星(包括通信卫星和数据中继卫星)局限于国防军事用途,而且以试验和试用目的为多,如美国的"先进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atdrs)和"军事星"(milstar)等。

截至20世纪末,惟一曾使用星间链路的商用卫星是非静止轨道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铱星"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市场方面的问题,"铱星"系统最终也未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而对于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而言,目前尚没有1颗商用卫星使用了星间链路,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在市场需求方面,而技术方面的困难大多已可以克服,当然成熟度仍有待提高。

在卫星业界经历了"铱星"系统失败的巨痛后,目前已有多家卫星公司提出了使用星间链路的商用卫星系统,如洛马公司提出的astrolink(phase ii)等。

但此时,有一个明显的倾向是,这些卫星系统都是静止轨道的,并且提供的主要业务都将是宽带多媒体传输,这一倾向明显区别与"铱星"系统的非静止轨道和话音传输。

根据前瞻的市场需求分析,预期在2004~2005年间将会出现使用星间链路的实用化静止轨道商用通信卫星。

从上述星间链路的频率划分可见,如果未来的使用星间链路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将主要提供宽带多媒体传输业务,则星间链路将毫无疑义地应选择ka以上频段。

事实上,由于ka以上频段已经成为星间链路目前及未来发展的主流,因此,国际电联已正式命名了一种专门的无线电通信业务,称之为"卫星间业务"(inter-satellite service,简称iss),以使之区别于以往的星间链路(通常是以空对空的形式得到频率划分)。

同时,国际电联有意使卫星间业务通用化,即除特别指出外,不再对通信的对象、目标和性质做具体区分,而只要是实现了卫星与卫星之间的直接通信,就可以认定为是该业务。

4 关于卫星间业务的频率共用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表1中的各项频段并非惟一划分给卫星间业务,其他多种业务,如固定业务、移动业务和卫星地球探测业务等,也都或多或少在上述频段中的部分频段上得到了频率划分,因此,在上述频段上存在着比较复杂的频率共用状态。

然而,鉴于星间链路的特殊性(即处于大气吸收峰),一般认为,星间链路与地面无线电业务之间的频率共用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困难,因此,主要的关注应集中于星间链路与星间链路之间的相互频率共用问题上根据国际电联的有关统计,截止到2000年6月,各国向国际电联申报的带有星间链路的卫星网络已超过200个,其中既包括静止轨道的,又包括非静止轨道的。

显然,如果这些卫星网络都投入使用,并且都不遵守一定的使用规则的话,那么,星间链路也将会成为频率使用的重灾区。

当然,解决频率使用问题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频段使用,即每个卫星网络都使用自己的频段,相互之间不重叠,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实现频率的有效利用问题,同时,当卫星网络很多时,频率也将成为稀缺资源,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星间链路的频率共用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