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小水滴旅行记》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水滴旅行》含反思(10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水滴旅行》含反思(10篇)幼儿园大班教案《小水滴旅行》含反思(1)目标:1、理解故事中小水滴旅行的缘由及过程。
2、对小水滴的变化过程感爱好。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究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培育幼儿动手操作力量,在活动中大胆制造并共享与伙伴合作胜利的体悟。
预备:1、小水滴的形象。
2、纸、笔。
3、活动室中间画一个圆圈。
过程:1、小水滴去旅行。
(1)小伴计,你们喜爱旅行吗?(2)展示小水滴形象。
小水滴能旅行吗?怎么旅行?(小水滴能够流到各个地方去旅行)(3)假如小水滴想到天上去旅行,怎么去呢?(4)倾听故事。
(5)太阳照着小水滴,小水滴觉得怎么样?(暖烘烘——受热)它们的身子变得怎么样?(变轻了——变成了水蒸气)(6)飞到很高的地方,小水滴觉得很冷,它们怎么样了?(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抱在一起,变成了细细的小水滴——由水蒸气又凝核成细小水滴)(7)很多小水滴在天上飘来飘去,变成了什么?(白云)(8)几个小水滴抱成一团,变成了什么?(小雨滴)2、小水滴旅行过程。
(1)引领幼儿观看地面上的大圆圈,告知幼儿这是水滴的家——池塘。
(2)听老师叙述故事,幼儿边念“我是一滴小水滴,邀请太阳来帮忙,照得浑身暖洋洋,快快带我上天空”,边将自己想象成小水滴,依据故事的进展顺次表演水滴旅行的过程,老师引领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水滴发生变化时的状态。
(3)引发幼儿结合自己的表演,用简洁的图示画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
活动反思:刚开头时,我预备利用绘本《小水滴去旅行》为载体,以自主阅读的形式来让幼儿学习这个故事,后来听了一位老师的这节课,她也把这活动定位在了语言、科学领域,听完后,我总觉得小伴计应当对故事内容理解的不透彻,而且对于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也是稀里糊涂,根本不能利用这个故事来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我左思右想还是定位到科学领域,利用小试验,让幼儿直观感知水的三态变化。
我先演示试验,让幼儿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个直观认识,再利用播放课件《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认识雨的形成及循环过程。
《小水滴旅行记》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

《小水滴旅行记》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水的奥秘》中的第二节《小水滴旅行记》。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气态的概念和特点;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及相互转化过程。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感受水的循环过程,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特点。
难点: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冰块、热水、干冰、锅、玻璃片等)、水循环模型。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引导幼儿关注水滴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
2. 新课导入(10分钟)结合PPT,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幼儿观察冰块、水、水蒸气的特点。
通过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小水滴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旅行过程。
引导幼儿用彩泥模拟实验,观察并记录水滴的变化。
4. 随堂练习(10分钟)指导幼儿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出示水循环模型,让幼儿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小水滴旅行记》2. 内容: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水的变化:熔化、凝固、蒸发、凝结水循环: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身边的水循环现象。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循环过程。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避免机械记忆。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的的水循环现象,如雨水、河水、湖泊、冰川等。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激发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大班科学小水滴旅行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小水滴旅行教案反思1、大班科学小水滴旅行教案反思目标:1.了解故事中水滴行进的原因和过程。
2.对水滴的变化过程感兴趣。
3.学会积累和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准备:1、小水滴的形象。
2、纸、笔。
3.在活动室的中间画一个圆。
过程:1、小水滴去旅行。
(1)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2)出示小水滴形象。
小水滴能旅行吗?怎么旅行?(小水滴可以流到各个地方去旅行)(3)如果小水滴想到天上去旅行,怎么去呢?(4)倾听故事。
(5)太阳照着小水滴,小水滴觉得怎么样?(暖烘烘——受热)它们的身子变得怎么样?(变轻了——变成了水蒸气)(6)飞到很高的地方,小水滴觉得很冷,它们怎么样了?(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抱在一起,变成了细细的小水滴——由水蒸气又凝结成细小水滴)(7)很多小水滴在天上飘来飘去,变成了什么?(白云)(8)几个小水滴抱成一团,变成了什么?(小雨滴)2、小水滴旅行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地面上的大圆圈,告诉幼儿这是水滴的家——池塘。
(2)听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边念“我是一滴小水滴,邀请太阳来帮忙,照得浑身暖洋洋,快快带我上天空”,边将自己想象成小水滴,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表演水滴旅行的过程,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水滴发生变化时的状态。
(3)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表演,用简单的插图画出水滴的行进路线。
活动反思:刚开始时,我准备通过绘本《小水滴去旅行》为载体,以自主阅读的形式来让幼儿学习这个故事,后来听了一位老师的这节课,她也把这活动定位在了语言、科学领域,听完后,我总觉得小朋友应该对故事内容理解的不透彻,而且对于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也是稀里糊涂,根本不能通过这个故事来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我左思右想还是定位到科学领域,通过小实验,让幼儿直观感知水的三态变化。
我先演示实验,让幼儿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个直观了解,再通过播放课件《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及循环过程。
《小水滴旅行记》活动反思(精选9篇)

《小水滴旅行记》活动反思《小水滴旅行记》活动反思(精选9篇)《小水滴旅行记》活动反思篇1大班语言综合活动《小水滴旅行记》讲述的是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的几次变化:由小水滴――水蒸气――白云――雨――小雪花――最后又变回小水滴的变化过程。
通过小水滴拟人化的旅行,使故事通俗易懂,变抽象的道理以形象化。
处于探索期的幼儿对水特别感兴趣,虽然他们对水是熟悉的,但对水的三态变化却不能很好的认识与理解,因此设计了这节课,主要是让幼儿在故事中掌握水的变化过程。
活动的开始我以谈话的形式直接导入活动内容,分段观察图片,倾听故事,倾听完后,都进行提问。
幼儿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用语言进行表述,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型、活动性协调统一,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小水滴的旅行过程并表述出来。
整个活动下来,幼儿都能够融入到活动中,积极性也比较高,尝试绘出小水滴的变化过程,目标基本达到。
活动结束后,通过教研,我反思了活动中的一些不足之处:1、对于幼儿的回答,给与的鼓励、肯定性语言较少。
2、内容上有点偏难,特别是水蒸气,幼儿不理解,没有及时注意稍加解释。
3、由于紧张,语速太快。
故事偏长,要讲慢一些、肢体语言没有更丰富一些。
4、幼儿回答错了,没有及时进行引导。
《小水滴旅行记》活动反思篇2《小水滴旅行记》是奇妙的水和风这一主题下的一个活动,活动借助故事让幼儿理解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和过程。
知道小水滴在这个过程中中的变化,并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述出来。
同时在幼儿对小水滴变化的过程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科学探究兴趣。
在活动中我借助小实验激起幼儿的兴趣,进行猜想,从而引出这个故事。
在故事的阅读环节中,我采用带着问题集体阅读,分段阅读,单幅、多幅连续阅读等形式,在问题中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在活动中我也注意调动全体幼儿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动脑,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活动中不认真听讲的幼儿我做预告,请她认真听,并多次请她回答问题,对于胆小的幼儿,请同伴帮助他,三个、五个一起来回答,或是重复回答这一问题,个别示范学说短句,集体一起学说长句,其效果也是明显的,幼儿在接下来的小水滴路线图的排序中效果好,无出错,同时我请他们边排边说,接着让他们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大胆表演,达到情感的升华,大家共做快乐的小水滴。
《小水滴旅行记》活动反思

《小水滴旅行记》活动反思《小水滴旅行记》是奇妙的水和风这一主题下的一个活动,活动借助故事让幼儿理解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和过程。
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小水滴旅行记》活动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水滴旅行记》活动反思(一)大班语言综合活动《小水滴旅行记》讲述的是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的几次变化:由小水滴――水蒸气――白云――雨――小雪花――最后又变回小水滴的变化过程。
通过小水滴拟人化的旅行,使故事通俗易懂,变抽象的道理以形象化。
处于探索期的幼儿对水特别感兴趣,虽然他们对水是熟悉的,但对水的三态变化却不能很好的认识与理解,因此设计了这节课,主要是让幼儿在故事中掌握水的变化过程。
活动的开始我以谈话的形式直接导入活动内容,分段观察图片,倾听故事,倾听完后,都进行提问。
幼儿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用语言进行表述,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型、活动性协调统一,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小水滴的旅行过程并表述出来。
整个活动下来,幼儿都能够融入到活动中,积极性也比较高,尝试绘出小水滴的变化过程,目标基本达到。
活动结束后,通过教研,我反思了活动中的一些不足之处:1、对于幼儿的回答,给与的鼓励、肯定性语言较少。
2、内容上有点偏难,特别是水蒸气,幼儿不理解,没有及时注意稍加解释。
3、由于紧张,语速太快。
故事偏长,要讲慢一些、肢体语言没有更丰富一些。
4、幼儿回答错了,没有及时进行引导。
《小水滴旅行记》活动反思(二)《小水滴旅行记》是奇妙的水和风这一主题下的一个活动,活动借助故事让幼儿理解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和过程。
知道小水滴在这个过程中中的变化,并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述出来。
同时在幼儿对小水滴变化的过程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科学探究兴趣。
在活动中我借助小实验激起幼儿的兴趣,进行猜想,从而引出这个故事。
在故事的阅读环节中,我采用带着问题集体阅读,分段阅读,单幅、多幅连续阅读等形式,在问题中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在活动中我也注意调动全体幼儿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动脑,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水滴旅行记》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水滴旅行记》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同学能够通过故事了解水的常态和变态。
2.同学能够通过模拟试验,加深对水的三态和水循环的认得。
3.同学知道珍爱水资源,养成节省用水的好习惯。
4.培育同学创新思维本领。
二、教学内容1.故事接受小水滴旅行记在一个大山的深处,有一团小小的水滴,她叫小水滴。
她的父母告知她:“你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就要依靠这里的水来生存。
所以,我们每一滴,都是特别宝贵的。
”但是,小水滴并不懂得珍惜本身。
她常常跟小伙伴们一起闹腾,跳来跳去,玩得不亦乐乎。
有一天,她们发觉本身离开了本身的家,像被吸到了一个奇妙的地方。
原来,小水滴和她的小伙伴们已经被一名男孩子捡起来了,被放进了一个瓶子里。
男孩子带着这些水一路上走,这些水是他喝水的来源。
碰到酷热天气,男孩喝掉了一滴小水滴,其他小伙伴们就很难过,但是小水滴不自发地发言了:“我们还有很多啊,不过是小小的一滴而已。
”这却让其他小伙伴们很不满。
他们认为本身的生命很宝贵,可是小水滴却轻视了这种宝贵。
小水滴感到本身的思想很错误,她不想再像以前的她一样,不珍惜生命和资源。
于是她开始尝试节省用水。
小水滴和她的小伙伴们在男孩子的帮忙下回到原来的家。
她珍惜每一个滴水,发觉原来本身是如此的渺小和宝贵。
2.试验活动通过试验让孩子们学习水的三态和水循环的过程,培育科学思维本领。
三、教学步骤1.导入:数学计数。
让孩子们数数本身今日喝了多少杯水,作为开头引出今日的故事。
2.故事接受老师叙述小水滴旅行记,让孩子们了解水的常态和变态,并认得水资源应当珍惜。
3.试验活动通过小组活动,让孩子们模拟试验,察看水的三态和水的循环,培育科学思维本领。
(1)察看水的三态准备:水壶,冰块,热水。
步骤:A:溶化冰块。
B:烧热水壶,将水壶里的水倒在冰块上。
C:看看水壶里的水由于温度的变化而变成哪一种态?(2)水的循环察看准备:烧开的热水,一个浅的盘子,一个薄膜。
步骤:A:先在盘子的平底上倒一些热水。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教案《小水滴旅行记》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小水滴旅行记》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水的循环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的不同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 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流入河流和海洋。
3. 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小水滴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水的循环过程。
2. 难点:让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水的不同形态和循环过程。
四、教学方法1. 故事法:通过讲述《小水滴旅行记》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循环过程。
2.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水的不同形态和循环过程的图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3. 讨论法:让幼儿分组讨论水的不同形态和循环过程,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表达法:让幼儿用语言表达水的不同形态和循环过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2. 水的不同形态和循环过程的图片。
3. 记录纸和彩笔:用于幼儿记录和绘画。
4. 小组讨论标志:用于标识各小组讨论的区域。
教案反思:在本次语言优质课中,我通过讲述《小水滴旅行记》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循环过程。
在观察水的不同形态和循环过程的图片环节,幼儿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观察和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幼儿们能够主动合作,用语言表达水的不同形态和循环过程。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幼儿对水的不同形态和循环过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幼儿过于活跃,影响了课堂秩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控制课堂秩序,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以谈话方式引导幼儿谈论关于水的知识,如生活中水的用途、水的特点等。
2. 讲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引导幼儿关注小水滴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态变化和旅行经历。
幼儿园大班《小水滴的旅行》教学反思(精选4篇)

幼儿园大班《小水滴的旅行》教学反思幼儿园大班《小水滴的旅行》教学反思(精选4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小水滴的旅行》教学反思(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大班《小水滴的旅行》教学反思1《小水滴的旅行》是一个科学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故事中掌握水与水蒸气互变的道理。
在课前我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我通过课件,还制作了小水滴的图片,创意提问:“小水滴想去旅行,它怎么去呢?”小朋友想出了好多好多的办法,有的说可以把它们可以装在一个透明的袋子里,还有的说可以让小鸟来帮助它们,有经验的孩子也竟然说出了可以变成水蒸气,对于这些答案我也没有马上予以肯定和否定,给孩子们一个尽情想象的空间后,我开始给孩子们边看课件边讲述故事,他们听得可认真了。
在提问时还采取了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来回答所问的问题,这样点和面的回答使孩子都能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孩子们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且用语言进行表述,这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分段讲述,不断提问的层层递进,牢牢吸引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听科学故事的积极性,最后从故事中得出科学结论。
最后一个环节游戏为了增加孩子的积极性,我让孩子想像自己就是一颗小水滴,在太阳公公与风爷爷的帮助下,自己的身体有了不同的变化,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现小水滴旅行的过程,并用语言来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这一环节下来孩子们的主动性不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故事的内容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即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快乐,又增长了自己的知识面。
针对这节课我也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如: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参与其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所以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善于抓住孩子的心理,那么孩子学得才会更起劲,知识掌握得也会更牢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活动《小水滴旅行记》教学反思
《小水滴旅行记》是一个科学活动,孩子们对水又特别感兴趣,我们说自然界中的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可以相互变化和循环的。
处于探索期的幼儿,对水是熟悉的,但对水的三态变化却不能很好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故事中掌握水与水蒸气互变的道理。
在课前我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我从网上找了一些这个活动的PPT和动画课件,还制作了小水滴的图片。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小水滴的形象,通过小水滴的可爱形象来吸引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接着,我给出一个问题:“小水滴想去旅行,它怎么去呢?”小朋友想出了好多好多的办法,有的说它们可以插上一对翅膀,有的说可以把它们可以装在一个透明的袋子里,还有的说可以让小鸟来帮助它们,有经验的孩子也竟然说出了可以变成水蒸气,对于这些答案我也没有马上予以肯定和否定,给孩子们一个尽情想象的空间后,我开始给孩子们边看课件边讲述故事,他们听得可认真了。
我采用的是分段讲述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全过程。
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在每一段讲述过后,我都进行提问,在提问时采取了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来回答所问的问题,这样点和面的回答使孩子都能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孩子们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且用语言进行表述,这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分段讲述,
不断提问的层层递进,牢牢吸引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听科学故事的积极性,最后从故事中得出科学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