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二十)宣德(2)
明朝的历史文物与艺术品

明朝的历史文物与艺术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文化和艺术底蕴丰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既是明代人们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研究明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以下将介绍几件著名的明朝历史文物与艺术品。
一、宣德瓷器宣德瓷器是明朝著名的瓷器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宣德瓷器包括盘、碗、瓶、杯等各种形制,采用青花、官釉、斗彩等不同的装饰手法。
其瓷器器型端庄大气,胎质洁白细腻,图案绘制精细细腻,显露出明代瓷器独特的韵味。
二、明代书画作品明朝是中国书画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优秀的书画家活跃于这个时代,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明代的书画作品注重构图布局,笔墨浓淡适度,独具韵味。
它们在描绘人物形象、山水风景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通过笔墨的运用表达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
三、明嘉靖大殿画明嘉靖大殿画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廷壁画,位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内。
这幅壁画长达60余米,展示了明代皇帝的威严和帝国的富饶景象。
画中所绘的建筑、人物、器物等均栩栩如生,色彩鲜艳绚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明嘉靖大殿画不仅是明朝宫殿建筑和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四、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明朝特有的家具风格,以其简洁、典雅、实用而闻名。
明式家具材质多为红木,结构稳固,雕刻精美。
明式家具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体现了明代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追求。
以上所列举的明朝历史文物与艺术品仅是其中的几例,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文物和艺术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人们研究明朝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传承和弘扬明朝文化的卓越成就。
景德镇考古出土的明代宣德御窑瓷器

景德镇考古出土的明代宣德御窑瓷器明宣德矾红龙纹高足碗景德镇陶瓷考古的专家们自1982年以来,从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的成千上万件瓷器碎片中大浪淘沙、归纳分类后,倾尽10多年心血精心修补完成的。
每件展品都由几十或上百块瓷器碎片组成,最多的一件古瓷由460多块碎瓷拼接粘合而成。
这些被修复的瓷器品类多样、造型丰富,此次展出的为大明宣德年的部分精品。
明宣德白釉带座梅瓶看到一些不错的资料图片,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些年御窑厂出土、修复了很多当年废弃的官窑残次品。
这些标本,对解读传世作品有极大帮助。
其中有一些在过去公开展出过,小编也有一些印象。
考虑到大多数人没有机会看到实物,所以今天把这些资料图片转发过来。
明宣德白釉三足炉宣德为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公元1426年至1435年,前后共十年。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的长子,汉族,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死于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10年。
有了前面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明朝的社会经济状况有了恢复和发展,到了宣宗统治的时期已是国泰民安,他统治的时期是明朝政权最稳定的时期。
明宣宗在文化上的造诣也很深,诗文很有文采。
他也经过了良好的武备训练,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明君。
明宣德白釉刻品字云纹盘明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明宣德矾红三鱼纹高足碗明宣德瓜皮绿釉刻龙纹梅瓶明宣德黄地堆绿龙纹盘明宣德黄地青花花卉纹盘明宣德黄地青花花卉纹盘明宣德黄釉梨形壶明宣德黄地青花萱草纹盘明宣德黄地青花葡萄纹盘明宣德祭红釉直壁碗明宣德黄釉直壁碗明宣德祭蓝釉直壁碗明宣德孔雀绿釉高足碗明宣德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明宣德孔雀绿釉盘明宣德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碗明宣德蓝地白鱼藻纹高足碗明宣德蓝地白石榴花纹盘明宣德孔雀绿釉碗明宣德蓝地白鱼藻纹碗明宣德绿釉凤首注明宣德青花白鹭黄鹂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宝相花纹小盘明宣德青花茶菊纹梅瓶明宣德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明宣德青花缠枝桃花纹小盖罐明宣德青花缠枝苜蓿纹碗明宣德青花螭龙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螭龙纹梅瓶明宣德青花翠鸟鸳鸯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凤穿花纹碗明宣德青花凤穿花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方流直颈壶明宣德青花凤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瓜瓞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瓜瓞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海怪纹高足杯明宣德青花海怪纹大盘明宣德青花海怪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行龙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明宣德青花花卉纹盖豆明宣德青花花卉纹莲子碗明宣德青花卷草纹高足杯明宣德青花卷草纹器盖明宣德青花卷草纹高足碗明宣德青花夔龙纹罐明宣德青花莲托八宝纹梨形壶明宣德青花莲池鱼藻纹碗明宣德青花莲托八宝纹纹僧帽壶明宣德青花灵芝纹小罐明宣德青花莲托八宝纹折腰碗明宣德青花龙穿花纹大碗明宣德青花龙穿花纹梨形壶明宣德青花龙穿花纹高足碗明宣德青花龙穿花纹大碗明宣德青花龙纹鼓腹钵(罐)明宣德青花龙纹钵明宣德青花龙纹盘明宣德青花龙纹砚滴明宣德青花龙纹僧帽壶明宣德青花牡丹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牡丹纹碗明宣德青花牡丹纹盘明宣德青花枇杷纹盘明宣德青花闹潮龙纹窝盘明宣德青花葡萄纹菱口纹盘明宣德青花人物纹碗明宣德青花瑞兽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石榴形双联鸟食罐明宣德青花柿纹盘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梨形壶明宣德青花双纹盘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碗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窝式大碗明宣德青花剔枇杷纹鸟食罐明宣德青花填红八边形花钵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填红花卉纹花口大钵明宣德青花汀洲鸳鸯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网格纹鼓腹钵(罐) 明宣德青花萱草纹盘明宣德青花樱桃小鸟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樱桃小鸟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鹦鹉寿桃纹大盘明宣德青花鹰雁纹蟋蟀罐明宣德青花应龙纹大缸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多棱金钟碗明宣德青花鱼藻纹花口洗明宣德青花鱼藻纹金钟碗明宣德青花鸳鸯形砚滴明宣德青花鱼藻纹盘明宣德青釉带座梅瓶明宣德青釉鼓钉三足钵明宣德青釉花口碗明宣德青釉刻花唇口洗明宣德青釉敛腹梅瓶明宣德青釉蟠蟀罐明宣德青釉僧帽壶明宣德青釉折腰碗明宣德青釉仰钟式花钵明宣德洒蓝刻龙纹钵明宣德洒蓝碗明宣德天青釉斗笠碗明宣德天青釉高足碗明宣德天青釉四字篆款高足碗明宣德天青釉碗明宣德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明宣德釉里红牡丹纹盘明宣德铁红釉碗明宣德鲜红釉梨形壶明宣德釉里红折枝花卉纹盘明宣德釉里红海怪纹高足碗明宣德釉里红海怪纹莲子碗明宣德釉里红龙纹高足碗明宣德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明宣德釉里红龙纹莲子碗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莲子碗明宣德紫金釉水仙盆明宣德紫金釉碗明宣德紫金釉窝盘明宣德紫金釉小碗。
浅析明代宣德青花瓷的美学风格与特征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国人喜爱。
而雅致清新的青花瓷更被视为陶瓷品系中的翘楚。
它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青花工艺的两大要素(使用钴料和釉下彩绘)在唐代就已具备。
元代奠定了青花瓷的主流地位,彩绘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此形成。
明宣德时期是青花瓷的黄金时期,以色泽浓艳、器形丰富、纹饰优美而著称。
正如清人朱琰的《陶说》里所云:“故论青花,以宣窑为最。
”宣德青花瓷的辉煌为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做好了铺垫。
宣德青花瓷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色,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宣德青花瓷的造型之美宣德青花瓷造型丰富,大小皆备,从精巧的鸟食罐到落地的大缸,均有烧制。
其造型特点是简约实用、规整雅致,充满自然韵味。
几何式形体极为少见,当与明成祖的喜好、社会风气关系密切——重简朴而不重奢华。
1.仿生意蕴美仿生设计是人类以自然界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设计,是在对自然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人类等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对产品形态的突破与创新。
从远古时期的人面纹到种类繁多的动物纹,从新石器时代的鱼形纹到唐宋时期的植物纹,都说明仿生设计已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创作者往往采用仿生的造型手法,从自然界中选取最生动、优美的形体,使之与陶瓷器型融合,突破仿生手法整体写实的局限,通过高度的概括提炼,将形象性与抽象性结合,从而达到神似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物我合一”的审美观,人们总喜欢模仿身边的动植物,即“象形取意”。
如,宣德时期以鲑鱼形态作为青花瓷造型的青花瓷凤纹鲑鱼,并进行了抽象化处理,传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2.造型典雅美宣德时期青花烧制不仅数量巨大,而且造型品类丰富,有盘、碗、罐、碟、瓶、盆等。
该时期的青花瓷器普遍具有匀称秀美、轻盈俏丽、端庄规整的特点。
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特点有什么

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特点有什么首先,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瓷胎坚实。
它采用高温烧制而成,具有坚硬、致密、均匀的质地,使得瓷器具有很高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这使得宣德青花瓷的保存状况较好,许多作品至今仍可见到完整而完美的瓷器。
其次,宣德青花瓷的釉色优美。
它的青花釉色具有独特的韵味,蓝色浓郁而含蓄,晶莹剔透,给人以高雅、清新的美感。
釉色均匀平滑,色彩层次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它的青花瓷器与唐宋时期的瓷器相比,更加鲜艳明亮,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第三,宣德青花瓷的纹饰独特。
它的纹饰主题丰富多样,从花卉、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中汲取灵感。
它的纹饰创意独特,线条流畅而动感十足,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纹饰的处理细腻精巧,富有层次感,能够给观者带来艺术的享受。
第四,宣德青花瓷的绘画技艺出色。
它的绘画技法精湛,通过运用透视、明暗、渐变等技巧,使图案色彩更加鲜明和富有立体感。
它采用了大胆而自由的笔触,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和层次,使人不禁为其精湛的技艺而赞叹。
第五,宣德青花瓷的器型独特。
它的器型多样,包括瓶、碗、盘、壶等。
它的器型造型独特,追求自然、流畅的曲线,注重整体的流线感和比例的协调。
器型的设计独特而富有美感,使得宣德青花瓷在艺术价值上更加突出。
最后,宣德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精细。
它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多次搞制,从原料的选择、瓷胎的制作、层层上釉、釉下绘画等等,都需要非常繁琐的工艺来完成。
这种精细的工艺使得宣德青花瓷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顶峰之作。
总的来说,大明宣德青花瓷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出色的技术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巅峰之作。
它的坚实的瓷胎、优美的釉色、独特的纹饰、出色的绘画技艺、独特的器型以及精细的制作工艺,使得宣德青花瓷在世界瓷器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瓷器中的经典杰作。
明代陶瓷工艺(3篇)

第1篇一、引言陶瓷艺术是我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陶瓷工艺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在造型、装饰、烧制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本文将围绕明代陶瓷工艺的特点、成就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二、明代陶瓷工艺的特点1. 造型多样明代陶瓷工艺在造型上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从日用器皿到陈设品,从实用器到艺术欣赏品,各类陶瓷器物琳琅满目。
如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宣德时期的红釉瓷、成化时期的斗彩瓷等,都展现了明代陶瓷工艺在造型上的丰富性。
2. 装饰精美明代陶瓷工艺在装饰上注重精细、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装饰手法多样,包括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釉上彩等。
其中,青花瓷以其蓝白相间的图案,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
3. 烧制技术精湛明代陶瓷工艺在烧制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景德镇窑的烧制技术,使得瓷器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明代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烧制工艺,如釉里红、斗彩等。
4. 地域特色鲜明明代陶瓷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如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福建德化的白瓷、广东潮州的彩瓷等,各具特色,形成了我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风貌。
三、明代陶瓷工艺的成就1. 青花瓷的巅峰之作明代青花瓷是我国陶瓷艺术的瑰宝。
永乐、宣德、成化三朝的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典雅的造型、丰富的图案,成为青花瓷的巅峰之作。
其中,宣德青花瓷被誉为“瓷中之王”。
2. 红釉瓷的崛起明代红釉瓷在烧制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我国陶瓷工艺的又一亮点。
其中,成化红釉瓷以其色泽艳丽、造型典雅而著称。
3. 斗彩瓷的创新斗彩瓷是明代陶瓷工艺的创新之作。
成化时期的斗彩瓷,以其色彩斑斓、层次分明、造型精美而闻名于世。
4. 粉彩瓷的诞生粉彩瓷是明代陶瓷工艺的重要成就之一。
康熙时期的粉彩瓷,以其细腻的画风、丰富的色彩、精湛的工艺而备受赞誉。
四、明代陶瓷工艺的影响1. 文化传承明代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宣德五彩瓷器鉴定特点

宣德五彩瓷器鉴定特点
宣德五彩瓷器是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所制造的彩绘瓷器,具有以下鉴定特点:
1. 瓷器胎质:宣德五彩瓷器采用的是细腻均匀的胎质,触感光滑。
胎质细腻是区别于其他瓷器的重要特点之一。
2. 釉色:宣德五彩瓷器的釉色鲜艳明亮,釉面光润。
釉色通常以黄、绿、蓝、紫、红为主,色彩饱满,且色彩层次丰富。
3. 绘画技法:宣德五彩瓷器的绘画技法精湛,常用绘画技法有勾画线条、点彩、斑斓等。
绘画图案精细入微,纹饰多样化,常见的有花卉、人物、山水等图案,形象真实而生动。
4. 品质审美:宣德五彩瓷器注重整体的品质审美,器型优雅端庄,器身匀称稳定。
细节处理精细,线条流畅,形成一种和谐的艺术感。
5. 文字款识:宣德五彩瓷器上常见有宣德年款的字样,有的还有“宣德年制”等款识,这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依据。
中国陶瓷发展史范文

中国陶瓷发展史范文中国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8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开始制作陶器,从简单的器皿到精致的彩绘陶器逐渐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陶瓷的制作技术逐步发展,并逐渐成为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艺术品。
古陶瓷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220年)中国的古陶瓷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原始阶段和中期阶段。
原始阶段,人们开始制作简单的陶器,如黑陶和红陶。
中期阶段,中国的陶瓷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器上的彩绘陶器和明显的地方风格。
这个阶段的典型陶器是彩陶和低温灰陶。
两汉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两汉时期,陶瓷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制作了大量美丽的陶瓷器。
这个时期的陶瓷风格主要包括董氏陶、商代和西汉风格。
这些陶器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如香炉和祭器。
此外,陶瓷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壁画和石刻,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陶瓷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陶瓷工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唐代骨董和五代时期的陶瓷以勃艮第红釉为主。
五代时期的窑炉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远销海外,应用广泛。
宋代时期,青瓷和哥窑陶瓷是该时期的典型代表。
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644年)在元明时期,陶瓷工艺出现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元代的主要陶瓷是瓷棋子和仿仿古青瓷,明朝时期,民窑贡品和官窑成为中国陶瓷的重要类型。
明代的宣德炉和景德镇瓷器被誉为中国陶瓷的顶峰之作。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代的陶瓷工艺借鉴了明代的传统,但也有一些新的发展。
这个时期,景德镇的制瓷业盛行,瓷器器型丰富多样,釉色优美。
著名的瓷器类型有粉彩瓷、洒蓝瓷和宫廷陶瓷。
现代陶瓷时期(20世纪至今)近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陶瓷以创新和实验为主,推动了陶瓷工艺的前进。
蚕纸瓷、五彩琉璃瓦和艺术陶瓷等新型陶瓷制作也开始出现。
宣德洒蓝釉特征与鉴定技巧方法

宣德洒蓝釉特征与鉴定技巧方法宣德洒蓝釉是中国明代宣德年间的一种重要瓷器釉色,特点是釉色呈现出一种深蓝或青花的特殊色调,通常被认为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之一。
在考古界和收藏界,宣德洒蓝釉因其独特的特征和艺术价值而备受重视。
本文将从宣德洒蓝釉的特征和鉴定技巧两个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和鉴定方法的深入研究,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详尽的了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宣德洒蓝釉的历史和地位。
宣德年间是明代中期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巅峰,宣德五彩瓷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色彩成为了当时的瓷器代表之一。
而宣德洒蓝釉则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其釉色以深邃的蓝色为主,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辨识度。
在中国瓷器史上,宣德洒蓝釉以其绝无仅有的特色成为了瓷器收藏界中备受追捧的藏品之一。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宣德洒蓝釉的制作工艺。
宣德洒蓝釉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胎土准备、制胎、修坯、上釉、装饰、烧制等多个环节。
其中,上釉是决定釉色的关键环节。
宣德洒蓝釉的釉料主要采用氧化铁和氧化钴,经过烧制后呈现出深蓝色或青花色调,其釉色浓郁且富有层次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装饰方面,宣德洒蓝釉常常采用青花绘画或刻画龙凤、花卉、人物等纹饰,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探讨宣德洒蓝釉的鉴定技巧。
鉴定一件宣德洒蓝釉瓷器的真伪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釉色、胎土、制作工艺、装饰纹饰等。
首先,可以通过观察釉色的深浅和质地来初步判断,真品宣德洒蓝釉通常釉色较为均匀、浓烈而富有光泽,假冒品的釉色往往显得普通和单薄。
其次,可以通过观察瓷器的胎土来鉴别真伪,宣德洒蓝釉通常选用细腻的胎土,胎质细密均匀,滋润细腻,而假冒品的胎土通常显示出明显的不符合特点。
此外,制作工艺也是鉴定宣德洒蓝釉真伪的重要标准。
真品宣德洒蓝釉瓷器通常制作工艺精湛,器型规整,胎体均匀,釉色均匀细腻,装饰工艺精细,线条流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说来,红、 蓝釉器多有塌陷现象, 清代仿品薄胎的,小 凹过甚,厚胎无此现 象,较之宣德平整。
塌 底 现 象
宣德蓝釉器以素面为多,但亦 有浅刻暗花装饰,以龙纹为常见。
宣德朝亦有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白花的品种, 以折枝花及莲池鱼藻图为主,少见 龙纹,其白花部分是用堆泥法形成 的,有立体感。这里也有两种处理 方法,一是在花、叶或鱼身部位浅 划茎、鳞,另外一种则在白花部位 不加刻划。
备注
宣德仿哥釉的器物,故宫博 物院及上海博物馆都无收藏,台 湾故宫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 楷书青花款的仿哥釉盘和碗,但 对其的真伪亦有争议。不过,清 仿宣德器物都是有真品做样的, 因此相信宣德应该是有仿哥釉器 的。
孔雀绿釉
孔雀绿釉最早见于宋 代磁州窑器上,至明代宣 德时期,景德镇才开始于 瓷器上烧造单一的孔雀绿 釉。其色美如孔雀之尾羽, 极为艳丽。
仿龙泉釉
宣德仿龙泉釉瓷,亦称 “冬青釉”,冬青釉在永乐 朝已有烧制,宣德继承下来, 传世品中,多数无桔皮纹。 但是近来从景德镇出土的碎 片中,则发现仿龙泉釉亦有 桔皮纹的。
和永乐相比,宣德 仿龙泉釉瓷釉质莹润无 气泡,釉色有深有浅, 深的青翠。玻璃质感较 强,浅者犹如新鲜之青 豆色,十分雅静。
宣 德 龙 泉 窑 三 足 炉
仿龙泉釉的特征
一般的胎稍厚,无薄胎器。 器型为花式碗、盘和菱口小碟 等器物。 多数为素面无纹,少数有暗花 装饰。题材有缠枝莲和缠枝灵芝, 菱花盘则通身刻划出花瓣形。
器物一般为里、外及底足均施 龙泉釉。
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青花 款。盘、碗之款字均施于外底龙泉 釉之下。菱口小碟之款字则书于碟 内底龙泉釉之下。
由于高温铜红釉烧成困 难,宣德釉里红器后代仿品 都不很成功,但清代雍正却 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雍正仿 烧以三鱼、三果高足盘、碗 为多。其中一部分书“大明 宣德年制”仿款。
一般说来,宣德器鱼纹头较圆 而尾部肥大,雍正仿品则鱼头较尖 或尾部稍瘦。三果的画法也稍有不 同,三果为苹果、石榴及桃实,雍 正仿品的苹果画成二只果实在一起 的形状。在传世品中,可以确认的 宣德青花釉里红器极为罕见。
宣德红釉器的里 釉,有红白两种,白 釉的往往于器壁暗印 龙纹,因釉质肥厚, 而不够清晰。
器底也有两种,多数为白釉底, 或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六字楷 书青花款,款外青花双圈,有的双 圈并不规整,也有为双行楷书刻款, 多有阴文双圈。
有些器物的棱,往往露白胎而 成出筋,亦有描金装饰的品种。
蓝釉器
明代蓝釉又称“霁青”或 “祭蓝”,景德镇从元代开始已烧 制蓝釉瓷,但迄今未能确切辨识出 永乐蓝釉瓷。宣德朝由于有“大明 宣德年制”款的蓝釉器传世,因此 可以确认其存在,从明代典章制度 上来看,蓝釉与黄釉、白釉、红釉 都可派作祭祀之用。
和红釉器一样,有里外 均施蓝釉和仅器物外壁施蓝 釉,里壁为透明釉的两类, 白里的,口壁上常印行龙纹 饰,器里心浅刻三朵如意云 纹,线条圆滑浑厚,因为釉质 凝厚,纹饰多不清晰。
台阶形底,连续上凸,为宣德 时期独有,如海石榴瓶等。
斜坡式盘底,盘心微微下凹, 浅圈足,外墙内敛,里墙作斜坡状, 足脊处见棱角。
齐平足,如刀切一般。 实底高足,露胎光滑细润。 空心底高足。 卧足。 外墙内敛,内墙陡直 盘类因塌底而盘心成下凹状 明显。
卧足
安徽省博物馆藏宣德蓝釉白花盘
清康熙、雍正时期都有 仿宣德之蓝釉,常见的有敛 口和撇口的盘碗类。釉质不 及宣德真品肥厚润泽,桔皮 纹及气泡过于均匀,呈细小 密集状,足内白釉也过于平 净,均呈青色。
康 熙 蓝 釉
宣德白瓷
宣德白瓷和永乐一样,洁 白度很高,
有薄胎和稍厚胎两种,凡 是薄胎的亦属于半脱胎性质, 以盘、高足碗和小杯为多见, 厚胎以大盘、梅瓶、扁瓶、盖 盒、大碗等为多。
深色:黑红,犹如初凝之牛血, 釉质肥厚,内中气泡比较多。
略深之色:艳丽,釉质稍前略 薄,亦有小气泡,并伴有隐约显露 之细小血丝纹与小斑点。
浅淡之色:分外均净, 可与红宝石的晶莹相媲美。 粉红比桃花,称作“桃花 面”,唯此釉平滑无桔皮纹, 底足白釉泛青。
以上釉色均有不同程度 的桔皮纹。
宣德红釉器,凡较精 细规整的器物,其口沿处 都有自然形成的露出胎釉 本色的整齐的白釉,俗称 “灯草口”或“灯草边”, 红白分明。
其蓝釉色泽分为深浅不同 的色调。深色多泛黑,明亮如 宝石,浅色多泛白,不论深浅, 在盘、碗口沿都有“灯草口”, 除个别极整齐外,有的线条弯 曲,并不整齐,在边沿积釉处, 微泛黑褐色,釉质肥腴,显桔 皮纹。
圈足施釉到底,有的器 物甚至置于桌上看不见器足 的露胎处,不管红釉、蓝釉, 器底足皆为白釉,多数白净, 并有青花或暗刻两种款识, 有“大明宣德年制”,但不 见“宣德年制”四字款。
宣德红釉的器型以盘、 碗为多见,僧帽壶、梅瓶、 莲瓣纹卤壶、梨形小壶、香 炉、洗等则数量比较少,大 多无纹饰,仅少量有刻花暗 龙或莲瓣纹装饰。
僧 帽 壶
莲 瓣 纹 卤 壶
传世宣德红釉瓷, 一部分并无款字,一 部分有“大明宣德年 制”两行楷书青花款 或刻款。
刻 款
宣德红釉的釉色:
宣德红釉器的釉面与永乐不同, 可分为深、略深、浅、淡各色。
宣德釉面突出特点 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 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 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 釉面均很细润。
备注
器身与器足釉面色泽往往不一, 器足釉面有以下几种情况:
白色洁润有桔皮纹,呈乳汁状。 施釉不均,色泛浆白。于釉中隐隐显
出一片黄色,又似串烟色,温而少 亮,俗称“鱼肚白”或“黄溢子”。
青白色者,晶莹光亮,此现象 常见于器物底部,并较器身稍亮。
纹饰图案有花卉纹和 龙凤纹两大类:花卉纹题 材有:莲瓣、番莲花、牡 丹、菊花等;龙凤纹刻于 器壁时一般加缠枝莲,器 物的胫部刻云头纹。
凡是半脱胎的盘、碗类 器物,器壁薄而底稍厚,器 底并不透亮。
款式有青花和浅刻暗款 两种,青花款除中、小盘类 书于器物外底,其它琢器往 往书于器物口外沿。
年号款有“宣德年制” 和“大明宣德年制”两种, “宣德年制”四字的均刻 制,篆、楷均有,“大明 宣德年制”均为楷书,青 花题写或暗纹刻制。
浆胎开片者,呈牙黄色。
器身、器足棱角、转折处常有 呈翠青色或亮青色的积釉。
清仿宣德器物釉色青中泛白, 釉中气泡大小一致无层次,桔皮纹 过于工整,亦不自然。
其装饰一改永乐 的纤细风格,显得粗 重豪放,笔法苍劲, 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 状,为明清龙纹之最。
器足有八种形式
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 泛有火石斑。
孔雀绿釉和黄釉器一样, 有两种烧造方式,以素胎直接 挂釉烧制的器物,釉面易开片 剥落。宣德时期多在白釉器物 上罩釉烧成,故釉面不易剥落。
孔雀绿釉敷盖于青花器物 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 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
款识
宣德朝官窑的款识,比永 乐朝要多许多,而且随着各种 器物的形式不同,落款的地方 也各不相同,前人有“宣德款 识满器身”之说,就是指宣德 款并不限定在器物的底部,即 使盘、碗之类,也会随处落款。
此类仿龙泉釉制品,胎洁釉润, 制作精致,其价格高于同期龙泉瓷。 仿品以清康熙最佳 。
黄釉
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低温 釉黄釉在明代以宣德时最早烧 造成功,釉面肥厚,釉色娇嫩 而略深。(备注:黄釉器有两种 挂釉方法,一为在白釉器上复 罩黄釉,低温二次烧成。另一 种为在坯胎上直接挂釉。)
宣德黄釉器为二次烧 成,由于原白釉器上有桔 皮纹,挂黄釉烧制以后, 桔皮纹更加明显,釉面肥 厚,呈凹凸不平之状,底 足多为白釉。
明时期陶瓷 (6)
釉里红瓷 和
青花釉里红瓷
在传世实物中,宣德 釉里红瓷都是官窑器,以 三鱼高足碗及三果高足碗 稍多见,但传世数量亦极 有限,此外,尚有云龙纹 碗。
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 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即使像 少见的云龙纹碗的龙纹,虽然 先勾出轮廓线,但仍然以涂抹 法着彩,洪武朝盛行的那种细 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器,也不多 见。
宣德黄釉器特征
以盘类为多,盘壁较深,圈足 稍高,盘底心微凹,胎质稍厚。
以素面无纹为多,底书“大明 宣德年制”楷书青花款或刻款。
器物施黄釉到底,置于桌上不 见圈足露胎。
后世有将宣德白釉器加黄釉复 烧的,其鉴定方法主要看器底白釉 部位是否有复烧粘痕,同时视黄釉 之下是否有划痕。
清仿品亦以盘为多,但盘身不 深,圈足稍矮,盘底平直,泛银光 显著。
宣德楷书款的“德”字,沿 用汉碑中的古体,没有心上的 一横。
传世品中,四字篆书款多数 是仿品,至于六字篆书款更加 不足相信。
宣德款的书写,浑 厚而拙朴,后仿者笔画 呆板,清康熙仿款,其 “大”、“年”、“制” 往往与康熙款几个字相 似。
宣德瓷的鉴定要点
宣德器物造型总的 特点是凝重浑厚,同时 有许多外来色彩风格的 器物,器型品种之多居 明之冠。
洒蓝
洒蓝在清代又称“吹青”、“雪 花蓝”、“青金蓝釉”,其工艺方法 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 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 的斑片,所余的白釉仿佛飘落的雪花 隐露于蓝釉之中,经釉下的暗云龙纹 装饰衬托,其姿态美不胜收,此类品 种极为稀少,传世品仅仅四件。
清 洒 蓝 天球瓶
洒蓝工艺明代只 在宣德朝出现过,明代 其他朝都没有洒蓝器的 烧制。清代到康熙朝才 恢复生产工艺。
仿哥釉
宣德仿哥釉器物釉面光洁度不 高,略有油腻感,也有桔皮纹。其 釉色分淡青或灰白,都有开纹片, 但纹路微微闪黑闪红,没有哥釉的 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的效果。
仿哥釉的器物有鸡心碗、菊瓣 碗,都书青花宣德年款。
鉴定明代仿哥釉器物要注意
凡是釉面呈暗淡油光,有桔皮 纹的器物,多为宣德时所制。光泽 极强的,为成化时所制。嘉靖、万 历时期亦有烧造,釉面光亮,纹片 大小皆有,但是器型多不规整。清 雍正、乾隆以至清末都曾经大量仿 制,均带有本时期的时代特色。
红釉瓷
宣德时期的高温 铜红釉,在永乐红釉 的烧造基础上有所发 展,是明代红釉烧制 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