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图文稿
自然辩证法论文参考资料

资料图:意念控制模式示意图科幻大片《阿凡达》的现实投影BCI:可能改变未来战争面貌的“脑-机”接口技术2009年,科幻电影《阿凡达》在全球上映。
影片中,人类为获取潘多拉星球的资源,启动了阿凡达计划,用人类与纳美人的DNA混血,培养出身高近3米的“阿凡达”,以方便在潘多拉星球生存及开采矿产。
受伤的退役军人杰克同意接受实验并派遣自己的阿凡达来到天堂般的潘多拉星球,杰克靠意念远程控制其替身在潘多拉星球作战。
对上述故事片段,倘若从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视角来看,影片中出现的用意念控制“战士”作战,似乎折射出了未来战争的某种图景。
其实,影片中用意念控制作战的思想,一直没有游离出美国军方的视野。
从2004年开始,美国国防部DARPA就已投入巨资,在杜克大学的神经工程中心等全美6个实验室中展开了“思维控制机器人”的相关研究。
尽管距离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尚早,但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
2008年,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科学家已能让一只猕猴在跑步机上直立行走,并从植入猕猴脑部的电极获取神经信号,通过互联网将这些信号连同视频一起发给日本的实验室,最终美国猕猴成功地“用意念控制”日本实验室里的机器人做出了相同的动作。
英国《卫报》2010年1月31日也报道称,美国军方早就对《阿凡达》影片中出现的BCI技术展开了研究,并打算在未来打造出电影中的巨型“机械战士”,让士兵用意念远程操纵他们的“阿凡达”替身在战场上作战。
美国国防部前副部长、军控和裁军总署前主任弗莱德·查尔斯·伊克莱,更是在其新著《国家的自我毁灭》中,对未来BCI技术的军事应用前景给予了高度关注。
他提到,“目前已有数百个试图将人脑同计算机相结合的独立的研究计划。
刚开始,这些研究得到的资助很少,有些只是玩玩概念游戏而已。
但近期对人脑与电脑相结合的研究项目——BCI技术,得到了重视,在美国和欧洲的大学里,这类项目的数量成倍地增长。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对人脑研究的发展进程加以关注。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题目: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教师:杨莉,展,关键字:人;自然;关系;和谐发展正文1.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人类从远古发展至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十分关注。
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做过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说过:“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恩格斯也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学会改变自然界的状况而发展的。
”[2]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随着每一新的进步又扩大了人的眼界。
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的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
”[3]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后,科学开始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哲学的形式出现。
伴随着中古时代思了。
14-15路。
分;(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他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也是各种作用过程的集合体。
一切自然事物,小到原子、基本粒子,大到银河系、总星系,复杂到人、生物圈以至于社会圈,都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
自然界通过这些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的功能和特性。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二 〇 一 二 年 十 二 月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学校代码: 10128 学 号:***********论文题目:核能源与材料学 学生姓名: 学 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 业:材料工程 任课教师:摘要随着人类的飞速发展,而发展一直得益于化石能源的广泛投入,以至于当前人类面临着化石能源枯竭的现状。
核能源却能恰到好处的满足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
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低,同时核能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
但是,核反应的控制必须依赖于材料学科技术的支撑。
本文重点讨论了材料科学在核工业的有关领域的应用,同时还介绍了核能源与材料的主要议题和有关技术进展。
关键词:核能源;材料学;核应用AbstractWith the skyrocketing development of humanity,however,the vast majority of that demand will be met by so much fossil energy that man is faced with the depleted of current fossil energy. Moreover, nuclear energy right meet men`s demand of energy. Nuclear energy not only lower the cost of electricity but alse can produce powerful energy. However,The control of nuclear reactions must rely on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 in some fields related to nuclear energy. Besids,the main topic and related technical progress of materials and nuclear energy are alse introduced.Keywords:fossil energy;materials science;fossil application核能源与材料学一绪论核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它不仅能取代现有能源在社会生活的作用,造福于人类,并且与传统能源及其他新型能源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姓名:学号:任课教师:完成时间:2016年 4 月 5 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摘要: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并最终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基础1.引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然界整体的最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它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唯物而又辩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和人类历史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各种自然观有着根本的区别。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分别将其称为“新的自然观”、“真正合理的自然观”、排除了“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等等。
其次,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它以自然界的整体为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形态、过程和规律为自己独特的理论任务,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为自己坚固的科学基础,以众多独特的概念、范畴和规律为自己的理论内容。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辩证推理的方法,试图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
首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自然资源,而环境保护则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
没有经济的发展,就很难保护环境。
然而,环境的破坏也将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需要协调和平衡。
其次,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保护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改善健康状况等,这些都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例如,投资于清洁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将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环境保护也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矛盾与冲突。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压力往往导致环境的损坏和污染。
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一些企业会忽视环境问题,过度开采资源,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却会对环境和人民的健康造成长期的损害。
因此,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需要寻找一种平衡点,既要追求经济的增长,又要保护环境。
要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制定,确保企业遵守环境保护的规定。
其次,推动科研和创新,发展清洁技术和绿色产业,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鼓励企业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此外,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使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另外,国际合作也是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各国可以通过共同制定环境保护的标准和准则,共享环境保护的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浙江农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作业题目浅析如何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班级环资研学号姓名得分浅析怎样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严格遵守以人为本原则建设生态文明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更复杂、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的内涵反映在完善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上。
人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本着以人为本的内在需求不仅可以促进生态和谐,还是紧跟可持续发展步伐的重要表现。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具体形式的人、承担者、关键点等进行科学全面的把握,应着重强调以人为本的公正性、公平性、适应范围和限度,同时也应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实践可操作性。
关键词:建设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与人和其他生态因素分不开的。
人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去应对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接下来,本文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展开个人观点。
一、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不要应认为本、应不应该以人为本,这是我们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点和整体运行机制的关键点。
生态文明建设与以人为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就是要维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们既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要处理好自然界中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
只有以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
另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首先需要解决日常的衣、食、住以及其他方面,人们进行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1],实际上就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有其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内在价值,也有其工具性价值,即对人与自然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满足。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同名16043)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同名16043)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浅谈科学与技术院系:专业:年级:学生姓名:学号:其后的15年间,其他的发现补充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最后在1887和1888年,一项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即无线电信号的载频电磁波的检测与显示,最终由柏林亥姆霍兹实验室的赫兹解决了。
无论是麦克斯韦还是赫兹的科学研究,都没有实际目标,也都没有想到他们的研究工作的效用。
然而他们的理论被一位聪明的技术人员马可尼紧紧抓住,承接他们的电磁波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和电话,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马可尼既是实际意义上又是法律意义上的无线电通信的发明家。
如今这项发明在许多领域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例如,当今人们都有手机,随时随地的进行通信,还有《手机》的电视和电影。
2、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
2.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
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古代天文学和古代力学就是在古代农牧业和建筑、航海等需要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一般地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
那时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技术的进步,再促进科学的发展。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而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这种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
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
例如,无线电技术就是麦克斯威电磁场理论预言被证实后,才发展起来的。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工业生产和技术的长足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熟悉的范围。
一些研究甚至一时还看不出,能否直接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景。
科学的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途径。
自然辩证法论文.打印

从李森科事件谈科学与民主的关系摘要:人们总是在不断的教训中得到教益,但是如果这种教训一旦被强权维护和支持,那么在人类社会科学将会从此一蹶不振、停滞不前,甚至是失去科学。
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只在人们具有信仰自由的时候才能繁荣起来。
基于外界的命令而被迫去遵从的信仰并不是什么信仰,基于这种假信仰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必然会由于瘫痪而导致灭亡,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科学没有健康生长的基础。
科学以民主为前提,民主能推动科学的进步。
关键词:李森科学说自然科学生物学苏联科学与民主正文:20世纪30年代,正是遗传学迅猛发展之际,而苏联却在最高领导人的支持下其生物科学与自然科学乱成一团,出现了一段历时30年的反对并扼杀遗传学的伪科学案。
以李森科为代表的所谓“米丘林遗传学派”,统治了苏联农业科学、生物遗传学等领域。
由于得到斯大林、赫鲁晓夫等政治领导人的支持,李森科在苏联科学界横行了30年时间。
李森科之流把摩尔根遗传学斥责为资产阶级的、唯心的、反动的伪科学,严重破坏了学术民主,扭曲了科学界的学术气氛。
他们残酷迫害众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其中著名的植物遗传学家瓦维洛夫冤死在狱中,使得苏联的遗传学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李森科的学说[1]认为遗传不仅是称为基因的特殊物质的作用,而且是与细胞或体内所有的物质都有关系。
根据他的说法,由于环境的变化,生物体的原来代谢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生物就大都要死亡,但也有一部分生物由于新陈代谢发生了变化而从其他生物体中分离了出来。
因而生物的遗传性既是保守的,但普通身体某一部分的新陈代谢变化影响到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时,这种代谢变化就会遗传下去。
如果承认这种法则,就可以人为地控制遗传性。
此外李森科还提出过进化乃是一个物种飞跃地变成另一物种的过程的理论。
这种学说严重破坏了学术民主,扭曲了科学界的学术气氛。
李森科在其父亲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即在种植前使种子湿润和冷冻,以加速其生长。
李森科夸大自己的发现是解决霜冻威胁的灵丹妙药,为此,乌克兰农业部决定在敖德萨植物育种遗传研究所里,设立专门研究春化作用的部门,并任命李森科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论文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徐晨晖[摘要]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相一致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坚持和发展的辩证法。
它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三个层次。
科学技术哲学从自然辩证法演化而来,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只有正确看待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区别;联系目前国内理论界出现的片面强调自然科学而忽视社会科学,片面强调“应用研究”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片面强调“和谐”而回避矛盾、否认“斗争”以至否认辩证法,甚至以“科学技术哲学”取代“自然辩证法”等现象,在本质上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其不利,必须予以纠正。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两者有何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相一致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坚持和发展的辩证法。
从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看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辩证法”——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辩证法”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其原意是指通过揭示和克服对方论辩中的矛盾而求得真理的方法,以后逐步演变成通过分析事物内在矛盾的变化和发展,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方法。
“辩证法”在整个哲学史上主要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这三种形态的辩证法,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在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但其中的共同点,就是坚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也就是说,“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古代朴素辩证法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共同特征,只是辩证法的其它两种形态不能把这一特征贯彻彻底而已。
(二)“自然辩证法”——关于整个现实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从属于马克思哲学体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学科,是研究自然界及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开放、发展的学科,其内容和体系在对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刻总结和反思中丰富和发展。
其意义有:(1)中介作用: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与一般哲学的桥梁,给自然科学技术提供哲学营养,也给哲学提供自然科学技术养分,通过自身建立起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和人生观,能够让我们对自然界、科学技术、及社会关系由一个全面的认识;(2)接受好的哲学指导是科研工作的必然选择;(3)总之自然辩证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认识和把握自然界成果基础上的一门哲学学科,这种哲学的抽象中包含了科学的具体,科学的东西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反过来对科学的指导作用是很必然的,科学工作者要在科学实践中养成自觉运用好的哲学去指导自己实际科研的自觉性,当一个科学工作者有了自觉的哲学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哲学思维习惯时,科研工作就事半功倍了。
因为哲学能帮助他沿用整个人类的经验,这些经验只能靠哲学才能汇集起来和发挥作用。
(三)“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
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关于科学技术和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研究科学,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关系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
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时代任务也在发生着变化,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视角和使命也会有所不同,现在的自然辩证法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而是成为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包括科学技术)的总称,它的研究对象也开始涉及到自然界、科学、技术、人类、社会等一系列领域。
1990 年,国务院委员会正式发文,将自然辩证法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从形式上对范式转换予以肯定,进而使科学技术哲学等相关学科获得了繁荣的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有何联系?自然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总看法。
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于自然界和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在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中,哲学家认为处于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着的,这种认知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仅仅是哲学家们的一个想法。
到了近代以后,自然科学无论是在微观上,还是在宏观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新物理学、化学的诞生、望远镜、显微镜的发明等都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但是这个时代的自然观也有其局限性,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这是一种机械唯物史观。
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达尔文、拉瓦锡等科学家通过科学实践证明了自然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当然,人们对于自然界奥秘的探索和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于宇宙和生命的秘密也在不断的解开,原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发生变化。
科学技术方法是将近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实践作为研究的依据,按照实践和认识的需要对其进行选择或者舍弃,它的一般发展变化趋势主要受科学实践和认识的制约。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的理论体系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以及其内在联系。
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理论体系并非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在科学技术新成果中逐渐总结和归纳出来的。
四、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有何区别?虽然,科学技术哲学是由自然辩证法命名而来的,但是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概念上来讲它是由恩格斯对自然学科最新成果的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自然哲学理论。
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对自然界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科学技术以及其发展中的哲学辩证问题进行探究,同时还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而自然辨证法则主要包括对人和社会生活的观察以及对人的生存方式、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探索,体现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人文文化。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都是由明显的区别的。
一方面,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包括社会、思维、以及自然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而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则要小的多,它仅仅是人们对自然、自然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只适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和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另一方面,两者的基本内涵不同。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辩证法,主要是关于人类对于自然、社会、思维等方面一般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改造世界的方法;而科学技术哲学则是一种哲学,它主要包括价值论、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人类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统一的整体。
五、从自然辩证法看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VS科技哲学视角下看自然辩证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科学技术不仅作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具有主导作用,同时对其他要素也起着渗透作用,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已融合、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从而促进了生产力要素的全面飞跃,推动了生产力系统的发展。
当代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
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
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学科,不仅对于整个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发展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在理论价值上,不仅为科学的世界观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提供具体的理论论证。
六、总结总之,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由于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同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需要。
[参考文献][1]郝立忠.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题——兼论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之别[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28(3): 50-54. [2]朱晓娜. 基于自然辩证法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哲学解读[J]. 文学教育:中, 2012 (4): 61-61.[3]蔡欣伶. 自然辩证法视域下的科学技术哲学[J]. 电子测试, 2013, 18: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