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阅读指南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 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朝花夕拾:朝花,早晨盛开的鲜花; 夕拾,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 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 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比喻重拾往事,旧 事重提。
基本的阅读方法:
一、先读前言(阅读指南)、后记和目 录。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三、做读书笔记。 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读书笔记要点:
•1 •2 •3 •4 •5
.概括大意 .划出关键字词 .品味语言(批注\摘抄等) .挖掘寓意 .读书心得
《朝花夕拾》阅读计划
第五周:阅读小引+阅读第1、2篇 第六周:阅读第3、4、5篇 第七周:阅读第6、7、8篇 第八周:阅读第9、10篇 第九周:阅读交流,总结
现在,就开始你愉快的阅读之旅吧!
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
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
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 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 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 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 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 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 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 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 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 〈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目录
• • • • • • •
小引 狗· 猫· 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

【名著】《朝花夕拾》

【名著】《朝花夕拾》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鲁迅 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 向。” 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 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
(三)鲁迅生平
1.幸福童年
1881-1892年,“那时我算得上是一个小少爷”(鲁迅)
2.家庭变故、家道中落
①1893年,祖父周介孚科举舞弊,斩监候(8年) ②1896年,父亲周伯宜肺痨病故
主要情节有:①阿长名称的由来。②切切察察的毛病。③睡相不好,在床上 摆成一个“大”字。④令人烦恼的规矩。⑤讲长毛的故事。⑥给我买《山海经》。 ◆【人物形象】长妈妈: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热心帮助孩子。
◆【主题解析】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阿长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事实。
【国学】(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忆鲁迅,重温经典话树人
——品读鲁迅《朝花夕拾》
【故事复述】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 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 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 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 向《新序•杂事》)
◆【形象分析】猫:指散布“流言”、 “尽情折磨”弱 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和猫相 似的人
◆【主题解析】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 的人,对弱小者要同情,对暴虐者要憎恨并要抗争。
2.《阿长与〈山海经〉》
◆【故事梗概】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 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到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 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四)鲁迅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阅读方法和收获

《朝花夕拾》阅读方法和收获

《朝花夕拾》阅读方法和收获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的十篇散文。

以下是一些阅读《朝花夕拾》的方法和可能的收获:
阅读方法:
1. 了解背景:在阅读《朝花夕拾》之前,了解鲁迅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2. 注重文本分析:仔细阅读文本,注意鲁迅在散文中运用的语言、比喻、象征等手法,分析这些手法如何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

3. 把握主题:《朝花夕拾》中的每篇散文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如童年回忆、家庭琐事、社会现象等。

在阅读时,注意把握每篇散文的主题,理解鲁迅通过这些主题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 思考鲁迅的立场和态度:鲁迅在散文中常常表达自己对某些社会现象和人物的看法和态度。

在阅读时,思考鲁迅的立场和态度,以及这些立场和态度如何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收获:
1. 文学欣赏:《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具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可以欣赏到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语言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 历史认识:《朝花夕拾》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如封建礼教、家庭伦理、妇女地位等。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3. 思想启示:鲁迅在散文中表达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观点,如反封建、反传统、提倡民主和科学等。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当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可以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4. 情感体验:《朝花夕拾》中充满了鲁迅对童年、家庭、亲友的深情回忆和思念之情。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可以感受到鲁迅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文关怀,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力。

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阅读指导

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阅读指导

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阅读指导(一)全书导航《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晚年创作的唯一的回忆性散文集,是了解研究鲁迅早年生活、思想与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书籍。

1926年「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因创作《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声讨反动政府的卑劣行径而遭到迫害,不得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926 年 9 月,鲁迅南下厦门大学教书,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里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散文。

这些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五篇散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连续发表在《莽原》杂志上。

1927年,鲁迅在广州进行修订,并添加了小引与后记,改名为《朝花夕拾》。

这些散文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七篇,均回忆童年生活;《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三篇,属怀念性文章。

十篇散文,追忆了那些无法忘怀的人物或事件,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与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无情抨击。

全书文笔深沉隽永,颇受读者青睐。

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文章,一直被视为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经典。

(二)作者名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17 岁离开家乡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 年东渡日本深造,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

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28 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后主编《萌芽》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0 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 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学习《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认识《朝花夕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第二课时:概述《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故事脉络。

3. 第三课时: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品主题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学习《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教学重点:欣赏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

5. 第五课时: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学习心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概述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4. 读书笔记法:鼓励学生做阅读笔记,提高阅读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鲁迅及《朝花夕拾》的了解程度。

2. 阅读测试:检测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3. 读书笔记: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心得体会。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或改编教材。

2. 参考书目:有关鲁迅及《朝花夕拾》的研究资料。

3. 网络资源:鲁迅纪念馆、文学作品集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进程设计第六课时:深入了解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1. 教师通过PPT展示鲁迅的生平简介,重点介绍鲁迅的主要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2. 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原著,了解鲁迅的生平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

第七课时:探究《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六个,分别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 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 师(寿镜吾),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
1. 长妈妈——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是鲁迅儿时的保 姆。
她虽然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 爱,她质朴、率真,对孩子充满关心和爱护,是令作者永生难 忘的劳动妇女形象。
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 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 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 的作家”。
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 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 《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整体感知
《朝花夕拾》:清除与经典的隔膜/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
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 革命前不满社会黑暗而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 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 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精读细研
《朝花夕拾》:清除与经典的隔膜/
知识备查
《朝花夕拾》:清除与经典的隔膜/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 求学的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 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 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每一篇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 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从主题思想上看,《朝花夕拾》 中的作品大致有如下两种分类:
整体感知
《朝花夕拾》:清除与经典的隔膜/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3单元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3单元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较深入的探究文本内涵。

3.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注重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入思考。

4.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朝花夕拾》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名著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这幅对联是关于谁的呢?(出示课件2)上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一副挽联,悼念的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知识备查,了解名著1.走近作者(教师讲解,学生记录。

)预设:(出示课件4、5)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生平简介: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字豫才。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

1926年,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期间笔耕不辍。

1936年,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

同年10月病逝上海。

《朝花夕拾》的阅读策略

《朝花夕拾》的阅读策略

《朝花夕拾》的阅读策略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朝花夕拾》的阅读策略哈。

你想啊,读《朝花夕拾》就像走进了鲁迅先生的记忆花园。

那咱得悠着点,不能瞎闯。

首先呢,得有颗好奇的心,就像个小探险家似的,一点点去挖掘那些有趣的故事和人物。

别着急,慢慢走,一个一个故事去品。

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停下来琢磨琢磨,可别稀里糊涂就过去了。

就像鲁迅先生写的那些事儿,都有深意呢,得仔细咂摸咂摸。

还有啊,读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鲁迅先生身边的小伙伴,跟着他一起经历那些喜怒哀乐。

看到他小时候调皮捣蛋,就跟着乐一乐;看到他感慨人生,咱也跟着感叹感叹。

比如说,读到他写的那些童年趣事,像抓蟋蟀、摘果子啥的,咱就回忆回忆自己小时候有没有干过类似的事儿。

嘿,说不定还能找到共鸣呢!
然后呢,也可以把书里的一些描写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鲁迅先生写的那些场景、人物,说不定在咱身边也能找到影子。

这样一读,是不是感觉特别亲切呀。

读完了,也别着急放下书。

可以回味回味,想想鲁迅先生通过这些故事想告诉我们啥。

是对过去的怀念呀,还是对人生的思考呀。

哎呀呀,读《朝花夕拾》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咱得好好享受这个过程。

就像咱平时散步一样,慢悠悠地,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这不,读完了《朝花夕拾》,就像从鲁迅先生的记忆花园里走出来,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悟。

下次再翻开这本书,又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呢!这就是《朝花夕拾》的魅力呀,让人回味无穷,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

嘿嘿,大家快去试试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阅读指南
步骤一:阅读内容前的准备
(1)书名(篇名、作品标题)
为何阅读这本书?有何阅读动机?
从书名和封面设计想到什么?
想要从书上获得什么?
如果是我,怎么写这本书?
从封底文字介绍中获得哪些信息?
(2)翻看封底的介绍,了解内容概要与风格
(3)作者与作品风格
翻阅作者栏的介绍,了解作者写作风格与书籍的类别。

书的类别是文学类书籍还是非文学类书籍?文学类书籍注重感动与熏陶,非文学类书籍注重行动与印证。

是中文书写还是翻译著作?(牵扯到文化背景的考虑,作者所提供的见解是否是人性普遍的问题,还是文化情境的差异?)
(4)序言与目录
序言:有自序和他序两种写法。

自序常是作者叙述写作动机、本书构想、创作历程以及想表达的概念等。

他序是旁人从作者背景、专长、该书特色作推介或导读的文章。

可先看也可阅读全书后再看。

先看的好处是了解作者写作此书的用意,缺点是破坏了阅读探索的乐趣;也可以在全文阅读完后再看,以作为统整之用。

目录:了解本书的结构方式,是因果式大纲(从原因到结果的内文安排)?还是并列式大纲(每个章节独立共存,没有前因后果的关联)?阅读目录可以了解作者的思路历程,建构整体概念。

步骤二:阅读正文,与作品对话
(1)圈点勾画(四部分)
重点关键:勾画出主旨句、关键句。

佳句共鸣:勾画出感动或产生共鸣的语句。

不了解之处:勾画出不懂的地方(艰深语句或生涩词语),以便查找资料。

不认同的地方:勾画出与作者看法不相同的地方,进一步思考。

温馨提示:
可以用不同的记号。

重点处(*),佳句共鸣(○)、不了解(?)、不认同(×),等。

(2)批注:眉批、旁批等。

将随想的灵感与意见简单记在书上空白处。

(3)撰写读书笔记(读后的理解与感悟)
步骤三:统整与解读,与自己对话
(1)掌握要义(记忆层):运用圈点勾画的重点关键处联想
能否以自己的语言把这本书的内容简单讲出来?
将标题、目录化为问题,想想作者如何诠释每一单元。

串连书籍的目录、标题,寻找章节的关系、发展脉络,归纳、汇整,画出简明架构,掌握全文大意。

例如:记叙类
时: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或时间、季节。

地:场景、事件发生的地点。

人:人物有哪些?这些人物彼此的关系为何?
物:影响故事发展的线索。

事:情节怎样?故事中发生什么事?接着呢?结果如何?
(2)优点赏析(理解层):回味圈点勾画的佳句、共鸣、喜爱部分
阅读材料的特色、重点、精彩处、印象深刻处在哪里?哪里吸引你?为什么?
是不是有精彩的词语、句子?
还有其他哪些部分(例如写作技巧、作者背景、题材、风格)值得探讨的?
比较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作者有何独到之处?
可否要补充相关的资料作为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参考?例如作者曾写过哪些作品?风格如何?
作品的背景有何历史或文学资料可分享?对主题的意涵诠释有何帮助?
(3)厘清疑惑(理解层):探索刚刚不了解、不认同的部分
有哪些艰深词语或不懂的语句?
有哪些疑问需要厘清及不认同的观点?
还想到哪些问题要和大家讨论的?
(4)知识运用(思考层):阅读材料跟自己知识背景的融入
如果你是书中的人物,你会怎样处理这样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相关的经验或类似的经验?也许不是你的经验,或是听过、看过这样的例子?
(5)统整思考(思考层):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
阅读材料诠释的主题是什么?
有哪些启发的思维与观点的觉醒?
与自我原先的观点有何出入?如何修正、归纳、融入自我知识系统?可以产生哪些改变自我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