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工作-符号互动论
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

米德对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主要贡献主要体现
在对两个问题的成功回答
1.刺激是怎么成为符号的?
米德吸收行为主义心理பைடு நூலகம்特别是冯特的‛
平行论‛心理学的思想,把语言的产生归 结于互动,而且把语言的形成逻辑地分解 成三个层次:
姿态(gesture):一方的动作是另一方的刺 激来源。包括有声姿势与非有声姿势
三、布鲁默与库恩的论战
符号互动论一词为布鲁默最先开始启用,他与库恩
关于互动论观点的论战成为继米德之后互动论体 系发展的主旋律。他们都同样强调人类运用符号 的能力以及发展思维、确定意义和自我反省的能 力。 在对人类个性的结构与稳定性程度的看法上,却存 有很大的分歧: 库恩认为:“作为一种客体的人类,‘核心自我’的重 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社会化过程,人类掌握了 对自己较稳定的一套态度和意义。人们通过界定 自己的角色和限定被置入社会情景中的客体,使核 心自我塑造,并限制他们解释情景的方式。人类 个性是由此被建造起来的,且较为稳定,它使人类行 为具有持续性和可预期性。‛(特纳语)
5.意识、理念与自我互动,即当一个人思考时, 允许其在时间、地点上标明目标与事件,去 想像性地创造现象与其他抽象内涵; 6.符号论学者相信个体的过去事件与经验并 不总是必要的,尽管他或她的确受其影响,尤 其是个体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经历; 7.若欲理解、认知人类的各种举动,则需探析 个体隐含以及外显的行为。另外,明确其行 为意义也是非常必要的。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
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
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
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
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
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
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作出反应。
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
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一)威廉·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1842-1910)认为习惯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大作用,他研究了本能是怎样被习惯所取代的。
所谓习惯是指通过经验学习到的和被经验修正了的行为。
他认为习惯的基础是记忆,通过记忆人类可以将过去发生过的行为从心中唤起。
在记忆的基础上重复这一行为,这就意味着此种行为已不再是无目的的了,这时,本能便消失了。
因此,本能既可以改变又可以发展,也有很多会逐渐消失。
詹认为在人类的行为由以生物因素为基础转向以社会因素为基础的过程中,习惯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于“意识”的探讨中,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他们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的客体。
1.6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1.6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反过来指导实践。
•理论有多个维度,包括基础理论和操作理论或实务模式。
•本节我们重点来看影响家庭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五个主要的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结构功能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家庭压力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一是家庭系统理论。
•所谓系统,是指一些在界限内,彼此有互动的部分所组成的集合体。
•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
•20世纪60年代,家庭系统开始作为精神分析学的诊断与治疗用语,并于70年代逐渐被家庭社会学应用。
•家庭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庭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恢复家庭中各个子系统或家庭成员之间的均衡关系,使之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20世纪60年代,家庭系统开始作为精神分析学的诊断与治疗用语,并于70年代逐渐被家庭社会学应用。
•家庭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庭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恢复家庭中各个子系统或家庭成员之间的均衡关系,使之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社会工作者平克斯与米纳汉提出了“四个基本系统”的理论。
这四个系统是:改变媒介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系统理论对家庭社会工作来说,意味着开展工作需要调动家庭内外的各种资源 。
•举例美国社会学家 塔尔科特·帕森斯•二是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是结构功能理论的集大成者。
•结构功能理论主要探讨社会中系统与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依赖并整合在一起的,它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秩序和均衡。
•关于家庭,帕森斯认为,家庭的中心特点是均衡,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主要功能在于重新确立被外部世界打乱了的和谐均衡状态。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有很大的意义。
•家庭社会工作的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使那些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发挥其功能的家庭恢复其功能。
家庭社会学作业

1、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试用其中一种分析一个婚姻家庭问题。
(1)结构功能论。
家庭社会学中影响较大的流派。
它从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中研究家庭。
认为家庭是具有稳定性的社会组织,个人服从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前提.(2)冲突论.注重从冲突角度研究家庭。
认为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冲突是自然的,与其强调婚姻家庭关系中的秩序、平衡、一致或功能主义系统的存在和平衡,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冲突的规律和调解上。
(3)符号互动论。
一种受社会心理学影响较深的微观分析理论.认为家庭与社会、家庭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象征性的行为来沟通的;强调个人对家庭的顺应,强调家庭内部的协调;认为夫妻之间的行为决定整个家庭的命运.(4)社会交换论。
认为家庭关系或家庭行为是一种彼此交换的关系。
当一方表现出一种行为时,另一方则以相应行为作为互换。
掌握这种互换的度是协调家庭关系的关键.(5)发展论。
认为家庭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这就是家庭生命周期.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上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
(6)系统论。
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是更大的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个子系统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牵制,从而促成家庭系统有序运转,家庭的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7)社会支持理论。
把社会支持当作网络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帮助个人应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危机,增进个人健康和幸福。
它有四个主要取向:功能取向、结构取向、主观评价取向及互动取向。
以冲突论为例。
对家庭而言,适量的冲突可以起到“安全阀"的正功能.首先,大量的低激烈程度的小型家庭冲突可以释放紧张能量,避免激烈程度高的、破坏力强的冲突的发生,从而对家庭关系起到长期的维持作用。
其次,家庭冲突可以使冲突各方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情感和行为模式,从而加速彼此适应的过程,促进家庭成员的团结。
最后,家庭冲突可以尽快暴露出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成分,从而避免这些不合理成分积淀下来最终引起家庭破裂。
社会工作——符号互动论

社会工作——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又称象征互动论, 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 (G. H. Mead) 创立, 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
(1)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了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
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
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包括个体的动作和姿势等。
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
其主要观点具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
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个体的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⑤个体的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世界存在于互动之中。
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符号互动论

(2)“镜中我”概念的三个因素(阶段)
A.我们对我们的形象在他人面前的想象。
B.我们对别人就这一形象所作的判断或评价 的想象。
一的综合体。
主我也称作“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 的冲动,未经社会化的我。客我是经过社 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产生自我,主我与客我 的互动构成一个呈现于社会经验中的人。
(3)社会 A.形成。在米德看来,社会代表着不同个人之
间的有组织的互动或定型化的互动,是自我 与“他人”互动的产物。
C.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产生的某种自 我感觉,例如,自豪、屈辱等。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
(1)提出
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 在于分析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 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 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 应。
案例分析:面试中的应聘者印象管理
可从获得性、保护性和非言语印象管理三 方面对应聘者的印象管理行为予以分析。 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 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称作获得 性印象管理。应聘者的获得性印象管理行 为又可分为他人聚焦型和自我聚焦型两大 类。他人聚焦型印象管理策略一般将目标 指向于印象管理的接收者、评价者,如面 试中的招聘方,通过逢迎、讨好等行为来 获取人际间的彼此吸引。如:抬举他人、 意见遵从等。
B.内容。
社会的内容是由个人和集体互动构成的。这 种互动体现于各种各样的符号,因此社会实 际上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
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
(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
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
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
(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
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
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
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
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
第14章 符号互动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侯钧生版)课件

三、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
• 方法论原则核心:尊重经验世界的本来面目。 • 经验世界:人们日常所经历和所作的一切,包
括人们各种各样的活动。
• 布鲁默对两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批判
– 人们的社会行为必须要有他人的参与,一个人是无 法完成社会行为的。
• 人格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是凭借语言等符号媒介进行 交往而得以形成——社会行为符号的形成与功能—— 在社会行为发展的早期,某些手势、姿势开始被当作 特定行动的标志。逐渐地,它们具有了符号的意义, 人们通过它们进行交往。社会行为的符号逐渐发展起 来,并在完成这些行为过程中发挥功能:它使人们能 够预先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使人们能够期待将要 发生的互动过程,使人们能够在互动发生前调整各自 行为,使人们能够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结果等。
•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 进行表演,通常按照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 不完整时就要临时创作。
• 表演框架——人们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和社 会准则,是一系列的惯例和共同理解,是人们在 社会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
• 表演框架包括的要素: – 剧本期望;剧情;剧组;表演区域;假面具
• 表演框架要素之三:剧组
– 在表演某种剧情时进行合作的一些人。 – 处理好剧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因为,
演出的效果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表现;剧组成员 对于他们的幕剧、舞台演出技巧中的秘密都很 了解,彼此很熟悉,应该共同保守剧组的秘密。
• 表演框架要素之四:表演区域
– 前台是按固定方式进行表演、为观众规定的特定情 景的舞台部分。当人们扮演某种既定的社会角色时 通常会发现,一种特定的前台早已经设计好,只能 按规定去进行表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 为基础的
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 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
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 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1)心灵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和社会的形成 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 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2)语言是心灵和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 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他人和社会。 (3)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 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 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4)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 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行事。 (5)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 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 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6)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 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符号互动理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 称
外文名 称
研究对 象
提出者
代表人 物
符号互动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个人行为和活动 W.詹姆斯和G.H.米德 E.戈夫曼
•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派别
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 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1937年,他用这一术语指称美国许 多学者诸如米德、J·杜威、W·詹姆斯等人的著作中所隐含的“社会心理状 态”。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 学派,二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 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
方法特征
• 符号互动论者倾向于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 方法论,偏爱参与观察、人种史、不透明的被脉络化了 的互动片断或行为标本等方法,强调研究过程,而不是 研究固定的、静止的、结构的属性;必须研究真实的, 而不是通过运用设计或调查研究来构成人造情境。符号 互动论者不运用正式的数据搜集法和数据分析法,而代 之以概括性的和一般的方法论的指令,这些指令要求对 被调查的对象采取“尊重”态度。布鲁默曾声称,这种 研究需要或至少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 “考察”,调查者着重了解他想要研究的社会情境的第 一手资料。目的是把在其中生活的人们所理解、所适应 的世界照样描绘出来,主要用参加者的语言来表达。第 二阶段,即“检验”阶段。研究者集中注意环境中的 “分析因素”,这些因素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观察才可 能获得。对于多数符号互动论者说来,这一阶段在辨认、 描述和解释基本的社会过程如、整合、协商时已开始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
想
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
• 1、“镜中我”的定义
•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 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 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 的, 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 我’”。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现象学联系最 为密切,与逻辑实证主义、文化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 交换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民俗学方法论、 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 容性。
•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前提
•
——库利《人性与社会秩序》
• 2、“镜中我”的三阶段
• (1)感觉阶段:对别人眼里我们的形象的想象
• (2)解释或定义阶段:对他对这一形象的判断的想象
• (3)自我反应阶段:基于上述想象而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
• 3、初级群体(首属群体)
• 初级群体是社会的发源地,是人们的自我观念发展的摇篮。 初级群体的特点是人们亲密无间,有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与 合作。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家庭、儿童游 戏群体和邻里。 这些群体乃是产生人类合作、伙伴与友谊关系的土壤。
•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
想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
• 关于情境:
• 情境是个人或群体 在活动中必然会遇 到的一组价值观与 态度,人们的活动 就是依据它进行的, 人们对活动结果的 评价也是以它为依 据的。
• 情境包括三个方 面:
• (1)个人或社 会进行活动的客 观条件
• (2)个人或群 体的先存态度
• (3)情境定义 • 态度:指社会组
织成员的主观的 品质。 • 价值:社会生活 的客观文化要素。
• 关于情境定义:
• “任何一个自我决定的行动, 在其开始以前,都有一个考 察和深思熟虑的阶段,我们 可以把这称为‘情境定 义’”。
• 情境定义居于客观环境(情 境)与行为反应之间,它是 人们的主观经验因素。
• 情境定义是所有“自我决定 的”行为之先导,所有这类 行为都依赖于它,个人的人 格和“人生观”都产生于它。
• 个人本能定义与社会定义之 间的矛盾:个人的定义强调 享乐,社会的定义强调社会 功利。
•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
米德的想符号互动论
人类互动的实质:符号的互动
米德的基本思想是个人、自我、社会均产生于持续不断的对话与交往,而人类交 往则是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即有别于非人类行为的自觉的行动实现的。 只有当“动作”或“手势”伴随有一种引起确定反应的意向,并且该“动作”不 但能 引起对方的某种反应,而且也引起自己相同的反应时,“有意义的”对话 才出现。动作被赋予了意义,手势就 变成为符号(symbol),符号的互动正是人 类社会行为的本质特点。 有意义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第一,语言使社会行动的参与者理解意义,并使意义得以交流。 第二,抽象思想的出现,它使人人能够进入一个纯用符号操作的世界,能在想象 中排演各种角色和情境; 第三,主体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客体,对他 自己的刺激作出反应,与他自己对话, 把他自己当作行动的目标,解释和反思他自己的 行为等; 第四,互动的社会制度的形成,没有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有意义的对话是不可 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