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书感悟(精选16篇)

聊斋志异读书感悟(精选16篇)聊斋志异读书感悟篇1最近,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名字叫做《聊斋志异》。
该书作者是清末明初的一介书生蒲松龄,作者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说的是一些写贪官污吏,无不面部丑恶,朋比为奸;写科举考试,则应举者鹦鹉学舌,考试官有眼无珠:写爱情,则痴男怨女,楚楚动人;写女子,则拈花微笑,娴雅多情。
从故事上看,其情节曲折离奇,布局严谨巧妙,让读者开卷后兴味盎然,不愿释手。
书中谈鬼说狐,大家有所寄寓,有深刻的思想意蕴。
如《崂山道士》讽喻好逸恶劳,心术不正者妄求道术,必定碰壁,《画皮》告诫世人勿为化成的美女的恶魔假象所迷惑。
聊斋志异读书感悟篇2我在暑假中读了一本书《聊斋志异》,使我受义匪浅,心潮彭湃。
这比看电视过瘾多了,电视上,每到精彩、激动人心的时候,它总要明天再放了,可书不一样,我被它生动的描写深深地吸引着。
“聊斋”是清朝贡生蒲松龄的书屋,本书由此得名。
书中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塑造了善良可爱的狐仙花妖,神异灵怪,人鬼之间的恋爱,神怪之间的私情,表现了新颖脱俗的想象,瑰丽多姿的图景,生动传神的感情。
我的第一点感受是,聊斋志异的人物生动感人。
“小谢与秋容”中的小谢活泼开朗,秋容冷漠而又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婴宁”开朗,活泼好动,整天笑嘻嘻的。
“罗刹海市”的小乔本为龙女,因贪玩并丢了回穴令牌,回不了龙穴。
马骥是一个文弱书生,因为他把小乔的令牌扔了,为了帮小乔而三番四次的中毒,最后都由小乔用龙血来救他。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小谢与秋容”因为秋容为了让小谢变成人,牺牲了自己。
蒲松龄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为了告诉大家,它们虽然是鬼、狐,可是有的为了报恩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有的为了帮助人们而被陆判发现。
她们都是心地善良,纯洁的鬼、妖。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情节离奇曲折。
胭霞为了让自己青春永驻,听从石妖的吩咐,三番四次想破胭脂额头上的护身封印,可每次都下不了手,但是最后胭脂知道胭霞和石妖是一伙的,石妖知道胭霞没把封印解破就用法术把胭脂的脸弄得的血淋淋的,胭脂为了保护姐姐的脸,被破了封印,在石妖想把定海神珠从胭脂身体吸出来,可是鄂子川和一位叶捕头赶来把石妖杀了。
高中的高三学生读《聊斋志异》后的优秀读书心得范文文档五篇

高中的高三学生读《聊斋志异》后的优秀读书心得范文文档五篇高中的高三学生读《聊斋志异》后的优秀读书心得范文文档1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作家蒲松龄的作品,全篇收录短篇小说491篇,内容多为鬼神精怪之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聊斋》的形成可以说是必然的。
这一点从作者经历便可探知一二。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他出生于清朝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蒲松龄的意志,同时也为他后期《聊斋》中描写下层民众生活打下了基础。
家族的没落激励着蒲松龄更加勤奋的学习,家中丰厚的藏书也为他汲取知识提供了帮助。
像那个时期众多知识分子一样,蒲松龄也期盼着金榜题名时。
但屡次科举的失败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
在一次次名落孙山后,他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懂得了“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的原因。
科举失利后,蒲松龄几经转折,为谋生四处奔波。
他曾钟情于科举又深受科举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让他更能体会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
《聊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聊斋》可以说是蒲松龄的精神寄托,它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其中最值得人称赞的就是它对男女情爱的突破。
自古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真正的一见钟情而后与子偕老的可谓是少之又少。
正如《红玉》中红玉所说:“我们既无媒妁之言,又无父母之命,偷偷摸摸地来往,怎么可能白头偕老?”婚姻爱情的不自由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性的释放,而在《聊斋》中大部分男女主人公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限制,为自身的爱情而奋斗。
而且《聊斋》中大多是狐妖花妖,恋爱对象多是温文尔雅的书生秀才,更是为《聊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例如《聊斋》中的《阿宝》就体现了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阿宝是某地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长得美丽绝伦,不少达官显贵都想娶她为妻。
孙子楚是当地的名士,家境虽贫寒但为人却憨厚老实。
当二人突破重重困难终于确定对方心意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父母这一关。
聊斋志异读后感(5篇)

聊斋志异读后感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共包括491篇短篇灵异小说。
聊斋志异,顾名思义,“聊斋”是蒲松龄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则指奇异的故事。
小说中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聊斋志异》中,看起来偏重讲鬼、狐、仙、怪等奇异故事,其实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的确,《聊斋》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巧妙地讽刺了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与当时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渴求自由、不愿被世俗看法以及制度所束缚的愿望。
在名篇《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的父亲遭奸人陷害,席方平的魂魄在入城隍庙为父申冤无果后,愤恨不平,无奈之下,认为冥王能为自己申冤的他只好进入冥府。
不料,整个地府全被羊惧收买了,他们相互勾结,上下串通,对席方平威逼利诱,想使他屈服。
然而席方平铮铮铁骨,硬是不从,面对淫威毫不屈服,连对他用刑的鬼吏也肃然起敬。
席方平面对的阴司地府,就是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曲折写照,而鬼吏、狱吏、城隍、阎罗王正是在现实社会中的剥削者、压迫者的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充当的是残酷压榨下层劳动人民的角色,而席方平正式通过伸冤的方式对其抗争。
《席方平》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方平的申冤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申冤,而是一种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这种反抗精神,恰恰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劳苦人民大众所需要的,鼓励着人们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而故事的最后,席方平遇到了二郎神并向其伸冤并得以昭明,也体现了下层人民受压迫无法反抗,只能期待更高层的解救,算得上是一种苦涩而又美好的期望。
同时在《聊斋志异》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塑造了很多女鬼的形象。
这些女鬼大都在豆蔻之年死于非命,她们在蒲松龄笔下栩栩如生、富有才学、重情重义、多愁善感、天真善良、不愿为世俗所羁,而这些,恰恰是那个时候的妇女在现实社会中所罕见的可贵的品质,当时风气要求女子三从四德,而清朝对女性的压迫也是达到了顶峰,更出现了为了迎合男子审美而自残己身的缠足行为。
读《聊斋志异》有感[五篇]
![读《聊斋志异》有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c0816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8.png)
读《聊斋志异》有感[五篇]第一篇:读《聊斋志异》有感读《聊斋志异》有感范文(精选4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聊斋志异》有感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聊斋志异》有感1你相信世上有鬼吗?不相信?我就相信。
我告诉你啊,第一,左手食指有黑痣的人;第二,头发枯黄无光泽的人;第三,家里木梳超过4把的人;第四,凌晨2点47分洗脸的人;第五,凌晨1点44分出生的人;第六,额头发青的人;第七,在家中卫生间的镜子里可以直接看到窗户的人;第八,在5月14日打破碗的人。
以上几种人呢,可以看见鬼。
自己好好检查一下吧,嘿嘿!好了好了,闲话少说,总之,你看了《聊斋志异》就知道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是《画皮》和《花姑子》,两相比较,《画皮》更恐怖一些,而《花姑子》有灵异之风。
《画皮》讲的是一个鬼,它取人之皮披在自己身上冒充人,因而夺取了顾生的心脏,顾生的妻子陈氏幸好得到了一个乞丐的帮助,救活了顾生。
而《花姑子》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安生(安幼舆)与美丽的獐子精花姑子之间的传奇故事,我也就不多说了。
其实,《聊斋》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在康熙时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龄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几个?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们未必都会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
作者大胆地揭开了所谓“盛世”下的“烂疤”替那些饱受迫害的下层人民提出控诉!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最后,还是以作者的一首诗为结尾吧:姑妄言之故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读《聊斋志异》有感2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许多感人的神话故事。
《聊斋志异》也是一本神话书,他里面有给予人的启发和教导的神话传说,还有让人明白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和人间的阴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非常会教育人世间的真理。
《聊斋志异》读后感(15篇)

《聊斋志异》读后感(15篇)《聊斋志异》读后感1上次写了一篇读后感,即兴发挥,没有事先做笔记,而我的记性并不怎么好,到底还是漏掉了自认为很重要的一条感想,不得不再写一篇,将这一条补充上。
关于真善美,《聊斋志异》里面写了很多很多,我只想说,很多传统确实继承了下来,例如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颜值即正义。
此外还有很多很多简单化的因为所以,也可以说是因果报应之类的思想,也仅代表着以蒲松龄为代表的一类淳朴善良的人的美好愿望。
如果现代人还按照那样的方式行事,运气不佳的`话,迟早会被PUA。
或者,往好的方向想,古代民风的确如此简单质朴,嗯,也不能说没这种可能。
但是,最大的可能性是,没那么简单,否则美好和恶劣这两个词都不会产生,人们也就不用那样歌颂和向往真善美了。
喜欢阅读可能会让人变得顽固不化,成为众人眼里的书呆子,但是,如果已然如此了,就更要多读书,读多种类型的书,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阅读应该也是一种让人从书呆子的状态走出来的方法吧。
例如我,现在也慢慢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了。
《聊斋志异》读后感2书,是我们学习上的好伙伴,它能给我们带来知识,也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聊斋志异》,这本书是蒲松龄写的里面都是在写妖魔鬼怪,这里面有很多个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画皮》。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这个故事有发生了怎样神奇的故事吧!一天,一个在读书的公子看见一个很美丽的`姑娘,就把这个姑娘带回了家。
他碰到一个道士,道士说这个姑娘有妖气,公子不信,就没有理会道士。
一天晚上,公子走到姑娘的房前,看到一个很恐怖的妖怪,旁边有张人皮,只见妖怪贴上人皮,又变回到了那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公子害怕极了,连忙去找那个道士,道士给了他一个拂尘,可是,公子不忍心杀姑娘,最终,公子的心脏被妖怪掏走了。
最后,公子的妻子不顾一切代价把公子救活了。
我觉得公子的妻子很善良,尽管她的丈夫背叛了她,但她还是不顾一切的把她的丈夫救活了。
我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聊斋志异》读后感3这几天,我以很快的速度看完了一本厚厚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读后感9篇

聊斋志异读后感9篇聊斋志异读后感1《聊斋志异》是一部思想、艺术风貌都十分独特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小说中多数故事都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
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
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但又简洁,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
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而且语言利落直观明了。
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
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
《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
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
《聊斋志异》的许多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故事。
《聊斋志异》读后感(9篇)

《聊斋志异》读后感(9篇)《聊斋志异》读后感1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
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
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我,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
待他们将这些“东西”嘲讽一番,却恍然大悟:哦,原先这就是我们自我。
以比较稚嫩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
它们的分类确实比较明显,人可就不一样了。
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
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
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凡是福。
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缺乏的,前仆后继。
不少的鬼狐有着凄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
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曲折,那样的艰险。
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
但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
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怜悯的主角,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
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
鬼狐们的追赶已经不是能够轻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知名的力气在支配着它们。
那种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求。
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么的一个信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人”字,是一种浪费。
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
然后,鬼狐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受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
而活在尘世中的人,却为了得到鬼狐所抛弃的长生不老,千辛万苦。
《聊斋志异》读后感(通用5篇)

《聊斋志异》读后感《聊斋志异》读后感(通用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聊斋志异》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聊斋志异》读后感1这天,我读完了妈妈给我买的《聊斋志异》,虽然那本书上的故事只是全部故事的一小部分,可读完后依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聊斋志异》这本书的作者是蒲松龄,全篇总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它的内容非常广泛,有传奇、志怪、轶事等,大多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人、狐、魔、花、妖、仙等之间的爱、恨、情、仇,通过这些故事来告诉人们一些道理。
一提到《聊斋志异》,人们就会立刻想起那些恐怖的画面,令人发指的故事,一个个血淋淋的场面,令人害怕的妖魔鬼怪。
有些人还会把《聊斋志异》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或是一本纯碎的恐怖小说来读,这样想真是大错特错,如果真是这样,那《聊斋志异》还会从古流传至今,还会成为历史上不朽的作品吗?如果你肯静心的坐下来,细细的品味着这本书,你会发现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精彩故事,它还告诉我们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那些妖魔鬼怪,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凶狠的、残忍的,而在蒲松龄的笔下,他们却有着和人一样的思想感情,甚至有着比人类更为高尚的品质。
虽然他表面上讲的是人、狐、魔、花、妖、仙,但却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人间那份最美好的、最纯真的情感。
那些妖魔鬼怪虽然看似凶猛,但却都有一颗最美好的心灵,有些人虽然看似美丽、善良,但却笑里藏刀、图谋不轨,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所以,人们一定要认清他人的真面目后再下结论,否则,害的只会是你自己。
《聊斋志异》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知识,让我学会了很多道理,它真的是一本让你受益终身的书!《聊斋志异》读后感2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分把人、神、鬼之间的情仇爱恨刻画的如此精妙的小说作品。
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给过它这样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聊斋志异读后感800字
【篇一】
这个学期学习的一篇文章《崂山道士》,引起了我对《聊斋志异》的好奇心。
今年暑假抽时间“拜访”了一下《聊
斋志异》。
引发了许多感想。
”他听后,忙说:“
”了。
并陪着他的母亲年度晚年。
“好人有好报”,有孝心的人一定
【篇二】
自古以来,妖鬼神狐就对人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经常看到,有小儿在夜间,求爷爷奶奶讲故事。
故事大都与神仙鬼怪有关,但仍让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
我便是这样,伴以爷爷奶奶一个又一个通俗易懂的神鬼故事中,我长大了,自然也明白了世上并未有鬼狐所在,但我对他们的痴迷却没有丝毫减退。
就这样,在一个平常的下午,小手叩开扉页,我读了由蒲松龄集编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仅故事新奇,也给人深思。
每一个故事都像是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告诉我们要多做好事,行善积德,不要横行霸道,言而无信;告诉我们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其中,令我最印象
深刻的便是《翩翩》中的一个情节:翩翩的好友花城来给二人贺喜,罗子浮本性难改,借捡筷子之机去捏花城的脚,突然感到身上一阵寒冷,原来翩翩给他的华服变回了芭蕉树叶。
罗子浮知道错了,收回了手,树叶又变成了锦衣。
多么戏剧性的一幕啊!产生邪念,衣服变树叶;收回邪念,树叶变衣服。
这不正提醒了我们不要产生邪念吗?郭沫若先生曾给蒲松龄故居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写的鬼妖高高远于其他作家,因为聊斋鬼狐有深刻的现实内容与深邃的思想意蕴。
“苦行僧”蒲松龄青年不得志,便以创作集编鬼怪故事为乐,这些故事里,讽刺了现代社会,也表达了他对那时不良现象的无奈。
蒲松龄用他手中的笔警醒世人,告诉我们道理,令人受益无穷。
《聊斋志异》
手中抱着一个红色的纸箱,张贴着“给白血病人献爱心”
我抱以称赞的一笑。
【篇三】
鸦头与大部分化身人形的女狐一样,拥有媚人的外表。
鸦头一出场,作者写道“秋波频顾,眉目含情,仪容娴婉,实神仙也。
”而书生王生在见到貌美如花的鸦头之后,“至此惘然若失”。
女性外貌娇美,容易吸引男性的眼光,两人
的这一次对望,王生被鸦头的外貌所吸引,鸦头也从王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路。
鸦头虽然身为狐*,却是洁身自好,虽遭老鸨毒打,也不轻易屈服。
她遇到忠厚老实的王生,逃离*院后便嫁与他为妻。
鸦头重情,不仅是在爱情上,还体现在鸦头对亲情的珍视。
“母姊虽忍,要是骨肉,但嘱勿致伤残”,这是鸦头
在交给儿子的信中所写的,纵使母亲跟姐姐都心肠歹毒,但鸦头仍嘱咐儿子,不要伤害他们。
鸦头身为狐*,却有着
高尚的品格,对丈夫的情深、对亲人的豁达,较于蒲松龄笔下的很多“人”,更像是美丽善良的天仙。
而对于男主人公王生,作者蒲松龄没有花过多的笔墨进行描写,而在我看来,王生虽是救鸦头出火坑的恩人,性格上却与一般儒生无异。
鸦头面对鞭打坚贞以对,王生面对挫折却是以泪眼相对。
王生渴望与鸦头一起,但在鸦头问
道“君倾囊博此一宵欢,明日如何?”的时候,王生不但没有好的计谋,反而“泫然悲哽”,显得懦弱无能,虽是忠厚,却也愚笨。
王生身上也有值得肯定的优点。
当王生得知与自己私奔的女子不是人而是狐狸时,王生并没有嫌弃,反而从容接受,不觉害怕,可谓勇敢;当王生遇到落魄的旧识赵东楼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将他邀回家,最后还送予金钱,可谓善良;当王生失去妻子时,他“徘徊怆恻,眠食都废,急诣六河,翼得贿赎”,可谓情深。
身为一介儒生,王生在性格上虽不出彩,但也算得上是安分踏实的“好人”了。
《鸦头》一文中,鸦头身为狐*却情深意重、足智多谋,王生为一介儒生虽不免懦弱,却也勇敢、重情重义,王孜为狐狸与人类的后代,从桀骜不驯到温和如处……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性格特征,使得小说更具传奇色彩,尤其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