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客家围屋的传奇故事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客家民俗文化,源于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客家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渊源,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向您介绍客家民俗文化的知识,与您共同探索客家文化的精髓。
一、客家围屋与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也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围屋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广东省恩平县、广东省南雄市等地区。
围屋的建筑既体现了客家先民的智慧,又融入了客家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格。
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围屋的平面形状:围屋的平面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圆形,与客家先民的圆形崇拜和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相吻合。
2. 围屋的建筑结构:围屋的建筑结构独特,以横排或纵列的土楼为主,有的围屋还设有后围和四围天井。
这种结构既提供了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又具有很好的防卫功能。
3. 围屋的装饰:围屋的装饰非常丰富,包括木质、石质、砖木质等。
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有石质门、木质墙裙、砖木质矮墙、石桥等。
二、客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客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客家民俗文化强调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客家人的人文精神。
2. 客家民俗文化的生活智慧:客家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强调在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科学、和谐、自然、环保的生活智慧。
3. 客家民俗文化的变异性:客家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变异性,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形态,体现了客家民俗文化的变异性。
三、客家民俗文化的故事客家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故事资源,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1. 客家围屋的起源:据传说,客家围屋起源于唐代,是一位名叫何仙姑的道姑创建的,她根据地形地势建造了这座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围屋。
2. 客家民俗中的“吃鸡”故事:在客家地区,吃鸡寓意着“团圆、富贵”,因此,吃鸡在客家民俗中是一件非常盛大的事情。
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客家围屋(精)

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客家围屋摘要:住在围屋里的人,都称自己是“客家人” ,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
围屋功能齐全,保存完好,溶生活、娱乐、防御于一体,古朴雄奇,散发着浓郁的客家风情气息,科学家称之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
一、客家围屋的起源。
大约 1600 年前,为避战乱,客家先民一步三回头,淌着热泪,恋恋不舍离开了中原故土,开始了艰难而遥远的南迁之路。
晋末的战乱让世代生活在中原的人们南逃避祸,以期保全家族的香火延续;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持续的战火离乱,让久居中原的人们已经没有了安土可依,南迁成为许多人不再选择的选择,“靖康之难”后的北宋覆灭,朝廷偏安江南,中原再次陷入灾难与恐慌,南迁又成为众多中原人的无奈。
在漫长的岁月中,遭遇了多少次大动荡,经历过多少次大迁徙,在中国汉民族的谱系中,从此多了一个优秀的民系——客家;在向来蛮荒的南方山地,从此多了一批勤劳的拓荒者——客家人。
他们在把足迹踏遍南方山地的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传播到了南方的山山水水,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他们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不断。
建在千里赣江源头的赣州城,城墙下,左边章江,右边贡江,两江合流就成赣江。
赣江是南中国惟一南北走向的长江支流,客家祖先就从这通道涌进赣南山区,然后深入福建、广东。
赣南围屋客家历史最鲜活的载体,更是客家研究最生动的物证。
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
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
“客”与“主”的身份原本就是相对的。
外来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
最后,终于反客为主。
接着,又来了新客。
后来的人,在先来人的眼里,自然被看作“客”。
无论是“老客” “新客”,相处时间长了,先是别人称他们为“客家”,渐渐地,他们便自称“客家”,以区别当地的土著人群。
围龙屋的衍变与发展详细篇

围龙屋的衍变与发展详细篇围垅屋的形成作为客家文化的化身,客家围楼以其独特的物质文明形式演绎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
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地理背景之差异,不同地域客家人的居住模式也不尽相同。
客家民居主要有赣南的围屋、闽西的土楼和粤东的围垅屋三大典型代表。
从客家摇篮赣南的土围子,客家祖地闽西的土楼,到客都梅州的围垅屋,客家建筑的形态有着显著的、阶段性的演变过程。
《中国民居建筑》一书详尽论述赣闽粤边客家民居演变的主要线索:“赣南虽有客家摇篮之誉,但因其敞开的北大门,很难首先孕育出具有客家民系独特性的建筑文化来,也使唐宋以后才形成的客家民系难以在赣南得到自我完善和蓬勃发展,而闽西、粤东因其相对落后脆弱的土著文明和几乎封闭隔绝的自然环境,便成了客家民系安定发展、壮大,围楼文化发育成长的温床” ,“北宋后随着客家民系在赣南、闽西的诞生,其民居形式也相继定型……具有当时中原文化特色的组合式民居,也首先在这里形成。
后因赣南地理上更易受不断发展的中原文化的影响,故这种早期民居形式到民清时也起了变化。
而闽西则基本上没受什么影响,仍保持自己的风格,部分民系的迁徙、环境的改变,相继演化出土楼、为垅屋、围屋等民居形式,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结果”。
①作为世界客都的梅州,其客家民居建筑围垅屋在形式上古朴严密、雄伟美观,类型丰富多样,集闽、赣客家围楼之大成,又独具个性特色。
主要体现在:一、为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进行适应性改造;二、从简陋、单一,向复杂、成熟的功能演变;三、从封闭的圆形围合转型为开放的“U”型布局;四、由防御性的生存需求趋于宜居追求生活的审美;四、风水理论及其实践加以精细深化;五、中西合璧,吸收外来多元文化和先进技术。
粤东客家民居历经发展演变,现存主要有门堂屋、杠屋、围屋(当地称为围垅屋)等形态。
其中围屋又有方围、圆围、半圆围、八卦围等形式。
梅州下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兴宁、平远共六县一市一区,均为纯客县。
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作者:杨柳静来源:《广东第二课堂(中学)》 2020年第7期插图 / 熊家婆插画工作室责任编辑 / 周锦宜杨柳静客家围龙屋是一种传统的客家民居。
自秦汉起,客家先民就从中原地区辗转迁徙至赣闽粤等地。
笔者是梅州客家人,记得儿时家乡四面环山,交通极为不便,即使到了现在,从乡村到县城也要绕过层层叠叠的山。
听家乡一些祖祖辈辈住在山窝里的老人说,从前山里土匪横行,野兽出没,客家先民为了自保,团结互助,聚族而居,因地制宜,建成具有兼具防御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围龙屋。
再次回到家乡,已是而立之年,站在围龙屋前,对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凝视祖辈留下的劳动智慧结晶,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围龙屋源于唐宋,盛于明清。
这种由客家人沿袭中原文化,又结合岭南地缘特点发展而来的独特建筑,被认为是中国五大特色传统民居建筑之一。
围龙屋的主要特点在于选址讲究,建筑风格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既实用又美观。
围龙屋的选址必须符合靠山、近水、向阳等条件。
大埔名士张弼士的故居,便是一座长方形的围龙屋,门前是宽广的田野,后面是流淌而过的河水,河旁是郁郁葱葱的大山,不但保护屏障浑然天成,而且占尽田园山水之美。
围龙屋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客家的传统风水理论。
青山绿水怀抱中的围龙屋整体通常呈圆形布局,以禾坪为界,分为两个半圆结构,前半部分为半圆形的池塘,后半部分为半圆形的房舍建筑。
禾坪是池塘和房屋之间的一大片长方形空地,是居民活动和晾晒的场所。
记得儿时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这跳绳、跳格子、追逐嬉戏。
农忙时,这里是全村人的晒谷场,节假日大家都喜欢聚集在这里庆祝,过年祭祀、交公粮、开大会也都在这里举行。
禾坪前半圆形的池塘主要用来养鱼、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
除此之外,池塘也是天然的肥料仓库。
每年春耕之前,人们就纷纷挑塘泥肥田。
禾坪地势很开阔,站在屋前眺望,禾坪、池塘、菜地、农田、河坝层层铺展,由近而远的乡村风光一览无遗。
由此可见,围龙屋真乃精挑细选的风水宝地。
围龙屋的后半部是依山而建的房屋建筑。
保护客家围屋刻不容缓(精)

保护客家围屋刻不容缓袁治平客家围屋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向我们讲述着客家人千百年来的故事大约在1600年前,为避战乱,客家先民一步三回头,淌着热泪,恋恋不舍离开了中原故土,开始了艰难而遥远的南迁之路。
在向来蛮荒的南方山地,多了一批勤劳的拓荒者——客家人。
客家人就是在中原一带经过5次大迁徙,从而进入江西、福建、广东,而广东的梅州、河源和惠州的惠城区、惠阳、博罗、惠东、龙门一带也成了客家人聚居地。
正是因为客家人客居他乡,为了保护自己和族人,他们建造了一种奇特的建筑——围屋。
几度南迁的经验告诉他们,保障安全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聚族而居。
因此,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
古人云“独在异乡为异客”,也许正因为这种“异客”的特殊身分,他们绝少与外界来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族的风俗和语言,自成一家,并在颠沛流离的艰苦环境中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客家围屋正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客家围屋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向我们讲述着客家人千百年来的故事。
相传,一直以“皇帝身边人”自居的客家先民,初到南粤这山岭蛮夷之地,远离皇土,难朝龙颜。
为让后代子孙永远记住自己是皇帝的子孙,就依地势将屋子建于山的斜坡上,正面望去,象一把龙椅,周围的围屋形成龙椅的圆形椅背,中间正屋就是椅座,而中间的花阶就是那龙椅上的小靠垫了。
龙椅是将皇帝这真龙天子围在中间的,所以这种客家围屋也被形象地称为“围龙屋”。
这种设计本身就蕴含着对家乡的眷恋和无法回到故土的无奈。
客家村落多按宗族姓氏关系组合而成,聚族而居的习俗使村落的布局既有统一的考虑,又以宗族辈份排列,把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同宗同族的人家组成一个村落。
有的一个客家围屋或几个客家围屋都是一个姓氏。
客家的村头或村落间都种有风水林兼做村界,各村都有自己的生产生活范围和小环境。
各个村寨前,都有一条溪水弯弯绕绕从屋前后流过,溪边种植树木、果林,村寨前则是阡陌纵横的田野,客家围屋掩映于葱茏的绿树间,充满田园韵味。
客家围屋:全世界最温暖的“城堡”

客家围屋:全世界最温暖的“城堡”曾经泥砖土瓦的围屋围住了一大家子的温暖,现在的围城却因为一扇门隔断出了一个个世界,真正阻隔人心的,不是钢筋水泥,而是越来越冷淡的人情。
围围转转围出一方温暖文/物道“客家围有多美,何不来山村走一回,你看那石雕的狮子四方的围……”这首《山村客家围》,曾经在有围屋的地方四处传唱,成了一道独特又鲜明的风景线,也是联系着万千客家人情感的无形的线。
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住在围屋里的人,都称自己是“客家人” ,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
“一进三厅两厢一围”的主体结构,使一间围龙屋成为一座巨大堡垒,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真正围成客家围屋的环线,那是一道看不见的围墙,比水泥砂砾还坚固的,是客家人割也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缓步走在田野阡陌间,一座座记载着岁月沧桑的古屋临田而建,傍稻而立。
逐间屋子打量过去,就像在探望着一个个年迈的老人。
有些围楼,仿佛堡垒般用自己的高墙和厚垒,庇佑了几代人的安宁;还有些围楼,雕龙画凤、雅致古朴,散发着文雅气息。
阳光在斑驳的墙上映射出的金色光芒,就像是海市蜃楼般折射出昔日的奢华和过去的峥嵘岁月。
山转水移,春秋更迭,一代代客家人在围屋繁衍生息;喜怒哀乐,岁月悲欢,一个个故事在围屋上演。
尽管历史不断更替,但在围屋里面,早已被凝固成永恒。
于是,指尖触摸过围屋的泥土墙壁,我们仿佛碰到了客家历史炽热的体温;深入其中,捡拾散落在高墙厚壁上的岁月残片,我们拼成了客家近千年的历史轨迹。
__________微信:823721174邮箱:******************。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综述摘要客家围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福建省,台湾南部屏东、云林,台中。
关键词:客家,围龙屋,迁徙一、客家围屋的起源大约1600 年前,为避战乱,客家先民离开了中原故土,开始了艰难而遥远的南迁之路。
晋末的战乱让世代生活在中原的人们南逃避祸,以期保全家族的香火延续;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持续的战火离乱,让久居中原的人们已经没有了安土可依,南迁成为许多人不再选择的选择,“靖康之难”后的北宋覆灭,朝廷偏安江南,中原再次陷入灾难与恐慌,南迁又成为众多中原人的无奈。
在漫长的岁月中,遭遇了多少次大动荡,经历过多少次大迁徙,在中国汉民族的谱系中,从此多了一个优秀的民系——客家;在向来蛮荒的南方山地,从此多了一批勤劳的拓荒者——客家人。
他们在把足迹踏遍南方山地的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传播到了南方的山山水水,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他们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不断。
建在千里赣江源头的赣州城,城墙下,左边章江,右边贡江,两江合流就成赣江。
赣江是南中国惟一南北走向的长江支流,客家祖先就从这通道涌进赣南山区,然后深入福建、广东。
赣南围屋客历史最鲜活的载体,更是客家研究最生动的物证。
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
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
“客”与“主”的身份原本就是相对的。
外来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
最后,终于反客为主。
接着,又来了新客。
后来的人,在先来人的眼里,自然被看作“客”。
无论是“老客” “新客”,相处时间长了,先是别人称他们为“客家”,渐渐地,他们便自称“客家”,以区别当地的土著人群。
客家人的围龙屋

客家人的围龙屋作者:代明来源:《中关村》2018年第05期梅州,古称嘉应,地处粤东,位于广东、福建、江西交界,自古为客家人所居,有“世界客都”之美誉。
今年1月,由北京作协副主席王升山率领北京作家共15人,至梅州与当地作协同行交流座谈;交流之余,又在客家文学院罗院长的安排下,走访叶剑英故居、三河坝纪念碑、玉庭楼、泰安楼等多地采风,体察民风民情,感慨颇多。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最能体现客家人建筑智慧的围龙屋。
在我们的住地“客天下”产业园,有一座观音山。
沿着上山坡道,有一段矮墙雕刻的客家文化长廊,上面一块块描绘着客家人的历史、文化、饮食、住宅、方言,价值颇大;而在长长的矮墙尽头,刻着的就是一幅完整的围龙屋模型。
我们初看那叠屋架梁、钩心斗角的图形,自是云里雾里,不明所以,后来听导游一一道来,才略知大概。
原来围龙屋,是客家人独创的一种建筑,它被称为中国五大古民居之一,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云南的一颗印,广西的干栏式齐名。
围龙屋,用简要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一个池塘,一个禾坪,一口井,三间堂屋,几座围龙。
一个池塘。
是指在每一座客家人围龙屋前,都建有一方半月形的水池,它的功能一是可以养鱼养鹅,一是因为围龙屋大部分为木制结构,很容易着火,它是为灭火而设。
一个禾坪。
指的是池塘与院落中间有一大块空地,当地人一般用来晾晒稻谷,或是梅干菜;节日里还可以舞龙、舞狮、放烟火。
一口井。
因为池塘里的水不干净,不能饮用,故而,在每一座围龙屋内都挖有水井。
三间堂屋。
围龙屋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分下堂、中堂、上堂;下堂用来请客泡茶,中堂用来聚餐议事,上堂供奉祖先,也是做红白喜事的地方。
几座围龙。
围龙屋主要就是围,小一点的有一围,大一些的能到五围、六围,围的多少根据家族的需要建造;我們看到的这个模型是二围,能住二百多人,都住在围龙屋的一间间横屋里,中间三堂不住人,归大家共用。
围龙屋的外面,一般还竖两根旗杆似的柱子,叫做“功名柱”,只有这个家族出了当官的人才会立它,柱子上面如果雕的狮子,说明是武官,如果雕的笔,就是文官;官做的有多大,柱子立的就有多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川客家围屋的传奇故事
陆川客家围屋隐匿在一个缓缓的斜山坡上,被周边密密的竹林簇拥和山塘环抱,背靠青山,面拥田园。
这座于群山怀抱中的客家城堡,不仅拥有大片密林、静美的田园、无边的绿野等绝美景致,还蕴藏着一个家族近200年的悲情和传奇故事。
德参家族巨资建城堡
围屋始建于清朝中期。
相传铁炉塘的谢姓始祖念富公是明朝时从福建汀州府经珠矶巷迁来清湖铁炉塘下村落业,传到谢德参公时是14世。
谢德参公有4个儿子,儿子长大后,家庭情况逐渐好转。
除大儿子在家种田主持家务外,其余3人外出到云南、贵州、广州等地做生意。
家里最兴盛时已有资本八千光洋(清朝中晚期,一块光洋可以买50公斤米,在当时有米就有人,50公斤米是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八千光洋就可以养活8000人了)。
家族发迹后还买了上百亩田地。
谢德参公作为客家人,发迹后便想着要建一座能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受野兽盗匪袭扰的城堡式住宅。
围屋修建历时十多年,耗费巨资,直至谢德参公辞世时仍未完工。
谢德参公辞世后,由德参公夫人肖氏主持家族大事,最终完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城堡式客
家围屋。
整座建筑如同一个三层“回”字,依山势逐级而建,由三围环套而成。
围屋只有一个大门,大门一关便滴水不漏,且外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根本就是一个方形结构的城堡。
围屋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生产生活用具齐备,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则像坚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
外围由密不透风上下长满硬剌的勒竹等组成,构成第一道防御。
正大门勒竹围外左右两边是两口山塘,山塘四周种植荔枝、龙眼、木菠萝等热带果树,中间一条田间小道通往外面一片开阔田地。
中围是3米多高,厚0.5米的土石结构围墙,长约65米,宽约55米,围墙与围屋相距6米,内有古井一口,主要作用是防御外敌。
内围屋中心为府第式二进二横砖瓦土木结构,有厅堂二个,天井7处,厢房60多间。
屋内分中厅、上厅,上厅一般用来祭祀,内挂有十四世婆祖肖氏碳画相,还有祭祀上祖用的香火神龛桌等。
中厅则作为会客、议事、宴会场所,采用中轴对称布局。
围屋四角各建有三层楼高的炮楼,各有火炮1门,火枪数十条,围屋内密布瞭望孔和枪眼,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
围屋的主体结构及外墙全部由青砖砌成,内墙则用土砖。
大门进来是一个600平方米用于晒谷及活动用的禾坛,内有两口古井,石碾一个。
整个内围屋宇、厅堂、房井布局合理,形成一体,厅与廊通,廊与房接,迂回折转,错落有致,上下左右相通,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艺术结晶。
围屋中厅神秘门牌堪称是整座建筑的精华。
正上方置有含建造
者名字或美好心愿,上百年仍保存完好的木刻红底金字牌匾“锡类承先泽光前裕后昆”,横额“锡光有庆”,左右对联意思是子孙们得到祖先的德泽要努力光宗耀祖,同时遗留福泽给后代,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牌匾四周雕刻的人物、花鸟、鱼虫无不匠心独运,栩栩如生,至今仍熠熠生辉。
围屋遭劫
围屋建成后到了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军阀混战,盗匪如毛。
家藏巨资的谢德参公围屋引起各路土匪觊觎。
1912年的一天,家中所有男丁到清湖镇参加民间祭祀活动,仅有老人和妇女留守。
邻近的广东化县(今化州市)200余土匪连夜赶来,将大宅团团围住。
当时是十五世婆祖赖氏当家,当即指挥家人奋起反抗。
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接连多次击退土匪的进攻。
足智多谋的赖氏看到土匪众多,心想靠硬拼难以取胜,只能智取--用火炮轰。
她到前炮楼大喊:快点炮。
土匪赶紧后撤。
赖氏故意点不着火,土匪以为炮没用,一下子冲过来。
赖氏见状再喊“点炮。
”土匪又赶紧逃跑,但火炮还是没响,土匪派出配有火枪和大刀的敢死队数十人,再次蜂拥而至。
赖氏见土匪中计,等他们冲到射程内时,点着了火炮,把土匪炸得鬼哭狼嚎,非死即伤。
但就在这时,赖氏被一颗子弹射中要害而身亡。
家族顿时乱作一团,土匪趁势而入,攻破大门,进入围屋翻箱倒柜,掳掠钱财,藏在后屋的银元全部被装进箩筐,谷米、猪牛鸡鸭鹅被强行集中一起,全部押往化县。
围屋中的现金、贵重物品等财物被洗劫一空。
事后还被人诬告通匪,家里人又被抓去坐牢。
谢应昌参加革命
家族遭劫这一年,围屋里有个男婴出生了,他是后来在陆川影响巨大、名声赫赫的传奇人物:中共地下党陆川县委书记和陆川县解放后第一任县委书记、县长谢应昌。
谢应昌渐渐长大后,在族人资助下到陆川中学求学。
当时的陆川中学是全县学生运动的中心,1929年就建立了党支部,是陆川革命运动的摇篮,直至解放,党的组织活动都没有间断过。
在陆中学习期间,谢应昌思想上进,有变革社会、铲除人间不平事的想法。
在陆中地下共产党人的影响下,他从认识革命、支持革命,到参加革命。
围屋成革命活动重要场所
1935年,谢应昌加入劳农会后,在他的影响发动下,谢氏族人纷纷参加革命。
他1936年入党后,村里就成立了党支部,并发动群众组织了一支游击队,谢应昌天天晚上拉着这支队伍上山操练。
秘密成立了铁炉塘地下交通站(当时称佛山站,上接广西玉林,下联广东湛江),谢龙深(谢应昌堂叔)、谢应禄(谢应昌堂弟)等任站长。
谢德参公家族几乎人人都参与到为党传送信件、报刊、情报,护送干部,递送经费与物资等革命活动中。
谢氏宗祠的祖尝田(旧时宗族的公田)大部分收入无偿供应给地下交通站,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党组织和游击队的活动。
谢德参公围屋成为了游击队、地下交通员及当时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桂东南起义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革命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谢应昌成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眼中钉。
1944年农历除夕晚上,谢应昌回家过年,第二天,即大年初一早上围屋被敌人包围,他在族人的掩护下,顺利脱险。
1944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上级指示,陆川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谢应昌宣传发动群众,组织了一个60多人的武装大队,谢应昌任指导员,1945年农历正月十四率队参加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
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了,谢应昌转移到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坚持武装斗争。
从此陆川的革命斗争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
铁炉塘地下交通站被破坏,谢德参公家族再次陷入劫难,整个家族多次被抄家,家人有的被抓去坐牢,有的被迫逃亡他乡,为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德参家族谱写新篇章
1947年后,全国进入到解放战争,陆川的革命力量也恢复了生机。
铁炉塘地下交通站再次恢复了活力,成为当时陆川县委议事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全县革命的指挥部。
1949年4月谢应昌任陆川县委书记,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第一支队二团政委、陆川县支前司令员。
在他的带领下,大胆放手开展武装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1949年11月谢应昌兼任陆川县县长、公安局长、法院院长。
12月1日陆川县城解放,谢应昌正式宣告陆川县人民政府成立。
接着经过近3年艰苦的剿匪战争,陆川进入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历尽沧桑,谢德参公家族也再次迎来新生,近200年的家族史不断谱写新篇章。
现在的谢德参公家族已相传到21代,分出30多户,300多口人,人财兴旺,欣欣向荣。
据介绍,谢德参公家族目前正在完善开发规划,力图修复围屋原状,挖掘客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招徕八方游客,兴起乡村旅游热,推动当地民俗活动和旅游观光发展,力争建成一个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