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学上册期终试卷

合集下载

高二政治哲学期中试卷

高二政治哲学期中试卷

高二政治期中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哲学智慧产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产生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C哲学产生于哲学家的主观情绪中D哲学产生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2.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意思是()A只有现世才有智慧 B人人都有智慧C哲学是哲学家所独创的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3.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

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

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

这是因为()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相对独立性4.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唯心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D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5.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至于感觉之外的客观事物是否存在,这是无法知道的。

这句话属于()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可知论6.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7.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C前者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D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反映物质8.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

这首诗体现的是()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9.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高二政治上册期中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政治上册期中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政治上册期中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一、判断题:阅读下列各题,判断正确与错误,正确的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A,错误的填B。

10小题,每小题1题,共10分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的发展推动着具体科学的发展。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统一性。

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6、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7、世界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8、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9、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10、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卡相对应的方框内填上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运动C.社会历史性D.实践14、“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从哲学上看,这一段歌词所反映的问题是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A. 客观性B. 物质性C. 能动性D. 实践性16、歌曲《不想长大》有“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里没有童话”但一个人不会因为自己不想长大就不长大。

这主要强调A.世界是物质的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17、下列属于规律的是A.春夏秋冬四季更替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C.水往低处流D.中学生守则18、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卷(真题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卷(真题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哲学的根本任务是()A.研究现世B.让人人都成为哲学家C.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追求真理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3.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原子唯物主义、气本论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D.主观唯物主义、客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C.17世纪英国哲学D.18世纪法国哲学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运动C.可知性D.永恒性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意味着()A.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B.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7.规律是客观的,这表明()A.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人可以创造规律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D.规律是永恒不变的8.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产生的正确顺序是()①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②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③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④人类的意识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9.意识的本质是()A.人脑的机能B.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10.实践的基本特点是()A.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B.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C.物质性、能动性、历史性D.客观实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下列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是()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D.学以致用12.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A.客观性B.具体性C.条件性D.无限性1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这说明认识是()A.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B.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C.一种直线式的前进过程D.一种一成不变的过程14.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意味着()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C.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联系1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B.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C.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D.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是不同的16.系统的基本特征是()A.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B.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C.运动性、变化性和发展性D.矛盾性、对立性和统一性17.发展的实质是()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运动和变化C.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D.事物在性质上的根本变化1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因为新事物()A.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B.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C.出现的时间比旧事物晚D.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19.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要求我们()A.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B.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C.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D.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20.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状态,量变是指()A.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D.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2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中,正确的是()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量变是质变的原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C.量变和质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渗透2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前进性和曲折性D.量变和质变23.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C.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D.矛盾是世界的本质2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D.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2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26.辩证的否定是()A.事物自身的否定B.否定一切C.外力作用的结果D.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27.辩证否定的实质是()A.否定B.肯定C.扬弃D.克服28.创新的哲学依据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辩证的否定观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2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D.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30.社会存在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高二第一学期哲学期中考试

高二第一学期哲学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

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

”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和未来的。

这是因为()A.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的发展规律B.哲学只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C.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下列属于世界观的是()A.水从高处往低处流B.一切从实际出发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D.太阳东升西落3、“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自知》①理在气先②按图索骥③我思故我在④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谢()A.①④B.②③C. ①③D. ③④4、现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

近期,欧洲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0.17秒,这是物理学界的突破性发现,也是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

材料表明()A.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5、我国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启动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普查能准确地掌握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从而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定期开展人口普查工作体现的哲理有()①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②运动是绝对的,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③调查研究是认识的来源④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A.①②B.②③C. ②④D. ③④6、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表明真理是()A.客观的B.具体的、有条件的C.抽象的、无条件的 D.绝对的7、人口多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必修)(哲学123单元)-有答案-通用版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必修)(哲学123单元)-有答案-通用版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必修)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 8 页。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第Ⅰ卷(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关于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有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③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某人得了重病,大家劝他去医院检查,可他说:“这都是命啊,是由天注定的, 我何必与天命作对呢?”结果,这个人的病情进一步加重。

由此可见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自发的世界观不利于更好地生活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3.没有物就没有影,思想和事实的关系就是影与物的关系。

这种观点A.是形而上学的不可知论 B.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C.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正确概括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4.我国东汉时期的王充认为:“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顾独能为鬼?”下列观点与之一致的世界观是①生死有命,富贵在天②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③物是观念的结合④人病则忧惧出,忧惧则鬼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5.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活动。

此前中央气象台成功预报了国庆期间北京的天气以晴好为主。

这说明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③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④认识具有反复性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6.新华网最近刊文称,“人生必须放下四样东西”。

其中,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是①放下压力:累不累取决于心态②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③放下狭隘:心宽,天地自然宽④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7.“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

高二哲学期中考试

高二哲学期中考试

高二哲学期中考试_政治试题高二哲学期中考试_政治试题∷∷中国大学 文章来源:中国大学试题中心∷∷政治学校班级学号姓名总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材料: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据此回答1-5题1.从哲学上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是指 BA .要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B.要使认识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向前移动C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D.要正确认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2.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在于 CA.创新是整个社会存在的基础 B .创新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C.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D.创新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BA.只要有理论创新就会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D.理论创新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我们要做到创新就必须 A(1)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2)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3)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突破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关系是 CA.科技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基础B.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必然结果C.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D.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理论和新方法6.据专家介绍,消费水平4000张贺卡就等于毁掉一棵大树,为了保护环境,今年元旦前后,一些大中小学开展了减卡救树活动,倡议少寄一张贺卡,多留一片绿色.这件事情说明 C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目的B.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提高的D.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7.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 DA.都有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B.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认识C.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D.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8.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高二哲学生期中考试试题(文科)

高二哲学生期中考试试题(文科)

宣武区外国语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以下为试题部分 一、单选题。

(每小题2分,共38题,计76分)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进。

回答1~3题。

1.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_______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A .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 .思维和存在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 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A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C .物质存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 D .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 3.或许是某个夏夜,我们抬头仰望,思索广阔无垠的星空。

这时候,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感,一系列问题叩击头脑:“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思索表明 ①万物因人的思考而显现其意义和价值 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④哲学就是人们的惊讶、惊异和思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这说明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B. 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C.反映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D.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5.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是看这种联系是否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重点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联考试题

重点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联考试题

重点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联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2分×25=50分)2008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

我们战胜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也发生了一些损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和生产安全事故,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据此回答1—3题。

1.“多难兴邦”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四年》。

原文是:“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下列关于这一成语理解正确的是A.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D.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2.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我们党只有对这些事件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牢牢记取,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这段话主要体现了A.主观与客观的关系B.原因和结果的关系C.系统和要素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3.漫画和成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与右图漫画反映的哲理相近的成语是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失之东隅,收之桑榆D.勿疏小善,方恢大略党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据此回答4—7题。

4.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表明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历史的统一B.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C.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D.错误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5.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蕴涵的哲理是A.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B.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C.整体是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统一体D.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的地位6.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4分)1、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科学理论的指导B.意识的能动作用C.事物的内部矛盾D.客观与主观的关系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③主次矛盾相互转化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⑤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⑥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⑥D.③④⑤⑥3、据文献记载,在印度曾多次出现小孩被母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事例。

这些“狼孩”,有的虽已七八岁,甚至十几岁,但都不会说话,不会思维。

这些事例表明()A.“狼孩”的脑天生就是笨,不聪明B.思维不一定是人脑的机能C.“狼孩”没有同外部世界接触D.“狼孩”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因而不可能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表明:()A.意识的反作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B.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C.事物的外部条件决定事物的发展D.在客观条件不成熟时不应发挥主观能动性5、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对世界上所有物质现象的概括和总结B.凡是具有离开人脑而客观存在性质的都是物质的C.每一个具体存在的事物都是物质而不是意识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能被人们所认识,不是不可知的6、关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意识由物质决定并反映物质B.意识决定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C.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更依赖于物质D.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7、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必须()A.创造条件使客观适应主观B.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C.从实际出发D.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8、联系、矛盾、发展之间的关系是()A.矛盾是联系,联系是发展B.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C.联系的形式是矛盾,矛盾的形式是发展D.事物发展了,矛盾解决了,联系不存在了9、“法轮功”是旧事物,是因为()A.练功锻炼身体已经过时B.它不是共产党主张的,是民间自发的C.它宣扬唯心主义,违背历史发展规律D.宗教本身不是新事物10、下列各组联系,属于规律的是()①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影响②价值决定价格③苹果落地④种瓜得瓜•⑤生物体的新陈代谢⑥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A.②⑤⑥B.①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④⑤1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所蕴含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12、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从唯物辩证法来看,这主要是因为()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的B.矛盾既有主次之分,又有主次方面之分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具体的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3、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A.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B.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C.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D.是唯心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14、中国古代哲学家说过,“万物莫不相对”,“万物莫不相异”。

这里包含的可贵思想有()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②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③事物是客观存在的④矛盾具体有特殊性⑤事物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⑥事物的变化有自身的规律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④C.①④⑤D.①③④⑥15、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健体。

有人认为学会做人是关键;有人认为学会求知最重要;有人认为实践能力最重要,因此,学会做事是重点;还有人认为对青少年来说,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

对上述看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①他们对素质教育的主要矛盾认识不同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他们的认识不对③他们对素质教育的矛盾主要方面有争议④哪一个是重点应具体分析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6、你在接受别人服务时,如果想到自己也是服务者,也是为别人服务的,那么你就会尊重为你服务的人,因为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

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C.主次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D.不同性质的矛盾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17、“同等数量的黑白围棋子,既可以组成凌厉的攻势,也可以组成破绽百出的败局;同样是七个音符,既可谱出催人奋进的青春旋律,也可以谱成令人消沉的靡靡之音。

”这说明()A.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B.事物总体数量增减,引起了质变C.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D.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18、下列成语、俗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①滴水穿石②物极必反③刻舟求剑④断章取义⑤墨守成规⑥失败乃成功之母⑦不依规矩,不成方圆⑧统筹兼顾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A.①②③④B.④⑤⑥⑦C.③④⑤⑨D.③④⑤⑦19、“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改革不是一首田园时,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

”这两句话主要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B.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矛盾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0、一位病人为了尽快康复,加大服药剂量,导致中毒,这说明凡事要()A.充分重视内因B.要重视量的积累C.及时促成飞跃D.坚持适度的原则21、有一副著名对联写道:“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这副对联告诫人们()A.要坚持适度原则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C.要充分重视内因D.要重视量的积累22、西伯拘狱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孔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遇蜀,世传《吕览》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有所成就B.逆境毕竟是外因,如果充分发挥内因作用即主观能动性,就能作出通常情况下做不出的成绩C.外因有时起决定作用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3、扶贫工作中的“造血”和“输血”的关系;国企改革“苦练内功”与“改善外部环境”的关系;个人进步中的“自我努力”与“成长环境”的关系,体现了()A.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B.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24、有位顾客批评某售货员服务态度不好,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售货员回答:“我是为人民服务,又不是为你服务。

”这个售货员的观点,从哲学上讲:()A.是正确的,符合联系的观点B.是错误的,违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C.是错误的,违背了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D.是错误的,违背了矛盾普遍性原理二、不定项选择题(少选、选对得1分;多选错选不得分。

共28分)25、下列关系中,属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B.金属和铁C.中国人和外国人D.电视机和彩电2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是()A.辩证统一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7、《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我国经济由于长期处在短缺的经济状态,经济上的主要矛盾往往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又是总需求旺盛,投资饥渴,而社会总供给不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是经常的社会经济现象。

因此,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缩小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距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可见()A.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B.矛盾双方无条件地转化C.做工作应抓关键或重点D.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不平衡的28、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有利也有弊,为什么我国政府还要坚持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B.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因此看问题要看主流C.主要矛盾规定事物的性质D.矛盾的特殊性29、下列属于质变的是()A.货币变成资本B.冷水变成热水C.某国有企业被某私有企业收购D.劳动力成为商品30、“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到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

这个论断符合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A.事物发展是逐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C.量变引起质变D.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1、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联系表现在()A.辩证法始终是与唯物主义相结合B.辩证法本质上是属于唯物主义的C.辩证法要以唯物论为基础D.没有辩证法就没有彻底的唯物主义32、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说:“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能造成一个世界。

”他的这个观点包含的哲理有()A.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B.世界是物质和运动构成的,没有别的东西C.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D.运动就是物质,运动就是世界33、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反常现象。

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的发生频率越来越快,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从1998开始,厄尔尼诺又开始在全球肆虐,引起了海啸、暴雨和干旱等自然灾害。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D.应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4、“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林,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这说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C.因果联系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D.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35、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下列选项不属于意识的有()A.理想、信念、决心、意志、情感B.观念、观点、法规、政策、方案C.社会规律、阶级斗争的规律、经济规律D.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36、下列有关主观与客观的论述,正确的是()A.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实践中的体现B.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C.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指主观正确反映客观,主观符合客观D.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还是相分离,是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37、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指()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38、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这是因为()A.解放思想就是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敢闯敢干B.二者都要求主观符合客观C.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符合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D.解放思想就是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既善于思考又敢于创新三、简答题:(本题共22分)39、《半月谈》曾在“亿元投资造出了什么?”的标题下披露了辽宁省铁法市商业大厦的投资大、装修豪华、开业至今无效益,以至拖垮铁法市整个经济的真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