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增养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合集下载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33J11G 学分:3 周学时:4 总学时:51 开课学期:3.1 开课学院:海洋学院英文名称:Culture and Muitiplication of Aquatic animal适用专业:15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课课程修读条件:无网络课程地址:所属基层学术组织:水产二、课程简介《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专业学位课,主要讲授我国鱼类、虾蟹类、贝类等水产经济动物的生物学原理和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专业课程。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习,使学生了解水产动物增养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掌握主要经济水产动物的增养殖基本原理及主要增养殖技术;结合生产实习,掌握水产经济动物的苗种生产技术和增养殖技术。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水产动物增养殖学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内容:讲述水产动物增养殖学的任务、研究内容;水产养殖的历史与发展;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参观海洋学院的海洋生物标本陈列馆,熟悉水产经济动物种类;第一篇水产增养殖的通用技术与原理(教材第1-3章)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养殖、育苗的通用技术和相关技术原理;基本内容:增养殖水域的环境与调控、育苗场的设计与建造、主要养殖种类的育苗通用技术;学时分配:6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参观附近养殖场、育苗场第二篇主要经济鱼类增养殖(教材第4-7章)教学目标:熟悉经济鱼类的养殖技术、苗种生产技术、渔业增殖技术;基本内容:鱼类养殖技术、鱼类资源保护、活鱼运输;学时分配:12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查询与鱼类养殖、资源增殖相关的技术资料;第三篇主要经济虾蟹类增养殖(教材第8-11章)教学目标:熟悉经济虾蟹类的养殖技术、苗种生产技术;基本内容:主要经济虾类养殖、经济蟹类养殖、虾蟹类增殖、虾蟹塘的综合利用;学时分配:10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查询与虾蟹类苗种培育、养殖相关的技术资料;第四篇主要经济贝类增养殖(教材第12-15章)教学目标:熟悉经济贝类的养殖技术、苗种生产技术;基本内容:固着性种类、附着性种类、埋栖性种类的养殖;腹足类的养殖;贝类的增殖;学时分配:10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查询与贝类苗种培育、养殖相关的技术资料;第五篇其他水产动物养殖(教材第16-18章)教学目标:熟悉其他经济种类的养殖技术;基本内容:海参、海胆、乌贼等经济种类的养殖;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查询海参、海胆、乌贼等经济种类苗种培育、养殖的技术资料;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请明确说明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和期末考核方式,各项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原则上平时成绩比重不低于50%。

高职水产养殖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水产养殖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考 , 期末综合 评价 。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不是操 学 作规程 中理 论框框的掌握 , 也不仪仅是操作过程 的
熟练程度 ,主要 是操作结果在生产上的体现 ,是否
给生产带来效益 。技能考核 的考场设在生 产车间 ,
就制作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 使课堂教学语 言形 ‘ 象化、 具体化 , 大大激 发了学生 的学 习兴趣 。目前 ,
维普资讯
2 0 0 6牛 2月 第 1 卷第 1 0 期
宁 波 职 、 术 学 院学 报 I 技
J OUR NAL OF NI GBO OL E N P YT CHN C I
F b 2 06 e , 0 V 11 6 . ONo 1 .
根据技能培养需要对相 关课程 进行整合 高职教育培养 同标是: 养面向生产、 培 建设 、 管


理 、服务一 线需要 的 ,“ 下得 玄、H 得 j
留得住 ”
成立教材编写组, 存总结多年教学和生产经验的基础 上 ,积檄 参 教材 和寅训 指导书的编写工作 ,有针
对忡地编 写能更好体现专业特 色的 自编 教材 。 好 的教材 无疑 是高质 晨教学 的前提 。 在教材 的 编写 巾 , 注重教 材内容 的系统性和 新颖性 。几年 要
高校课程建设不仅要立足 学生 的需求 , r 促进学 牛
爪. 胜的充分发展 ,l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每 _ 】

更好地适应 『 水产养殖 专业 的发展 , 岛职 有利 r 教学
的开展 。
位 教师 成为一 个令 人尊敬 的 、德 兼 备的 “ 专
二 、编 写适用于高职水产养殖专业 的教材
业技 术学 院教授 。
维普资讯
解相林 、张新明 、付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虾蟹类增养殖终极版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虾蟹类增养殖终极版

1、幼体分期对虾:无节幼体(6期)-蚤状幼体(3期)-糠虾幼体(3期)-仔虾(8~10期)沼虾:蚤状幼体(11期)-仔虾蟹类:蚤状幼体(5期)-大眼幼体(1期)-幼蟹龙虾:叶状幼体(11期)-后期幼体(1期)-幼虾2、虾蟹类的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3、虾蟹类鳃的类型:侧鳃;关节鳃;足鳃。

4、虾蟹类循环系统为开放式循环系统。

(必考)5、虾蟹类排泄系统:它的排泄器官:小颚腺(幼体)、触角腺(成体)。

6、蜕皮分为五个时期:蜕皮后期、后续期、蜕皮间期、蜕皮前期、蜕皮期。

8、四种生活史及代表(重点):一、完全河口区生活周期(例如新对虾属小型种类);二、近海偏好河口区生活周期(绝大部分对虾属);三、偏好近海高盐区生活周期(女神对虾属、鹰爪对虾属等);四、完全外海生活周期(似对虾属、洋对虾属等)9、日本对虾喜沙底;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喜泥底;刀额新对虾喜海草底质。

10、热、电、气应安排在育苗区的下风处,且它们的工作间尽量集中。

11、育苗用水的五个程序:一、沉淀与过滤;二、盐度的调整;三、pH值的调整;四、重金属的调控:五、海水的消毒。

12、在育苗用水处理中的重金属调控EDTA-2Na螯合剂螯合重金属浓度为4~6 x 10-613、眼柄摘除方法:切除法、挤压法、镊烫法。

14、水中产卵受精孵化(对虾)分为产卵池原池孵化和集卵移池孵化两种。

15、精荚的提取:解剖法、指压法、电击法(6~8V)、吸取法。

16、虾蟹类主要养成模式:一、粗放养殖:鱼塭养殖、人工生态系养殖、半蓄水养殖;二、池塘养殖:潮差纳排水、淡水添加、覆膜高位池、封闭式循环过滤养殖;三、工厂化养殖;四、网箱或围拦养殖;五、池塘综合养殖。

1、简述中国对虾雌雄在外观上的区别中国对虾雌雄个体在外观上区别比较明显,雌虾的个体一般比雄虾个体大,在自然海区,雌虾略呈青灰色,雄虾略呈茶褐色。

雌虾在第四~第五步足的腹甲上有一略呈圆形、中间裂形开口的纳精囊,雄虾第一游泳足特化的交接器。

师范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动物学实验改革探索

师范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动物学实验改革探索

学时数减少的情 况下 , 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尽 可能加快 实验的进程 , 以达 到在有 限时间 内, 尽量 突出 本 专业实习 的重点 ,也要涵盖动物学实验 的基本内容。
在 实 验 内 容 的 安 排上 , 们 一 直 贯 彻 “ 我 内容 适 用 性 、 材 选
性、 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 是培养 符合时代 要求的应用型 人才的专业 ,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 巾要始终 贯穿着 “ 培 养学生实 践动手能力 ,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 这一 中心任
动物学是生命科学 中的基础学科 ,是现代 生命科 学 中许多分 支学科 以及许 多生物新技术 的源头 。动物 学也是生命科学 中历史 十分悠久 的一 门学科 ,它的发 展 已积 累了全 面的基础知 识 ,形成 r一套较为 系统的
教 学 模 式 和 较 为 固 定 的教 学 内 容 。水产 养 殖 学 是 实 践
巾有 所 侧 重 , 所 删 减 。 有
索 和实 践 ,总结 了一套适 用于水产养殖 专业 师资培养 的动物学实验 教学模式 。

二 、 实 验 教 学 模 式 上 , 设 适 于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培 在 增

在 实 验 教 学 内容 上 , 遴选 与 专 业 符 合 度 高 的 实
养的实验项 目 ‘ 传统 的动物学实验以观察动物形态 、组织切片 、 解 剖、 分类 为主的验证性 的模式 , 生对 这种模式往往 不 学 感兴趣 , 多是应付 、 机械地按照 实验指 导上的步骤匆 匆 做完 了事} 2 1 。这种模式 不能提高学生 的实验兴趣 , 也不 利于创造性地学 习 , 更不利于创新 能力的培养。在保证 完成规定 的实验教学 内容前提下 , 我们改变 了原有实验 模式 , 以便能充分调 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 发学生分 激 析问题 、 解决 问题的潜能。 比如 , 在做 “ 显微镜 、 草履虫及 其它原生动物” 这个实验之前 , 根据实验班次 , 分别选几

海水池塘一年三茬虾蟹轮养高产高效模式

海水池塘一年三茬虾蟹轮养高产高效模式
制定养殖计划和应急预案
根据市场和养殖条件,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 ,并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情况。
建立养殖档案和记录
记录养殖过程、饲料和水质监测数据,以便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
提高养殖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确保养殖 生产顺利进行。
建立合作与互助机制
与其他养殖户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与互助机 制,共同应对养殖风险。
良好的养殖环境。
高效养殖技术
轮养技术
通过合理安排虾蟹养殖周期和 轮换养殖品种,提高池塘利用
率和经济效益。
混养技术
将不同生活习性和食性的虾蟹 进行混养,充分利用池塘资源 ,提高产量和效益。
生态养殖技术
利用虾蟹与水生植物、微生物 等建立共生关系,形成良好的 生态系统,提高养殖稳定性。
信息化养殖技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养 殖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 析,实现精准管理和高效养殖
虾蟹养殖的潜力
虾和蟹是海水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 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因此提 高虾蟹养殖产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
养殖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经济 效益,养殖户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养 殖模式,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研究目的
探究一年三茬虾蟹轮养高产高效模式的可行性
通过研究和实践,验证一年三茬虾蟹轮养高产高效模式的可行性,为养殖户提供一种新的 养殖模式。
海水池塘一年三茬虾蟹轮养 高产高效模式
汇报人: 2024-01 • 虾蟹养殖技术 • 轮养模式设计 • 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 养殖风险与应对措施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01
引言
研究背景
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发展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水池塘 养殖业逐渐成为沿海地区的重要产业 ,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做出了 贡献。

《虾蟹增养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虾蟹增养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技能的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更快适应生产 岗位 的
交流等工作 。首先 , 学校应 当对现任的双语教师进行培训 , 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 出国进修培训或者国内短期培训的 方法。 其次 , 学校还应该积极引进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优秀 人才。最后 , 学校还应该多举办双语教师的经验交流会 , 组 织教师听课 。这样大家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切 磋来提高 自己的教学水平。
摘要 : 在 高职教 育的特点和培育 目标 指导下, 从《 虾蟹增养殖技 术》 课 程特 点出发 , 通过对教 学内容、 教 学手段和教学
模式的探 索与 实践 , 提 出结合生产 实际、 优化教 学 内容; 改革教学方式、 激发学习兴趣 ; 注重实践教 学、 提 高人才质量等改 革措施 , 以期 为今后相关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借鉴。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对课程教学进行了 系列 改革 和优 化 。 结合 生产 实 际 、 优化 教 学 内容 本课 程 内容 的设 置 源 于水产 行 业 的发展 ,在调研 和分



析了江苏省和周边省市水产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岗位能力 需求的基础上 , 在“ 工学结合四段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 下, 不 断更 新 培养 目标 和 教学 内容 , 突 出学 生职 业素 养 与职
关键词 : 虾蟹增养殖技术 ; 教 学改革; 探 索和实践
中图 分 类 号 : G 7 1 2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1 6 — 0 2 0 9 — 0 3
水产养殖专业是实践性 和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 , 其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 更要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 虾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多门课程密切 协作 的综合教学实 习体系 。将全部学生分成养
殖水域环境调查组 ( 养殖生态环境 、水文状况 、水质化学组
水产 养殖专 业实践 教 学存在 的 问题 和 改革方 向
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未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 ,
随着高校扩招 ,学生规模急剧扩张 ,一方面 ,教育 资源 的增 长远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 ,师资紧缺 ,教学经费紧张 ,用 于教 学改革 的投入更少 ,实践教 育质量呈 现下滑趋势 ,主要 表现 在 : 教学内容陈旧 , 无法反映生产新技术和科研新成果 , 教学体系 不合理 ;实践 教学基地零散 ,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 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师 资多 以 “ 纯理论型”师资为主 ,缺乏 实践 锻炼 ;实践 教学制度 临时性 、随意性较 强。另一方 面 , 随着学生数量 的增长 ,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学生就业观
教 苑 漫 谈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体 系 改革研究 与实践 杨 慧 荣 张 守 全
[ 要] 摘 结合多年来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教 学改革,根 据 专业 的发展 需 求和全 面提 高学 生的 实践 能 力和创 新能 力的 要 求 ,本 文从 实践教 学 内容研 究 、 实践 教 学基地 整合 、 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教 学制度完善等方面系统地论述 了水 产养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水产养殖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 ,学生的专 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教学环 节才能得到有效 的培养和锻炼 ,真知源于实践 ,理论知识也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和升华 。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综合 、复杂的教学体系。
产专业实践教 学更 符合 学生综合 素质 的培养 、更好 的配合专 业教学 ,也使实践教学更加系统化 、科 学化 。 (1)实验教学改革 将现有 的实验教学 内容整合 、删减 、优化和更新 ,按学

虾蟹类增养殖学

虾蟹类增养殖学

《虾蟹类增养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内肢:双肢型附肢的内侧分枝,由原枝顶端内侧发出,其节数由种类而定,软甲类甲壳动物附肢的内肢一般分为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等5节。

2、体长(虾):眼柄基部或触角基部眼眶缘至尾节末端的长度。

3、雄性交接器:十足类甲壳动物雄性个体第一或第二腹肢左右内肢联接完成的管状交接器。

在交配时协助将精荚输送到雌体都纳精囊中,不同种类都雄性交接器构造不同,可作为分类都依据。

4、侧鳃:着生在十足类动物附肢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

包被在头胸甲两侧所形成的空腔内,具呼吸功能,分类依据之一。

5、甲宽:头胸甲的最宽处的长度,最宽处如为齿时则自齿的基部起量。

6、雌性交接器:亦称纳精囊,十足类甲壳动物雌性个体位于第四及第五胸足基部之间都交配器官。

他有前叶、后叶、和侧叶组成。

中央为一开口,通常呈囊带装。

具有储存精子的功能。

其形态是分类都重要依据。

7、虾苗淡化:罗氏沼虾和河蟹的发育都要经过变态,且幼体必须在办海水中发育,而成体在淡水中成长,因此当90%的幼体变态后,即可进行淡化。

即在虾池的进水口放入淡水,同时出水口打开,逐步更换海水为淡水的过程,淡化过程需6~8h。

8、生殖节:具外生殖器的腹节。

上有产卵器和生殖孔9、雄性腹肢:虾类雄体第二腹肢内侧的细棒形带刺突起。

有辅助交尾都功能。

10、足鳃:着生在十足类甲壳动物胸肢底节上的鳃,具呼吸功能,分类依据。

11、生殖蜕壳:有些甲壳类动物在生殖季节到来时候,必须完成一次蜕壳,然后开始行生殖。

如河蟹,9~10月中旬,黄壳蟹蜕变成青壳蟹就是生殖蜕壳。

二、判断题(×)1.再生的速度与个体及环境有关,未成熟者再生能力差。

(√ )2.自然海域中国对虾、溞状幼体、糠虾幼体的饵料以多甲藻为主。

(×)3.虾蟹类的精子具鞭毛,入水后游动力较强。

(√ )4.三疣梭子蟹一般早期产卵的是大型个体,中后期的是中小个体。

(×)5.颚舟片指得是第二小颚内肢,其功能是划动水流,以利呼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虾蟹类增养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作者:常林瑞陈军闫冬春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7期
摘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建设课程学习网站、改革考核方式等手段,对《虾蟹类增养殖学》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虾蟹类增养殖学;能力培养;综合性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108-02
《虾蟹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其主要研究经济虾蟹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体养殖及增殖措施等基本原理和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直接为虾蟹类科研、养殖生产服务[1]。

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虾蟹产量及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应用性课程《虾蟹类增养殖学》的教学要求也逐渐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发展,无疑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课程组在近几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

一、完善教学内容
本门课选用的教材是王克行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虾蟹类增养殖学》,其中第一章为虾蟹生物学知识,它是进行虾蟹繁育和养成的基础。

本章为学生增加了虾蟹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热点,如虾蟹类消化生理、内分泌、免疫、渗透压调节、神经整合、精子的保存及活力鉴定等,便于学生能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开阔知识面,为在该领域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另外,本教材介绍了15种经济虾蟹类的养殖方法,但在授课内容上由于学时的限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重点选取了山东乃至全国大量养殖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梭子蟹等进行讲解,对于其他养殖品种的内容予以删减。

对这些代表种类,讲授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中这些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苗种生产、人工养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还增加了这些品种的疾病防治、国内外养殖概况、最新的市场讯息、最近发展起来的增养殖新技术、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等。

通过授课,使学生除了掌握这些经济虾蟹的增养殖基本原理外,还从宏观上了解到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养殖前景,为学生今后从事水产养殖或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由于教材编写年代的限制,占对虾养殖产量90%以上凡纳滨对虾以及近年风靡全国的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的增养殖技术在本教材中没有涉及,课程组老师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查阅大量的资料,制定出适合学生的讲义,使学生及时掌握将这两种虾类的增养
殖基本流程、繁育养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最新的增养殖技术等,为毕业后从事该品种养殖的同学提供了必需的知识储备。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的学习模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收转变为“主动式”探索[2],因此课程组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视频材料辅助教学
根据前几年教学效果的反思,如果在授课过程中单纯依靠PPT课件,将知识点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学生只是充当文字的复制机,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虾蟹类增养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网络上有大量的视频,另外本专业同学参加生产实习还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教师在上课前有选择地截取一些视频,在理论知识讲授完,让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素材,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关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热点问题讨论法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一些新的增养殖理论和技术,如虾蟹类的免疫学与疾病防治、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虾蟹新品种的培育、循环水养殖、生物絮团的应用等,虽然教材内没有出现相关的内容,但这些技术却是新世纪水产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教师需将这些新的能反映学科发展新动向和新技术的知识及时充实到教学活动中。

授课时采用讨论法教学带动所有同学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小组安排一个讨论题目,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并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组织大家适时进行课堂讨论。

对于课下准备充分,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发言的小组和同学,大幅度增加平时表现分,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资料归纳整理能力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意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增加学生试讲
在将育苗和养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讲完后,对于不同虾蟹的分述内容授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收集素材、准备讲稿、制作PPT,然后从每小组随机挑选一名代表上台试讲。

学生演示后,先由其他组学生来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提问,评论知识要点是否讲解清晰,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

通过试讲这种形式锻炼了学生制作PPT讲稿、登台做报告的能力,同时还促进了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以及专业知识的增长,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达到了良好互动的目标。

(四)增加实验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本课程有关育苗和养成方面的实践教学安排在专业实习期间进行,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开设实验课。

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实验课内容,主要为验证性实验,如虾蟹类浸制标本的制作、虾类与蟹类外形观察比较、虾类与蟹类内部结构解剖、常见虾蟹的分类等。

通过课堂实验,让学生将理论教学所获得的知识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和补充,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其综合分析问题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五)思维导图总结知识网络
在每一章授课完成后,让学生制作本章的思维导图,特别是育苗和养成的流程图,使学生对整个生产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学会了如何对知识进行归纳,也懂得了由点到面发散性思维,同时也便于学生进行系统地复习。

三、建设课程网站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应该针对性地建设课程网站,网站包括以下栏目:课程简介、授课录像、课程PDF、教学资料、互动栏目等。

尤其是互动栏目,根据讲课内容设置相应作业或检测题目,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可随时检测学习效果。

同时,也可以随机从习题库内组题进行章节或期中考察,便于学生做好知识巩固和复习。

学生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登录课程网站在论坛及时向教师提问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可见,通过课程网站的建设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

四、强化考核方法
考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要求考试方法的改革与之同步进行[3]。

因此,课程组将考试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期末考试的方式以及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了改革。

期末总评成绩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考核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业、课堂发言、试讲、论坛交流实行等级制,授课教师一定要有责任心,把学生的表现评分详细地登记入平时成绩记录表。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在考核内容上增加综合分析题的比例,占总分的40%左右。

经过两种方式的考核,在综合评价学生总成绩时,平时表现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总评中所占比例64%,有效避免了学生在考前突击,对知识的死记硬背问题的出现。

五、成效
总之,在教学实践与改革中,《虾蟹类增养殖学》课程知识体系日趋科学、合理,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优化,课程建设成效显著,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修正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口头表达、写作、动手操作、归纳总结、创新思维等能力。

今后,本课程组成
员将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水产养殖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克行.虾蟹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孙云.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204-205.
[3]徐晶.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考评方式改革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1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