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塘古民居与李光祖家庭

合集下载

近看“天下第一村”

近看“天下第一村”

近看“天下第一村”中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今年5月以来持续推荐5个传统家族,这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延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家风气,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中纪委为什么会推荐这些家族?让我们不妨走近他们去看一看。

张谷英村,又称“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五万余平方米,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群。

传说,明洪武年间作为朱元璋指挥使的张谷英精通风水,明初的渭洞山区尚未开发,荒草萋萋,古木森森,张公行至此看中了这片世外桃园,从此,开启了张氏家族二十六世的故事。

今天的张谷英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张谷英村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组成,总面积为51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2条,古屋环山而建,长达1公里。

古屋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其布局依地形采取“干枝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由数个单位组成,各单元之间有屏风檐廊和巷道沟通分隔,分则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合则贯穿于一体之空间。

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

目前古村内聚居张谷英公2600多后裔。

张谷英古建筑群极具特色,其严谨神秘的排水系统、巧妙的建筑选址、清晰的家庭脉络,体现了明清古民居文化的丰富蕴涵,是中华民族民俗风情及建筑历史的珍贵实料和佐证,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

文/钟纪伟然而,一个建筑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让世人更加赞不绝口的,是促使张氏家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家训族戒。

“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对联,高悬在张谷英村的当大门前,这也是支撑“张氏家族”的精神支柱。

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姓、正蒙养、存心地、修行检……它融合了儒家“孝、和、勤、廉”等理念,并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

传统古建筑里的浓浓乡愁

传统古建筑里的浓浓乡愁
佥判第坊是洋尾村最古老的建筑,这 座坊是李富次子、承直郎惠州佥判李廷耀 所建,古色古香。它曾经倾斜严重,近年 在文物专家指导下,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 行修复,如今被誉为白塘湖畔的一颗明珠。
谈及众多古建筑为何能保护下来,李 金星说,先人们文化积淀较深是一大缘故。 解放后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古建筑均 被当成办公点、学校等场所也是未被损毁 的主要原因。之后,他们这一代人的热心 保护也很关键。他个人已经义务保护这些 珍贵建筑 15 年了。
浓厚,希望保留和发扬,打造醉美莆田村落。 热的天气里走进水乡,品味古色古香的民
渴望的风筝原1991:莆田的古民居,能 居文化,好赞。
得 以 完 整 保 留 的 很 少 了 ,即 使 留 存 ,分 布
YJ 安澜:洋尾村历史文化民居,融合

也比较分散。难得洋尾村还能有成片大量 了多个朝代的建筑文化风格,能保留至今,

观看嵌在墙内的石刻
风景如画的洋尾村
毗邻洋尾村的白塘湖是我省唯一的天 然湖。参观中,读者们纷纷赞叹此发达的
千年前,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江王李 的李金星已等候多时,他是白塘李氏宗亲 宅的建筑装饰。这座明代建筑是李氏族人 水系优美的环境。在州牧祠里,一艘龙船
元祥的后代,在则天朝遭受迫害,流亡避 会会长,也是村文物管理所所长,熟知当 为纪念李富而建。整座建筑显得稳重、大 引起大家注意。大家提出,要把历史文化
A2 责编/吴双双 校对/史梅琼 郭江群 电话/0594-2691147 E-mail:506748059@
Y 要闻 AOWEN
MEIZHOU DAILY
2015 年 5 月 18 日 星期一
传统古建筑里的浓浓乡愁
———本报第 8 期《读者会》走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白塘镇洋尾村

上饶地区有什么古村落历史文化古镇

上饶地区有什么古村落历史文化古镇

上饶地区有什么古村落历史文化古

上饶山水很美,这样的山水之间至今遗存着很多美丽的古村落。

这些古村落后靠青山,前临绿水,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好像一个个古老故事,叙说着悠久的历史文明。

婺源古村、广丰的龙溪村和二渡关村、德兴的海口村和新营村、铅山的儒源村和江村、弋阳的曹溪等地古村,铅山河口、石塘、陈坊的古镇、鄱阳古县渡古镇、横峰葛源古镇、上饶县上泸古镇都保存了大批明清古民居。

广丰十都大屋、玉山樟村何家大屋、上饶县大地纸坊村大屋、上饶城的杨益泰大屋、娄谅故居、杨时乔故居等都是独具上饶古建筑特色的古民居。

婺源在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就建县。

婺源古民居历经演变到明代,因为大批婺源商人和官宦大兴土木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徽派建筑文化。

古村落中婺源人世代聚族,屋与屋之间紧挨相连,造型优美规模庞大,屋外建马头墙,屋内精心布局雕梁画栋,梁坊、斗拱、门楣、窗棂等处处刻满人物戏文、花草鸟兽,还有众多匾额、盆景、景窗、石桌石凳等一应俱全,是中国典型的乡村民居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已被列为国家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广丰龙溪村、铅山儒源、德兴海口等地的古民居则是注意人和天、地、山、水的环境关系。

这些民居蜿蜒于上饶青山绿水间,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望采纳!
1。

邦塘南村民居

邦塘南村民居

邦塘南村民居邦塘古民居位于雷州市北四公里,分南北两村,现存房屋百多座,有些保存完好,有些已剩残垣断壁,极少有人居住。

该古民居乃李氏先祖李德重从鹿洲岛(现东海岛)迁居此地而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其建筑设计如官府布局,威仪十足,现已被评为“湛江特色文化村”。

邦塘村位于雷州城西北,东临国道207线,西近粤海铁路和湛徐高速,北靠省道雷企线,南与雷州城新开发区接壤。

该村分为南北两个自然村,为李氏世居的古村庄,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自明朝中期建村以来,文风蔚盛,科举不绝,人才辈出。

清代中、末期间,博学出仕者达100多人,任过六品以上官职的有10多人。

其中李登龙、李云龙、李元玛、李绍绎和李晋熙五人任过五品官。

众多的达官显贵,也留下了众多的古建筑遗产。

该村现存古民居达100多座,堪称雷州古民居博物馆。

01邦塘南村德容民居建筑所在地: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委会邦塘南村历史年代:清代占地面积:536平方米建筑高度:建筑层数:一层建筑类别:传统民居邦塘南村德容民居座落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委会邦塘南村,始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硬山顶灰雕屋脊,屋翘灰雕彩绘凤头图案。

为二进三合院式建筑。

面阔24.25米,进深22.1米,面积536平方米。

分为正门楼,正三间落廊,配有二庑房式格局,砖瓦木架结构,整体布局严密稳固合理。

门头框字“德容”灰雕彩绘,墙上壁画精美,正间中间有8个彩釉陶瓷漏窗,两边各有一个石雕托梁出檐1米,正庭院下面有一高大照壁。

雷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十分突出。

邦塘南村“德容”民居为研究雷州半岛传统民居及李氏家族发展演变史提供重要依据。

邦塘南村德容民居正堂邦塘南村德容民居二进门楼02邦塘村琼馥民居建筑所在地: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委会邦塘南村历史年代:清代占地面积:349平方米建筑高度:建筑层数:一层建筑类别:宅第民居邦塘村琼馥民居座落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委会邦塘南村,始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

蒲塘:穿梭在古建筑中的新农村

蒲塘:穿梭在古建筑中的新农村

蒲塘:穿梭在古建筑中的新农村荷塘、池柳、秋风满架,古井、木窗,粉墙黛瓦,欢笑、吆喝、和谐村庄……夜幕降临,村民广场上古曲悠扬,村民们散着步扯着家常,游嬉于古建新宅之中,悠扬一曲之间,蒲塘村的旧貌新颜便由此舒展开来。

名人古建不胜枚举蒲塘,位于金东区澧浦镇之南,距金华市区10公里,地处积道山之麓,全村620户,人口1530人。

其王氏居民是五代末大将王彦超的后裔,与南宋名相王淮同宗。

全村王姓占99%以上。

据《蒲塘凤林王氏宗谱》记载,王彦超南迁第十二世王世宗(公元1203年),谢职归乡,为避水患,由义乌下强迁居金华栗山之阳(即蒲塘),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

解放前,是出金华东门富甲一方的名村。

蒲塘村古建筑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且名人辈出。

蒲塘凤林王氏宗祠于明嘉靖丁亥年(公元1527年)始建在该村下青塘之西,清康熙辛酉年(公元1681年)提升规制,移迁该址。

后经历代修葺。

解放之初,该祠被收归国家储粮仓库,1994年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该祠格局构架装饰彩雕,著存之内,供有族祖王彦超、王固、王准、王世宗等大理石刻像赞共18幅。

进著存堂瞻仰本族历代贤达显宦,如历我国自五代末以来的历史。

悬挂于大堂之上的“左丞”“四世一品”“礼部上书”“状元”等匾额近五十方,庄严肃穆,蔚为壮观。

文昌阁,位于蒲塘村之北,占地面积1841平方米,建筑面积670平方米,布局为二进,第一进五开间,第二进为正方形二层楼阁,上供奉文昌帝君,下供奉武圣关公,门楼之内有“文昌武曲”牌匾。

文昌帝君与武圣关公供奉一阁,为“文昌武曲”之意,格局独特。

三省堂是蒲塘村原“九堂多厅”中的唯一留存,约建于明末清初,长方形布局,前后两进,均为三开间,一、二进均为堂楼,两侧各置厢房10间,形成院落。

两侧厢房正面山墙各开设大门,屋面为硬山两坡顶,两侧厢房前瞻置式槛窗。

其它至今还存留的砖雕门楼大多采用磨砖与雕砖相结合的工艺,通过大小不一的砖面并合,形成线条流畅简捷的民间古建筑特色。

坂埔十三座洪氏清朝古民居建筑群简介

坂埔十三座洪氏清朝古民居建筑群简介

坂埔十三座洪氏清朝古民居建筑群简介本文由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坂埔洪美根整理有需要更改可以联系本人南安官桥漳里村有一片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主为蔡启昌、蔡资深父子。

南安英都坂埔村也有一片十三座洪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主为洪光乘,洪开泰父子,坂埔洪氏古民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比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早100多年,说起来也有一番不寻常的来历。

清朝康熙年间,南安英都东三房有个农民叫洪承雅,住在坂埔,拓荒垦地,十余年过去了,靠着勤劳致富,成为当时一个殷实人物。

洪承雅生有二子,长子洪毓秀,次子洪光乘,子承父业,勤耕苦耘,加上洪光承头脑灵活,上山植树种果,产业更添一筹,成为英都一带的“地富”。

“二富”者,闽南话为靠农耕致富。

在明清期间,英都一带官介如云,高官如明清两朝军政重臣洪承畴,至于州县一级官吏比比皆是。

洪承雅发家之后,临终前对儿子说:“目光不要只盯在田地上,要培养儿孙读书识字,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兄弟俩谨记在心,大哥洪毓秀成家之后,久未生子,偏偏又染疾身亡。

小弟洪光乘娶了陈家女,先后生下三个儿子,都送到学馆攻书。

洪光乘每每想到父亲临终的嘱托,想到大哥与自己开辟家业,不幸英年早逝,心中痛苦不己。

不能让大哥无后,他想把自己一个儿子过继给大哥,继承香火。

不料娘子说:“我们只有三个儿子,并不算多。

我年老体弱,不能在生育了。

你要给大伯过继香火我不反对,你就再纳小妾吧,生下儿子,全归大伯,我绝不反对。

”娘子虽然生性固执,但心地颇好,亲自托人做媒,洪光乘只好答应。

择日又娶了杨家女为小妾,称为小娘子,生下一子,过继给大哥做儿子。

大哥总算有香火了,他心头一块石头也落地了,对内又称四子,后来他衍后裔称四房,继承顶房洪毓秀的香火,因此住宅又称“顶点金”且说洪光乘四个儿子,惟有第三子洪开泰天资聪明,文章写得好深受塾师赞赏,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科乡试,高中第六十一名举人,授个广东嘉应州正堂,携家眷前往赴任。

洪光乘见其它儿子不能往仕途发展,便量材而用,或协助他经营田产果园,或出处贸易经商。

暑假实践新闻稿 ——古建筑调研

暑假实践新闻稿            ——古建筑调研

8月4日下午3点,我校“探寻古建筑”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奔赴安徽省六安市李家圩地主庄园古建筑进行为期2天的实地调研。

李家圩地主庄园坐落在安徽霍邱县马店镇以西约3公里处,是全国闻名的地主庄园。

清光绪年间,曾挂过“双千顷”牌(20万亩)。

分布在今皖豫的霍邱、金寨、颍上、固始等地。

李梦庚曾炫耀“马跑百里不吃人家草,人行百里不喝人家水”。

并在上海、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地开设工厂、银行、当铺、学校、戏院45处。

解放前,土地占有面积居全国地主庄园之首,其政治势力仅次于四川省大邑县大地主刘文彩。

李氏家族从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开始发迹,到民国38年(1949),历经四世,称霸一方,残酷地统治和剥削农民长达100年之久。

据民国17年(1928)《霍邱县志》记载:李家圩“咸丰中,首筑寨”。

当时掌管李家财产的是李道南、李亚南、李图南弟兄三人,人们背后称他们“大老道”、“二老道”、“三老道”。

他们十分迷信风水,在选择建圩地址时,遵循“靠山出人,近水出财,金银都归洼处来”的观念,将圩址定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平畈中央。

背靠银珠山,面对马鞍山,东傍长山,西倚煤山,且有泉水堰、煤山堰两溪,从东西两方汇流圩前,环李家祠堂,绕马鞍山东流入城西湖。

风水先生称此处为“藏龙卧虎”之地。

它的房屋布局很规整,建国前,站在跑马岗上俯视李家圩、沟堑环寨,吊桥悬空,坐北朝南一片青堂瓦舍。

仔细看,一寨分三宅、一宅分四院,头门至堂楼一线串珠,五排房一幢高过一幢,真是门庭似海深,一门一道关。

整个房舍建筑,都是驮粱起架结构,重梁木椽,笆砖铺顶。

靠墙立柱一半嵌入墙内,一半露在墙外,呈弧形,并有铁制墙钩穿墙而过,巴结墙身。

立柱油漆黑亮。

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劳动结晶,蕴含着久远的文化气息,它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学习借鉴,作为是炎黄子孙,建筑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发展现代建筑,更要吸收古建筑中的营养,走出中国特色建筑之路,让中国古建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邦塘古村保护措施

邦塘古村保护措施

邦塘古村保护措施
邦塘古村是中国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具有500多年的历史。

为了保护这座古老村落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可以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建立保护机构: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保护计划,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确保古村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保护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古村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义务等,为古村的文物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加强古建筑修缮和维护:对村内的古建筑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制定修缮和维护计划,确保古建筑的安全和持久保存。

同时,鼓励村民参与到古建筑的维护和修缮中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当地的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强化环境整治:加强环境整治,治理周边污染源,保持古村的环境整洁和优美。

同时,加强绿化工作,提升古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推进旅游业发展:充分利用古村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要合理规划旅游开发,避免对古村环境和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和游客的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以上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村民的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邦塘古村这座历史悠久的村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邦塘古民居与李光祖家庭
李保卫
邦塘村位于古城雷州西郊,古称石奇村。

该村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期,邦塘村李氏始祖李德重从鹿洲岛(即湛江东海开发区东山镇东头山)迁居此地,至今二十三世,历经五百多年。

邦塘村分南北两个自然村,同是李氏家族的后裔居住,现有3000多人。

邦塘古民居远近闻名,全村有一百余座古宅,堪称古民居博物馆。

古民居大部分集中在邦塘南村。

李光祖一家拥有古宅十多座,由四条巷道连成一体。

现保存较好的有“廉让间”、“中和”两条巷道。

邦塘村古民居的建筑形制如官府布局,威仪十足。

如李光祖的旧、新两座客厅“外翰第”、“居由轩”。

“居由轩”四面徊廓曲径,中间是一层大拜亭,正面石级整齐,各式各样山墙影壁、门窗、屏风一应俱全,不失大家气派。

中厅挂“学修堂”大牌子,这是主人的儿孙读书的地方。

客厅中挂着许多匾额,其中有出自清代大家翁方纲、陈乔森等手笔。

邦塘古民居最具特色的是李云龙的家宅。

全宅以“回字形布局”,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72间房子。

按清朝的例律,近于王公府第的规格。

这座民居各层都有一道大门,高3米,宽1米多,门前铺有坚固的石砖地板,进入大门,四面高墙深院,前庭是客厅,两层弧形的门口,门顶塑“建德第”、“师古”篆字,这是接见客人的地方。

是正宅,庭院宽深,正面是正厅,两边是厢房,下面是一堵高大的墙壁。

正厅中间是一个大神龛,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邦塘村金神阁。

神龛全部用金箔镶就,外面挂四盏大红宫灯。

神龛正面刻着“安富尊荣”四个大金字,显出一派富贵荣华的景象。

院子正面有一堵墙,上面雕塑着象征官府门第等级的浮雕,两边绿油花窗透出亮光,虽历经百年沧桑仍光亮如新。

山墙下正面是一幅五鹤图,鹤鸟神态各异,或飞、或站、或俯、或仰、或卧,象征“五福临门”之意。

山墙上正面雕塑“五福攸同”四个大字,其设计布局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邦塘古民居建筑按其主人的地位而定,如李云龙家宅,前檐是狮头琉璃瓦,是邦塘古民居中等级最高的。

这家深院的正宅和厢之间还有一道青龙门直通后院,其间还有一个只有0.5米宽的小门口,这是古时富家府第的钱库。

后院一排排瓦房,是佣人居住的地方。

邦塘古民居除“中和”和“廉让间”两条巷道外,君会公祠和翰林学士李晋熙的客厅“南坡别业”,以及知县李韶绎的家宅也各具特色。

居高俯瞰,邦塘古民居真不愧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邦塘村人物俊秀,英贤辈出。

在清朝中期至清朝末期,邦塘村曾有功名者一百四十多人。

任过六品以上的官吏有十多人,其中有六人任过五品官。

他们是李毓龙、李登龙、李元玙、李元炳、李晋熙、李韶绎等。

李韶绎是同治六年举人,是一位教衣家和书法家。

李晋熙是光绪十六年进士,钦点翰林学士,当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他坚守京城。

为此,光绪皇帝特赐其一枝花翎。

李光祖家庭是邦塘村的大家族之一。

李光祖有五个儿子。

长子文龙,官授修职佐郎、试用儒学训导(八品);次子见龙,官授琼州府
四子登龙,官授广西三旺河池州州同(五品);五子云龙,官授即用京府通判(六品)。

李云龙有三子,长子元玙,官授广西试用知州(五品);次子元炳,官授直隶州同(五品);三子元壁,官授文林郎中书科中书(七品);李光祖一家有功名者数十人,当时声名显赫三雷。

解放后,李光祖家庭走了一段下坡路,但经过几十年的沧桑洗礼,这个家庭的后代能顺世适时,在新的环境里发展起来。

现在李光祖家族有一百八十多人,有大学文化的近三十人,他们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邦塘村李光祖家庭还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文化家族。

有奖征联
雷州西湖,声屏报联合征联三等奖
笔落神驰,骚韵国风抒雅兴;
镜开声绕,贤踪湖影骋游怀。

首届“纪妙杯”征联二等奖
广厦巍峨,文似波澜书似海;
李君慷慨,情同江汉义同山。

第二届“纪妙杯”征联一等奖
李氏富千金,心内不忘桑梓事;士人开万卷,耳边常听圣贤音。

雷州市“祖国颂”征联一等奖
五秋生辰,喜听东方狮怒吼;
百年雪耻,欢呼南海燕归来。

雷州市文化馆春节征联优秀奖
建设新农村,描绘新图凭惠政;
飞奔寒玉宇,探求寒月仗嫦娥。

(征下联)雷州市文化馆春节征联一等奖
改革州年,大地春加添锦绣;
骈阗百族,中华运泰构和谐。

(征下联)
雷州市文化馆春节征联三等奖
虎啸东风,千家致富千秋福;(征上联)莺穿时雨,万象更新万里春。

雷州市文化馆春节征联二等奖
喜看雷州,绿水青山皆是画;
娱游湛海,翠楼丹阁总成诗。

(征下联)
雷州市文化馆春节征联三等奖
盛会京城,宏图手绘凭豪杰;
新年粤海,大任肩担赖栋梁。

雷州市“名城杯”征联二等奖
九级浮图,雨打风吹,同天耸峙;
二公懿范,星移斗转,与日光明。

雷州市首届“清官文化”征联优秀奖
干更能员,胸次常存君国志;
清官廉宦,眼中时察庶黎情。

雷州市“德泉益寿楼”征联
有乐有为,益寿延年凭大德;
无忧无虑,还童返老上高楼。

吴大经
林宗彦
寇相遗踪,古郡留千秋正气;
苏楼故地,斯民仰一代高贤。

(题真武堂寇苏二贤阁)雷鸣千里有声有色;海纳百川能聚能容。

(雷州乡土)
南渡吞潮,思怀汉代丝绸路;
鹰峰琢月,俯视雷州鱼米乡。

(雷阳春间)
寓人格,显神威,非金是石;
昔图腾,今名片,点石成金。

(雷州石狗)
绿草灵丹,千夫益寿思圣祖;
白沙沃土,五谷丰登慰神农。

(白沙医灵庙百草园)石径通禅界;
溪流洗俗尘。

(题石溪禅寺)
手栽赤土金银树;
汗写雷州山海经。

(耕山拓海致富)
淡饮三餐,老仆不追奢侈梦;
清风两袖,高官甘作苦行僧。

(清官陈瑸)
濠镜回归,九州疆域无洋界;
荷花烂漫,万代主权属汉邦。

(澳门回归)
让我非人弱;欺人岂我强。

(自律)
讲文明,仕礼岭峰呼树礼;
催奋进,擎雷山上响惊雷。

静思哲理心源澈
遍览贤书眼界宽。

(老干活动室)
李尊荣诗歌三首
花生
花生落地露无沾,敛影潜形不外扬。

聚地精华凝硕果,愿将脂泽润人间。

鹤水吟
望无边际接苍穹,越岭爬山势似龙。

流灌三雷红土绿,增收满垅百粮丰,
回思昔日锄头志,牢记当年铁臂功。

岁月无情春永驻,留声旧鹤影无踪。

雷州青年运河精神赋
锄头大战九洲江,铁臂钢肩运土忙。

筑坝围堤人造海,开河劈岭水穿山。

三年血汗凝粮库,几度功夫灭旱荒。

不负雷州儿女志,青年河水颂华章。

头痛医脚
人事处长李某,一星期日突发头痛症,急赴医务室看病。

恰值张医生值班,李处长心里不免一怔;然旁无他人,只得请张医生视诊。

张医生按例行公事询问一番之后,表情木然拿过处方单一张,写好后交给李处长,李处长一看处方单上赫然写着“脚气灵一支”,不禁勃然变色:“我是头痛,你何以开脚气灵”,不料医生徐徐说:“张冠可以李戴,头痛医脚又何足为怪”。

李处长默然。

据悉内情者揭示:张、李二人之子在今年招工考试中,张之子分
数高于李之子,本可录取银行或税务局,可是可通过内线关系,将张之子的名额“取而代之”,张之子被分至某工厂做机修工,故而有上述一幕闹剧。

(《雨花》1991年第3期)
名牌
某青年崇尚名牌,不幸死于车祸,数日尚不瞑目。

众人怪而不得其解。

外地其未婚妻适时赶到,见状,随伏于其耳小语道:“撞你车乃当今世界名牌——奥迪”。

语音未落,青年瞑目,且面目安详。

(《辽宁青年》1994年第5期)
花圈风波
某地一社会名流逝世,举行追悼大会,该地头头脑脑均悉数参加。

在追悼大厅里,某位显赫人士见自己所献的花圈放在较边侧,而靠中间的有两位送花圈的,论级别均比他低,心中大为不悦。

会后找到该地一把手,雷霆震怒,责问安放花圈根据什么标准,是有意让他出丑,还是另有什么动向。

一把手好言相劝,曰:“或许是治丧工作人员疏忽。

”可该显赫人士并不善罢甘休,声言此事非异个水落石出不可。

为平息事态,经研究宣布:三天后重新召开追悼会。

(《青年诗贤》1994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