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

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摘要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为此,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分享,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

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他们涉世不深,想法单纯、美好。此时,对他们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激励幼儿对分享行为的学习。

1、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玩滚动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画画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油画棒;餐前,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小勺子;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我们的物品、玩具”活动,让孩子了解班上的各种物品、玩具,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玩具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的权利。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我可以玩,大家都可以玩。学会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2、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在教学活动前分发图书时,我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我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班级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者是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创造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

1、在日常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引导他们与同伴分享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好宝宝”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从家里带来了小时候的衣物和相片等。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分享,孩子们互相介绍小时候的衣物,让同伴试穿、互相讲着小时候的故事、互相体验,高兴之情洋溢脸上,这时,没有“你的、我的”,没有争抢,处处洋溢着互帮互助的欢声笑语,充分体验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平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有一次,我新添了一个“小猫钓鱼”的玩具,班上很多同学都想玩,但鱼杆只有

四个,所以小朋友们都围住玩具,都争着要先玩。这时,我就请小朋友县起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大家决定把小朋友分成四组,按组来玩,而且各组比赛,看谁先把鱼钓完。通过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不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幼儿的分享技能。

2、抓住时机,移情推动分享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区角。很多孩子在科学区玩,刘千瑜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电动轨道火车,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刘千瑜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迎上前去,对他说:“这个火车真神奇呀,可以接老师玩一下吗?”他点了点头。我拿过电动火车,对刘千瑜说:“如果这个电动火车是我的,那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借给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他想了想说:“好像有点难过。”“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难过!”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刘千瑜,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刘千瑜不说话了,他拿过电动火车塞到小朋友手中,示意大家一起来拼出轨道,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拜摆脱了自我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地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应善于抓住幼儿情感状态,以此培养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三、正面强化,稳定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个新型玩具,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我就抓住这一教育时机进行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出现后,如果我们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逐渐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当他们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应该及时鼓励、赞许、奖励,不管是物质还是情感,都可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使他们愉快和满足。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种及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的。”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耳朵合作伙伴。”为此,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本“家中的好宝宝”记事本,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同时,还要求家长也要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融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等。如此,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不例外,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所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尝试,不断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从而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自觉分享,最终形成稳定的分享品质,为其一生良好社会性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