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晓风之作品语言风格

合集下载

张晓风散文的阅读体会

张晓风散文的阅读体会

张晓风散文的阅读体会作者:张晓雯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31期摘要:张晓风被台湾评论界誉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是一名集戏剧、小说与散文于一体的作家,张晓风以自身独特的女性思维出发,关注人的生存体验与生存状态,在描写上多了一些理性。

张晓风的散文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张晓风散文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张晓风;散文;创作风格张晓风是台湾著名的散文作家,早在中学时期就学习了很多她的散文。

在阅读张晓风的散文过程中,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她的深邃思想和细腻情感。

通过对张晓风散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探索散文艺术的特征,还能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台湾的当代文学。

笔者本人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深有感触,下面将简要地写几点自己对张晓风散文地阅读体会。

一、风格多变的写作形式在阅读过程中,能明显地感觉到张晓风的写作风格在发生着改变。

其实在台湾,读者就称张晓风为“千面女郎”,甚至连她的丈夫都说张晓风随时都在变,这种变化除了她的写作风格外,还包括做人的态度和对事物的观察等等。

通过对其作品的阅读,可以将张晓风的写作风格分为四种,这四种风格又分别对应着四个时期。

从她的早期作品中看,张晓风凭借着自己特有的敏感心灵去捕捉大自然中的美景,并且还以女性的细腻去品味人生。

在此时期,张晓风的散文富有感情且十分的真率和热烈。

从1966年开始,张晓风的写作风格开始发生变化。

此时期她的写作一方面是以及温柔的语气去描写自己对女儿的爱,另一方面则是用深沉而又简洁的笔墨去描写社会与人性的复杂,以及自己的思乡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晓风的人生阅历逐渐丰富,她的创作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并且涉及到的层面也越来越广。

所以,张晓风在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悟。

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带有明显的思辨和哲思色彩,其文笔也开始变得老辣。

近年来,张晓风又努力超越自己,将自己的写作风格进行了创新。

此时的作品大多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张晓风经常以自己的口吻和家常话的形式来叙述。

张晓风散文简论 张晓风散文

张晓风散文简论 张晓风散文

《张晓风散文简论张晓风散文》摘要:张晓风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她的散文有一种温暖的情调在其中,弥漫着一种舒适的,沁人心脾的感觉,带给读者温情和快乐,张晓风散文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她散文里所表现的浓郁的思乡之情,发掘生命之美是张晓风散文创作的出发点,对生命的敬重与关注,对生命的充分肯定,是她散文创作的魅力所在张晓风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她的散文有一种温暖的情调在其中,弥漫着一种舒适的,沁人心脾的感觉,带给读者温情和快乐。

张晓风的散文,典雅秀气之中带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缺的概叹和对世事无常,尘世纷扰的豁达,在她的文字里,有着她对人生的憧憬,信心和执着。

无论世事的变幻,她都以一个淡定的守望者,继续着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

一、凡俗生活中的乐趣张晓风的散文题材多来源于她对生活的点滴感受和体悟,生活中一件微小的事情她偶尔也会体会出独特的感受。

她以一种平民化的姿态快乐的生活着,也以一种最真实的,最自然的情感表达对世俗的亲近和热爱。

《那夜的烛光》写台风之夜,自己与小女儿的一番平淡的对话,作者不禁想到,孩童的天真与烂漫,是最值得珍惜与回味的。

不管时光与岁月的流逝,那份美好会一直留在母亲的心中。

时光的流逝,有些东西会在不经意间流失,但是,那些曾经的小幸福会一直留在人的心里,反复回味,留恋。

张晓风在享受凡俗生活的同时,也热爱大自然中的天地万物。

她有一种万物平等的广博情怀,崇尚“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立,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境界。

她善于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抒发情感,感悟人生。

《行道树》一文中作者写出了行道树的心酸:“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这里,张晓风对扎根于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感同身受:行道树离开了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为人类造福,它们是忧愁并快乐着。

所以,只有真正的理解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才能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张晓风认为,生命的存在是大自然的恩赐。

浅析张晓风散文的诗性美(李雅迪)

浅析张晓风散文的诗性美(李雅迪)

浅析张晓风散文的诗性美内容提要英国的杰出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曾写过这样一句诗:“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野花见天堂”。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就是这样一位洞察世事的散文家,她突破了以往女作家创作的狭小天地,以敏锐的双眼去发现,以细腻的内心去体察,通过诗性般浪漫而又灵动语言展示出对自然,对人生哲理般的思考。

浓厚的文学底蕴使她的散文散发着浓厚的古典意蕴,而现代文化的浸染又使她的散文处处渗透着现代的睿智与洞察。

她的散文大都不拘于格式,以细微处入手,通过天马行空般的联想与想象,将诗化般的语言与节奏运用于散文创作。

本文试图从其散文主题意蕴,语言特色,与色彩糅合的角度来赏析其散文的诗性美。

序言在台湾地区乃至中国文坛,张晓风都无疑是一位令人瞩目的散文大家。

她的文风灵巧多变,时而柔肠千曲,时而昂扬洒脱。

余光中曾称她为“亦豪亦秀,腕挟风雷的淋漓之笔。

”张晓风的散文的取材新颖独特,突破传统思维的定势,以小见大,以一种发自生命本体的呼唤,常令读者醺然若醉,其所流露的智慧与灵性跨越时空,给人以恒久的震撼。

她不仅仅追求散文的文学美,更是追求散文的艺术美,达到极大的审美情趣,给予读者无穷的想象与思索。

一、大胆联想,诗化主题张晓风的散文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的细微之处为着笔点,透过一双透视平凡的慧眼,探索一些关于生命的意义,以及真,善,美的主题。

作者淡化叙事背景,以高度诗化地语言文字,如叩问心灵一般,奏响了一曲曲令人感悟的生命之歌。

在《行道树》一文中,作者的视点非常独特。

从生活中日日可见,却总被忽略的行道树入手,引发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全文以行道树的口吻,开篇便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思考。

“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我们不禁感慨,是啊,它们是大地的孩子,应该在森林中吸着露水,迎接着第一缕阳光的到来。

然而命运却毫不留情的将它们带到乌烟瘴气的工业区,装饰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制造的是不被珍惜的清新。

张晓风 描容解析

张晓风 描容解析

张晓风描容解析
《描容》是张晓风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为母亲描容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文章的开头通过对小女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小女孩对母亲的爱和关心。

接着,作者通过对母亲容貌的描写,展现了母亲的美丽和温柔。

在描写过程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通过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的表达,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小女孩的描容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敬意。

总的来说,《描容》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对母亲容貌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张晓风《母亲的羽衣》艺术特色

张晓风《母亲的羽衣》艺术特色

张晓风《母亲的羽衣》艺术特色
张晓风的散文《母亲的羽衣》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对比母亲的两个时代,即母亲的少女时代和母亲成为母亲的时代,来讴歌神圣而伟大的母爱。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突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意象运用:文章通过“羽衣”的意象,以想象与现实的不同方式,展现了母亲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眷恋,同时也反映了母亲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美好。

这种意象的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也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构特点:文章的结构特点是穿插并对比“母亲”的两个时代,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的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通过对比、意象运用和结构特点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神圣,同时也提示天下所有为子女者珍爱母亲深藏在心底的“羽衣”。

张晓风散文艺术特征之我见

张晓风散文艺术特征之我见

现当代文学张晓风散文艺术特征之我见王蕾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张晓风散文的妙词丽句、幽默通脱、刚柔相济、情理兼备、中西合璧,构成中国当代散文的一大景观,作为台湾第三代散文家的代表者,张晓风的散文在很多方面可以展开研究,本文主要阐释她的散文在文辞、文风、文意、文法上的特点。

关键词:张晓风;散文;特征一、文辞:妙词丽句、异彩纷呈文辞是散文最能给人以直观美感的首要因素,它几乎在先天上决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甚至境界的高低。

张晓风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语体美,为中国散文的发展输送了新鲜的血液。

(一)陌生化“陌生化”是指打破读者知觉的麻木状态和惰性,使读者和熟悉的事物间造成一种间隔,引起读者的震惊和思考。

(1)使动用法:张晓风散文中的形容词动用很新颖别致。

如“典型的台湾乡间的景色,秧针绿在水田里,鹭鸶白在田埂上……”(《中庭兰桂》)“绿”和“白”活用为动词。

(2)动词妙用。

“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

”(《秋天·秋天》)其中,“冲击”、“猛然收势”等动词,都能以动写静,造成很强的气势。

(二)双声叠韵叠词的选用起着舒缓节奏的作用,也使文章显得回环往复、回肠荡气。

如“每次站在杜鹃花前,心中亦惨亦烈,想起泣血的故事,但觉得满满一丛树上都是生生死死的牵绊。

”(《杜鹃之笺注》)(三)比喻新奇比喻在张晓风散文中构成了一道道绚丽多姿、奇异亮丽的风景,读之令人留连忘返。

在《杜鹃之笺注》中,她这样写道:“杜鹃这种花竟是愈老愈精神,非常像‘知识’,是一种历久不凋的容颜。

”用“知识”来比喻“杜鹃花的愈老愈精神”,真是玉想琼思,奇崛天外。

除描写自然外,她的比喻也时常传达一种心情。

“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夏日之日’常常使人厌恶、回避。

于是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境界—‘冬日之日’。

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

”(《画晴》)二、文风:幽默通脱、刚柔相济(一)幽默通脱晓风在《恋爱盛业式微史》中写道“自从有聪明人发明了空气调节,弄得日子四季如春之后,我们便只有如春而没有春了,正好像如夫人不是夫人,如春也不是春,而且如夫人一来,夫人就跑了,如春一来,春也就跑了。

张晓风散文概括

张晓风散文概括

张晓风散文概括
张晓风是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其散文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主题和特点:
1. 自然与生命:张晓风的散文常常以自然为背景,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 生活与情感:张晓风的散文也关注生活中的琐事和情感,通过对生活的细微观察,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3. 文化与历史:张晓风的散文还涉及文化和历史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阐述,表现出对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重视。

4. 语言优美:张晓风的散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和感染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语言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动。

张晓风、沈石溪、冯骥才写作特色

张晓风、沈石溪、冯骥才写作特色

冯骥才,男,汉族,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 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 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曾经任天津市文联 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 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 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 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 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 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 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 为观止。
全书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 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他从史学家和文人 的角度出发,深刻探究社会问题,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 向、透析社会现象。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 风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人生的真谛和文 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 省余姚县桥头镇(今余秋雨属慈溪市),国际著名文化史学者、 文学家、散文家、作家、中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现任中国 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2006 年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 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 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海内外读者高 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 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中国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 的杰出贡献。文化散文
二、理达——学者散文的智性挥洒 1、对人生、生命价值的思索 2、对世界外物的独特感悟 3、对古今中外典籍的广泛涉猎与新颖论说
三、语美——仪态万方的诗性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晓风之作品语言风格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专业:08对外汉语1班学生:赵子钰
关键词:张晓风散文语言古典现代诗意
摘要: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兼备精深的古典文学造诣和广博的西方艺术素养。

佩服张晓风,不仅为她的才思所折服,更为她金戈铁马似的豪爽所倾倒。

佩服她对人和自然的高贵平等的认同。

张晓风笔下的阳光是一片和谐温柔的笑意,她笔下的清风是一阵灵性的飘动,她笔下的流水是一脉灵动的智慧,她笔下的青山是一种雅而不涩的哲思.............一切都是那样的浑然天成,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淡而有分量!
散文,有时真的只要有一份心情,一舒卷,就成文。

但,现在文坛上的作家,大多数是在小说或诗歌上有了一定的成就之后,才去写散文。

读散文,像是在跟着作者过日子,日子的色彩就是作者的悲喜。

一个作家,一生几乎就写散文,那她肯定成“精”。

我在此岸,泅渡散文的彼岸。

途中,我不断退缩,或藏在尘世的背面,或在别的文体里高歌。

只是,在心平气和,平淡的日子里,还是选择散文。

她-----张晓风,在那座结满乡愁的岛上,用文字,将“散文”打扮地漂漂亮亮。

她说:“散文是一种透明如水晶的文体,你自己无所遁形,至今仍不知如何面对把我读得清清楚楚的读者。


一、诗的联想与感应。

作为一个至情至性的作家,她说过,她不是书写分行押韵那种职业意义上的诗人,而是以诗为事业,以追求和创造诗意为人生终极目的意义上的诗人。

她的散文洋溢着浓郁的诗情和诗意。

她的许多作品实际上是一首具有鲜明的意象、浓烈的感情和动人的旋律的散文诗。

张晓风常常采用诗歌那种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她的散文也因此通篇涌动着强烈的感情激流,从她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诗一般的情怀和语言所带来的审美愉悦。

张晓风将诗的想象逻辑和诗的情感结构运用于散文创作。

她挥动着诗笔写了大量的诗性散文。

她的许多散文,有明显的诗化倾向,淡化对日常生活过程的记述,代之以阐释自然,解读社会人生的奇思玄想和瀑布流泻般的感情抒发。

有些散文则注重通过对自然景物,作者心理感受的描写以形成作品的诗意情调。

如《地篇》,全文描写了各种各样与地有关的东西和事情,他们都有着可爱的名字和有趣的故事。

我们从文章中感受到大自然生命的勃勃生机和大自然的美好。

她在《玉想》里,她把陪葬的玉琀蝉想象成一只来过世间的蝉。

在秋日死去,在夏日复活,希望那些死去的人能够有重生的机会
诗的构思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张晓风基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驾起感情的马车,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散文王国里纵横驰骋。

她的散文想象大胆而新奇别致,天上地下万事万物都可信手拈来,在清风明月、山松野草之间驰骋想象,营造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

不着痕迹的比喻在散文中俯拾即是。

张晓风在散文中还借鉴诗歌的表现形式。

她的许多散文是用诗一样的结构组合而成的。

如《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全文几乎都是由一种句式写成,反复吟诵爱一个人就是怎样怎样。

这种跳动的节奏,一咏三叹的旋律,分明就是诗。

二、诗的语言与节奏。

丰富的历史知识,精深的古典文学造诣,以及广博的西方艺术素养,使张晓风的散文艺术殿堂建筑在坚实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基础上。

她的散文自由活泼,挥洒自如,文字意象繁复,节奏感强,语言复沓跳跃,具有音乐美和意境美。

她极力注重语言的加工提炼,善于将文言、现代人的口语和欧化语熔为一炉,精心铸造,巧妙地加以剪裁衔接,另创新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我愿我的朋友也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想起我来。

在一切天清地廓之时,在叶嫩花初之际,在霜之始凝,夜之始静,果之初熟,菜之方馨,在船之启碇,鸟之迥翼,在婴儿第一次微笑的刹那,想及我。

(《初心》)
这段文字速度快,笔力强健,气势充沛,一气呵成,运用现代诗的节奏和律动,有现代诗那样苍苍莽莽的感性。

她的语言有着如江南女子般的婉约的同时还有着如北方大汉的豪放,其字里行间自有一股勃然不磨的英伟之气、侠士之气,而又不乏女子雅致、凄婉的纤细柔情。

她深知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与缺点,将西方文学的优点带入自己的文章,追求一种在浓墨重彩尽情挥洒中凸现强劲生命力的美学风格。

她的文字,远看有气势,近看有细节,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皆评价甚高。

参考文献:
[1]楼肇明:《星约·情冢·诗课》,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再生缘》重庆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郑明娳:《当代台湾文学评论·散文批评》,台湾正中书局出版社,1998年3月版。

[4]张百栋:《台湾散文名篇欣赏》,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