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导学案1
一地理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理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学科领域:地理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2)掌握人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世界人口分布;(2)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3)探讨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2)增强学生的人口国情意识;(3)培养学生的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内容1.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1)人口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世界人口分布的很不均匀;(3)四大人口稠密地带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
2. 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1)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2)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较多;(3)农业地区人口较多,城镇地区人口较少。
3. 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1)人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的计算实例;(3)人口密度在地理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4. 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及其重要性(1)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2)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3)人口合理容量在制定人口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中的作用。
5.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2)科技水平的高低;(3)地区开放程度;(4)人口消费水平;(5)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2)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2)学生计算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并进行交流分享。
3. 课堂讲解(1)讲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2)讲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013—2014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第二册同步导学案:1.3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1)

一、学习目标
1、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2、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3、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问题。
二、课前预习
1、人口分布一般以为衡量指标。
2、我国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
东西部对比,多,少。
地形看,多,少
经济和交通发展状况看多,少
各民族居民住地看,多,少等。
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A.低纬度沿海平原上
B.中纬度内陆地区
C.中低纬度沿海平原上
D.热带山地与高原地区
4、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生产活动方式
C.交通运输条件
D.文化教育状况
5、有关我国人口叙述,分布情况不正确的是
A.东部沿海省市人口少,内地人口多
B.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
C.东部沿海人口密集,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
D.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较小
课外训练——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1)姓名: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两图中和表中材料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2)由表中材料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____________。
(5)读图1—3—2世界人口密度图,找出人口最稠密的4个地区,试解释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
2、读图1—3—3中国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胡焕庸线”?
3、从自然和社会角度,说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四:学后反思
备注
检测案——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1)姓名:
(完整版)1.3《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
2.了解和理解我国及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重点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自主学习】知识链接1.查资料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数量,世界的人口数量。
2.我国的人口政策。
基础自学1.什么是环境承载力?衡量指标是什么?2.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制约因素有哪些?3.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4.人口合理容量:按照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来人口的前提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
【合作学习】读P12图1.11 “木桶效应” 讨论: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3。
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你感觉环境人口容量能否确定?4.读图1.11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
讨论: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你认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多少?5.结合课本P14活动:及下列材料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材料一:2008年,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
4亿,即使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基本实现现代型,但每年净增长人口数量仍超过1000万。
启示1:材料二:见右表启示2:材料三:《科技促进资源保障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指出,我国金属矿山采选回收率平均比国际水平低10%—20%,矿山平均资源综合利用率仅为20%,约三分之二的共生、伴生有用组分的矿山未开展综合利用,尾矿利用率仅为10%。
启示3:【当堂达标】1、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C、环境人口容量就是发达国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D、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目前各国各地区的人口数量 2、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A、资源B、科技水平C、生产能力D、消费水平 3、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4、对环境人口容量可以进行定量估计,是因为( )A、科技发展速度缓慢B、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2.1.3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案.doc

2.1.3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运用相关的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教材中三幅表提供的相关数据,结合世界人口密度图,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综合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地理事物分析、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养成积极主动,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是本节学习的重点,教材在情景设置中首先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实际上就是地球上最多能够供养多少人以及供养多少人合适的问题。
提出问题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一个确定值吗?讨论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点名了本节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教材首先用大量篇幅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分布,通过搞清楚人口分布的大势及成因,为更好地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作一铺垫。
本课时讲述了两个问题
一、世界人口分布。
教材首先以图解的形式分析说明了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其次以活动的形式,利用三组图表呈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教材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三层面详细地阐述,对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也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附件下载。
1.1人口分布(1)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1.1 人口分布导学案学校年级课题世界人口的分布课型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学习目标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自主学习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分布总特征: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2.具体表现(1)全球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①,尤其在②地带最为集中。
(2)距离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③以内的沿海地区。
(3)海拔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④的低平地区。
注意:热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
例如:巴西高原和东非高原的人口密度大于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的人口密度。
(4)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⑤、欧洲西部、⑥。
(5)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⑦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6)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⑧、巴基斯坦、⑨、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⑩、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课堂探究探究一世界人口分布规律1.全球角度2.距海远近角度3.海拔角度结论:(1)全球分布(2)距离海洋远近(3)海拔分布探究二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课堂检测世界人口分布可分为稠密区和稀少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是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下图为世界人口分布图。
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东亚和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B.社会生产方式、历史因素C.历史因素、经济发展水平D.地形因人口年轻化人口老龄化2.图中A处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严寒B.经济落后C.资源匮乏D.地表崎岖读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图,完成3~4题。
3.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洲是( )A.大洋洲B.南美洲C.亚洲D.欧洲4.根据图示信息,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是( )A.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B.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C.集中于沿海地区D.集中于水源丰富的地区课堂拓展1.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不断增长。
《人口合理容量》 导学案

《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区分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并能分析影响两者的因素。
3、认识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2、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2)如何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三、知识梳理(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1)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3)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4)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三)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1)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2)对制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比较项目|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考虑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养活人口|保障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大小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相同点: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br>不同点: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第一课时

【寄语: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取决于他8小时之内干了什么,而是看他利用零散的时间干了什么】地理好望角学案第5期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学案 第一课时一、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 、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沿海岸的平原地区(平原指向,中低纬指向,沿海指向)原因:这一地带纬度适中,气候温暖湿润,平原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发达。
3、世界人口密集区及成因: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业和商业贸易繁荣②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生产发达 ③南亚: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生产发达④美国东北部:世界工矿业最发达,商业金融贸易最发达的地区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着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使人口分布不断发生变化 (一)自然环境因素——最基本的因素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少。
1、 地形:人类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因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交通便利。
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①土层贫瘠 ②交通不便 ③气候寒冷、风力大2、气候:主要通过气温_和降水来影响人口分布。
_北半球温带地区,世界上约80%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带。
降水少的地方人口较稀少,降水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
例如:1) 在热带雨林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高原和山区。
如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非洲的刚果盆地是人口稀少区。
原因:海拔低,气候湿热,水系纵横,蚊虫滋生 巴西高原人口密集的原因:地处热带的山区和高原,气温和降水适中,排水通畅,而且由于其海拔超出虐蚊分布线,可免受疟疾的困扰。
2) 热带干旱地区,高原、山地由于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也成为人口集中的地方。
例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 3、水资源和土壤:干旱地区,人类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一地理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2)掌握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3)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观察世界人口分布状况;(2)运用数据资料,探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3)采用案例分析,研究人口合理容量的确定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2)提高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程度;(3)引导学生树立合理人口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3)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人口合理容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
2. 讲授新课:(1)介绍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如: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如: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等;(3)讲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意义,强调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人口数量的合理性。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国家或地区,分析其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实践应用。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探讨人口合理容量的确定方法及实施策略。
四、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人口分布图,并分析其特点;2.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现状及问题;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地理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资料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2)学生能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3)学生能解释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并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通过地图分析、数据处理、案例研究等方法,探讨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关系;(2)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世界的人口分布趋势。
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说明世界人口分布趋势的原因。
[重点难点]: 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学法指导]: 图表分析法、对比法
[知识链接]:
[学习过程]:
一、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一般以为衡量指标,但事实上,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格局
却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人口分布的状况,而且要分析研究人
口格局。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主要分布在:半球的20。
—60。
;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 km范围内;近8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低于 m的范围内。
各大洲中,洲人口最多,洲至今没有常住人口。
人口分布密集区:东亚、、和国东北部。
人口分布稀少区:高山和寒冷地带。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
布的影响越,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主要自然因素包括:
地形:平原人口,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
: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
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
水资源和土壤: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和片状分布。
不同
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分布也影响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教育状
况等。
其中,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的人口与发
展政策、战争和历史因素等。
政治因素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区人口最稀少的是( )
A.中国的珠江流域
B.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C.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
D.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2.世界人口80%以上居住在 ( )
A.热带 B.北半球中低纬度 C.南半球中低纬度 D.寒带
3.影响人口分布最为显著的因素是 ( )
A.生产活动方式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交通运输条件 D.文化教育状况
4.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水资源 D.矿产
5.干旱地区人口分布多呈点状、线状分布的原因是 ( )
A.地形的影响 B.水源的影响
C.政策的影响 D.文化背景的影响
6.下列属于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影响的是 ( )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文化教育状况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 ( )
A. 逐步增强,是主要因素
B. 逐步增强,是基础因素
C.逐步减弱,甚至没有影响
D. 逐步减弱,仍是基础因素
8. 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西亚 B.北非 C.大洋洲 D.东亚
)
表示B表示,错误的用A正确的用(二、判断题.
1. 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
( )
2. 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
( )
三、综合题。
阅读下表资料,回答问题。
(1)1900年,在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中,人均GDP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2)20世界,人口占世界百分比上升的大洲或地区有,
GDP占世界百分比下降的大洲或地区有。
(3)1995-2000年,非洲和欧洲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4‰、0.0‰,试分别说明非洲和欧洲目前突出的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