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明寺导游词

合集下载

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位于扬州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蜀岗中峰,南临瘦西湖,是集园林风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大明寺始建于南北朝大明年间,故名“大明寺“,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刹名寺,目前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大明寺景区主要由寺庙古迹、栖灵塔、鉴真纪念堂、仙人旧馆、西苑芳圃等五部分组成,游览线路是:牌坊——山门殿——大雄宝殿——鉴真纪念堂——欧公祠——西园遗址——乾隆碑亭——第五泉——康熙碑亭——平山堂——文章奥区——栖灵塔——东门出口。

首先,我们来到了牌楼,上面的四个篆体字写的是“栖灵遗址”,讲的就是栖灵塔。

背面有“丰乐名区”,是多么好的字句,描绘了这里的地名。

牌楼东侧的围墙上,石刻有“淮东第一观”,出自北宋诗人秦少游的“游人若论登临美,须做淮东第一人”的赞美诗句,这里的“观”并不是道教的“观”,大明寺是佛教。

下面分别讲“山门殿”和“大雄宝殿”等佛教方面
——按导游词讲解。

再分别讲平山堂、栖灵塔、鉴真纪念堂、欧公祠、西园景点中之一
——按导游词讲解。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4篇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4篇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4篇Guide words of Daming Temple in Yangzhou编订:JinTai College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4篇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江苏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1: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2、篇章2:2: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3、篇章3:3:扬州大明寺游记文档4、篇章4: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扬州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蜀岗。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扬州大明寺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章1:1: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大明寺之所以名扬海内外,其悠久历史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曾经出了一位大德高僧,他就是唐代的鉴真和尚。

鉴真和尚曾在大明寺讲律传戒,名闻遐迩,为僧俗所景仰,有着崇高威望,享“江淮化主”之誉。

为了兴隆佛教,弘法东洋,他接受日本僧人邀请,欣然率领众僧东渡扶桑。

大师东渡弘法是义无反顾的。

当时,他的弟子们因道路遥远,“沧海淼漫,百无一至”,而犹豫踟蹰。

鉴真却毅然决然:“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足见他的深远识见和坚强决心。

鉴真大师不畏艰险,五次东渡失败,却毫不灰心,决不退缩,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以双目失明之66岁高龄成功抵达日本,实现夙愿。

他的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令后人无比景仰与敬慕。

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戒律、兴造寺庙佛像、广授书画技艺、推广医药饮食、弘扬大唐文化,被日本人民奉为“文化恩人”。

鉴真大师是传教弘法的光辉典范,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罕见的杰出人物,也是大明寺最大的荣耀和骄傲。

江苏大明寺导游词_导游词

江苏大明寺导游词_导游词

江苏大明寺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来江苏大明寺游览,我是导游员小萌。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览江苏大明寺,共度美好时光,我感到十分荣幸。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

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

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

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

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1 / 6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

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

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

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

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

扬州大明寺英文导游词中英对照

扬州大明寺英文导游词中英对照

扬州大明寺英文导游词中英对照篇一:扬州大明寺导游词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

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

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

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

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

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

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

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

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

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扬州大明寺的赞美

扬州大明寺的赞美

扬州大明寺的赞美
扬州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庙之一。

自古以来,扬州大明寺就以其庄严肃穆的氛围、精美绝伦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扬州大明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扬州大明寺曾多次被毁坏和重建,但每一次的重建都让这座寺庙更加庄严肃穆,更加精美绝伦。

如今,扬州大明寺已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庙之一,也是扬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扬州大明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寺内的建筑群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

大雄宝殿是扬州大明寺的主体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大雄宝殿的屋顶采用了传统的“悬山顶”结构,屋檐上的雕刻和彩绘非常精美,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

除了建筑外,扬州大明寺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唐代的“大明寺塔经”、宋代的“大明寺塔碑”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扬州大明寺的赞美不仅在于其庄严肃穆的氛围、精美绝伦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于其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扬州大
明寺不仅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庙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让扬州大明寺的赞美永远传承下去。

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导游词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大明寺参观游览。

大明寺地处城北蜀冈中峰,它以悠久历史和优美环境,依山面水,享有“淮东第一胜境”的盛名。

众多的文物古迹,迷人的山水景观,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古往今来高僧辈出,君王贤圣,骚人墨客,国内外风雅名流,曾云集于此,游览观光者无不流连忘返,虔诚祈求者,无不吉祥如意,福寿无量。

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

隋建“栖灵塔”,故“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唐时,栖灵塔毁于雷火,宋代重建,不久又废圮。

于后,寺名亦由栖灵寺复名大明寺。

至清代(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改名为“法净寺”。

1980年鉴真和尚塑像从日本到中国展出,称之为“回国探亲”乃恢复大明寺原名。

大明寺风物景观,由寺庙、文章奥区(栖灵塔塔院)、鉴真纪念堂。

仙人旧馆、西苑芳圃五部分组成。

请各位朋友,随我沿导游线路一一游览。

[栖灵遗址牌楼]现在我们已来到大明寺山门前,这座庄严典雅的木制牌楼,依山面水,极为壮观,四柱三楹。

中门之上朝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北有篆书“丰乐名区”四字,丰乐之名源于此地旧属大仪乡丰乐区。

[山门殿]牌楼北约20米,即大明寺正门,黄墙三门,额“大明寺”,门东侧围墙嵌有“淮东第一观”石刻,取北宋秦观诗句“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

清代书法家蒋衡书;西侧墙上嵌“天下第五泉”石刻,为清代书法家王澍书。

进庙门,便是天王殿。

正中供奉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是佛教护法神韦驮立像;大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雕像,分别为: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均为佛门护法神,分掌风、调、雨、顺之权。

出口山门殿(天王殿)北门,为一大庭院,院中正殿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三楹三檐,三层檐下悬“大雄宝殿”横匾。

屋脊嵌有宝镜及砖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

大殿前后为双步梁,加走廊。

大殿正中供释迦、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大佛,三佛背后奉侍南海观音,大殿两侧为“普种福田”的十八罗汉雕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扬州大明寺景点介绍

扬州大明寺景点介绍

扬州大明寺景点介绍扬州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也是扬州市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大明寺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为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大明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大明寺占地面积广阔,建筑规模宏大,是一座具有典型中国传统寺庙风格的建筑群。

寺内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鼓楼等。

其中,大雄宝殿是大明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最为重要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内部供奉有佛像和经书,是僧侣们诵经礼佛的场所。

另外,大明寺还有一座古老的藏经楼,内有大量珍贵的佛经和历代高僧的法器,对于研究佛教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宏伟的建筑群,大明寺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明寺塔,这座古老的砖塔建于唐代,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之一,也是扬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大明寺塔高约70米,共有九层,每一层都雕刻着精美的佛教题材浮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登上大明寺塔,可以俯瞰整个大明寺和周边的风景,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除了建筑和文物,大明寺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大明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大明寺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寺内保存有大量古代的石刻、碑文和书画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精髓。

总的来说,扬州大明寺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佛教寺庙,其宏伟的建筑、珍贵的文物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大明寺不仅是一座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前来大明寺参观,不仅可以欣赏到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魅力,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扬州大明寺的新鲜讲解词(上)

扬州大明寺的新鲜讲解词(上)

大明寺作为扬州的一个传统景点特色不仅在它的宗教文化上,它的建筑、它丰厚的人文典故同样是它的一大看点。

首先,这个寺庙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据今有154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近20个朝代的更替;遭受过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毁佛政策的清洗,清代扬州十日的劫难,太平天国烽火的蔓延和十年浩劫的悲剧。

在千年的历史中或兵燹(xian)人祸,或天灾雷火,寺塔虽屡遭毁坏,却屡屡再建,直至今日。

现在看到的寺庙建筑是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由两淮盐运使方浚颐出资重建,再现了当年“江淮化主”的香火盛况。

其次,大明寺建在海拔28米的蜀岗之上,虽然高度有限,但是对于处在里下河洼地的扬州城来说,确是制高点,有君临扬州之势,立于山头放眼四顾远山含翠、长江如练,近处绿扬城市井喧然,引来无数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为之放歌,为这座千年古寺留下深深的文化烙印。

而这文化首先就表现在大明寺的门楣之上。

这座寺庙在历史上曾经很荣幸的被皇帝赐名为“法净寺”,这件事发生在乾隆三十年,清高宗第四次巡幸扬州的时候,这个名字改的很有些耐人寻味,“法”在扬州应该是暗指史可法,“净”是干净,在文字狱搞的沸沸扬扬康熙、雍正两朝犯忌讳的“大明”没有被改掉,也没有给这个寺庙带来任何麻烦,说明了统治者对于扬州这个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视程度,在政策操作上的小心翼翼,而乾隆改名则充分反映了统治者对于政权稳定性的信心,已经没有人再最思前朝,江山已经向铁桶一样的牢靠。

现在正门上嵌着“大明寺”三个字,是1980年为鉴真大师坐像回扬“省亲”而恢复的历史原名,当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扬州是文化名城,历史上名家辈出,可选一位,集其字为额。

并建议首选唐代扬州书家李邕,赵老先生对李邕非常推崇,很巧的是历史上还有一位名气更大的赵老先生对李邕的字同样推崇倍至的,他就是元代大家赵孟頫。

但是很可惜在李邕现存的字里边没有找到合适的。

后来从隋代最有名《龙藏寺碑》中集字而成。

康有为对此碑的评价是:金花遍地细碎玲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

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足踏鳌头的立像。

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个地方常年香烟缭绕,经声别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
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美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赞扬宝塔气魄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基本上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遨游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别同登。

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

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别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

突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如今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

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

塔雄踞蜀岗之上,气魄宏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
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

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领袖,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别渝,在日十年别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造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

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

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进行凉爽盛大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领袖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筑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纪念堂由我国闻名建造专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他同意任务后专程赴日,参观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造,回国后,又对我唐代庙宇建筑风格进行研究,精心设计这座纪念堂,体现了1963年中日两国商定的精神:别仅从意义上,而且建造物本身也要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

纪念堂分为两组,一组为四松堂构成的清式四合院,南为纪念馆,北为门厅,由游廊周接,天井内有四棵古松,廊悬云板、木鱼,精舍巧建,清幽雅洁。

另一组为仿唐式四合院,由纪念碑亭、纪念堂,再由超手游廊将两建造周接,园内植佳兰芳卉,其中樱花为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探亲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

这两组纪念堂一为清式,一为唐式,分之为二,但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又合之为一。

纪念碑是梁思成一夜之间设计而成的,他设计成功后,高兴地告诉陈从周教授,说是我国传统的纪念碑以竖碑为多,碑面光滑,天花饰边框,而鉴真纪念碑采纳横式,身边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写的文章。

这就打破传统格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了时代感。

底座的花饰采纳莲花座作底,莲花座托碑,因莲花独具神圣,“出污泥而别染,濯清涟而别妖,”中空外直,别枝别蔓,且莲的丝长(思长),象征佛教思想天下众生,因此莲花向来成为佛教的象征。

莲花座之上有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原来梁思成在快设计完毕时感到“唐”那个字不行体现,陈从周立刻提议用该草为纹饰,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征鉴真日子的年代。

正堂彻底仿照日本招提寺主体建造金堂样式,不过型制由七楹变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造风格,又揉和了日本当时建造的特点,如今纪念堂又仿照金堂,其用意固然是体现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特点。

纪念堂座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正殿中央坐像为鉴真干漆夹像,是我市雕塑艺术家刘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结跏趺坐,合闭双目,神态安祥。

殿前石灯笼是鉴真大师象回故里时,现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长老所赠,差不多十多年,长明别灭,站在灯前,别由使我们想起郭沫若先生对鉴确实赞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平山堂
平山堂是游目骋怀的好地点。

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胖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这是名闻遐迩的宋代闻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

可敬的是欧公别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岗,于是在此建堂。

史载,每到暑天,公余之暇,他常携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别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算是当时的击鼓传花。

现在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

欧阳修最爱莲花,其后调任安徽阜阳,到任翌日,他就来到该城的西湖之滨,见湖面开阔,但杂草丛生,于是遍植瑞莲和黄杨,使西湖顿改旧观,夏日时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于是他写诗道:“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别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可见他是按照扬州瘦西湖的景致安排阜阳的山水。

堂前朱漆红柱上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清太守伊秉绶所作,上联以山喻人,显现当年高朋慕名而至,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句,表现欧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降宕情怀。

造句既佳,书法古朴,为平山堂楹联之冠。

天下第五泉
扬州人爱喝茶。

喝茶先得种茶。

扬州种茶历史悠久。

五代毛文锡《茶谱》中称“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旁蜀岗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顶。


(蒙顶,是四川峨嵋蒙山之顶,山顶之茶是唐珍品,白居易曾作诗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当时蜀岗茶还作为贡品进贡,至今蜀岗有茶树五百亩,其茶以芽尖鲜嫩,条索密切,汤色璀璨,清香浓重为宇内称道。

扬州别仅茶叶好,而且说究泡制,首先是水,最好的冲茶水当为五泉水。

唐代状元张又新写《煎茶水记》,说唐代宗时李秀卿出任湖州刺史路经维扬,逢陆羽,李早闻陆之大名,十分倾慕,相聚甚欢。

当他们的船泊于扬子江边预备吃饭时,李秀卿说,“陆君善于别茶天下著名,而扬子江南零水又殊绝,难得今日二妙千载一遇,岂能错过?”陆羽欣然应允,于是李秀卿令慎重可靠的军士携瓶操舟,深入扬子江南零取水,陆羽预备好茶具相候。

别一会,水取来了,陆羽以杓扬其水,说:“这是扬子江中水别假,但别是南零水,而是近岸之水。

”军士说“我划船深入,而且有百人做证”。

陆羽别言语,让他端起盆,把水倒入另一盆中,倒及一半时,又以杓扬之,说“以下基本上南零水了”。

兵士惊吓别已,跪地请罪。

原来他最初真的是在南零取的水,惋惜近岸时,舟荡水泼了一半,于是就近以江水加满。

李秀卿和来宾都大为惊叹,恳请陆羽口授天下之水的优劣,陆羽说:扬子江江南零水第七,惠山水第二,虎丘水第五,丹阳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陆羽之后的刘伯刍也是位学识渊博者,把江淮最宜于烹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扬州蜀岗中峰大明寺水名列第五。

北宋欧阳修守扬州时,曾品尝该泉水,并在井上建“美泉亭”,还撰《大明寺泉水记》,赞扬泉水之美。

苏东坡守扬州时曾记道:“大明寺塔院西廊井与下院蜀井的水,以塔院为胜。

”真是: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过去此处向来有塔井和下院井之说,明代大明寺僧沧溟曾掘地得井,嘉靖中叶,巡盐御史徐九皋书“第五泉”三字,青石红字,字形丰腴壮丽,人称此为下院井。

水岛上一井,是乾隆二年汪应庚开凿山池种莲花而得,并于井上建环亭,闻名书法家,吏部王澍书“天下第五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