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平山堂导游词
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位于扬州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蜀岗中峰,南临瘦西湖,是集园林风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大明寺始建于南北朝大明年间,故名“大明寺“,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刹名寺,目前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大明寺景区主要由寺庙古迹、栖灵塔、鉴真纪念堂、仙人旧馆、西苑芳圃等五部分组成,游览线路是:牌坊——山门殿——大雄宝殿——鉴真纪念堂——欧公祠——西园遗址——乾隆碑亭——第五泉——康熙碑亭——平山堂——文章奥区——栖灵塔——东门出口。
首先,我们来到了牌楼,上面的四个篆体字写的是“栖灵遗址”,讲的就是栖灵塔。
背面有“丰乐名区”,是多么好的字句,描绘了这里的地名。
牌楼东侧的围墙上,石刻有“淮东第一观”,出自北宋诗人秦少游的“游人若论登临美,须做淮东第一人”的赞美诗句,这里的“观”并不是道教的“观”,大明寺是佛教。
下面分别讲“山门殿”和“大雄宝殿”等佛教方面
——按导游词讲解。
再分别讲平山堂、栖灵塔、鉴真纪念堂、欧公祠、西园景点中之一
——按导游词讲解。
扬州大明寺景点导游词(2篇)

扬州大明寺景点导游词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去参观大明寺。
一听到大明寺这个名字,人们一定会认为它是一个单纯的佛教寺庙,其实不然,大明寺是国内罕见的一处集园林风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大明寺位于扬州城区西北郊蜀冈风景区的中峰,从停车场到寺庙门口有一小段路程,让我们沿着这条平缓的石坡拾级而上,在这段时间里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大明寺的概况: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
后来乾隆帝巡游扬州,见“大明”两字,很不高兴,便亲笔将“大明寺”改成“法净寺”。
直至____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又复名“大明寺”。
各位游客: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庄重典雅的牌楼,正面横匾上篆刻着“栖灵遗址”____个字。
再看背面有篆书“丰乐名区”____字,这是因过去这里属大仪乡丰乐区。
牌楼东侧的墙上,石刻“淮东第一观”,这个“观”可不是道教的观,这是北宋诗人秦少游的诗句,是对这里的赞美。
西侧的墙上有“天下第五泉”,全国号称第一的可多了,但像这么说自己是第五的倒不多见。
牌楼前两只石狮按皇家御用规格雕刻,说明大明寺的赫赫身份——皇上行宫旧址。
游客们:同一般寺庙有所不同的是大明寺的山门殿同时也兼作“天王殿”。
请大家进殿内参观,进门首先看到正面供奉着弥勒佛坐像,两侧有一副对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此联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
弥勒的后面站像是护法神韦驮。
在大殿的东西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
扬州大明寺景点导游词(2)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广陵北门延陵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著名景点之一。
大明寺作为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寺庙,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座寺庙的特色和景点。
大明寺创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527年),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
寺庙占地面积广阔,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大明寺曾多次毁于战火,重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后经过多次修缮扩建,修建了诸多建筑群,如山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等。
平山堂导游词简介

平山堂导游词简介平山堂导游词简介: 主要游览路线:山门殿——仙人旧馆——大雄宝殿——西苑芳圃——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卧佛殿、钟鼓楼[山门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古人的话说的一点儿都没错,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大明寺”虽然座落在海拔只有二十几米的蜀冈中峰之上,算不得什么高山,却是真的有好几位仙人呢!让我们一起去探访他们的踪迹吧。
大明寺建造于南北朝刘宋大明年间,依年号命名,所以叫作大明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登上了这168级台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淮东第一观”几个大字。
它取自秦少游的诗句:“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
也就是说登上哪里能看到最美丽的景色呢?既不是泰山也不是黄山,最美的风景就在这里,在我们的扬州,在我们的蜀冈。
“高山名川僧占多”,许多寺庙都建在山上,所以寺庙的大门就被称为“山门”也叫“三门”。
大明寺也不例外,请看它三门并立,格外的庄严肃穆。
进了山门就是山门殿了,正中佛龛中供奉着袒胸露腹、笑口常开、慈眉善目的大肚弥勒佛。
我觉得佛龛旁的一副对联最有深意“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佛教在中国不仅是一种宗教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哲学,一种为人处事的真谛,您看,这幅对联不正概括了大肚为怀则心平气和,世上有事皆是庸人自扰的哲理吗?大殿两侧供奉的是四大天王,中国人又称他们为四大金刚。
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弹琵琶的那位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拿混元珠伞的叫北方多闻天王;手绕苍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
由于宝剑是锋利的、琵琶须调弦、伞寓意司雨、龙身有鳞要顺着摸,所以四大天王在中国还有着“风调雨顺”的吉祥含义。
弥勒佛后面佛龛里的韦驮菩萨,金盔金甲,年轻英俊,威风凛凛。
他手中的兵器降魔金刚杵还有着一种特殊的功能,那就是告诉我们这座寺庙是否留客。
韦驮手持金刚杵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掌,横杵于手臂前方,意为欢迎云游四方的和尚进庙吃住,一切随缘;另一种是手握杵拄地,表示寺庙不接待云游僧人,他们不可在此处白吃白住。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4篇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4篇Guide words of Daming Temple in Yangzhou编订:JinTai College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4篇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江苏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1: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2、篇章2:2: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3、篇章3:3:扬州大明寺游记文档4、篇章4: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扬州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蜀岗。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扬州大明寺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章1:1: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大明寺之所以名扬海内外,其悠久历史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曾经出了一位大德高僧,他就是唐代的鉴真和尚。
鉴真和尚曾在大明寺讲律传戒,名闻遐迩,为僧俗所景仰,有着崇高威望,享“江淮化主”之誉。
为了兴隆佛教,弘法东洋,他接受日本僧人邀请,欣然率领众僧东渡扶桑。
大师东渡弘法是义无反顾的。
当时,他的弟子们因道路遥远,“沧海淼漫,百无一至”,而犹豫踟蹰。
鉴真却毅然决然:“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足见他的深远识见和坚强决心。
鉴真大师不畏艰险,五次东渡失败,却毫不灰心,决不退缩,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以双目失明之66岁高龄成功抵达日本,实现夙愿。
他的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令后人无比景仰与敬慕。
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戒律、兴造寺庙佛像、广授书画技艺、推广医药饮食、弘扬大唐文化,被日本人民奉为“文化恩人”。
鉴真大师是传教弘法的光辉典范,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罕见的杰出人物,也是大明寺最大的荣耀和骄傲。
大明寺导游词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大明寺参观游览。
大明寺地处城北蜀冈中峰,它以悠久历史和优美环境,依山面水,享有“淮东第一胜境”的盛名。
众多的文物古迹,迷人的山水景观,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古往今来高僧辈出,君王贤圣,骚人墨客,国内外风雅名流,曾云集于此,游览观光者无不流连忘返,虔诚祈求者,无不吉祥如意,福寿无量。
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
隋建“栖灵塔”,故“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唐时,栖灵塔毁于雷火,宋代重建,不久又废圮。
于后,寺名亦由栖灵寺复名大明寺。
至清代(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改名为“法净寺”。
1980年鉴真和尚塑像从日本到中国展出,称之为“回国探亲”乃恢复大明寺原名。
大明寺风物景观,由寺庙、文章奥区(栖灵塔塔院)、鉴真纪念堂。
仙人旧馆、西苑芳圃五部分组成。
请各位朋友,随我沿导游线路一一游览。
[栖灵遗址牌楼]现在我们已来到大明寺山门前,这座庄严典雅的木制牌楼,依山面水,极为壮观,四柱三楹。
中门之上朝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北有篆书“丰乐名区”四字,丰乐之名源于此地旧属大仪乡丰乐区。
[山门殿]牌楼北约20米,即大明寺正门,黄墙三门,额“大明寺”,门东侧围墙嵌有“淮东第一观”石刻,取北宋秦观诗句“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
清代书法家蒋衡书;西侧墙上嵌“天下第五泉”石刻,为清代书法家王澍书。
进庙门,便是天王殿。
正中供奉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是佛教护法神韦驮立像;大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雕像,分别为: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均为佛门护法神,分掌风、调、雨、顺之权。
出口山门殿(天王殿)北门,为一大庭院,院中正殿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三楹三檐,三层檐下悬“大雄宝殿”横匾。
屋脊嵌有宝镜及砖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
大殿前后为双步梁,加走廊。
大殿正中供释迦、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大佛,三佛背后奉侍南海观音,大殿两侧为“普种福田”的十八罗汉雕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扬州大明寺的新鲜讲解词(上)

大明寺作为扬州的一个传统景点特色不仅在它的宗教文化上,它的建筑、它丰厚的人文典故同样是它的一大看点。
首先,这个寺庙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据今有154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近20个朝代的更替;遭受过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毁佛政策的清洗,清代扬州十日的劫难,太平天国烽火的蔓延和十年浩劫的悲剧。
在千年的历史中或兵燹(xian)人祸,或天灾雷火,寺塔虽屡遭毁坏,却屡屡再建,直至今日。
现在看到的寺庙建筑是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由两淮盐运使方浚颐出资重建,再现了当年“江淮化主”的香火盛况。
其次,大明寺建在海拔28米的蜀岗之上,虽然高度有限,但是对于处在里下河洼地的扬州城来说,确是制高点,有君临扬州之势,立于山头放眼四顾远山含翠、长江如练,近处绿扬城市井喧然,引来无数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为之放歌,为这座千年古寺留下深深的文化烙印。
而这文化首先就表现在大明寺的门楣之上。
这座寺庙在历史上曾经很荣幸的被皇帝赐名为“法净寺”,这件事发生在乾隆三十年,清高宗第四次巡幸扬州的时候,这个名字改的很有些耐人寻味,“法”在扬州应该是暗指史可法,“净”是干净,在文字狱搞的沸沸扬扬康熙、雍正两朝犯忌讳的“大明”没有被改掉,也没有给这个寺庙带来任何麻烦,说明了统治者对于扬州这个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视程度,在政策操作上的小心翼翼,而乾隆改名则充分反映了统治者对于政权稳定性的信心,已经没有人再最思前朝,江山已经向铁桶一样的牢靠。
现在正门上嵌着“大明寺”三个字,是1980年为鉴真大师坐像回扬“省亲”而恢复的历史原名,当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扬州是文化名城,历史上名家辈出,可选一位,集其字为额。
并建议首选唐代扬州书家李邕,赵老先生对李邕非常推崇,很巧的是历史上还有一位名气更大的赵老先生对李邕的字同样推崇倍至的,他就是元代大家赵孟頫。
但是很可惜在李邕现存的字里边没有找到合适的。
后来从隋代最有名《龙藏寺碑》中集字而成。
康有为对此碑的评价是:金花遍地细碎玲珑。
扬州作文之扬州平山堂导游词

扬州平山堂导游词【篇一:扬州大明寺导游词】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
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
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
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
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
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
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
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
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
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参考文档】平山堂简介-word范文模板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平山堂简介篇一:平山堂导游词简介平山堂导游词简介平山堂导游词简介: 主要游览路线:山门殿——仙人旧馆——大雄宝殿——西苑芳圃——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卧佛殿、钟鼓楼[山门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古人的话说的一点儿都没错,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大明寺”虽然座落在海拔只有二十几米的蜀冈中峰之上,算不得什么高山,却是真的有好几位仙人呢!让我们一起去探访他们的踪迹吧。
大明寺建造于南北朝刘宋大明年间,依年号命名,所以叫作大明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登上了这168级台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淮东第一观”几个大字。
它取自秦少游的诗句:“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
也就是说登上哪里能看到最美丽的景色呢?既不是泰山也不是黄山,最美的风景就在这里,在我们的扬州,在我们的蜀冈。
“高山名川僧占多”,许多寺庙都建在山上,所以寺庙的大门就被称为“山门”也叫“三门”。
大明寺也不例外,请看它三门并立,格外的庄严肃穆。
进了山门就是山门殿了,正中佛龛中供奉着袒胸露腹、笑口常开、慈眉善目的大肚弥勒佛。
我觉得佛龛旁的一副对联最有深意“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佛教在中国不仅是一种宗教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哲学,一种为人处事的真谛,您看,这幅对联不正概括了大肚为怀则心平气和,世上有事皆是庸人自扰的哲理吗?大殿两侧供奉的是四大天王,中国人又称他们为四大金刚。
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弹琵琶的那位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拿混元珠伞的叫北方多闻天王;手绕苍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
由于宝剑是锋利的、琵琶须调弦、伞寓意司雨、龙身有鳞要顺着摸,所以四大天王在中国还有着“风调雨顺”的吉祥含义。
弥勒佛后面佛龛里的韦驮菩萨,金盔金甲,年轻英俊,威风凛凛。
他手中的兵器降魔金刚杵还有着一种特殊的功能,那就是告诉我们这座寺庙是否留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明寺平山堂导游词
各位游客,适才在大雄宝殿进过香,又参拜了鉴真大师的干漆夹纻像,现在我们就来到了蜀岗三景之一的平山堂。
平山堂始建于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之时,现在的平山堂为清同治年间盐运使方浚颐重建,是一座典型的晚清风格的厅堂,门外建了石棚,棚上爬满藤蔓,走入时一片荫凉。
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
堂为敞口厅,面阔五间。
堂前有石砌平台,名为行春台。
台前围以栏杆,栏下为一深池,池内修竹千竿,绿荫苒苒,因风摇曳。
为什么叫“平山堂”呢?因为在这里登堂南望,“江南诸山,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故名“平山堂”。
大家请看,平山堂上楹联甚多,而以清代扬州知府伊秉绶所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最为世人称道。
中间这幅“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也朗朗可读。
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左边的“风流宛在”,用字如此灵活巧妙,更是表示了欧阳修的风韵千古流传。
各位游客,平山堂上除了楹联,碑刻也是不少,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游人到此不可不读的当属这块刻于1932年的碑刻了。
这是苏东坡于1079年4月来扬州时,感怀十年不见恩师,为吊念恩师而作的《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由此可见,平山堂与欧阳修的渊源颇深。
各位游客,欧公曾于堂前亲植柳树一株,时称“欧公柳”。
“柳”因通“留”,有惜别之意,充分表达了欧公对于平山堂的那种剪不断的情思。
如今堂前柳树早已不存,代之的是交错的古藤、肥美的芭蕉。
也许有的游客要问,此处为什么不重新补植柳树呢?其实,曾经有位姓薛的太守效仿欧公在此植过一株柳树,只不过,他的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被时人讥讽为“欧公柳、薛公丑”,因为后人的补植怎么也代替不了欧公在扬州人心目中的地位,更代替不了欧公对于平山堂的情。
站在平山堂前,眺望大江南岸,青山簇簇,白云蓝天,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所以说平山堂是大明寺景区登高望远、游目骋怀的最佳之处。
遥想欧公当年,面对沉重的打击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仍能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各位游客,我们是不是应该效仿欧公?在人生低潮时,忍受挫折,开阔胸怀,风物长宜放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