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色彩
举例论述词的三种色彩义

举例论述词的三种色彩义
词的色彩义主要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语体色彩等。
以下是举例论述词的三种色彩义:
1.感情色彩:指词所包含的附加的喜怒哀乐等感情因素。
褒义词
带有赞扬、喜爱、肯定等感情色彩,如“助人为乐”、“鞠躬尽瘁”
等。
贬义词带有贬斥、憎恨、否定等感情色彩,如“遗臭万年”、“鼠目寸光”等。
中性词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既可用于好的方面,也可用于坏的方面,如“无声无息”、“不由自主”等。
2.形象色彩:指词所引起的具体形象或事物的联想。
如“深邃的眼
睛”、“飘逸的长发”、“雄壮的山川”等,这些词语都能让人产生相应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方面的联想,形成具体的形象感。
3.语体色彩:指词在使用中由于场合、身份等因素而形成的特定
风格色彩。
如“我爱你”这句话,在不同的语体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我真心爱你”;在书面语中,人们可能会说“我对你怀有深深的爱意”。
同样,“请”这个词语,在口语中表示请求,在书面语中则表示敬意。
总之,词的色彩义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语言习惯来理解。
不同的色彩义会影响人们对词语的理解和使用,因此在使用词语时需要注意其色彩义的特点。
形象色彩资料

形象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色彩是无处不在的。
从身边的物品到自然景观,色彩都在无声地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和情绪。
在人们的印象中,不同的颜色往往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联想,甚至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情感状态。
因此,形象色彩成为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表达方式,通过色彩的呈现来展现出不同个体的特质和内心世界。
色彩的魔力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心理效应和象征意义,因而在各种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红色代表着热烈和激情,黄色则象征着活力和快乐,蓝色则让人感受到宁静和冷静。
而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对于同一种颜色的理解和情感也可能存在差异,进一步丰富了色彩的含义和表现方式。
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人们能够传递出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和个性。
在视觉形象的建构中,色彩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能够直接影响观者的感受和印象,从而达到精准传达和共鸣的效果。
形象色彩的展现在当代社会,形象色彩更是成为了品牌建设和营销传播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包装设计,企业能够深入人心地传递出自己的品牌理念和文化内涵,塑造出一个独特且有吸引力的形象。
而在个人形象的打造中,对于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展现出个体的审美品味和个性风格。
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形象色彩都拥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影响力。
它既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的媒介,也是一种调节和改善心情的方式。
借助于色彩的力量,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实现与他人的情感连接和共鸣,从而实现更为丰富和充实的生活体验。
结语形象色彩是一种宝贵的表达方式,能够深刻地展现出人类内心的世界和情感追求。
它既是情感之语,也是审美之美,是人类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相信形象色彩将会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多彩的生活体验。
愿我们能够保持对形象色彩的敏感和热爱,用心去感受和品味这种美妙的存在,让色彩成为我们生活中永不褪色的精神支撑和情感寄托。
第三讲 个人形象色彩搭配

秋季型搭配:暖色调、沉稳厚重的色彩群,给人成熟自然印
象,对比弱
冬季型人:黑色是冬季型人非常适合的 职业装用色,搭配色彩群中的冰色系列,显 得十分脱俗而又不失严谨。灰色系列、正蓝 色系列也是冬季型女性职业装的首选色彩。 如果与冬季色彩中的绿色系列、玫瑰色 系列搭配起来,则会使职业装在严谨之中增 添一份时尚感。
红嫩篇
推荐:可采用非常淡的丁香 色和黄色,不必考虑何者为主色。 这种脸色的MM可穿淡咖啡色 配蓝色 ,黄棕色配蓝紫色,红棕 色配蓝绿色、淡橙黄色,灰色和黑 色等。 面色红润的黑发女子,最宜 采用微饱和的暖色作为衣着 ,也可 采用淡棕黄色、黑色加彩色装饰, 或珍珠色用以陪衬健美的肤色。
黄色金贵篇
冬季型人适合用原色调扮出冷峻惊艳的形象。对比鲜明、 饱和纯正的颜色能将冬季型人那充满个性、与众不同的形象 衬托的淋漓尽致,强对比的色彩搭配也更能显示出冬季型人 的惊艳、脱俗。 冬季型人的基色调体现的是“冰”色,塑造的是冷艳的 美感。适合亚洲人冬季型人的典型用色。
在四种季节型人中,只有冬季型人最适 合用黑白灰这三种颜色,也只有在冬季型人 的身上,黑白灰这三个大众色彩才能得到最 好的演绎,发挥出无彩色的鲜明个性。
1、肤色:象牙色、深桔 色或黄橙色。 2、眼睛:深棕色、焦茶 色,眼白为象牙色或略带 绿的白色。 3、发色:褐色、棕色、 巧克力色。
3 、秋季型人
秋季型人的肤色呈瓷器般的象牙色、深橘色、 暗驼色或黄橙色,眼睛呈深棕色或焦茶色,眼白为 象牙白色或略带绿色的白色,目光沉稳,头发呈褐 色、棕色、铜色或巧克力色。 她们穿与自身色特征相协调的以金色为主调的 暖色系颜色,会显得自然、高贵、典雅。
东方人的皮肤大都呈黄色,有 一种被阳光照射的美感。 但总给人一种不够健康的印象,这 是因为衣服色彩选择不适合或多或
词语的形象色彩

不可忽视的汉语教学——词语的色彩词语的形象色彩是指很多词语用于解释普遍存在的概念意义外,还同时具有形象感,它们通过人们的感官如视觉、听觉、味觉等诱发人们的联想,给人以生动可感的形象感。
例如:猫头鹰这个词就比较形象地反映出这种鸟头部像猫的特点;哗啦啦,是人耳边回现出流水的声音;而甜丝丝会让我们如同品尝到了甜味的食物。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例子,可见词汇的形象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的。
正由于应用广泛,有形象色彩的词很丰富,所以对这些词的分类显得有点困难。
本文将采取兰宾汉先生对具有形象色彩的词的分类,即将它们分成形感、动感、色感、声感这样四类。
下面分别加以形感:有些词的意义能给人十分具体的形象。
如佛手、木耳、浪潮,大家眼前会浮现出这种事物的整体的形状。
木耳是一种长在腐朽的木头上的一种可供食用菌类,形状像人的耳朵;浪潮顾名思义,想浪花一样的潮流;这是对事物整体情状的比喻。
又如喇叭花、鹅卵石,灯笼裤、斑马线则是在对事物的性状的比喻之后加上了一个类名。
斑马、驼背、白头翁是对描摹事物的突出的特征等等。
它们的突出的特点即是让人们很容易地联想到所指事物的外在形状,我们称之形感。
色感:有些词的意义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
如血红让人联想到血的颜色;草绿则浮现出一片青草的的画面,联想到充满生机的绿,还有鹅黄、橘红等。
具有色感的词多为形容词,比如ABB式的白茫茫,红彤彤,绿油油,金灿灿等;又如ABC式的白呲咧、血呼啦;还有A 里BC、A不BC式的,如血里呼啦,白不呲咧;还有ABCD式的如黑咕隆咚。
这些词当中的词缀部分意义很虚,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具有描摹性,给人们造成一种很模糊的印象,从而给人一种形象感。
动感:有些词的意义能让人产生特殊的动感。
如席卷,会让人联想到用席子卷的这样一系列的动作,从而给人一动作快,范围大的感觉。
而蚕食则让人们想到蚕不分昼夜沙沙吃蚕叶这样的动作行为,从而给人一种连续不断地侵食这样一种动感。
这样的词还有摇曳、撞车、碰钉子、炒鱿鱼等。
人物形象色彩设计方案

人物形象色彩设计方案对于人物形象的色彩设计,可以从服装、发型、肤色、妆容等多个方面出发,以展示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以下是一个700字的人物形象色彩设计方案示例。
人物形象色彩设计方案在人物形象设计中,色彩是一种有效的表达人物特点和个性的手段。
通过服装、发型、肤色、妆容等方面的色彩运用,可以塑造出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本方案将以一个旅行家为例,展示如何通过色彩设计来突出其冒险精神和勇敢无畏的个性。
服装设计方面,可以选择野外探险常用的功能性服装,如军绿色的迷彩上衣搭配深蓝色的工装裤和登山鞋。
在上衣和裤子的细节处,可以用鲜艳的橙色做点缀,突出人物的活力和冒险精神。
另外,可以在衣服的口袋上加入几个银色的拉链,增添一丝科技感。
整体的色调以深沉的蓝绿色为主,再加入明亮的橙色和银色作为点缀,既符合冒险主题,又不失时尚感。
发型设计方面,可以选择短发,并以棕色为基调。
棕色带有一份自然和稳重的感觉,符合旅行家的形象。
可以在发型的侧面添加一些修剪整齐的刺客刘海,突出人物的个性和时尚感。
在发梢加入一丝金色的发蜡,增加一丝亮黄色的亮度,让整个发型看起来更加有活力。
肤色设计方面,根据旅行家长期暴露在外的工作环境,可以选择略微带有红润的棕色肤色。
这样的肤色既能体现出旅行家的皮肤养护之苦,也能与服装和发型的色彩搭配得更为协调。
妆容设计方面,可以为旅行家画上一些淡淡的眼影和眉毛,突出眼睛和眉毛的轮廓。
眼影可以选用浅棕色和金色系列,使眼神更有神采。
眉毛可以稍稍加粗,以表现出旅行家的坚毅和果敢。
此外,在嘴唇上可以使用淡粉色的唇膏,增添妆容的柔和感。
综上所述,通过对服装、发型、肤色和妆容的色彩设计,可以塑造出一个具有勇敢无畏、冒险精神的旅行家形象。
在整个设计中,深沉的蓝绿色、明亮的橙色和银色的点缀相结合,展现了冒险主题和科技感;棕色的短发和微红润的肤色符合旅行家的形象;而淡淡的妆容则使整个形象更柔和、自然。
这种色彩设计方案既满足了角色形象的要求,又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
第二章形象与色彩

中国的色彩顾问行业
由北京的于西蔓女士从日本将这一概念于国内传播, 日本的色彩顾问技术一直停留在CMB最初的四季理论阶 段,由于技术的不完善导致了个人色彩季型判断标准混乱, 失误较多。 于西蔓女士建立了自己的色研中心,近一年来将原在 日本学习的四季理论研发扩展至八季理论。 目前国内的色彩顾问多数是直接从师于于西蔓处, 技术上有早期的四季,现今的八季,在国内各地的大城市 内为女性提供着专业的色彩服务。
暗淡的灰色
而有素养的高档感觉。
纯黑
三、个人色彩分析
每个人都有专属色彩
适合的颜色对人的改变:
整个人看上去很精神,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肤色被提亮 皮肤显得亮泽、紧致、透明、细腻 五官轮廓立体清晰 瑕疵(黑眼圈、眼袋、小斑点、小细纹、 鼻唇沟周围暗色)被淡化 头部的色重量感与衣服的颜色是均衡和谐的 气质高雅
颜色。
浅粉红
5.色彩的性格 红色Red
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 感觉温暖、兴奋、活泼、热情、积极、 希望、忠诚、健康、充实、饱满、幸福 等向上的倾向。
粉红
猩红/深红
淡紫红
弱紫罗兰红
旧蕾丝
小麦色
橙色 Orange 橙色是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 系中最温暖的颜色。给人感觉活泼、华 丽、辉煌、跃动、炽热、温情、甜蜜、 愉快、幸福等。
同类色搭配
同类色配合的服装显得柔和 文雅,最安全不易出错的配 色法,可以产生一种和谐、 自然的色彩美。
2)近似色相配
指两个比较接近 的颜色相配,一般范 围在90度以内,如: 红色与橙红或紫红相 配,黄色与绿色或橙 黄色相配等
近似色搭配
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温和、统一。 但它和同类色相比,又更加富于 变化。色彩和谐中,带有一份活 跃。
形象设计中的色彩2部分

有彩色系又分为纯色和其他的一般色彩两大类。
①纯色指不含有灰色成分的标准色,即红、橙、黄、绿、蓝和紫。
②其他的一般色彩包括清色(纯色中加入白色)、暗色(纯色中加入黑色)与浊色(纯色 中加入灰色)。
(2)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包括白、黑及由白和黑调和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如 图2—3所示。
2.冷色系和暖色系色环又称色轮,是将可见光谱中所示的长条形的色彩序列首尾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环。
色环通常包括1 2种不同的颜色,如图2—4所示。
冷、暖色系的分类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 联想和感觉出发的。
紫 图2—4 色环 (1)冷色系。
色环中的蓝、蓝紫等色彩可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因此称为冷色。
由各种 冷色构成的色彩系列称为冷色系。
(2)暖色系。
色环中的红、橙、黄等色彩可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因此称为暖色。
由各 种暖色构成的色彩系列称为暖色系。
色彩的冷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存在的。
同一种色彩由于纯度、明度及光照的不同而会有冷、暖之分。
色彩的冷、暖感觉是由周围色彩的对与决定的,如绿色与黄色、红色相比时显得偏冷,而与蓝色相比又显得偏暖。
在同类色相如黄色中,柠檬黄要比中黄冷,橙黄则比中黄暖。
一种色彩会随周围彩色环境的变化而转变的冷暖性质。
此外,在色彩中加入白色后会使其变冷,加入黑色后则会使其偏暖。
三、色彩的属性有彩色系的色彩具有3个属性,即色相、明度和纯度,统称为色彩三要素,而无彩色系则只有明度的变化。
人们之所以能对丰富多彩的色彩清楚地加以辨别,是因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色相、明度和纯度特征。
其中,色相表现色彩的种类,明度表现色彩的深浅程度,纯度表现色彩的鲜艳程度。
1.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是区分色彩种类的名称。
为了便于区别,人们给予各种色彩相应的名称。
目前,人们经常使用的色相名是日本色彩研究所的配色体系(practical color co-ordinate system ,PCCS)中的色相名称。
PCCS 共分24个色相,每个色相因其所含紫红、黄、蓝绿的比例成分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相貌。
1、语言的三种色彩

语言的三种色彩——没有用词的准确、鲜明和生动,就不可能产生表达上的精当贴切、简洁明晰、幽默风趣和含蓄深刻等效果。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一、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1)“聪明”:考的这么差,你也太“聪明”了。
(褒词贬用)(2)“偷偷地”: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贬词褒用。
)(3)“包袱”:不听话的学生往往是班级的“包袱”。
(中性词贬用)(4)给我一个作文题,我会写下一段富有感情色彩的优美句子:二、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文学语体、应用语体;普通用语、专业术语等等)(1)同样是表达“死亡”的意思,“作古”用于文言,“老了”用于口语;“遇难”表示庄重、严肃(用于应用文体),“仙逝”具有宗教色彩(用于文艺体裁)。
(2)盐,它的化学名称是“氯化钠”。
前者是普通用语和,后者是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一般不会用在日常生活对话中。
(3)给我一个作文题,我会写下一段富有语体色彩的优美句子:三、形象色彩(色感、形感、动感、声感等)(1)色感: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红胜火、绿如蓝”,明丽的色彩塑造了鲜明的形象。
(2)形感:喇叭花、鹅卵石,灯笼裤、斑马线、斑马、驼背、白头翁……它们的突出的特点是,让人们很容易地联想到所指事物的外在形状,所以称之形感。
(3)动感:有些词的意义能让人产生特殊的动感。
如席卷,会让人联想到用席子卷的这样一系列的动作,从而给人一动作快,范围大的感觉。
而蚕食则让人们想到蚕不分昼夜沙沙吃蚕叶这样的动作行为,从而给人一种连续不断地侵食这样一种动感。
一些带如字的词常带有动作感:暴跳如雷、血流如注、泪如雨下、不绝如缕等。
像点头哈腰、东倒西歪、俯首帖耳等词也是对存在事物的动作状态的直接的描写。
(4)声感:有些词能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觉。
这些词多为拟声词如呵呵,哈哈,嘻嘻,啧啧,喔喔,咩咩,嘀嘀、嗒嗒等。
看到这些词自然会联想到自然界的一些声音,这也是其形象色彩的特点之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的形象色彩
一、什么是词的形象色彩?
词的形象色彩,是指词除了它所代表的对象及其属性这种理性意义之外,还同时含有的该对象的某种形象感。
所谓该对象的某种形象感,是指词所代表的对象的种种形象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它是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感性上的印象。
形容词、名词、动词、象声词、叹词等实词大多都有较浓厚的形象色彩。
如:
黑—不仅具有“颜色的一种”这样的理性意义,而且还给人们一种“象墨或煤炭色、晦暗阴冷”的形象感。
如说“黑古隆冬”,则其形象色彩更明显。
牛—除了具有“反刍与家畜”这种理性意义外,还具备一种具体的形象感:体强大,四条腿,趾端有蹄,头上有一对角,浑身有毛,尾端毛尤长等。
如说到“黑牛”,则其形象色彩更显豁。
二、词的形象色彩的种类
外界事物只有通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才能反映到人的意识中。
形象色彩词的理性意义,是各种具体的事物通过五官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之抽象化的结果,那么,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的词的形象感也只有通过不同的感官才能体会出来。
1、视觉形象感
词的视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外部形象通过视觉器官(眼)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
词语的形象感以视觉形象居多。
如:
……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才国在腰间。
(鲁迅《药》)
这里的“闯进”,“满脸横肉”,“玄色”,“散”,“很宽”都不仅具有理性意义,而且还给人一种视觉形象感。
作者通过这些视觉形象感词,把康大叔的行为、形态、妆束、生活习性等特征都反映了出来,给读者以如见其人之感。
视觉形象感词以形容词居多,其次是具体名词。
如
密密麻麻抖抖索索白茫茫黑糊糊汗津津羞答答亮晶晶六盘山黄河喜鹊猫眼镜蛇
都能给人以具体而直观的形象感。
2、听觉形象感
词的听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声音“形象”通过听觉器官(耳)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
象声词,叹词都能给人以听觉形象感。
如:
凤姐……刚欲往秋爽斋这条路来,只听唿唿地一声风过,吹得那枝上落叶,满园中唰唰唰地作响,枝梢上吱喽喽的发哨,将那些寒鸦宿鸟都惊飞起来。
(曹雪芹《红楼梦》) 这里的“唿唿”、“唰唰唰”、“吱喽喽”不仅各代表一种声音,而且还似乎能听到具体的风声、落叶声,枝梢的鸟叫声,给人以如闻其声之感。
3、味觉形象感
词的味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滋味“形象”通过味觉器官(舌)在六们的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
如:
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
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柑的呢!(杨朔《荔枝蜜》)
当你读到“甜香”、“鲜荔枝味儿”、“蜜”、“甜”这些字眼时,口中会很自然地分泌出一
种津液,仿佛自己真的在品荔枝蜜,这就是词的味觉形象感。
再如:
甜丝丝儿苦参参酸溜溜辣津津咸几几香水梨水果糖杨梅
等形容词和名词,都能给人以如品其味之感。
4、嗅觉形象感
词的嗅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气色“形象”通过嗅觉器官(鼻)在人们的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
如:
这一夜,……我睡不着,窗下火炕处散发出的一股鲜鲜的、带着清淡味儿的豆香裹住了我……(赵熙《绿豆儿》)
这里的“鲜鲜的”、“清淡”、“豆香”都好象使人闻到了豆儿的那种具体气味。
此外,如香喷喷,臭烘烘、腥浩浩等都能给人以如嗅其气之感。
5、触觉形象感
词的触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感觉“形象”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身)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
如:
“赤日炎炎似火烧”似乎给人一种炙烤灼热之感。
又如:
软乎乎硬邦邦麻苏苏干巴巴湿漉漉痒乎乎寒冷清爽饥饿温饱胀疼
这些词都似乎能给人以直接感受,如把它们置于特定的言语环境,则触觉形象感更具体。
上面我们为了论述的方便,是把词的形象感分成五种,从某一角度单独加以说明的,实际上,有好多词的形象感是综合了多种形式的感觉的,并非一个词语只给人以单一的形象感。
如:
一阵阵打颤一阵阵麻,打王贵就象打着了她。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这里的“颤”既能使人看到李香香“颤”的动态,又仿佛能体验到“酬”的感觉。
前面提到的“赤日炎炎似火烧”既有赤日当空的视觉形象感,又有炙烤灼热的触觉形象感。
“扑啦啦”既有鸽子之类突然飞起振动翅膀的声音感,又有它们拍翼而起的视觉形象感。
“咕噜噜”既有铅球之类在水泥地上滚动的声音感,又有滚动的动态形象感。
“鸡鸣犬吠”既有鸡叫狗咬的听觉形象感,又有它们鸣、吠时的具体的视觉形象感。
“荔枝蜜”既有味觉形象感,又有嗅觉形象感,还有视觉形象感。
“一杯酒”也是视觉、味觉、嗅觉形象感兼而有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