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的形象色彩
举例论述词的三种色彩义

举例论述词的三种色彩义
词的色彩义主要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语体色彩等。
以下是举例论述词的三种色彩义:
1.感情色彩:指词所包含的附加的喜怒哀乐等感情因素。
褒义词
带有赞扬、喜爱、肯定等感情色彩,如“助人为乐”、“鞠躬尽瘁”
等。
贬义词带有贬斥、憎恨、否定等感情色彩,如“遗臭万年”、“鼠目寸光”等。
中性词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既可用于好的方面,也可用于坏的方面,如“无声无息”、“不由自主”等。
2.形象色彩:指词所引起的具体形象或事物的联想。
如“深邃的眼
睛”、“飘逸的长发”、“雄壮的山川”等,这些词语都能让人产生相应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方面的联想,形成具体的形象感。
3.语体色彩:指词在使用中由于场合、身份等因素而形成的特定
风格色彩。
如“我爱你”这句话,在不同的语体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我真心爱你”;在书面语中,人们可能会说“我对你怀有深深的爱意”。
同样,“请”这个词语,在口语中表示请求,在书面语中则表示敬意。
总之,词的色彩义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语言习惯来理解。
不同的色彩义会影响人们对词语的理解和使用,因此在使用词语时需要注意其色彩义的特点。
词汇的形象色彩

词汇的形象色彩与对外汉语教学词语的形象色彩是指很多词语用于解释普遍存在的概念意义外,还同时具有形象感,它们通过人们的感官如视觉、听觉、味觉等诱发人们的联想,给人以生动可感的形象感。
例如:猫头鹰这个词就比较形象地反映出这种鸟头部像猫的特点;哗啦啦,是人耳边回现出流水的声音;而甜丝丝会让我们如同品尝到了甜味的食物。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例子,可见词汇的形象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的。
正由于应用广泛,有形象色彩的词很丰富,所以对这些词的分类显得有点困难。
本文将采取兰宾汉先生对具有形象色彩的词的分类,即将它们分成形感、动感、色感、声感这样四类。
下面分别加以阐释:形感:有些词的意义能给人十分具体的形象。
如佛手、木耳、浪潮,大家眼前会浮现出这种事物的整体的形状。
木耳是一种长在腐朽的木头上的一种可供食用菌类,形状像人的耳朵;浪潮顾名思义,想浪花一样的潮流;这是对事物整体情状的比喻。
又如喇叭花、鹅卵石,灯笼裤、斑马线则是在对事物的性状的比喻之后加上了一个类名。
斑马、驼背、白头翁是对描摹事物的突出的特征等等。
它们的突出的特点即是让人们很容易地联想到所指事物的外在形状,我们称之形感。
色感:有些词的意义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
如血红让人联想到血的颜色;草绿则浮现出一片青草的的画面,联想到充满生机的绿,还有鹅黄、橘红等。
具有色感的词多为形容词,比如ABB式的白茫茫,红彤彤,绿油油,金灿灿等;又如ABC式的白呲咧、血呼啦;还有A 里BC、A不BC式的,如血里呼啦,白不呲咧;还有ABCD式的如黑咕隆咚。
这些词当中的词缀部分意义很虚,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具有描摹性,给人们造成一种很模糊的印象,从而给人一种形象感。
动感:有些词的意义能让人产生特殊的动感。
如席卷,会让人联想到用席子卷的这样一系列的动作,从而给人一动作快,范围大的感觉。
而蚕食则让人们想到蚕不分昼夜沙沙吃蚕叶这样的动作行为,从而给人一种连续不断地侵食这样一种动感。
这样的词还有摇曳、撞车、碰钉子、炒鱿鱼等。
简述词语的形象色彩与理性意义

现 实 中某 些 形 象 的联 想 ”有 异 曲
同工之妙。
在论述 本文之前 ,我决定 用
一
二. 词 语 的 理 性 意 义 的 定 义
个模 式 图 来 阐释 两 者 在 词 义 研
词 语 的理 性 意 义 一 般 是 概 念
意 义 。一般 是对 词语 的理 性 认 知 。
究 中 的不 同层 次 :
钱豹就是在 豹的特征一 h具有类似 于铜钱花纹 的动物 ,这 就是在原
来 理 性 意 义 上 衍 生 出 来 的 感 性 意
识 词 义 形 象 色彩 的基 础 。“ 词 义 的 形 象 色 彩 同 客 观 事 物 是 紧密 相 关 的 。如 同词 的 理 性 意 义 是 客 观事 物 在人 脑 中概括 的反 映一 样 , 词 的形 象 色 彩 则 是 客 观 事 物 的形 象 在 人 脑 中 的 反 映 。这 里 的 ‘ 形象 ’ 指 的是 广 义 的用 法 ,既 指 视 觉 的 形 象 ,也指 听觉 的声 音形 象 , 味
但 是 它 与 理 性 意 义 依 然 紧 密 相
连 。形 象 色 彩 一 般 伴 随 理 性 意 义
诞生 , 衍 生 于 理性 意义 中 。由此 可
l 时代色彩 以及 由 此 而 产 生 的 关 于 客 观 事 物 I 阶级色彩
通 过 这 个模 式 图 我 们 可 以 清
知 词 语 的 理 性 意 义 基 于 人 们 对 于
从 词 语 形 象 色 彩 的 定 义 ,词 语 理 性 意 义 的 定 义 ,词 语 形 象 色 彩 的
是 一 种 客 观 事 实 ,第 二 大 家 共 同
环境 的作用 产生 的形 象 ,则是 言
形象色彩

词语的形象色彩一、什么是词的形象色彩?词的形象色彩,是指词除了它所代表的对象及其属性这种理性意义之外,还同时含有的该对象的某种形象感。
所谓该对象的某种形象感,是指词所代表的对象的种种形象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它是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感性上的印象。
形容词、名词、动词、象声词、叹词等实词大多都有较浓厚的形象色彩。
如:黑—不仅具有“颜色的一种”这样的理性意义,而且还给人们一种“象墨或煤炭色、晦暗阴冷”的形象感。
如说“黑古隆冬”,则其形象色彩更明显。
牛—除了具有“反刍与家畜”这种理性意义外,还具备一种具体的形象感:体强大,四条腿,趾端有蹄,头上有一对角,浑身有毛,尾端毛尤长等。
如说到“黑牛”,则其形象色彩更显豁。
二、词的形象色彩的种类外界事物只有通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才能反映到人的意识中。
形象色彩词的理性意义,是各种具体的事物通过五官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之抽象化的结果,那么,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的词的形象感也只有通过不同的感官才能体会出来。
1、视觉形象感词的视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外部形象通过视觉器官(眼)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
词语的形象感以视觉形象居多。
如:……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才国在腰间。
(鲁迅《药》)这里的“闯进”,“满脸横肉”,“玄色”,“散”,“很宽”都不仅具有理性意义,而且还给人一种视觉形象感。
作者通过这些视觉形象感词,把康大叔的行为、形态、妆束、生活习性等特征都反映了出来,给读者以如见其人之感。
视觉形象感词以形容词居多,其次是具体名词。
如密密麻麻抖抖索索白茫茫黑糊糊汗津津羞答答亮晶晶六盘山黄河喜鹊猫眼镜蛇都能给人以具体而直观的形象感。
2、听觉形象感词的听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声音“形象”通过听觉器官(耳)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
象声词,叹词都能给人以听觉形象感。
如:凤姐……刚欲往秋爽斋这条路来,只听唿唿地一声风过,吹得那枝上落叶,满园中唰唰唰地作响,枝梢上吱喽喽的发哨,将那些寒鸦宿鸟都惊飞起来。
词的形象色彩意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解读

词的形象色彩意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解读[摘要]汉语里的词具有各种不同的意义,其中词的形象色彩意义往往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产生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形态美、动态美、绘画美、音乐美、触觉美、味觉美等,增添了文艺作品丰富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汉语词形象色彩意义审美解读词是具有一定语音形式、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汉语的词有各种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大致可以分为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两大类。
一般说词义,主要是指词的语言意义中的语汇意义,它包括词的概念意义、色彩意义、含蓄意义、文化意义等。
我们知道,理解一个词的词义往往不是孤立地解释这个词的概念意义,更多时候,是把该词放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去讨论,这样,词所蕴含的确切意义才能更好的显现出来。
本文着重探究词的语汇意义中的色彩意义,重点是探究词的形象色彩意义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进而感知词的形象色彩意义所显示的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蕴。
一、词的形象色彩意义认识词的色彩意义是指词的语汇意义中除概念意义之外的主要同交际环境有关的意义。
它包括词的感情色彩意义、语体色彩意义、形象色彩意义等。
词的感情色彩意义、语体色彩意义比较为人所共知,以下主要从词的形象色彩意义方面进行探究。
1.什么是词的形象色彩意义所谓词的形象色彩意义是指词除了用来解释普遍存在的概念意义外,还同时具有形象感,它往往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以引起人们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的成分就是词语的形象色彩意义。
词语的形象色彩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有感知的人对于代表感知过的对象的词语都会有共同的形象感。
如“金钱豹”这个词,除了代表“猛兽”这一概念意义以外,我们仿佛还能看见这类猛兽的钱状似的黄色花纹,如见其貌。
又如,“笑哈哈”让人仿佛听到人们发自内心的欢畅之声,如闻其声;“甜丝丝”使人如同尝到甜味的美好感觉;“辣乎乎”叫人心头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灼热之感等。
词语的形象色彩

不可忽视的汉语教学——词语的色彩词语的形象色彩是指很多词语用于解释普遍存在的概念意义外,还同时具有形象感,它们通过人们的感官如视觉、听觉、味觉等诱发人们的联想,给人以生动可感的形象感。
例如:猫头鹰这个词就比较形象地反映出这种鸟头部像猫的特点;哗啦啦,是人耳边回现出流水的声音;而甜丝丝会让我们如同品尝到了甜味的食物。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例子,可见词汇的形象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的。
正由于应用广泛,有形象色彩的词很丰富,所以对这些词的分类显得有点困难。
本文将采取兰宾汉先生对具有形象色彩的词的分类,即将它们分成形感、动感、色感、声感这样四类。
下面分别加以形感:有些词的意义能给人十分具体的形象。
如佛手、木耳、浪潮,大家眼前会浮现出这种事物的整体的形状。
木耳是一种长在腐朽的木头上的一种可供食用菌类,形状像人的耳朵;浪潮顾名思义,想浪花一样的潮流;这是对事物整体情状的比喻。
又如喇叭花、鹅卵石,灯笼裤、斑马线则是在对事物的性状的比喻之后加上了一个类名。
斑马、驼背、白头翁是对描摹事物的突出的特征等等。
它们的突出的特点即是让人们很容易地联想到所指事物的外在形状,我们称之形感。
色感:有些词的意义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
如血红让人联想到血的颜色;草绿则浮现出一片青草的的画面,联想到充满生机的绿,还有鹅黄、橘红等。
具有色感的词多为形容词,比如ABB式的白茫茫,红彤彤,绿油油,金灿灿等;又如ABC式的白呲咧、血呼啦;还有A 里BC、A不BC式的,如血里呼啦,白不呲咧;还有ABCD式的如黑咕隆咚。
这些词当中的词缀部分意义很虚,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具有描摹性,给人们造成一种很模糊的印象,从而给人一种形象感。
动感:有些词的意义能让人产生特殊的动感。
如席卷,会让人联想到用席子卷的这样一系列的动作,从而给人一动作快,范围大的感觉。
而蚕食则让人们想到蚕不分昼夜沙沙吃蚕叶这样的动作行为,从而给人一种连续不断地侵食这样一种动感。
这样的词还有摇曳、撞车、碰钉子、炒鱿鱼等。
初中英语词汇的感情色彩分析

初中英语词汇的感情色彩分析在初中英语的学习中,词汇是构建语言大厦的基石。
而词汇不仅有其表面的词义,还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
了解和掌握词汇的感情色彩,对于我们准确、生动地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深入理解英语语言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词汇的感情色彩。
简单来说,词汇的感情色彩就是指词汇所附带的或褒义、或贬义、或中性的情感态度。
比如,“勇敢”(brave)这个词就是褒义的,它传达出一种积极、赞赏的情感;“狡猾”(cunning)则是贬义的,给人一种负面、批评的感觉;而像“桌子”(desk)、“书”(book)这类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通常是中性的,不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
褒义词汇往往能够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感受,激发正面的情绪。
例如,“honest”(诚实的)、“generous”(慷慨的)、“kind”(善良的)等。
当我们使用这些词汇来描述一个人或一件事时,传递出的是肯定和赞扬。
比如,“He is an honest boy”(他是一个诚实的男孩。
)这句话就让人对这个男孩产生了良好的印象。
贬义词汇则恰恰相反,它们常常引发消极、负面的情绪。
像“selfish”(自私的)、“greedy”(贪婪的)、“rude”(粗鲁的)等词。
当听到或读到这些词汇时,我们很容易对所描述的对象产生反感或批评的态度。
比如,“She is so selfish that nobody likes her”(她太自私了,没有人喜欢她。
)中性词汇在语言中起到客观描述的作用,它们不带有明显的情感偏向。
比如“tree”(树)、“house”(房子)、“car”(汽车)等。
这些词汇只是单纯地指出了某个事物的存在,而没有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那么,为什么要了解词汇的感情色彩呢?其一,它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英语文本。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或听一段对话时,如果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词汇的感情色彩,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或说话者的意图和态度。
词语的形象色彩

词语的形象色彩一、什么是词的形象色彩?词的形象色彩,是指词除了它所代表的对象及其属性这种理性意义之外,还同时含有的该对象的某种形象感。
所谓该对象的某种形象感,是指词所代表的对象的种种形象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它是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感性上的印象。
形容词、名词、动词、象声词、叹词等实词大多都有较浓厚的形象色彩。
如:黑—不仅具有“颜色的一种”这样的理性意义,而且还给人们一种“象墨或煤炭色、晦暗阴冷”的形象感。
如说“黑古隆冬”,则其形象色彩更明显。
牛—除了具有“反刍与家畜”这种理性意义外,还具备一种具体的形象感:体强大,四条腿,趾端有蹄,头上有一对角,浑身有毛,尾端毛尤长等。
如说到“黑牛”,则其形象色彩更显豁。
二、词的形象色彩的种类外界事物只有通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才能反映到人的意识中。
形象色彩词的理性意义,是各种具体的事物通过五官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之抽象化的结果,那么,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的词的形象感也只有通过不同的感官才能体会出来。
1、视觉形象感词的视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外部形象通过视觉器官(眼)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
词语的形象感以视觉形象居多。
如:……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才国在腰间。
(鲁迅《药》)这里的“闯进”,“满脸横肉”,“玄色”,“散”,“很宽”都不仅具有理性意义,而且还给人一种视觉形象感。
作者通过这些视觉形象感词,把康大叔的行为、形态、妆束、生活习性等特征都反映了出来,给读者以如见其人之感。
视觉形象感词以形容词居多,其次是具体名词。
如密密麻麻抖抖索索白茫茫黑糊糊汗津津羞答答亮晶晶六盘山黄河喜鹊猫眼镜蛇都能给人以具体而直观的形象感。
2、听觉形象感词的听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声音“形象”通过听觉器官(耳)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
象声词,叹词都能给人以听觉形象感。
如:凤姐……刚欲往秋爽斋这条路来,只听唿唿地一声风过,吹得那枝上落叶,满园中唰唰唰地作响,枝梢上吱喽喽的发哨,将那些寒鸦宿鸟都惊飞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的形象色彩与对外汉语教学词语的形象色彩是指很多词语用于解释普遍存在的概念意义外,还同时具有形象感,它们通过人们的感官如视觉、听觉、味觉等诱发人们的联想,给人以生动可感的形象感。
例如:猫头鹰这个词就比较形象地反映出这种鸟头部像猫的特点;哗啦啦,是人耳边回现出流水的声音;而甜丝丝会让我们如同品尝到了甜味的食物。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例子,可见词汇的形象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的。
正由于应用广泛,有形象色彩的词很丰富,所以对这些词的分类显得有点困难。
本文将采取兰宾汉先生对具有形象色彩的词的分类,即将它们分成形感、动感、色感、声感这样四类。
下面分别加以阐释:形感:有些词的意义能给人十分具体的形象。
如佛手、木耳、浪潮,大家眼前会浮现出这种事物的整体的形状。
木耳是一种长在腐朽的木头上的一种可供食用菌类,形状像人的耳朵;浪潮顾名思义,想浪花一样的潮流;这是对事物整体情状的比喻。
又如喇叭花、鹅卵石,灯笼裤、斑马线则是在对事物的性状的比喻之后加上了一个类名。
斑马、驼背、白头翁是对描摹事物的突出的特征等等。
它们的突出的特点即是让人们很容易地联想到所指事物的外在形状,我们称之形感。
色感:有些词的意义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
如血红让人联想到血的颜色;草绿则浮现出一片青草的的画面,联想到充满生机的绿,还有鹅黄、橘红等。
具有色感的词多为形容词,比如ABB式的白茫茫,红彤彤,绿油油,金灿灿等;又如ABC式的白呲咧、血呼啦;还有A 里BC、A不BC式的,如血里呼啦,白不呲咧;还有ABCD式的如黑咕隆咚。
这些词当中的词缀部分意义很虚,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具有描摹性,给人们造成一种很模糊的印象,从而给人一种形象感。
动感:有些词的意义能让人产生特殊的动感。
如席卷,会让人联想到用席子卷的这样一系列的动作,从而给人一动作快,范围大的感觉。
而蚕食则让人们想到蚕不分昼夜沙沙吃蚕叶这样的动作行为,从而给人一种连续不断地侵食这样一种动感。
这样的词还有摇曳、撞车、碰钉子、炒鱿鱼等。
一些带如字的词常带有动作感:暴跳如雷、血流如注、泪如雨下、不绝如缕等。
象点头哈腰、东倒西歪、俯首帖耳等次也是对存在事物的动作状态的直接的描写。
声感:有些词能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觉。
这些词多为拟声词如呵呵,哈哈,嘻嘻,啧啧,喔喔,咩咩等。
还有ABB式的如笑哈哈,笑嘻嘻,轰隆隆,哗啦啦;A里BC式的如稀里哗啦等,看到这些词自然会联想到自然界的一些声音,这也是其形象色彩的特点之所在。
当然,这只是众多对具有形象色彩意义的词的分类中的一种,而且也只是一种大至的分类,比如有的词就不只属于其中的一种,而是兼具两种甚至是多种形象色彩。
如银河是因为看起来像一条白色的河而得名,它的意义中就包含了形感和色感两种形象色彩。
有如扑啦啦,既有拍翅膀的动感又有拍翅时的声音的形容,也兼具两种形象色彩。
不仅仅是词,在词汇系统中的固定语中的一些成语同样具有形象色彩。
例如狼吞虎咽明显是对动作的描摹,具有很强烈的动感;又如羊肠小道则是很典型的对于事物形状的描绘,具有形感。
其它的成语如坐如针毡、骨瘦如柴、口若悬河等。
还有一些成语以其呈现的整体的画面共同显示它的形象色彩。
如隔岸观火,会使人的头脑中浮现一幅画面,隔岸是空间位置,观火是动作行为,如果接受者再补充一个动作行为的主体,就形成了这幅整体的画面。
这是由于固定语的内部结构相对来首比较复杂,所呈现的信息量较大,因而信息的叠加呈现出了整体的画面,这个画面对整个成语的理解起着烘托得作用。
如按下葫芦浮起瓢、拨云见日、兵临城下等。
还有一些词语,其表层的给接受者提供两个形象单位二者结合在一块儿很容易使人想起它的深层的涵义,这一类成语形象感的形成和我国古典诗歌中意境的形成非常相似,既由表层的关系使人联想到深层的意蕴。
如南辕北辙,辕向着南边而辄却朝着北,想去南边而却走向了北边,比喻行动和初衷是相违背的。
如果对这个成语稍加体会其深沉含义是不难体会的,这正是词语的形象色彩的一个特点之一。
另外,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还提出词语的固定搭配所形成的形象色彩,由于本文讲词汇的形象色彩,我们不妨把词汇系统中的固定结构的形象色彩加浅析。
以如亭亭玉立,亭亭修饰立,立受到亭亭的修饰而带上形象色彩;同时亭亭也因立而更具形象性。
这种情况即是刘叔新先生所提出来的,在固定结构中词语词之间相互感染而更具形象色彩的例子。
其实只要再做进一步的推进,即从句子来看,形象色彩也是存在的。
本文专讲词汇故不加深究,只举两个句子与此,大家方可体会:他的脸刷的一下红了。
远看长城,它就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
脸红我们只能以视觉来感知,第一个句子用一个拟声词刷子,使视觉与听觉沟通,脸红就变得更形象了,第二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飞龙来比长城,给人以飞舞之感,生动形象。
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比喻和拟人的句子中,很多都是带有形象色彩的。
谈过了词汇的形象色彩的分类,我们总结一下具有形象色彩的词的特点,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很有意义的。
从定义中我们也能多少了解到这些词的特点,即能够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通过人们的联想而能对词有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深刻的理解。
生动可感是这些词最突出的特点。
词汇的形象色彩在该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些便利之外,也提出了一些问题。
先谈有益之处。
词汇的形象色彩是词汇的色彩意义的一种。
词汇的色彩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是放到中、高级阶段来渗透给学生的。
这时候的学生已将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常用词的概念意义,也即词的理性意义。
在教学中加入词汇的色彩意义教学对于对外汉语教师和学习者来说都是有一定很困难的。
而这对于提高汉语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渗透。
词汇的形象色彩以其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而给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便利,对外汉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词的形象的特点。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讲解这些词时有两种方法值得尝试。
1.要重视句子教学,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的意义。
要把这些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去体会其含义、用法、分量和情味。
因为学生要掌握的不是语言中的词语,而是言语中的词语。
词语的语用色彩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词的语用色彩一定要结合语境。
一般来说,学生掌握一个词的概念意义并不难,难的是准确掌握词的附加意义,并掌握它什么时候用,用的是否得体。
教师应尽可能地设置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景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比如说,在讲解到心细、脸薄、嘴甜、眼高等带有形象色彩的词语时,创设一个语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刘老师不仅关注同学们的学习,而且十分留意学生们的生活情况,他总能了解到一些学生的困难,及时帮助他们。
刘老师心——细。
小红同学很安静也很害羞,在公共场所发言总是脸红,小红同学脸——薄。
李雷同学总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有夸奖的恰到好处,同学们都喜欢他,李雷嘴——甜。
通过这样的语境的创设,学习者不仅能准确地了解到这些带有形象色彩的词的准确地涵义。
而且能掌握这些词的具体的应用的语境。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运用这些词,对于用的恰当的予以肯定,最重要的是找出不妥之处,发现学生理解的偏误。
2.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寓教于乐,使具有形象色彩的词更加生动可感。
多媒体现代技术是对对教育者提出的新的挑战,同时如果能恰当的运用则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教师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应用。
词的形象色彩是诉诸于人们的感觉器官的,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更加立体地感受这些词语。
如对金钱豹的图片的展示,肯定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如可以运用音频使学生对各种拟声词记忆更深刻;有如通过整体的画面的展示来解释一个成语,杯水车薪,千钧一发等等,比传统的单纯释义效果要好。
词汇的形象色彩的另一个有益之处是:由于在词语的固定好搭配中,一些形象色彩强的词语能够感染另一些词,从而使整个固定结构带上形象色彩,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来感知一些同族词中的词和新词语。
同族词比如:粉红、桃红、嫣红、猩红、血红、朱红等,它们都是带有色感的词,可以根据词汇的形象色彩的特点去理解感知它们,辨析其中的不同。
新词语如阳光媒体、阳光企业、阳光操作、阳光采购等词都由于阳光一词的形象性而变得容易感知了。
又如绿色食品、绿色科技、绿色通道、绿色网吧等都由于绿色而带上了形象色彩。
同样的道理,泡沫经济、泡沫学术、泡沫政绩、泡沫新闻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对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一些同族词和新词语是很有帮助的。
词汇的形象色彩还有助于我们指导学生减少错别字。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别字问题不仅是汉字教学的问题,也是词汇教学要注意的问题,而词汇的形象色彩有时可以帮助我们少写错别字。
比如说成语和盘托出中的托,很多外国留学生容易写成拖,如果写这个成语的时候引导学生想一想需要的动作时手掌向上,托举一物,而不是横向拽拉物体,就不会再写错了。
由于词的形象色彩而形成的同义词,给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词语在形象色彩方面的细微的差别,在词语的运用中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需要对外汉语教师指导学生加以深究。
如雀跃和高兴,前者通过跃这一动作,描绘出了高兴的程度,而高兴则没有这一形象色彩。
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大多是借助于词典上的解释,而如今大多数词典对于词的理性意义以外的色彩意义的阐述还不够充分,特别是词的形象色彩是不能加以注释的,以至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词语在汉语中并不是同义词,而通过词典的解释,它们却变成了同义词。
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意识到词的色彩意义的重要性,灵活得分析。
分析时可以在词汇义的基础上,适当的加上词的语法义,如词的搭配组合等。
例如:红彤彤、红扑扑、红艳艳三个词,可以先分析它们的词汇意义。
红彤彤表示红的颜色比较深,红艳艳含有鲜艳一点的色彩,红扑扑与红彤彤相比颜色没有那么重,与红艳艳相比则没有艳丽义。
这种细微的差别,使它们的适用对象不同。
红彤彤可用来形容天空、云霞等,红扑扑只能用来形容脸蛋儿,红艳艳多适用于花朵、衣服等。
因此,在在词语的词汇意义的基础上指出词的适用对象、搭配关系,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者加深对同义词的理解。
同时,教师再讲解时可以举例,如红彤彤的太阳,红扑扑的小脸儿,红艳艳的新衣等,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运用汉语交际的准确性。
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曾指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的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
第二语言习得者要想实现学习汉语的目的即获得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就必须掌握好词汇,这不仅是量上也是质上的要求。
能恰切的理解词语理性意义以外的色彩意义是掌握词汇所必需的。
而带有形象色彩的词是词汇中比较有特色的,它的生动可感的形象色彩正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供一些便利,因此值得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