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略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略

资和 生 产 的 动 力。 需 求 市场 才能 繁 荣 , 有 经 济才 能 增 长 。 以 , 扩 大 国 内居 民 消 费 需 所 把 进 我 国经 济 整 体 转 型 的 持 久 动 力 和 增进 社
程 。 一 般认 为城 市化 是 一 个 国 家 或地 区实 ”
现 人 口集 聚 、 富 集 聚 、 术 集 聚 和服 务集 财 技 产 方 式 转 变 、 织 方 式 转 变 和 传 统 方 式 转 组 城, 它意 味 着 国 民经 济 增 长 模 式 、 民生 活 国 形 态 和 国 民意 识 的 重 大 转 变 。 乏城 市 化 , 缺 工 业 化 就 难 以 加 快 步 伐 , 息 革 命 也 难 以 信
需求结构调整 : 济转型的长久之策 , 经
理 化 则 是 信 息 技 术 突 飞 猛 进 使 然 , 这 场 竞 要 推 进 和 实 现 我 国经 济 的 整 体 转 型 , 所 转 化 的 历 史 过 程 , 要 表 现 为 农 村 人 口转 在 主 争 中 世界 经济 将 转 向以 商 务 电子 化 为 代 表 当然 应 首先 调 整 需 求 结 构 , 需 求 才 有 投 化 为 城 市 人 口及 城 市 不 断 发 展 完 善 的 过 有
构 转 型 的 实 质 就 是 用 现 代 科 技 改 造 传 统 产 推 动 能 源 生 产 和 利 用 方式 变 革 , 建安 全 、
稳定 、 济 、 洁的现代能源 产业体系等。 经 清 说 到 底 , 整 结 构 就 是 为 了使 生 产 关 系 适 调
高 科技含量 。
中 国 经 济 的 转 型 , 转 型 重 点 是 用 现 应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和 变 化 。 者 说 为 了使 经 其 或
经 济 全 球 化 和 经 济 信 息 化 , 济 全球 化 是 经
申论范文:用大历史观认清大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申论范文:用大历史观认清大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申论范文:用大历史观认清大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摘要:用大历史观认清大势,是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从而指导我们作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成为现代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重要思维方式。
本文从大历史观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其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影响,分析当前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乘势而上的策略。
我们应该正视当今时代,顺应历史潮流,积极适应各种科技进步,树立市场主体意识,加强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历史观;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市场主体;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全球经济一、大历史观的概念及史学意义大历史观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与传统的历史观相比,有着不同的意义和核心。
传统的历史观主要是研究某一特定时期或领域的历史,而大历史观则强调将历史从宏观角度展现出来,从全局的角度掌握历史的规律和趋势。
大历史观的核心在于清晰认识人类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进行未来的发展。
大历史观的出现,标志着史学思维的一种新的突破,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期望。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大历史观一般指以生命史为标准,根据地球产生、天文和生命体的演化,把握尽可能宽阔和深远的视野,去探究宏观事务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共性标志。
而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大历史观的思维优势,顺应历史潮流,指导个人、企业和政府当前的决策和行动。
二、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当今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三大潮流。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消除传统国家边界、加强经济的联系和互动,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经济危机、建立和谐的经济关系、不同国家的规则协调等。
信息化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不仅从技术层面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从理念层面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社会形态。
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策略

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策略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必须采取创新驱动的发展策略。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策略,并分析其实施的重要性和挑战。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和意义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必须依靠创新来提升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策略能够激发内在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质量发展。
二、1. 提升科技研发投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政府设立了多个专项基金,支持科技研发项目,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此外,中国还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科技资源,促进科技创新。
2.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的重要环节。
中国积极推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强科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
3. 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资源,培养创新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中国通过改革教育体制,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同时,中国还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积极推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维护创新者的权益,为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挑战1. 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尽管中国在科技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创新能力仍有差距。
中国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培养更多高水平科研人才,加强原始创新,提高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
2. 产学研用结合有待加强中国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略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略作者:陈霞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4期陈霞(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摘要:中国经济正处在重要转型期。
论述转型期的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以及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总量的贡献将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今后经济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城市化第三产业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2(a)-0215-02我国经济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各类产业均衡发展、产业门类齐全,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中国发展的动力正从投资和出口型转变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内需为主的战略性变革。
而有关经济发展中调整结构、城市化和发展第三产业的三项策略,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进步的关键策略。
1 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当前,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
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
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面对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转型是自然而又必然的事。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
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
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
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离开我们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浅析“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影响

社科论坛幸福生活指南 2019年第20期117幸福生活指南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及其影响王君雯青岛经贸科技学校 山东 青岛 266034摘 要:“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被列为2015年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首。
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主席提出这个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浅析了其战略及影响,反映中国同世界各国在其战略下团结互信、互利共赢,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共同愿望,突出其战略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影响1、“一带一路”战略及时代背景 1.1“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战略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1.2“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2、“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内容“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主要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
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物流管理李超指导老师林鲁生摘要: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
是客观的历史趋势,它将不断加强。
21世纪经济一体化将获得新进展。
我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安全同样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如何正确选择中国的经济安全战略显得尤为紧迫。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带来世界经济动荡.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不利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我们应主动参与,趋利避害,制定相应对策。
关键词:双刃剑最优配制资本流信息流Economic integration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Logistics Management Li ChaoHealth instructor Lin Lu ShengAbstract: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Is an objective historical trends, it will continue to strengthen. 21 economic integration will be new progress. China, as one of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ts economic security of the same to a certain ext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brought about by the economic security of all kinds of negative impact. According to the Worl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starting from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correct choice of how China's economic security strategy is particularly urgent. On the one h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 promote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progress,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bring about world economic turbulence. Economi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have an adverse impact on the face of the objectiv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rend, we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 ate in, Trapped inside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Key words: double-edged sword optimal prepar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flow of capital flow引言: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各国资源最优配置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冲击和风险。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略

中国将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 化发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为经济增长提 供新的动力。
绿色发展
扩大内需
中国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 护,推动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 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国将积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释放 居民消费潜力,推动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 消费驱动转变。
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总结词
通过技术改造、管理创新、市场开拓等手段,提升传统 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详细描述
传统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面临着技术水 平低、管理落后、附加值低等问题。政府可以出台相关 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采用先进适用的技 术装备和工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 鼓励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此外,还可以鼓励企业开 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产品附加值。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中国具有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制造业、纺织 业、电子等。这些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 、市场拓展等手段,提升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实现产 业做大做强。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 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同时,鼓励企业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还 可以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 略
2023-11-07
目录
• 引言 •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 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 • 产业升级转型的策略 •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的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引言
背景介绍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全球经济大变局、中国潜在增长率与后疫情时期高质量发展

全球经济大变局、中国潜在增长率与后疫情时期高质量发展一、概述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这一变局由多种复杂因素驱动,包括但不限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波、新冠疫情的冲击、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等。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潜在增长率和后疫情时期的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全球经济大变局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潜在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并提出后疫情时期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我们将对全球经济大变局进行概述,分析其对世界经济格局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们将聚焦中国经济,通过研究生产函数、资本存量、劳动生产率等关键指标,对中国的潜在增长率进行测算和分析。
我们还将探讨人口红利、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对中国潜在增长率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讨论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等手段,推动中国经济向更加可持续、更加包容、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
我们还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1. 简述全球经济在疫情后的新变局,以及这种变局对各国,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
供应链深度调整: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促使各国和企业重新评估其供应链布局策略。
一方面,一些经济体更加重视自身供应链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导致供应链的区域化集聚另一方面,为分散风险,多元化布局供应链的趋势也在增强。
垄断现象加剧:疫情对中小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而各国的救助政策和宽松措施往往更有利于大企业集团,这可能加剧资源垄断,对经济活力产生长期影响。
公共产品来源多元化:疫情凸显了全球公共产品的供需缺口,新兴力量正努力填补这一空缺。
例如,“一带一路”等新型全球公共产品将更受重视,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将更为多元。
经济衰退风险加剧: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增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对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期持悲观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略
摘要:中国经济正处在重要转型期。
论述转型期的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以及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总量的贡献将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今后经济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城市化第三产业
我国经济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各类产业均衡发展、产业门类齐全,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中国发展的动力正从投资和出口型转变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内需为主的战略性变革。
而有关经济发展中调整结构、城市化和发展第三产业的三项策略,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进步的关键策略。
1 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
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
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面对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转型是自然而又必然的事。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
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
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
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离开我们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经济转型是各种经济体的普遍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
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
因为任何国家和任何经济体都必须不断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中国经济的转型,其转型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型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转型
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
经济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内在需求,是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目标。
需求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长久之策,要推进和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理所当然应首先调整需求结构,有需求才有投资和生产的动力。
有需求市场才能繁荣,经济才能增长。
所以,把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作为当下保增长的现实选择,又作为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的持久动力和增进社会福祉的根本途径。
我国需求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
从长期看,这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因此,调整需求结构就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任务,必须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内需不足,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应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措施,不断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提高消费对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率。
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
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工作重点。
一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支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着眼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下大气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开发——改造汽车行业等;新材料开发——各种制造业、房地产等;深入科技突破——水产、畜牧、医药等;环保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等。
加快形成
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三是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等。
说到底,调整结构就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
或者说为了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把调整结构作为发展经济的关键策略是无可厚非的。
2 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要注意城市化不单纯是农民进城,它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
缺乏城市化,工业化就难以加快步伐,信息革命也难以深入发展。
城市化进程虽然很需要政府的规划、指导和推动,但它更多的是通过人们趋利、求新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由“看不见的手”自然推动的一个过程。
我国的城市化比例比较低。
1949年城镇比例为20%,农村比例为80%;经过60年,城乡比例上升到45%左右,但是还远远不够。
国家计划每年将1%农村发展为城镇。
在30年后能达到75%以上。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迎来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城镇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道路修建、医院建设、水电建设等,带来了对资源环境、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是对冲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外部需求萎缩的强有力的内生性力量,也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持续动力。
由于城市化的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民向城市转移,他们要吃、要穿、要住、要行、要文化生活、要社会保障。
可以预见,投资和消费需求必将巨增,最近的未来我国保持8%以上的GDP增速是毫无问题的。
所以,城乡一体化或者说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策略。
3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三产业的低投入、高产出、见效快特点,使其成为我们重点发展它的理由。
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市场发育,优化社会资源(自然资源、资金、劳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3.1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我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第一、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力相对过剩,需要另谋出路;其二,是每年自然成长起来的劳动力,也需要安排就业。
而第三产业在劳动力就业方面却独具优势,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范围广、就业容量大的特点。
其中包括交通、仓储、运输、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批发与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科研技术、水利、环境、文体、金融、卫生、福利与保障等等。
行业之多,范围之广、发展空间之大是不可估量的。
它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安排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它能够大规模增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简而言之,第三产业不但能消化、容纳我国城市化带来的和新增的劳动力,而数以千万计的就业者的生存和发展的各项需要,必然带动我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
3.2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到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水平一方面表现在居民收达到一定标准,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那时,城镇居民的家务劳动逐步趋于社会化,农村消费需求逐步趋于城市化,人们在吃的方面向方便化、营养化转变,用的方面向电器化、高档化转变,人们的需求从单纯物质方面向物质与精神并重转化。
这些发展趋势要求不断开发新的消费领域,尤其是增加高层次的劳务消费,如文化教育、消遣娱乐、游览观光、医疗保健
等。
只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才能适应人们以上的需求。
第三产业发展了,可以大大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据GDP70%以上。
而我国只有40%,因此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完全可以希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中国不远的未来,国民经济的最具活力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林峰.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冯兰刚,都沁军,杨捷.河北省城市化水平分析与预测[J].石家庄经济学院.
[3] 凌月.大力发展我国第三产业是扩大劳动就业的有效途径[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