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含答案

合集下载

过秦论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过秦论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过秦论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金牌学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4.16过秦论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

【金牌学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4.16过秦论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

过秦论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崤.函/混淆.膏腴./阿谀.黔.首/潜.水B.囊.括/曩.日锋镝./贬谪.藩.篱/蟠.桃C.鞭笞./整饬.综.合/粽.子逡.巡/群.众D.昭.襄/召.集绳枢./纾.难钩戟./讥.讽解析:A项,xiáo,yú,qián。

B项,náng/nǎng,dí/zhé,fān/pán。

C项,chī/chì,zōnɡ/zòng,qūn/qún。

D项,zhāo/zhào,shū,jǐ/jī。

答案:A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B.委命.下吏命:命令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解析:B项,“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答案:B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解析:①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②牢固;③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④溃败(的军队)。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席.卷天下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内.立法度,务耕织C.东.割膏腴之地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解析:A、B、C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作状语,“囊”,像口袋一样;“内”,在内部,在国内;“东”,向东。

与例句“席”用法相同。

D项,“争”,动词作状语,译为“争着”。

答案:D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范雎者,魏人也。

事魏中大夫须贾。

《过秦论》学案(含答案)

《过秦论》学案(含答案)

《过秦论》学案贾谊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知识拓展1.作者贾谊(前200—前168),又称贾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汉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很受汉文帝的重用。

后因其他大臣在文帝面前进谗言,贾谊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贾太傅。

贾谊的作品主要有《新书》,又名《贾子》,共58篇。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

辞赋著名的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贾谊的辞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2.创作背景作者贾谊写这篇文章时,时值汉文帝在位,贾谊担当着西汉政府掌管典籍经学的官职——博士。

当时中央重臣周勃、灌婴等人都是武人出身,与贾谊政见不合。

周勃、灌婴等人认为对内要严刑峻法加以管理。

而贾谊主张提倡儒学,定礼仪,明法度。

《过秦论》中明为论秦之兴亡,实则暗喻汉初时政弊病。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在作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统一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用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很快结束了。

整体感知1.预习自测(1)注音崤函(xiáo)合从(zònɡ)氓隶(méng)钩戟(jǐ)藩篱(fān)铦(xiān)倪良(ní)遗镞(zú)行伍(háng)漂橹(lǔ)乐毅(yuè)黔首(qián)逡巡(qūn)膏腴(yú)销锋镝(dí)蹑足(niè)谪戍(zhé)瓮牖(yǒu)锄耰(yōu)棘矜(qín)隳名城(huī)(2)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四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四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含答案

第16课过秦论本课话题—-仁义一、从课本中积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个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定要用“仁义"来治理国家,对待人民.二、从生活中积累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三、从历史中积累《吕氏春秋·有始览·听言》曰:“善不善本于义,不于爱。

”把“义"作为道德的根本原理,而且表示这种原理和“爱”即仁是不同的。

《礼记·丧服四制》曰:“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

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很明显,在古代一般思想者的心目中,“义”和“仁”的一个关键区别是,“仁”出于自然的感情,“义”为具有客观性的道理,两者都是道德意识与行动的重要基础。

一、作者简介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贾谊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洛阳人。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其政论散文主要有《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二、背景回放明前车之鉴《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当时西汉王朝刚刚建立,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权,不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当时有许多政治家都思考和研究过这个问题,如陆贾、张释之、贾山等都曾著文陈述己见。

其中最著名的是贾谊的《过秦论》。

“过秦”,就是“言秦之过”,即“指责秦政之失”,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孝公既没.: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③赢粮而景.从:④百有.余年矣: (2)一词多义①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因⎩⎨⎧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2.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外.连衡而斗.诸侯:(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6)履.至尊而制六合:(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9)序八州而朝.同列:(10)流血漂.橹:(11)吞二周而亡.诸侯:(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4)因利.乘便.:(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6)尊贤而重.士:(17)会盟而谋弱.秦:(1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9)以愚.黔首:3.特殊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为天下笑者:(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5)威震四海:4.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Word版含解析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务必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承受,接受C.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仰:(向上)攻打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解析:选A。

务:从事,致力于。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选D。

①名词,险固的地方;②坚决;③名词作状语,向北;④溃败(的军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例:席.卷天下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内.立法度,务耕织C.东.割膏腴之地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解析:选D。

《过秦论》课后练习(含答案)

《过秦论》课后练习(含答案)

《过秦论》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下)贾谊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

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①,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②,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

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

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

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6课过秦论 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6课过秦论 含答案

◆16 过秦论战国时期,狼烟四起,七雄并举,虎视天下。

素有“虎狼之国”之称的秦国地处西方却异军突起,灭六国,统一天下,其实力可谓强大。

经李斯辅佐,改革兴政,国力则更是强盛,天下皇帝自嬴政始。

可仅短短15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什么呢?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论韬晦在政治中,韬晦或自我掩饰,乃是一种防御性的自全之术。

韬晦之术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就是沉默。

沉默使别人无法得到探悉秘密的机会。

中策是施放烟幕,转移注意。

下策是散布谎言。

即故意设置假象,掩盖真相。

善于沉默者,常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人性使人只愿意把话向一个他认为能保守秘密的人倾诉,以求减轻自己心灵的负担。

因此可以说,善于沉默是获得他人隐秘的手段。

一个善于沉默的人,则显得更有尊严。

所以说,善于沉默是一种修养。

掩饰和作伪有时是必要的。

尤其在一个人对某事知情,却又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时候。

因为对一个知情者,关心的人一定会提出各种问题,设法诱使他开口。

即使他保持沉默,聪明人从这种沉默中也能窥见某些迹象。

所以说某些模棱两可之词,有时正是为了隐藏真相所不得不披上的一件罩衣。

作伪或说谎,那么我认为,即令它可能发挥某种作用,但总之,其恶果也是远远超过其益处的。

一个骗子绝不是一个高明的人而是邪恶的人。

一个人起初也许只是为了掩饰事情的某一点而说一点谎,但后来他就不得不说更多的谎,以便掩盖与那一点相关联的一切。

微感言:1.时难得而易失也。

——贾谊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贾谊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贾谊4.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

——贾谊5.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贾谊6.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贾谊一、作者视窗“才调无伦”的贾谊贾谊继承和发扬了荀子所倡导的“阳儒阴法”的政治传统,提出了立法制、明等级、礼法结合的治国主张。

他认为礼和法就好比芒刃和斤斧,礼侧重于教化,使人为善,以“防患于未然”;法侧重于惩罚,使人畏惧,以惩戒于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孝公既没.: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③赢粮而景.从:④百有.余年矣:(2)一词多义①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因⎩⎨⎧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2.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外.连衡而斗.诸侯:(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6)履.至尊而制六合:(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9)序八州而朝.同列:(10)流血漂.橹:(11)吞二周而亡.诸侯:(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4)因利.乘便.:(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6)尊贤而重.士:(17)会盟而谋弱.秦:(1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9)以愚.黔首:3.特殊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为天下笑者:(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5)威震四海:4.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译文:(3)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译文:(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请整体把握全文,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1.本文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可分哪四个历史时期?答:2.本文主要是言秦之过,却用大量笔墨写秦国振兴的历史及其强大的局面,这是为什么?答: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赏析其作用。

答:4.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答:1.赏析语言(1)赏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句式及表达效果。

答:(2)赏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窥”字的表达效果。

答:(3)第四段开头,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答:2.举例赏析全文的渲染、铺叙的作用。

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年仅33岁。

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背景展示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所谓的“盛世”。

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

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而汉文帝周围的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文内文外铺采摛文气势磅礴《过秦论》具有诗的语言——精练、鲜活、生动、形象,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辞赋常见的铺陈张扬和骈偶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文章开篇就用骈文的四六句式写秦孝公的资本、野心、政策、成效,四层意思仅用81个字。

写“资本”,用一个对偶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写野心用“窥”,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写“成效”用“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一个“拱”字,活脱脱地勾画出秦在崛起之初游刃有余的潇洒而自信的姿态。

写六国在秦的崛起面前深感恐惧而“会盟而谋弱秦”一事,作者不惜大笔挥洒,铺陈排比,极尽张扬之能事,甚至不惜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赞六国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了战国四君子、九国诸侯、二十多位文臣武将的名姓,以山东六国的强大来烘托秦国的鼎盛。

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一幅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征战场面,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秦始皇的赫赫功业,作者更是精心遣词造句,语言鲜活生动。

“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个“振”字、一个“御”字,把千古一帝的不凡气度勾勒了出来。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个“吞”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一个“履”字,又活画出了他一统天下龙袍加身的志得意满。

作者以整齐的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定,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

同时,作者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和各类散句组合起来,于整齐中呈现参差,使得文章张弛有致、气韵流转,更加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类文品悟给贾谊的一封信尊敬的贾太傅:您好!读罢您的《过秦论》,但觉气势纵横,铺张扬厉,深为你的才气与锐气折服,更为你自伤忧愤而死的悲剧扼腕唏嘘。

也许,多一点理性,“贾谊”这个名字将永远闪耀于历史的星河,而不是像流星般匆匆逝去。

像历史上那些少年天才一样,你年少即通诸子百家,后被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

凭着过人的才气,早年的你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致使人们往往把你此后的悲剧归结为遭人诽谤,不遇明主。

但在我看来,你的悲剧恰恰源于自身——你缺乏理性。

面对众人的抬举,文帝的宠信,你丧失了理性,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你丝毫不把周勃、灌婴这些开国重臣放在眼中,妄想让汉文帝一天之内全部放弃原有政策而制定新的。

殊不知,你只是一个洛阳的年轻人,凭什么让文帝一夕之间便与周、灌反目而支持你的新政呢?恃才傲物,是最为人们讨厌的毛病,你怎么自己就看不到呢?“卑不谋尊,疏不间亲”这一人尽皆知的道理难道你忘了吗?成大事需周密计划,环环相扣,你却想一步登天……这些只会发生在头脑发热的莽汉身上的事,怎么偏偏发生在你身上呢?失去了理性,即使有再高的才能,遇事也是凡人一个。

倘若你拥有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到变革成功的条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与周勃、灌婴交好,这样,天子不疑,大臣不忌,变法成功岂不指日可待?面对改革的失败,你再次丧失了理性,在人面前说着说着便失声大哭,从此一蹶不振,抑郁忧愤而终。

贾谊啊贾谊,你真的只是一时糊涂吗?你为什么不冷静下来理性分析一下自己的处境呢?你难道不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吗?《易经》中“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只是空洞的说教吗?“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是后人对你的评价,的确,非无圣主,己之过也,过在理性的缺失。

情感与理性,永远是人类的两难命题,让我们拥有理性,您泉下有知,也会欣然微笑了。

此致!后生高某庚寅年秋敬呈微感言:素材运用点击文本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

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

”此评语一语中的!贾谊不仅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而且还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

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

今天,面临世界经济危机这个摆在政府面前的“大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示例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

贾谊在《过秦论》中把这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

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不满。

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

“仁爱”对于一个国度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

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

“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

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

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

提醒:完成作业第四单元第16课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①通“殁”,死②从,通“纵”;举,通“与”③通“影”,像影子一样④通“又”(2)①名词,指逃走的败兵动词,耗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动词,通“无”,没有②名词,指有利的形势名词,好处形容词,锋利动词,变得锋利③名词,指险固的地势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顽固副词,本来(3)①古义:两个词,来招纳。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