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 语文 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知识点归纳和中考试题集锦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知识梳理及习题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知识梳理及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诫子书》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二、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四、字词解释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部编版七上第15课《诫子书》考点汇总(新)

部编版七上第15课《诫子书》考点汇总(新)

七上15.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一、文学常识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可以抒情,可以写景,也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

2.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二、重点字词梳理1.古今异义(1)静.以修身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平静。

(2)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与“快”相对。

(3)险.躁则不能治.性①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险要。

②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4)意与日...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2.词类活用(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2)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3)非志无以成学名词作动词,立志。

3.一词多义(1)学: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2)之:夫君子之行助词,的下车引之代词,他(3)日:意与日去时光吾日三省吾身每天(3)日:意与日去时光吾日三省吾身每天(4)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立志(5)以:静以修身连词,用来俭以养德用来非淡泊无以明志用来可以为师矣凭借4.重点实词(1)俭.以养.德俭:节俭。

养:培养。

(2)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3)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4)非学无以广.才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5)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6)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躁:轻薄浮躁。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7)年与时驰.驰:指迅速逝去。

(8)意与日去.去:消失。

(9)遂成枯落..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0)悲守穷庐..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2)夫.君子之.行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之:结构助词,的三、特殊句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16课《诫子书》知识点归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知识点归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三国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ji ǎn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y 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xi ǎn 躁z ào 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七上 默写篇目)一、文常(1)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信,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2)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二、注释(2)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3)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4)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6)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7)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8)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9)广:增长。

(10)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1)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2)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3)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4)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5)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16)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7)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8)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9)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三、译文(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jiǎn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用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静心专一,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培养才干必须通过学习。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第15课《诫子书》一、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谥号忠武侯,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被称为“卧龙”。

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汉末避乱南阳,躬耕隐居。

他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二、故事背景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三、理解文言文【注释】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应该)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怠忽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于是就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四、问题归纳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

《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将复何及)3、注释⑴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⑵行:操守、品德。

⑶淡(dàn)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yín)慢:放纵懈怠。

慢:懈怠。

淫,放纵。

⑻励精:振奋精神。

⑼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⑽治性:修养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岁月。

⒀遂:于是,就。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⒃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⒄才须学也:才:才干⒅意与岁去:意:意志[19]俭以养德: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字词解释(一)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俭:节俭4、养:培养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6、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有办法7、明:明确8、明志:明确志向9、致:达到10、致远:达到远大目标11、才:才干12、淫:放纵13、慢:懈怠14、励:振奋15、励精:振奋精神16、险:轻薄17、躁:浮躁18、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19、与:跟随20、驰:疾行,指迅速逝去21、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22、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23、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4、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25、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6、诫:劝勉、告诫27、书:书信(二)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久之:音节助词,不译以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学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三)词性活用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四)一词多义1、悲守穷庐古古:简陋;今:生活贫困,缺少钱财2、淫慢古:懈怠;今:速度低3、险躁古:轻薄;今:地势险恶、复杂三、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德行,(他们)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精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诫子书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诫子书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诫子书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一、背景简介诫子书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它以思想独到、言简意赅的方式,教导子女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本篇文章旨在从诫子书中摘录一些考试题,帮助读者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并给出相应答案。

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和答案,读者可以更好地领悟古代智慧,启迪自身成长。

二、考试题集锦及答案1. 《诫子书》中提到的家庭美德包括哪些?请列举并解释其意义。

答案:诫子书中提到的家庭美德包括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和睦夫妻、教育子女、友善邻里等。

这些美德体现了中华传统家庭观念的核心价值,不仅有利于增进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2. 诫子书中有关教育的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中的智慧?答案:诫子书主张父母应当为子女提供优质教育,以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其中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并强调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

这些观点体现了古代教育的智慧,提醒现代教育者要注重德育和知识传递的双重任务,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3. 《诫子书》中提到的慎言慎行的道理是什么?如何运用于现代社会?答案:《诫子书》强调言行要慎重,避免冲动和莽撞。

这一道理告诫人们要审慎思考、深思熟虑后再言行,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在现代社会,这一教诲同样适用,我们应当避免冲动行为,审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权益。

4. 诫子书中关于友善邻里的教导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邻里关系?答案:诫子书中提到了友善邻里的重要性,强调邻里之间应当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我们应当重视邻里关系,因为良好的邻里关系可以增进社区的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而相反,破坏邻里关系则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5. 《诫子书》中的道德规范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其应用场景。

答案:《诫子书》中的道德规范包括尊敬长者、孝敬父母、友善待人、守信诚实等。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老人需要帮助时,应该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并表达尊重和关心;我们也应当对父母孝顺和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敬意,更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诫子书》考点知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考点知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考点知识
(一)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勾划写在书上)
(二)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三)文意理解:
1、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知识点归纳及中考试题集锦一、默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是时期的家、家,与他相关俗语。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夫君子之行 ( ) (2)俭以养德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6)多不接世 ( ) (6)诫子书()四、简答题:1、表达中心的句子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3、文章就哪几方面进行论述?4、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

5、出自本文的成语:、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五、按要求背默:1、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2、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3、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巩固练习:一、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二、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三、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4)文本作者抓住一个“”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条件。

四、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老师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

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五、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七、课外延伸阅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建本》)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参考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人而来戏弄自己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八、链接中考2015年山东莱芜市中考语文试题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

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黾勉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

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

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

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

兄弟同居,至于没齿。

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夫君子之行。

()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⑶每以家弊。

()⑷至心尚之。

()11、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 虽不能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汝其慎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 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13、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4、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

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参考答案:诫子书一、默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参考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就落魄,大多不能融入社会,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怎么来的及呢?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家,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夫君子之行 (助词,用于句首,发语词)(2)俭以养德 ( 介词,用 )(3)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5)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6)多不接世 (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7)诫子书(告诫)四、简答题:1、表达中心的句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3、文章就哪几方面进行论述?做人和学习4、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5、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四、按要求背默:1、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巩固练习:一、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二、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三、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4)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淡泊、立志、惜时条件。

四、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老师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

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学习和做人。

五、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课外延伸阅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建本》)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向②臣安敢戏其君怎么;开玩笑③孰与昧行乎在黑暗中走路④何不炳烛乎点燃蜡烛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参考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人而来戏弄自己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八、链接中考2015年山东莱芜市中考语文试题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

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黾勉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

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

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