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文学类阅读训练彭程《当地名进入古诗》详解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寄畅当》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寄畅当》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寄畅当》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畅当①韦应物闻以子弟被召从军寇贼起东山,英俊方未闲。

闻君新应募,籍籍动京关。

出身文翰场,高步不可攀。

青袍②未及解,白羽插腰间。

昔为琼树枝,今有风霜颜。

秋郊细柳道③,走马一夕还。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

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

(注)①畅当,河东人,进士及第后曾任校书。

②青袍,唐朝时文官八品和九品官服为青色。

③细柳,指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点明了畅当响应招募、从军报国的背景是东山有贼寇兴起;表明了畅当从军的正义性。

B.畅当出身于文翰,文才出众,前途美好,可他却应召从军,这种选择在京城中引起了广泛议论。

C.诗人以“琼树枝”比喻畅当曾经的美好风姿,与如今的“风霜颜”形成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D.诗的后四句以议论入诗,认为与其在州府中为官,鬓发斑白、空自老去,不如为了国家,上阵杀敌。

2.浑厚、雄壮是众多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这首诗虽作于安史之乱之后,但前人在评价此诗时认为诗歌明显地带有“盛唐余热”,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C2.①形象雄健,昂扬奋发。

塑造了一位英俊潇洒、抱负远大,为了国家安宁而投笔从戎的英雄形象。

②情感饱满,格调高昂。

以铺陈的手法对畅当的从军报国行为进行了高度颂扬并借以抒发了自己强烈的建功立业之情,体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分析错误。

“风霜颜”形容从军后畅当身上的凌厉之气,并非表现战争的残酷。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诗中的“英俊”的畅当得知贼寇在山东叛乱,有听说朝廷招募士兵,于是积极报名参与平叛的战斗,虽然出身“文翰”、“青袍”未解,但畅当愿意腰插箭羽奔赴战场,报效国家。

作者通过畅当参军报效国家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具有雄健英姿、凌厉容貌的英雄形象,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昂扬向上、积极奋发的情感。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最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珍重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4)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4)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归石湖[南宋]范成大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②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蝸翠扫空。

【注】①朝、(zhāo tūn) :初升的太阳。

绀(gàn) :稍微带红的黑色。

②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

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1)请赏析本诗前两联的渲染烘托手法。

(2)本诗颈联中的“自能”和“时复”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B.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20题) 三(含答案)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20题) 三(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2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庭芳·促织儿张镃月洗高梧,露氵专①幽草,宝钗楼②外秋深。

土花③沿翠,萤火坠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

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①氵专:露水多的样子。

②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

③土花:苔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月洗”句描写出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的景象,“洗”字体现出秋月的明净。

B.“萤火”句用视觉里的萤火和听觉里的蟋蟀叫声,表现环境的幽静和作者的悲凉。

C.“静听”“微韵”“凄咽”三句中,“转”有音调低回突然转变之意,“寒”“凄咽悲沉”是作者听来的主观感受。

D.词的上片主要写景,采用动静结合、拟物等手法描写出月下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2)词的下片描写了哪些与蟋蟀有关的活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居庸关【注】谢榛控海幽燕地,弯弓豪侠儿。

秋山牧马处,朔塞用兵时。

岭断云飞迥,关长鸟度迟。

当朝有魏尚,复此驻旌旗。

【注】居庸关,又名蓟门关,是长城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今北京西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从大处落笔,从总体上描绘出居庸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B.颔联回顾居庸关一带征战不断的历史,每逢秋高马肥,北方部族就会入侵。

C.“魏尚”是汉文帝时云中太守,他爱护士卒,治军有方,令匈奴不敢进犯。

D.尾联运用典故,借对魏尚的怀念,表达了为当朝有魏尚一样的将军镇守居庸关而欣慰。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

全国及各地2020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全国及各地2020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2020 年浙江省高考题)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4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 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 分)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 的妙处。(6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16.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二) 15.B 16.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 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2020 年全国 I 卷高考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7) 古代诗歌阅读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7)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强化测评(七)古代诗歌阅读(120分钟88分)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村行[北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1)简析中间两联在写景上的特色。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甫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诗歌内容,说说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了怎样的心情。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1)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仓鼠(唐)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公子行(唐)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1)曹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___,孟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___。

(2)具体赏析这两首诗在讽刺手法上的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梦(唐)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季节的更替,牵动着边塞和家乡两地的人,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

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当地名进入古诗作者:彭程《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05日13版)绍兴沈园因陆游的诗《沈园二首》而闻名。

图为沈园中陆游与唐琬的塑像。

图为《钗头凤》碑古凉州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河西走廊的门户,曾出现在众多诗词中,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

一个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因为进入诗歌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

这些地名融入诗歌,存储着丰富的人文地理信息,记载着鲜活的时代生活内容,隐含着沧桑的中国历史变迁,寄寓着个人的道德力量和价值指向,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壹一处地名,当然是一个名词。

但这仅仅是在开始的时候。

如果你深入进去,知晓了它的前世今生,来路去处,可能就不会这样想了。

你会发现它拥有更为丰富的词性。

尤其当它被嵌入了古诗词,被一再地吟咏。

此刻我坐在窗下书桌旁,面向南方。

二十层的高处,视野中少有遮挡。

秋日澄澈的天空片云不存,纯粹的蔚蓝色一直延伸向天际。

朝向是一种天然的提示,为想象力的驱驰提供了区域。

意识沿着几乎径直的方向奔跑,远远超过高铁的速度,甚至不限于光的速度,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的速度,是佛家教义中“一时顿现”的速度,乍一起念,刹那之间,便锁定了一个巨大的目标,一千公里外中国腹地的大都会,江城武汉。

武汉。

扼南北之枢纽,据东西之要津,因而自古便被称为“九省通衢”。

自古,诗人骚客便竞相状写它的万千气象,其中尤以吟诵黄鹤楼为多。

流传最广的,当属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了。

这样的句子不会有人感到陌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蹲踞蛇山之巅,近两千年间,黄鹤楼屹立成了江城的地标,一任大江奔流,岁月递嬗。

但实际上,有关这座“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出色诗句还有很多。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银涛远带岷峨雪,烟渚高连巫峡云”(王十朋);“千帆雨色当窗过,万里江山动地来”(吴国伦);“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陈恭尹)……长江穿越三镇向远方流泻,这样的句子溅落在多个朝代的诗词册页上,水汽氤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地名进入古诗彭程一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

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

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

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古诗词带给人画面感)譬如(举例)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

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大破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

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

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举了甘肃武威和凉州这两个地方,入诗的凉州要比以彰显大汉“武功军威”命名的武威更有名气,诗句里的凉州,地名不再只是地名,而具有独特的含义(寒意),通过诗词生动地展现了单调抽象的地名)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瓷器表面上闪亮的釉彩。

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

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综上,可概括出,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生动。

)二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

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

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

于是一切大为不同。

(举例说明)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词人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广为人知。

(可概括出,古诗词对地名的加持,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广为人知。

)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

(列举)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

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

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

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可概括出,古诗词反复引用某一地名,使其变成具有符号功能和丰富意蕴的意象。

)三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

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

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

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

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

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

“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两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

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还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可概括出,古诗词见证了某些地方与读者产生同频共振,让地名由外在客体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

)四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

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种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到共鸣,听到回声。

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或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

想象一番,那些诗句被以不同音调吟诵,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

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

B.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C.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D.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4、解析▶“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可知,并不是每个阅读者看到一些地名,都会想到其字面背后的意味。

答案▶ A5.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请结合全文,概括古诗词是如何展现地名的魅力的。

(6分)5、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考查对筛选文中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回答此类概括题,可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通过摘取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概括。

认真审题,把握题干意思和要求,要求“结合全文,概括古诗词是如何展现地名的魅力的”。

“结合全文”指出答题范围,“古诗词”与“地名”是两个重要关键词,暗示出要在文中找到与这两个关键词相关的语句。

“概括”是对组织答案的语言要求,不能全搬照抄原文句子,要通过摘取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概括。

“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这句话在文章的第1段,那么答案应该在下文中寻找。

如由“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瓷器表面上闪亮的釉彩。

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可概括出,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生动。

由“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

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可概括出,古诗词对地名的加持,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广为人知。

由“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可概括出,古诗词反复引用某一地名,使其变成具有符号功能和丰富意蕴的意象。

由“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

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

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还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可概括出,古诗词见证了某些地方与读者产生同频共振,让地名由外在客体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

答案▶①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生动。

②古诗词对地名的加持,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广为人知。

③古诗词反复引用某一地名,使其变成具有符号功能和丰富意蕴的意象。

④古诗词见证了某些地方与读者产生同频共振,让地名由外在客体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

(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6.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6分)6、解析▶这道题的考点是鉴赏散文语言特色。

题干要求赏析本文的语言美,可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语体、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

要回答好这类语言赏析题,首先要知道从哪些角度来进行鉴赏,这是前提。

然后就根据词语、句式、修辞、语体等这些角度,从文本中找到依据,进行分析。

这是关键。

掌握这个考点和对应思路,强加练习是锻炼并检验你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1)从遣词造句角度:可从选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方面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如第一部分第3段运用的“漫溢”一词,本意指水过满,向外流。

本词准确、具体、生动地表现出地名“凉州”入诗后那自然充溢在读者心中的荒凉之感和戍人的哀愁。

(2)从表现手法角度:本文最典型的手法是引用,还可以从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角度进行赏析。

如作者在写甘肃武威时,引用诗句“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来表现此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与共鸣。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古诗词的影响力。

(3)从句式角度:本文句式整散结合,多用骈句、对偶句、排比句。

如第一部分第2段中“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句式富于变化;语气急促中有舒缓,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

第4段中“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句式整齐,对仗工整。

(4)从语言风格角度:本文多引用古诗词,使语言富于诗情画意;多运用有较强书面色彩的词语,使语言典雅,如“摩挲”“次第打开”“藏匿”等词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典雅之美。

答案▶①用词之美。

本文使用了精美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概括点出),(举例说明)如第一部分第3段运用的“漫溢”一词,本意指水过满,向外流。

(释义)本词准确、具体、生动地表现出地名“凉州”入诗后那自然充溢在读者心中的荒凉之感和戍人的哀愁。

(明效果)②手法之美。

全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与地名有关的诗句,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概括点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