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实验研究报告单

合集下载

2020年 四年级上册 科学 教科 实验报告单

2020年 四年级上册 科学 教科 实验报告单

所需器材 (药品)
4个烧杯(500ml)、水、鼓棒
1、给4个烧杯想好编号,并且按照顺序摆好。 2、往烧杯里加入不同的水(有规律的加水)。 3、用不同的力度敲击不同的烧杯,观察不同力度时所产 生的音量。再记录下不同水量所产生的音高。
实验过程 (步骤)
一号烧杯
二号烧杯
三号烧杯
四号烧杯
烧杯的水量 (ml)
方案设计要合理,有严谨和详细的设计图。 制作时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实验结论 分工合理,团队协作顺畅。学生签名 组源自号年秋季学期姓名:
年月日
食物
实验结论
滴碘酒后 颜色变化
观察白纸 上的痕迹
马铃薯
蓝色 有水迹 容易干
西红柿
无 有果汁 容易干
花生
蓝色 有油迹 不易干
鸡蛋
无 有水迹 容易干
学生签名 组编号
姓名:
年秋季学期
年月日
乡(镇):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小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
班级:
探索小车运动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观察并记录小车行垫圈(砝码)的数量和驶的时间。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证明鼓膜会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 实验结论 振动,声音的远近和强弱等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振动也
不同。
学生签名 组编号
姓名:
年秋季学期
年月日
乡(镇):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小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
班级:
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和产生的声音强弱
所需器材 (药品)
钢尺
橡皮筋

振幅 (振动幅度)
声音强弱
实验结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物理声学实验报告

物理声学实验报告

物理声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及其物理特性。

2.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3.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关系。

4.理解声音的干涉、衍射、共振等现象。

二、实验原理1.声音的产生: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也跟随振动,形成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空气以及固体、液体等介质传播。

3.声音的接收:声音到达听者时,耳朵中的鼓膜开始振动,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递给大脑。

三、实验器材1.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音叉等实验仪器。

2.不同介质和温度下的声速测量装置。

四、实验步骤1.实验一:声速的测量(1)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2000Hz,使其输出正弦波信号。

(2)将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连接起来,调整示波器的时间、电压和扩大倍数。

(3)在示波器屏幕上观察到稳定的正弦波后,测量波形的周期T。

(4)测量介质的温度,并计算声速v=λ/T,其中λ为波长。

2.实验二: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衍射现象(1)在实验台上放置一个尺子,并将音叉放置在尺子的一端。

(2)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示波器的设置,使其输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

(3)观察声音在尺子末端形成的衍射现象,测量衍射角。

3.实验三:共振现象(1)将扁平的金属片悬挂在台架上,调整音叉的频率和示波器的设置。

(2)观察到金属片因共振而产生明显的振幅增大现象。

(3)测量金属片的共振频率和振幅。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一中,测得不同介质和温度下的声速如下表所示:介质和温度,声速(m/s)----------,---------空气(25℃),343水(25℃),1482铜(25℃),50002.实验二中,观察到不同频率下声音在尺子末端形成的衍射现象,并记录测得的衍射角。

3.实验三中,观察到金属片因共振而振幅增大,测得的共振频率和振幅如下表所示:共振频率(Hz),振幅-----------,----100,1.2200,2.5300,4.8五、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范文单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范文单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范文单青岛版科学上册报告单1、声音的产生实验一、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实验器材:水槽、音叉、气球、烧杯、水三、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注入半槽多水,敲击音叉,当听到清脆的声音时,迅速把音叉放入水槽中,会发现(水中有波纹,有水花溅出。

)说明:(音叉被敲击在振动,产生声音)2、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右手端起烧杯,距离水槽的上方适当的距离向水槽中倒水,听到(哗哗的流水的声音)。

而且发现水槽中冒出水泡,说明:(水在振动,产生声音)3、把气球吹大,用手捏紧气球的口径部分,轻轻松开手指,让气球中的气体从口径中间慢慢跑出,这时我们能听到声音,感觉招手指发麻,说明(气体在振动产生声音)四、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注意事项:音叉敲响后要立即插入水中。

这样,实验现象才明显。

整理器材,归位如初青岛版科学上册报告单2、声音的传播实验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传播的实验,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二、实验器材:小闹钟、塑料袋、水槽、小锤、小鼓、蜡烛、火柴等三、实验步骤:1、两生合作,在桌子各一方,用小锤敲击桌子,发现(声音能通过桌子传播过来)2、把闹钟调好,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铃声响起时,发现(铃声能通过水传出来)3、把两根蜡烛点燃,一只距离鼓近,一只距离鼓远,敲击小鼓,观察,发现(距离鼓近的蜡烛火苗晃动明显。

)说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四、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整理器材,归位如初青岛版科学上册报告单3、木材的特点实验一、实验目的: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木材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不同的木材、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水槽等。

1、用燃烧的酒精灯烧木材,哪种木材更易燃烧?发现()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木材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物理声设计实验报告

物理声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声音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它是通过振动传播的。

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与物体特性的关系,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物理声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 研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3. 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4. 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1. 音叉2. 玻璃杯3. 橡皮筋4. 钢尺5. 纸张6. 线7. 秒表8. 计时器9. 激光笔10. 计算器四、实验原理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传播到人耳,产生听觉。

2. 声音的传播: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3.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与声波的频率成正比,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响度与声波的振幅成正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五、实验内容1. 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1)将橡皮筋拉紧,用手指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情况,同时用耳朵倾听声音。

(2)待橡皮筋停止振动后,观察橡皮筋的形状,分析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实验二:研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1)在空气中敲击音叉,用秒表记录声音从音叉传到耳朵的时间。

(2)将音叉放入水中,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声音传播时间。

(3)将音叉放入钢尺中,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声音传播时间。

3. 实验三: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用钢尺拨动不同长度的部分,观察振动频率的变化,同时用耳朵倾听音调的变化。

(2)将橡皮筋拉得紧一些,拨动橡皮筋,观察振动频率的变化,同时用耳朵倾听音调的变化。

(3)将橡皮筋拉得松一些,重复上述步骤,观察振动频率的变化,同时用耳朵倾听音调的变化。

4. 实验四: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用铅笔轻轻敲击玻璃杯,观察振动幅度,同时用耳朵倾听声音的响度。

(2)用铅笔用力敲击玻璃杯,重复上述步骤,观察振动幅度和声音响度的变化。

六、实验步骤1. 实验一:观察橡皮筋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分析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声音合成的实验报告

声音合成的实验报告

声音合成的实验报告引言声音合成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声音或生成人工声音的技术,通过使用声音合成器或数字信号处理器来生成声音信号。

声音合成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音乐产业、语音合成、游戏设计等。

本实验旨在探究声音合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目的1. 了解声音合成的基本原理;2. 掌握声音合成的常用方法和技术;3. 熟悉声音合成器的使用;4. 分析声音合成的应用领域。

实验过程1. 声音合成的基本原理声音合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频率、振幅、持续时间和波形等参数来模拟声音信号。

常用的声音合成方法包括加法合成、减法合成和物理模拟等。

加法合成是通过将多个简单的波形叠加在一起来生成复杂的声音。

这些简单的波形包括正弦波、方波、锯齿波等。

通过调节每个波形的频率、振幅和相位,可以产生丰富多变的声音。

减法合成是通过从复杂波形中减去一些成分来生成声音。

这种方法常用于合成乐器音色、人声等。

物理模拟是通过模拟物体的振动和共鸣特性来产生声音。

这种方法常用于合成真实乐器的声音。

2. 声音合成器的使用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款声音合成器软件来生成声音信号。

该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合成方法和参数调节选项。

首先,我们选择了加法合成方法,并设置了频率、振幅和波形参数。

通过调节这些参数,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效果。

接下来,我们尝试了减法合成方法。

选择了复杂的波形作为基准波形,并减去一些成分来调整声音的特性。

通过逐步调整减去的成分,我们成功合成了近似真实的人声。

最后,我们尝试了物理模拟方法。

通过模拟琴弦振动的特性,我们成功合成了类似于钢琴音的声音。

3. 声音合成的应用领域声音合成在音乐产业、语音合成、游戏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音乐产业中,声音合成被广泛用于合成器、音频插件和音乐软件中,用于创作和演奏各种音乐作品。

在语音合成中,声音合成技术能够将文字转化为语音,广泛应用于语音助手、自动应答系统和阅读辅助设备等。

在游戏设计中,声音合成技术可以为游戏角色和特效音效提供丰富多样的声音效果,增强游戏的沉浸感和真实感。

科学实验报告

科学实验报告

科学实验报告科学实验报告篇一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

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

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

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三、[设计理念]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

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

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引言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不论是来自人类的声音,还是自然界中的声音。

声音产生的条件有很多种,而这些条件对于声音的品质和特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声音产生的机制和规律,从而为声音的应用和改良提供参考。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包括共振、震动频率、声源形状和介质等因素对声音产生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声音产生的机理,为声音应用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设计实验1:共振对声音产生的影响设计思路:通过改变共振器的形状和材料,观察声音的产生情况,探究共振对声音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形状和材料的共振器,如管状共振器、膜状共振器等。

2. 在实验室中设置一个统一的声源,记录在不同共振器条件下产生的声音。

3. 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共振器形状和材料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实验2:震动频率对声音产生的影响设计思路:通过改变声源的震动频率,观察声音的产生情况,探究震动频率对声音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声波产生器和各种不同频率的声源。

2. 通过调节声波产生器的频率,产生不同频率的声波,记录不同频率条件下的声音产生情况。

3. 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震动频率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实验3:声源形状对声音产生的影响设计思路:通过改变声源的形状,观察声音的产生情况,探究声源形状对声音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各种不同形状的声源,如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2. 在实验室中设置一个统一的声源,记录不同形状声源条件下产生的声音。

3. 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声源形状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实验4:介质对声音产生的影响设计思路:通过改变声音传播介质,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探究介质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

2. 在实验室中设置一个统一的声源,记录在不同介质条件下声音的传播情况。

3. 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介质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教科版
时间
实验名称
验证弦的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指导老师
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目的
通过实验活动知道弦振动的部分越长,音高越低;弦振动的部分越短,音高越高。
实验器材
尤里卡或吉他。
实验过程
1.手指按在一根琴弦上并上下移动,使弦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识别音高的变化。
2.换另外几根琴弦,重复上面的操作。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
手指按在同一根琴弦上不同位置时,音高不同,弦振动的部分越长,音高越低;弦振动的部分越短,音高越高。
3.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将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
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声音。
2.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3.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了。
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振动有关。
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班级
四年级
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班级
四年级
时间
实验名称
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
指导老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活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振动有关。
实验器材
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实验过程
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轻轻弹拨橡皮筋(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能听到声音时,观察橡皮筋是否振动。将听到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手指按在同一根琴弦上不同位置时,音高不同,弦振动的部分越长,音高越低;弦振动的部分越短,音高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 )产生地.
.安装好音叉,用鼓槌敲击音叉,观察现象;敲击音叉后用手握住音叉,感受一下;再次敲击音叉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
.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拨动空盒上地皮筋,发出声音,皮筋在().
.鼓槌敲鼓,发出声音,鼓面(),豆粒上下跳动.
.敲击音叉后发出声音,音叉在( ),用手握住音叉,有()地感觉;音叉接触烧杯水面,有()溅起.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月日
学校
年(班)级
级班
实验小组
教师
课题
声音地产生
实பைடு நூலகம்名称
声音地产生
实验目地:探究声音地产生地原因
实验器材:去掉盒盖地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鼓槌、豆粒、音叉、烧杯、水
实验步骤:.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
.把橡皮筋紧绷在去掉盒盖地空纸盒上,用手随意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在小鼓鼓面上放几颗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