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

A Fisher S cientific Company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正常条件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人体内血液能正常流动有赖于以下四个系统功能的平衡,这个机制障碍就会引起出血,亢进则导致血栓形成。

凝血系统正常凝血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凝血活酶的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主要检测项目:PT、APTT、TT、FIB抗凝系统正常情况下,凝血、抗凝两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抗凝系统占优势则发生出血;凝血系统占优势则发生血栓。

主要检测项目:AT-Ⅲ、PC、PS、肝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纤溶活性增高可引起出血;纤溶活性降低可引起血栓的形成主要检测项目:D-二聚体、FDP、纤溶酶原等血小板系统血小板参也参与血栓的形成,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等为何要做凝血测试血栓与止血不仅涉及到基础医学,而且与多个临床学科的疾病密切相关。

★所有手术前检查:外科、骨科、妇产科、五官科等手术。

检查病人的出凝血机能,以免术中发生危险。

★预测血栓形成:如心肌梗塞、静脉栓塞等。

可以早诊断,早治疗★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如换瓣手术后、肝素治疗、口服抗凝剂等。

减少临床治疗出血并发症★诊断各类疾病:如DIC、肝脏疾病、先天及后天凝血因子缺乏症等常规凝血检测一.PT(凝血酶原时间)检测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用于检测血浆中Ⅱ、Ⅴ、Ⅶ、Ⅹ因子的水平1.正常参考值:11-14秒,延长3秒为异常;活动度70-120%;INR 0.8-1.5 2.临床意义:(1) PT延长见于:先天性者多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及Ⅱ、Ⅴ、Ⅶ、Ⅹ因子缺乏症;后天性者多见于肝脏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新生儿出血、血液中有抗凝药物或口服避孕药(2) PT缩短见于: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先天性Ⅴ因子增多症二.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用于检测血浆中Ⅷ、Ⅸ、Ⅺ、Ⅻ因子的水平1.正常参考值:28-40秒,延长10秒以上有病理意义2.临床意义:(1) APTT延长见于:Ⅷ、Ⅸ、Ⅺ、Ⅻ因子缺乏症。

实验诊断学:血栓与止血检测

实验诊断学:血栓与止血检测

(依K因子:因子Ⅱ 、Ⅶ 、Ⅸ 、Ⅹ )
三.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作用 体液抗凝作用: ❖ AT-Ⅲ :体内最主要的生理抗凝活性物质。 ❖ 蛋白C和蛋白S系统。
四.纤溶系统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检测
❖ 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过程牵涉到多个系统的多个 环节,因此相关的检测项目也及其复杂。
[参考值]31~43s ,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即为异常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临床意义]
① APTT延长: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 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低于
25%甲型血友病。 结果延长也见于因子Ⅸ(血友病乙)、 Ⅺ和Ⅻ缺乏症; 当共同途径的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Ⅹ缺乏时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一.血管壁检测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束 臂试验,CRT)
[原理] 在上臂给静脉及毛细血管外加“标准压力”、增加
血管负荷,观察前臂一定范围内皮肤出血点数量的方法。 主要反映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也与血小板质和量有关。
[参考值] 5CM 8min 成年男性低于5个出血点; 儿童和成年女性低于10个出血点。
1.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原理]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释放出A肽和B 肽后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FM), FM具有自行 聚合呈肉眼可见的纤维絮状或胶冻状的特性。如 发生继发纤溶时,存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DP, 可与FM形成可溶性复合物,而硫酸鱼精蛋白具 有解离析出FM的能力,FM自行聚合形成肉眼可 见的纤维状物,称为3P试验阳性。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临床意义]
a.病理性CRT阳性见于: 毛细血管壁有缺陷的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

血栓与止血检验临床应用PPT课件

血栓与止血检验临床应用PPT课件

04
实验诊断在血栓与止血中 作用和价值
实验诊断方法概述
血栓弹力图
通过检测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栓 弹性和强度的变化,评估凝血
功能。
血小板聚集试验
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反映血 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倾向。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检测凝血因子活性,确定凝血 障碍类型和程度。
抗凝物质检测
检测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蛋 白C等,评估抗凝系统功能。
产后出血原因鉴别
通过检测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聚集等指标,鉴别产后出血的原因, 如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或凝血功能障碍等。
产后出血治疗监测
监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评估止血效果,指导输血和抗凝治疗等。
产后出血预防
通过产前检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等指标,预测产后出血风险,采 取相应预防措施。
05
新型血栓与止血检验技术 发展趋势及挑战
新型检验技术原理和特点介绍
免疫比浊法
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稀释系统中形成浊度的原理,通过测定特定波长的光通过溶液后光强度的变化,推算出待测物 质的含量。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特点。
发光法
利用某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发出荧光的特性,通过测定荧光强度来推算待测物质的含量。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 线性范围宽、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病理性失衡
当某些因素导致血栓与止血平衡被打破时,可能出现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可导致出血倾向;而血液高凝状态则易形成血栓。
02
常用血栓与止血检验方法 介绍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黏附试验
通过测定血小板黏附于异 物表面的能力来评价血小 板功能,反映血小板黏附 功能的强弱。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栓与止血检测

血栓与止血检测

综合止
或束臂试验(CRT) 血管内皮细胞 血作用
血小板
2、出血时间(BT) 反应PLT量和功能
血管完整性和功能
凝血因子严重缺乏
药物干扰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血管壁检测 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原理】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T)又称毛细 血管脆性试验或束臂试验。给毛细血管以负荷, 检验一定范围内新出现旳出血点数目来估计血 管壁完整性及其脆性。
血友病、因子Ⅺ缺乏症;②凝血酶原重度降低,如 严重旳肝损伤等;③纤维蛋白原严重降低;④应用 肝素、口服抗凝药时;⑤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 解增长时;⑥循环抗凝物质增长。 2、见于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PTT)
【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 剂和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其凝固时间。本试 验是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旳凝血情况 旳筛选试验。
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与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FDP)旳复合物时,则鱼精蛋白使其解 离释出SFM,后者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旳纤维状物, 此为阳性反应成果。 【参照成果】阴性 【临床意义】 1、阳性 见于DIC旳早、中期,但在恶性肿瘤、上消 化道出血、外科大手术后、败血症、肾小球疾病、 人工流产、分娩等也可出现假阳性。 2、阴性 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症,也 有假阴性。
【参照值】 5cm直径圆内:男性<5个; 女性及小朋友<10个。
【临床意义】新出血点旳数目超出正常为阳性。 见于:①血管壁构造和(或)功能缺陷,如遗 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单 纯性紫癜及其他血管性紫癜;②血小板旳量和 (或)质异常,如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降低 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遗传性)和取得 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③血管性血友病。

血栓与止血相关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相关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FIB含量减少 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 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溶栓治 疗的监测 低或异常原发性纤维蛋白血症
5.血浆D-二聚体(D-Dimer,D-D)
D-二聚体 的产生
交朕纤维蛋白(Fb) 特异的降解产物
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 0-0.5μg/ml
➢临床意义 ★继发性纤溶(如DIC)标志物; 在原发性纤溶为阴性。
IV
III withoutIII源自IIIII
I
Extrinsic System
III IV
VII III
Ca2+, PL X
Ca2+, PL
V
II
37癈
I
Fibrin
Tissue Factor Calcium (Ca2+)
Measure Clotting Time
Normal Range 11-14.5 sec
➢PT缩短 先天性因子Ⅴ增多 DIC早期(高凝状态) 口服避孕药、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in Blood
in Plasma
试 验 原 理
without
XIII
XIII
XII
XII
IX
凝血因子及凝血 功能检验
抗凝物质检验 纤溶活性检验
常用检验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粘附试验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相关抗体
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出血时间(BT) 血浆凝血因子
AT测定 血浆蛋白C测定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 血浆D-二聚体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止血与血栓教学大纲

止血与血栓教学大纲

止血与血栓教学大纲止血与血栓教学大纲血液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血管系统运输氧气和养分到达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然而,当血管受到损伤时,人体就需要一种机制来防止过多的出血,这就是止血的作用。

与此同时,血液在凝固过程中也会形成血栓,以防止血液过多凝固或流失。

因此,对于止血与血栓的教学是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一、止血的基本原理止血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来阻止出血的过程。

在人体受到创伤后,血管会收缩以减少出血量,并通过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壁的收缩来形成血栓。

同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也会被激活,形成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网。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最终实现止血的效果。

二、止血的分类止血可以分为局部止血和全身止血两种方式。

1. 局部止血:局部止血是指通过直接处理创伤部位来实现止血的方法。

常见的局部止血方法包括手指压迫、冷敷、止血带的使用等。

这些方法能够暂时阻止出血,为后续的处理提供时间窗口。

2. 全身止血:全身止血是指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方式来实现止血的方法。

例如,使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来促进凝血过程,或者通过手术修复血管来达到止血的目的。

三、血栓的形成与预防血栓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凝结物,它可以阻塞血管,导致血液供应不足,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对于血栓的形成与预防也是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内容。

1. 血栓的形成:血栓的形成与止血过程有相似之处,但其机制更为复杂。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并释放血小板因子,促使凝血因子激活,形成血栓。

此外,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也会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进一步增强血栓的稳定性。

2. 血栓的预防:为了预防血栓的形成,教学大纲中应包括相关的预防措施。

首先,教学内容应涵盖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如长时间的静脉穿刺、长时间卧床、手术、肿瘤等。

其次,应介绍预防血栓的方法,如积极活动、使用抗凝药物、戒烟等。

血栓与止血检查

血栓与止血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被检者PT/正常人PT,参考值1.
• 整个凝血过程分为三期 2)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
其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使这些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②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标本采集:同APTT,枸橼酸钠抗凝血2ml,mlml血液混匀,两者是1∶9关系。
其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使这些抗凝 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黏附(GPI、VWF、胶原) 参考值: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血小板血栓 聚集 血小板血栓 聚集 释放反应Ⅰ ADP
释放反应Ⅰ 其肝抗素凝 :的是主一要种机酸制性在粘于多它糖能,结主合要血由浆肥中大的细一胞些和抗嗜凝碱蛋性白粒,细使胞这产些生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ADP
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
• 凝血途径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

• 分三个阶段:即因子Ⅹ激活成Ⅹa;因子Ⅱ(凝血酶原)激活成Ⅱa(
凝血酶);因子Ⅰ(纤维蛋白原)转变成Ⅰa(纤维蛋白)。
瀑布学说
• 内源性凝血途径: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通过一系列的
作用,直至激活因子Ⅹ生成Ⅹa;
• 纤维蛋白形成期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除因子Ⅳ(钙)外,均为蛋白质。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血栓形成
出血不止
参考值: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
若血管臂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血浆vWF因子等有缺陷,则血管臂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出血点增多。
•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Ⅶ与因子Ⅲ组成复合物,在有Ca2+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PPT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PPT
血液凝固分析是血栓与止血检验中的基础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 态的过程。
详细描述
血液凝固分析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 维蛋白原浓度等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帮助诊断血栓和出 血性疾病。
血小板功能检测
总结词
血小板功能检测用于评估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学术交流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 与交流,共同推动血栓与止血检验领域的进步。
3
成果转化
促进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和转化,将科研成果转 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06
结论
总结与回顾
血栓与止血检验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 医生提供关于患者止血和血栓形成状态的信息,有助
血栓的作用
血栓的形成可以阻止血液流失, 起到止血的作用。同时,在特定 情况下,血栓也可以起到防止细 菌和异物侵入的作用。
止血机制的概述
生理性止血机制
生理性止血机制包括血管收缩、血小 板凝集和血液凝固三个阶段,旨在快 速有效地止血。
病理性出血
病理性出血可能是由于止血机制异常 或血管损伤引起的,需要及时的诊断 和治疗。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无创、 无痛、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将更 广泛应用于血栓与止血疾病的诊断。
生物标志物检测
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如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等,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 形成和评估止血功能。
个体化诊疗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医疗
基于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对临床医生的建议
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血栓与止 血检验的相关指标及其意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检测项目,为诊断和治疗提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一、血液凝固基础理论(一)凝血系统(二)抗凝系统(三)纤溶系统凝血因子及其特征凝血机制简图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ⅫⅫaⅪ Ca2+ Ⅺa Ⅶ ⅦaⅨⅨa IIICa2+Ⅹa Ⅹ共同途径2+Ⅱa(凝血酶)Ⅰ(纤维蛋白原Fg) Fb(可溶性纤维蛋白)Ca2+交联Fb(不溶性纤维蛋白)凝血作用二、血栓与止血检测的临床应用(一)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PL T、APTT、PT等(二)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主要检测指标为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壁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变、血栓前状态、糖尿病、肾小球疾病、肝脏疾病、大手术后、周围血管病等;vWF降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

2、血小板功能主要检测指标为PAgT(血小板聚集率),PAgT增高的原因可能与血栓素A2释放增多、血小板生存时间的缩短以及年轻血小板增多有关,在体外则与纤维蛋白原、vWF的增多有关。

3、凝血功能主要检测指标为凝血常规四项P T、APTT、FIBG、TT(1)、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又是监测肝素的首选指标,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参考值APTT 30-50秒1)APTT延长见于:①因子VIII、IX、XI、VII明显减少,如A、B型血友病、因子XI缺乏症。

②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X、Fibg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纤维蛋白缺乏症等。

③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

④循环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物质增多。

2)APTT缩短见于:①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

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②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症、肾病综合症。

3)监测肝素治疗: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测指标。

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度呈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

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1.5~3.0倍为宜。

(2)、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筛选试验,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参考值PT 11-15秒PTR 1.0±0.1 INR 1.0±0.11)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 II、 VII、 X缺乏;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异常凝血酶原增加等。

2)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口服避孕药等。

3)口服抗凝药的监测:INR是国际标准比值(INR=PTR ISI),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ISI越小,组织凝血活酶的敏感度越高。

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国人以INR为1.8-2.5为宜,不超过3.0。

临床上,常将INR为1.8 -2.5时作为口服抗凝剂治疗浓度的适用范围。

口服抗凝剂达到有效剂量时的INR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1.5~2.5;治疗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脏瓣膜病为2.0~3.0;治疗动脉血栓栓塞、心脏机械瓣膜置换、复发性系统性栓塞为3.0~4.5。

(3)、TTTT是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了血浆中是否含有足够量的纤维蛋白原以及纤维蛋白原的结构是否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凝血要求。

在使用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时,可用TT作为监护指标,以控制在正常值的3~5倍,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参考值TT 10-16秒1)TT延长:①低(无)Fibg血症异常Fibg血症②血中FDP增高如DIC③血中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和肝脏疾病等。

2)TT缩短:常见于某些异常蛋白血症或巨球蛋白血症以及血样本有微小凝块或存在钙离子时。

(4)、Fibg参考值Fibg 2-4g/L1)Fibg升高: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烧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恶性肿瘤,血栓前状态。

2)Fibg降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也见于降纤药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血栓治疗(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之一。

4、抗凝功能主要检测指标为AT-III(抗凝血酶III)是一种重要的抗凝物质,占人体总抗凝血能力的75﹪,是由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由425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糖蛋白。

参考值290±30mg/L5、纤溶功能主要检测指标为D-dimer(D二聚体),参考值D-D <0.3mg/L,D-dimer增高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敏感指标,在DIC继发性纤溶时,D-dimer明显升高,阳性率为100﹪,在原发性纤溶时,D-dimer不升高或略有升高,这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方法。

(三)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主要检测指标为凝血常规四项(P T、APTT、FIBG、TT)、D-dimer等(四)抗凝治疗中的应用1、应用肝素期间的监测主要监测指标包括(1)APTT为正常对照的1.5倍(2)TT为正常对照的2.0~2.5倍(3)AT-III活性>80﹪提示肝素有效,<30﹪提示肝素无效2、口服抗凝剂的监测PT一般为18~24S,INR为2~2.5(五)溶栓治疗中的应用1、提示溶栓治疗有效指标Fibg在1.2~1.5g/L,TT是正常对照的1.5~2.5倍,FDP为300~400mg/L2、提示出血的指标治疗数小时Fibg<0.1g/L,APTT>70 S3、TAT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6ug/L提示血管持续再通,TAT>6ug/L提示血管持续闭塞4、D-二聚体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新形成的血栓,D-二聚体增高;而陈旧性血栓D-二聚体不增高,有助于病情观察和鉴别。

(六)手术前止血功能评估1、筛选实验:主要监测PLT、PT、APTT2、确诊实验:PLT异常作骨髓检查、PLT功能测定;PT与APTT异常,可作相关因子活性测定(七)口腔科拔牙要注意测定凝血四项,预防止凝血机制疾病如血友病(APTT异常,PT和PLT正常,则提示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PLT正常,BT 和APTT延长,则提示为典型血管性血友病,BT延长是诊断血管性血友病重要指标之一)(八)内窥镜各种内窥镜(胃镜、肠镜、膀胱镜、宫腔镜、阴道镜等)检查和治疗前应测定凝血四项,杜绝医疗隐患。

(九)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凝血因子被脱落肿瘤因子激活,严防内脏凝血或出血引起死亡,要测定凝血四项。

(十)体外循环和器官移植出血体外循环后,由于血浆的肝素化用量,用APTT不能准确监测抗凝水平,可改用ACT(活化凝血时间)作为监测肝素用量的指标。

体外循环后,口服抗凝剂抗凝治疗,则首选PT作为监测口服抗凝剂剂量的指标。

在肝、肾、骨髓移植中,PLT增高可作为移植成功的指标,要警惕凝血因子消耗性减低引起的出血。

(十一)D-二聚体检测的主要临床应用D-二聚体是纤溶系统疾病较理想的检测指标,其增高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的纤溶发生,其含量变化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最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尤其是在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上意义重大。

FDP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FDP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

1、D-二聚体与DIC发生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Fibg定量、FDP等筛选监检测试验。

2、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方法。

3、D-二聚体与肺栓塞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4、D-二聚体与深静脉血栓(DVT)DVT形成时,几乎所有的DVT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排除DVT可能。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

5、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不增高。

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6、D-二聚体与白血病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7、D-二聚体与恶性实体肿瘤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

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8、D-二聚体与手术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9、D-二聚体与正常妊娠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下,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妇妇女,但低于妊高征孕妇,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10、D-二聚体与肝脏疾病肝脏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11、另外在组织损伤时、糖尿病存在广泛的血栓病变时、肾病综合症以及肾功衰竭时,D-二聚体水平都会增高。

(十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DIC概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致病因素(严重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病理产科、肝脏疾病等其他病因)引起的获得性血栓(高凝期)-出血(继发低凝、纤溶亢进)综合症(血管内凝血)。

发病机制为(1)组织损伤,组织因子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2)血管内皮损伤,因子XII激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3)血小板活化,多部位促进凝血反应(4)纤溶酶激活,致凝血-纤溶进一步失调。

DIC发生过程中,凝血酶与纤溶酶的形成是两大关键因素,为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减少及纤溶亢进等重要机制。

2、DIC实验室诊断DIC实验室诊断既是诊断DIC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治疗DIC的重要参考依据。

(1)常用的筛选试验结果:①PLT~常减低,<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但肝病、血液病则PLT<50×109/L)②PT~常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③FIB~高凝期可增高>4g/L,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常减低<1.5g/L④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⑤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同时具有上述三项以上异常者,实验室可诊断为DIC(2)确诊试验:DD(D-二聚体)阳性或含量明显增高,是诊断DIC特异性指标,确率达93%;DD阳性也是排除原发性纤溶症的重要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