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验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液凝固调节系统
血液凝固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01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02
03
04
05
血小板的表面结构
膜蛋白 主要的膜蛋白:糖蛋白(GP) GPⅠa, GPⅠb, GPⅡa, GPⅡb, GPⅢa, GPⅣ, GPⅤ, GPⅨ等。 这些糖蛋白的糖链部分向膜的外侧生长,在血小板膜外形成一个细胞外衣。这层外衣在血小板也叫糖萼,是许多物质的受体。 血小板膜糖蛋白中数量最多的是GPⅡb/GPⅢa复合物,;GPⅠb/Ⅸ复合物的数量为第二位。
On unstimulated platelets, GP IIb/IIIa is in a conformation that has low affinity for soluble fibrinogen. When platelets are activated, they undergo morphologic and physiologic changes, and GP IIb/IIIa molecule alters its conformation, becoming a high-affinity receptor for fibrinogen. Each fibrinogen molecule can bind to 2 GP IIb/IIIa molecules and therefore cross-link receptors on adjacent activated platelets and ultimately lead to formation of platelet-rich thrombi. 血小板通过GP IIb/IIIa 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而聚集。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出血血栓止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血液凝固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管按管径分:大血管:管径>100μm ,在血栓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明显小血管:管径<50μm,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分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血管。
血管壁的结构:内膜层:主要由内皮细胞粘合质组成,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容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素(Ln),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表面有糖萼,是多种受体所在的部位。
内皮细胞之间由粘合性物质连接,试内皮细胞信息传递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基础。
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构成。
内皮细胞和中膜层还含有组织因子(TF)、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和ADP酶。
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主要是内膜层的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参与小血管的收缩⏹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作用⏹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2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调节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3 血管内皮的异质性⏹何谓异质性?不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呈扁平状,有的较肿胀;还有的具有高生物合成能力。
4 血管内皮的生长及调控⏹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GF):对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趋化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促进内皮更新作用⏹转化生长因子(TGF):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
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具有相应受体的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1)血小板的结构:正常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呈双凸碟形,平均直径2-4μm ,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表面有一些小的凹陷,称开放管道系统(OCS)。
08.10血栓与止血检验的理论基础(一)

感 谢
感 谢
阅阅
读读
是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基础。 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参与二期止血、凝 血的基础。
血小板聚集机制
黏附的血小板受凝血酶、ADP等诱导剂的作用被 激活,并相互聚集。
主要是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Ⅱb- Ⅲa与Fg和 Ca2+ 介导形成。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
GPⅡb/Ⅲa(血小板)- Fg( Ca2+ )- GPⅡb/Ⅲa (血小板)
Ⅵ:=V因子、被废除 Ⅶ:稳定因子,外源因子
Ⅷ:血友病甲因子
Ⅸ:血友病乙因子
Ⅹ:共同途径凝血因子
Ⅺ
Ⅻ:接触活化因子,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 PK:即激肽释放酶 HMWK:即高分子量激肽原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①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形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 白;②血小板聚集、收缩、释放。
凝血因子特性
二、凝血机制
传统经典学说:3途径,2系统。 3途径● 外源凝血途径
● 内源凝血途径 ● 共同凝血途径 2系统 ★外源性凝血系统 ★内源性凝血系统
1.凝血机制:参见图 2.有关凝血的几个基本概念:
1)内源性凝血途径: 传统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ⅨaPF3-Ca2+-Ⅷa复合物形成后,激活因子X的过程。现亦指 外源性Ⅱa激活Ⅺ的内源激活过程。
(一)血管壁的结构
大致分三层 内膜层-----最内侧,与血液接触 中膜层-----中间具有保持血管形状、弹
性和伸缩作用 外膜层-----最外侧,由结缔组织来分隔
血管壁与机体、其他组织。
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含有各种细胞器:棒杆状小体(WeibelPalade ,W-P小体)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生产或贮成 所。
血栓与止血检测课件

血栓与止血检测
15
二、血小板检验
检验项目 PLT形态 PLT计数 MPV.PCT.PDW
血块退缩试验
PLT黏附功能(PAdT) PLT聚集功能(PAgT) Β-TG、PF4 PLT抗体
主要意义 观察PLT大小、形态、分布、 反映PLT数量 反映PLT质量(大小、异质性) ⑴反映PLT数量及质量(血栓退缩白) ⑵反映Fg量及活性 ⑶反映凝血因子 (4)反映纤溶功能 反映PLT与血管壁黏附功能 反映PLT 与PLT之间的聚集功能 反映PLT释放功能 临床多查PLT膜抗体PA. IgG
【临床意义】 BT延长见于:1. 血小板明显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2.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巨大血 小板综合征;3.严重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如vWD、DIC;4. 血管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5.药物干扰, 如服用乙酰水杨酸、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BT缩短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血栓与止血检测
血栓与止血检测
1
第一节 基础理论
正常止血机制有赖于血管壁、血小 板、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纤维蛋 白溶解(纤溶)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它 们之间的生理性平衡和调节。
血栓与止血检测
2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1、 收缩反应 2、 激活血小板 3、 激活内、外源凝血系统 4、 抗止血功能
血栓与止血检测
血栓与止血检测
10
出血性疾病检查要点
概念:因出血或凝血障碍而产生的疾病,称 为出血性疾病。
原因:
1.血管异常 血管壁异常
血管炎性病变
感染性毒素所致的血管损伤
2.血小板异常 pt生成 、破坏 、分布异常、 功能有缺陷
血栓与止血相关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5.血浆D-二聚体(D-Dimer,D-D)
D-二聚体 的产生
交朕纤维蛋白(Fb) 特异的降解产物
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 0-0.5μg/ml
➢临床意义 ★继发性纤溶(如DIC)标志物; 在原发性纤溶为阴性。
IV
III withoutIII源自IIIII
I
Extrinsic System
III IV
VII III
Ca2+, PL X
Ca2+, PL
V
II
37癈
I
Fibrin
Tissue Factor Calcium (Ca2+)
Measure Clotting Time
Normal Range 11-14.5 sec
➢PT缩短 先天性因子Ⅴ增多 DIC早期(高凝状态) 口服避孕药、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in Blood
in Plasma
试 验 原 理
without
XIII
XIII
XII
XII
IX
凝血因子及凝血 功能检验
抗凝物质检验 纤溶活性检验
常用检验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粘附试验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相关抗体
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出血时间(BT) 血浆凝血因子
AT测定 血浆蛋白C测定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 血浆D-二聚体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血栓与止血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被检者PT/正常人PT,参考值1.
• 整个凝血过程分为三期 2)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
其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使这些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②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标本采集:同APTT,枸橼酸钠抗凝血2ml,mlml血液混匀,两者是1∶9关系。
其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使这些抗凝 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黏附(GPI、VWF、胶原) 参考值: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血小板血栓 聚集 血小板血栓 聚集 释放反应Ⅰ ADP
释放反应Ⅰ 其肝抗素凝 :的是主一要种机酸制性在粘于多它糖能,结主合要血由浆肥中大的细一胞些和抗嗜凝碱蛋性白粒,细使胞这产些生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ADP
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
• 凝血途径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
。
• 分三个阶段:即因子Ⅹ激活成Ⅹa;因子Ⅱ(凝血酶原)激活成Ⅱa(
凝血酶);因子Ⅰ(纤维蛋白原)转变成Ⅰa(纤维蛋白)。
瀑布学说
• 内源性凝血途径: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通过一系列的
作用,直至激活因子Ⅹ生成Ⅹa;
• 纤维蛋白形成期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除因子Ⅳ(钙)外,均为蛋白质。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血栓形成
出血不止
参考值: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
若血管臂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血浆vWF因子等有缺陷,则血管臂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出血点增多。
•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Ⅶ与因子Ⅲ组成复合物,在有Ca2+
诊断学-血栓与止血基础最新

(一) 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内 源 Ⅻ 凝 血 系 统
固、液
Ⅻa Ⅺ Ⅸ Ⅹ Ⅺa Ⅸa
FⅦa +TF
Ⅷ a -phospholipid-Ⅸa-Ca2+ Ⅹa-Ⅴa-Ca2+-PF3 Thrombin
Prothrombin Fibrinogen
纤溶酶原和纤溶酶
裂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分解凝血因子
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体内最强烈的纤溶酶原激
活物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纤溶抑制物
纤维蛋白降解机制
Thr mbosis
(二)接触系统因子
FⅪ、FⅫ、PK(激肽释放酶)、HMWK(高分
子激肽原):
共同特征:
① 可被液相物质(Ⅱa)或固相物质(体外 带负电荷)激活。 ② 活化后的因子能接触激活其他因子。 ③ 可参与纤溶和补体系统的活化。
④ 缺乏:无出血,而有血栓形成及纤溶活性
下降的趋势。 合成部位:肝脏
2.中膜(media):弹性蛋白、平滑肌和基底膜
参 与 血 管 的 舒 缩
支 持 血 管 诱 导 Plt 粘 附
① 弹性蛋白
①弹 性 蛋 白
Elastic fibres
② 平滑肌细胞
smooth muscle cells
③基底膜
basal lamina
中膜 大血管的中膜(media)是较厚的一层。
血液抗凝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
溶解体内或体外的凝血块。纤溶酶原被激活,成为纤溶酶, 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之降解成多种肽链碎片。
血栓与止血检验实验诊断(课件)

PT 测定值 INR = PT 正常人均值
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 ISI: 国际敏感指数
ISI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PT)
【分析流程】
样品量
试剂量
50μl血浆
血浆
PT试剂
50μl
100μl
100μl PT试剂
温育3分钟------检测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PT)
血凝四项手工法操作步骤(试管法)
项目 PT APTT TT
血浆
APTT
100ul
—
100ul
100ul
100ul
—
混匀后将试剂和标本置于37°水浴箱 PT CaCl2 TT 200ul — — — 100ul — — — 200ul
观察凝固时间
三、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的检测 方法及原理
1、仪器检测功能 2、仪器检测方法及原理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临床应用】 1、是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筛查试验。 2、用于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是否缺陷。 3、是普通肝素治疗监测的首选指标。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异常意义】 1、延长: (1) 见于因子Ⅷ Ⅸ 和Ⅺ水平减低,如甲型血友病、乙型血友病等。 (2) 严重的凝血酶原、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 塞性黄疸、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含有纤维蛋白(原) 降解物(FDP)。 2、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 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 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主要是指内皮层的止血作用。 □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与血小板共同构成止血所需形成的初级
血栓,完成机体的一期止血。 □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 (1)参与血管的收缩:最快速的反应(0.2 sec),减慢血
流,血管壁损伤处闭合、血管断端回缩,终止出血(对于 大血管通常只影响血流)。
(2)内皮细胞表面表达和释放活性物质入血,参与血小板、 血液凝固的调节。
过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平衡
状态(既不出血,也不形成血栓)。
□如某一种或几种因素发生剧烈变化,打破了各因
素间的制约关系,则会造成出血或血栓。
参与止血或血栓的因素
□血管(血管壁) □血液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凝固和调节凝固物质(凝血、抗凝血、纤溶) □血液循环与血管构成的流动性(血流动力学)
在血栓诊断时需要回答的问题
□在血栓诊断时需要回答的问题: (1)如何确认患者处于血栓风险之中? (2)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血栓疾病? (3)如何选择最佳的抗凝溶栓时机?
血栓类型
静脉血栓
动脉血栓
微血栓
面对多系统的复杂机制, 深入了解血栓疾病实验室诊断…
前提: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理论
出血、止血、血栓!
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
□激活血小板
(1)内皮细胞受损后,增加vWF的合成与释放,激活血小 板,使血小板通过vWF粘附于损伤的区域。
(2)内皮细胞在胶原等物质刺激下,增加PAF的合成与释 放,诱导血小板聚集。
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促进血液凝固
□内皮细胞具有两面性(平衡):
(1)生理状态下,止血和抗血栓 (2)病理状态下,促进血栓形成
血管壁和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血管:封闭的管道系统。 □血管壁:完整的结构,内壁光滑平
整,有良好的顺应性,释放活性物 质,具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血管壁
血流
血管壁
血管壁的构成
□内膜层:与血液直接接触,所有类型的血 管均有此结构(血管内皮系统,在血栓与止血机制 中作用关键)。
□中膜层:毛细血管完全缺如。
□例2:男性,62岁,D-二聚体1500μg/L↑,体检无血栓性 疾病和肝脏疾病,原因?
□例3:男性,37岁,同时并发多部位栓塞,包括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肠系膜动静脉血栓、腹主动脉血栓、深 静脉血栓,病因?
□例4:男性,45岁,左后腰有一边界清晰、质地较软,可 推动包块。手术发现为陈旧性血块,随后出血不止,该患 者术前常规凝血试验均正常,病因?
5-羟色胺 内皮素
内皮细胞损伤 内皮下胶原暴露
激活血小板 TF进入血液 激活凝血系统
形成栓子
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血液凝固调节
□主要是指对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调节 (1)合成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PAI) (2)内皮细胞受损,促进PAI释放,加强止血作用。
血栓与止血检验基础理论
血栓性疾病的社会问题
□ 老龄化社会 □ 血栓性疾病的年轻化 □ 血栓形成几乎涉及到临床各个专业
临床面临的问题
□ 血栓性疾病:导致较大的血液凝块形成,堵塞关键血管, 造成机体不可逆的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直至死亡。 如:静脉血栓、脑血栓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易栓 症…… 。
□ 出血性疾病:引发大量出血,导致循环衰竭,器官功能衰 竭,直至死亡。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减少、 纤溶亢进…… 。
□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如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DIC),如:脓毒症、严重创伤。
临床案例
□例1:孕39周,APTT延长↑,FⅧ活性32%↓,曾有4次不 明原因的流产,原因?
• 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不停顿、不外溢。 • 出血:血液脱离血管束缚,流出血管。 • 止血:血管壁受损处形成小栓子,阻止出血。 • 血栓:在血管中形成较大的栓子,阻塞血液循环。
止血与血栓的区别
□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 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止血过程和血栓形成在本质上都属于血液凝固。
□Virchow血栓形成三要素
(1)血管壁的损伤 (2)血液成分的改变 (3)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针对上述因素的检测构成了血栓与止血检验,用于评估患 者的血栓风险。
学习血栓与止血的方法:纲举目张
影响血栓与止血的系统
□血管内皮系统 □血小板系统 □凝血系统 □抗凝血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液流变学
□内皮细胞促凝特性:
(1)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因子结合位点可限制凝血因子在 血液循环中的出现。
(2)当血管损伤时,组织因子(TF)通过受损的内皮细胞 进入血液启动凝血过程。
(3)内皮细胞中的Ca2+可自由出入,调节血液凝固的速度。
血管壁收缩物质 儿茶酚胺
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紧张素 血管加压素 血栓烷A2 肾上腺素
□外膜层:所有类型的血管均有此结构,大 血管或动脉血管较厚(不直接接触血液,在血栓 与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显著,但在创伤时意义重大)。
内膜层构成
□构成:内皮层和内皮下组织。
□内皮层:单层、扁平、紧密排列 的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内皮细胞内的特异性成分: Weibel-Palade小体
□止血与血栓的区别:
生理状态下,有限的血液凝固,谓之止血。(生存必须) 病理状态下,失去控制的血液凝固,谓之血栓。(危及生命) 如:肺栓塞、脑栓塞、急性心肌梗死、DIC等。
宏观和微观的血栓
肺栓塞尸检标本
扫描电镜下血栓的结构
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动脉管腔狭窄
粥样斑块破裂引发的动脉完全堵塞
多因素间的平衡
□止血或血栓是一种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病理生理
损伤和/或刺激时,释放多聚体vWF。
vWF的功能
□vWF是一种黏附蛋白,在血管 损伤时的一期止血过程中促进 血小板粘附到内皮下结构。
□vWF和纤维连接蛋白可与 GPⅡb-Ⅲa结合,诱导血小板 聚集。
□vWF作 子的活化。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vWF
vW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是血浆最大的可溶性蛋白质分子,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
巨核细胞、血小板可少量合成。 □在特定器官内,大血管vWF合成显著多于小血管。 □类型:vWF前体、二聚体和多聚体。 □未受刺激的内皮细胞主要分泌前两种,但当内皮细胞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