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常规七项检测
《凝血项临床意义》课件

详细描述
凝血酶时间是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当凝血酶时间延长时,可能表明纤维蛋白原缺 乏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止血能力下降,增加出血风险。同时,某些疾病如异 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能导致凝血酶时间延长。
03 常见凝血项指标与疾病的 关系
尿液pH值
尿液pH值异常可能影响尿液中溶解 的钙、镁等离子的浓度,从而影响 凝血过程。
方法。
凝血项的参考值范围
一般来说,凝血酶原时间(PT)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 11-14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正常 参考值范围为25-40秒,凝血酶时间(TT)的正常参 考值范围为16-20秒,纤维蛋白原(FIB)的正常参 考值范围为2-4g/L。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诊断血管性血友病
凝血项检查可以检测出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性,有助于诊断血管性血友病。
诊断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项检查可以检测出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诊断DIC。
评估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评估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凝血项检查中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 白原水平可以评估静脉血栓形成的风 险。
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若凝血项指标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 的诊断和治疗。
02 凝血项异常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总结词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提示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抗 凝药物。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是一项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当凝血酶 原时间延长时,意味着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出现障碍, 或者维生素K缺乏,或者抗凝药物的作用。这些情况都可能导 致凝血功能下降,增加出血风险。
血栓弹力图 (1)

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 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没有规则形状。在止血、伤口 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 乳动物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染色体。
03
普通检测结果判读
血栓弹力图普通检测报告
报告病人和标本的信息 包括注释
在屏幕上显示图形和具 体的数据
诊断结论和签名 报告具体数据并用实验 室标准<high> 和<low> 提示超过范围的异常
血栓弹力图形甄别凝血功能障碍
正常凝血 正常凝血
低凝血因子活性
高凝血因子活性
高血小板功能 低血小板功能
血栓弹力图简介
配置:
枸橼酸钠采血管 一次性样品杯 0.2 mol/L氯化钙 电脑(win7,9针 输入端口) 打印机,转配器
工作原理示意图
血栓弹力图运动演示
仪器中盛 有血液的圆 柱形特制杯, 以 5度〒30 分的角度旋 转摆动 每一次摆 动周期的时 间为10〒1s。
血栓弹力图简介
低纤维蛋白原水平
高凝血因子活性 高血小板功能
原发性纤溶亢进
继发性纤溶亢进
25
几种常见非正常的血栓弹力 模式 图
几种常见血液病血栓弹力模式图
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R值K值 显著延长,MA值降低。特别对XIII因子缺乏症的诊断 具有特殊的意义。
血小板数量与质量的定性分析
(二)K时间 (K正常为1-3 min)
1. 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图幅度达20mm所需的时间;
凝血七项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凝血七项是指凝血功能的七个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imer)、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止血酶时间(ACT)。
正常参考值:1.凝血酶原时间(PT):12-15秒;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5-39秒;3.纤维蛋白原(FIB):2-4g/L;4.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imer):0-0.5mg/L;5.血小板计数(PLT):150-450×10^9/L;6.凝血酶时间(TT):13-16秒;7.血浆止血酶时间(ACT):60-120秒。
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1.凝血酶原时间(PT):PT延长,可能表示肝功能不全、维生素K缺乏、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使用过量、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VII缺乏、凝血因子X缺乏)等。
PT缩短,可能是遗传性因素或凝血因子异常引起。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乏、系统性红斑狼疮、抗凝药物(如肝素)使用过量、血友病等。
APTT缩短,可能表示凝血因子活化增加,如肝炎病毒感染。
3.纤维蛋白原(FIB):FIB升高,可能表示凝血活动增加,如血栓形成、急性炎症、骨折等。
FIB降低,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如纤溶综合征、DIC等。
4.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imer):D-dimer升高,可能表示血管内凝血活动增加,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DIC等。
D-dimer降低,通常无临床意义。
5.血小板计数(PLT):PLT升高,可能表示骨髓增生异常,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继发于炎症和感染等。
PLT降低,可能表示骨髓减少、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6.凝血酶时间(TT):T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活性不足,如凝血因子I、II、V、VII、X缺乏。
TT缩短,通常无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临床意义

诊断血栓性疾病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有助于诊断血 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 肺栓塞等。
PT的异常处理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需要补充凝血因子或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恢复正常的凝 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诊断疾病
APTT是诊断血友病等内源性凝血途 径异常的常用指标,也是筛查外源性 凝血途径异常的过筛试验。
监测治疗
APTT可用于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指 导临床治疗,如手术前评估患者的凝 血功能,以及肝素治疗时的监测。
APTT的异常处理
APTT延长
对于APTT延长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 查以明确病因,如血友病等,并采取 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凝血因子等 。
05
凝血酶时间(TT)
TT的正常值
正常参考值:16-20秒
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常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等情况;凝血酶时间 缩短则无临床意义。
TT的临床意义
要点一
监测抗凝药物治疗
如应用肝素治疗时,凝血酶时间可能延长。通过监测凝血 酶时间,可调整肝素剂量,防止出血并发症。
凝血七项临床意义
目 录
• 凝血七项简介 • 凝血酶原时间(PT)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 纤维蛋白原(FIB) • 凝血酶时间(TT) • 血浆D-二聚体(D-Dimer) • 血小板聚集率(PAgT)
01
凝血七项简介
凝血七项的组成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 指标。
D-二聚体水平降低可见于 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功能 障碍、出血性疾病等。
三基培训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 ⒉病理性变化 • ⑴增多:①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食物过敏、变应性肺炎、血管神经性水肿;②某 些皮肤病:湿疹、疱疹样皮炎等;③寄生虫病: 如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囊虫 病等;④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等;⑤血液病: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 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 ⑵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手术 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 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⒈生理性变化
• ⑴增多:①剧烈的体力劳动,由于劳动强度大, 氧需要量增加和大量出汗而致血液浓缩,导致红 细胞增多;②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压低, 缺氧,红细胞代偿性增高;③刚出生的幼畜,由 于处在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④ 精神因素,如感情冲动、兴奋、恐惧、等均使肾 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增加。
•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慢性再生 障碍性贫血。
• 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增大,如巨幼细 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三基培训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 意义
六、血小板计数(PLT,PT,BPC)
• PLT来自骨髓巨核细胞系,在血液循环中, 血小板不与其他细胞发生作用,而是沿着 毛细血管内壁排列,维持其完整性,它具 有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和血块收缩 功能。当血管局部受到损伤时,血小板的 止血兼不机械性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的黏 附,聚集作用。
八、白细胞分类计数(DC)
• 目前在各种类型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 的分类结果,只能起到筛选作用,不能完 全代替将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于显微镜 下,按白细胞形态特征逐个分别计数,得 出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比的目视计数法。 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可间接求出每 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值。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八、白细胞分类计数(DC)
• 目前在各种类型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 的分类结果,只能起到筛选作用,不能完 全代替将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于显微镜 下,按白细胞形态特征逐个分别计数,得 出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比的目视计数法。 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可间接求出每 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值。
[异常结果处理]
• ⒈红细胞增多常提示缺氧或血液浓缩,应 给予吸氧、改善呼吸功能,适当补液,并 可作进一步检查,如血液黏度、尿常规等。
• ⒉红细胞减少常提示贫血,应结合hb、 HCT和Ret综合分析,计算MCV、MCH、 MCHC以区分贫血的表态学分类,必要时 可做骨髓象检查。
• MCV=hct/rbc(fl) MCH=hb/rbc (pg) MCHC=hb/hct(g/L)
• 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均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它们通过不 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病原体,消除过敏原和参加机体的免疫反 应,产生抗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的健康。白细胞计数方法目前使 用的有两种:①显微镜目视计数法:取未梢血20μl,于定量白细 胞稀释液中。②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取静脉血1~2ml,EDTAK2抗凝。
• [异常结果处理]
• ⒈PLT显著增多,必须警惕发生血栓,应在 医师指导下降低血液黏度。
• ⒉PLT显著减少,必须防止出血,应在医师 指导下输血或输注血小板,尽可能避免手 术治疗。
七、白细胞计数(WBC)
•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 ×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儿童:(5-12)×109/L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4)抗凝治疗有效
▲ 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条件
1 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实验异常 1)PLT<100×109/L(白血病、肝病<50×109/L)或进行 性↓或下列2项以上PLT活化分子标志物血浆水平↑①β– TG ②PF4 ③TXB2 ④GMP-140
2)Fib < 1.5 g/L或进行性↓(肿瘤<1.8;肝病<1.0或 >4.0) 3)3P+/FDP>20mg/L(肝病>60)/D-二聚体↑>正常4倍 4)PT↑/↓>3S(肝病>5S);APTT↑/↓>10S 5)AT-III活性<60%或蛋白C活性↓(不适用于肝病) 6)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200mg/L) 7)因子VIII:C<50%(肝病必备) 8)FT-1>80ng/L/凝血酶调节蛋白(TM)>正常2倍
91
40
67 68
70
87 80 51
SC
80
23
73
DIC常规实验诊断项目的评价(引自Mujun Yu,et al)
项目 PT+PTT+TT PT+PTT+Fib PT+PTT+FDP FDP+D-D n 43 7 1 7 1 3 9 敏感性 8 3 2 2 9 1 9 1 特异性 1 1 10 0 71 94 诊断效率 5 1 6 5 8 6 9 5
Pre-DIC(DIC前状态)
存在D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出现典型 的DIC症状或未达到DIC的确诊标准的亚临床状态,其凝 血因子的消耗仍可由肝脏合成补充,(又称代偿期DIC)
▲ ▲
病理特点血液呈高凝状态,但凝血因子及PLT并不降低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一、凝血七项分别为:(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定义: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10-14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