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和止血检测
血栓与止血检测

靶向治疗
02
研究并应用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如单克隆抗体、小分子
抑制剂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免疫疗法
03
探索并应用免疫疗法,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来预防和治疗血
栓性疾病。
预防血栓性疾病的策略
01
02
03
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 烟限酒等,降低血栓形成 的风险。
早期筛查与预防
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 和预防性治疗,如对家族 遗传性血栓形成疾病的患 者进行早期干预。
普及知识
加强公众对血栓性疾病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提高自 我保护能力。
THANKS.
生物标志物检测
研究并应用新的生物标志物,如微小RNA、蛋白质等,用于早期 发现血栓形成和止血异常。
影像学技术
发展新型影像学技术,如超声、MRI等,提高对血栓和止血过程的 可视化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精准医疗
01
根据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
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诊断动脉血栓性疾病
通过检测血小板活性、凝血酶和纤溶酶等指标,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脑卒中等动脉血栓性疾病。
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
监测华法林抗凝效果
通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凝血酶原时间(PT),评 估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预防血栓形成。
监测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效果
通过监测抗Xa因子活性,评估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的效果 ,预防血栓形成。
当血管损伤后,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 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 白,与血小板共同作用形成凝块。
血栓形成的过程
血栓和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一、一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 临床上常作的试验:主要有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BT)、血小板计数 (platelet count,PLT)和血块收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
血液检验
二、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
主要涉及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的异常,用于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筛查的试验较多,常用的有: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试管法凝血 时间(clotting time,CT)。
原发性/继发性 遗传性 / 获得性 遗传性/获得性 遗传性/获得性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功能缺陷 vWF缺陷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血液检验
(二)二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血液凝固和纤溶 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若临床出现不同程 度的出血时,筛检试验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血液检验
同时检测APTT和PT对二期止血缺陷的应用
血液检验
第三节 凝血因子的检测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 1. 原理:Clauss法以凝血酶作用受检血浆中
纤维蛋白原(Fg),使其形成纤维蛋白而使 血浆凝固,测定凝固时间。纤维蛋白的量 与凝固时间成负相关,检测结果与参比血 浆制成的标准曲线对比,可得出纤维蛋白 原的含量。 2.正常参考值:2—4g/L。
血液检验
等。
血液检验
(2)减低 ①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②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 少。 ③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 ④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⑤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⑥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⑦天门冬酰胺酶治疗白血病。 ⑧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 低于时引起病人出血。
诊断学血栓与止血检测

4.血块收缩功能
血小板
纤维蛋白网
血凝块
血栓收缩蛋白
收缩
血清被挤出 血块缩小加固
5.血小板促凝活性
PF3提供凝血因子催化表面
血小板止血功能(小结)
① 维持血管壁旳完整性,毛细血管旳通透性 ② 粘附、汇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③ 释放活性物质,增进血小板汇集,增强
血管收缩 ④ 增进凝血过程 ⑤ 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
易出血
[方 法]
血压计袖带
(收缩压+舒张压)÷2
上臂加压8min
在前臂直径5cm 圆圈内计数出血点
[参照值]
男性0-5个
女性0-10个
[意 义]
本试验观察血管壁、血小板旳综合止血作用
1.异常提醒:毛细血管脆性、通透性 2.常见于:① 血管壁构造与功能异常
(HHT、 过敏性紫癜)
② 血小板质(GT)与量(ITP)异常
正常血管壁抗血栓形成能力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前列环素(PGI2) 扩张血管、克制plt功能 纤溶酶原激活物(PA)
激活纤溶酶、清除小凝块 血栓调整素(thrombomodulin TM)
参加蛋白C系统旳抗凝作用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 具有多种抗凝活性
创伤、炎症 中毒、缺氧
管壁抗凝作用 病理性血栓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形成(共同途径)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形成
目前公认旳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旳有12个, 还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
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 VII 、IX、X合成依赖 于Vitk,称Vitk依赖因子
正常情况下,全部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97.7%±16.7% ; 102.4%±30.9%; 103%±17.3%; 103%±19%。
医学资料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医学资料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血栓与止血是与人体止血功能与凝血机制密切相关的医学领域。
下面将介绍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血栓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凝块,它可以生理性存在在受伤血管内部以维持止血作用,但也可能在异常情况下形成,导致血管堵塞或栓塞。
血栓形成与抗凝机制紊乱、血管壁损伤、血液流动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血栓的检验包括血栓指标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血栓指标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这些指标可以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评估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它是用来评估外源凝血途径的活性,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异常。
正常值为11-14秒。
3.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它是用来评估内源凝血途径的活性,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和Ⅴ的异常。
正常值为25-35秒。
4.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栓最终形成的重要物质,测定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以评估血浆中凝血酶和抗凝酶的平衡状态。
正常值为2-4g/L。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检查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血管内的血栓形态、大小和位置,进而评估血流情况和血栓的病理改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高精度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准确地检测血管内血栓的存在与程度。
止血是人体维持循环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功能,它与凝血机制密切相关。
止血检验可以评估止血功能是否正常以及判断出血的原因。
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这两个指标的延长可以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从而影响止血功能。
2.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它们可以粘附在血管壁并参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导致止血功能异常。
3.凝血酶测定:凝血酶是血液凝固的最终产物,凝血酶测定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最后阶段是否正常。
血栓与止血检测-PPT课件

第五节 纤溶活性检测
P305
复习
纤溶系统
几乎在凝血开始的同时,纤维蛋白溶解 系统也被激活。
纤溶活性检测
筛选试验:
1、D-二聚体定性试验(D-D)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定性试验(FDP)
诊断试验:
1、D-二聚体定量试验(D-D)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定量试验(FDP)
D-二聚体测定(D-dimer,D-D)
子(TF或组织凝血活酶),观察血浆的 凝固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值】
① PT秒数:直接测定的时间
【参考值】 (12±1)s (超过对照 3s 以上为异 常)
② PT比值(PTR) :待测血浆PT/对照PT
【参考值】 PTR : 1.0±0.05
③国际正常化比值(INR): INR=PTRISI (ISI=国际敏感指数)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FDPs)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s)。FDPs对血液凝固和血小 板的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
【临床意义】纤溶活性增强的筛选、确 诊试验。
1、原发性纤溶
2、继发性纤溶:DIC、恶性肿瘤、急性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血栓栓塞、深静 脉血栓形成、心、肝、肾疾病,溶栓治 疗等所致的继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含量 升高。
第七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下述4项为血管和血小板异常出血性疾病的检查:
出血象:
束臂试验
出血时间 血小板计数
初筛试验
血块收缩试验
下述4项为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检查:
凝血象:
APTT PT
初筛试验
Fg
TT
一、筛检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一)一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ppt课件

由于止血机制受损或疾病导致出血不止。
PART 02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检测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由 基因缺陷导致凝血因子缺乏或功
能异常。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如肝硬化、维生素K缺乏症等,由 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血管性出血性疾病
如过敏性紫癜、坏血病等,由血管 壁损伤或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出 血。
研究新的生物标志物,如微小RNA、 蛋白质等,用于早期诊断和监测疾病 进程。
个体化检测的展望
精准医疗
根据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检测 方案,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预防性检测
推广出血和血栓疾病的预防性检测,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 率。
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方法与途径
标准化操作规程
制定并实施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 一致性。
质量控制
加强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质量控制,定期进行比对和校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 性。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家族史、用药 史、既往病史等信息,
有助于判断病因。
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粘膜、内脏 等部位是否有出血症状 ,以及测量血压、心率
等生命体征。
实验室检查
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 、肝功能等相关指标, 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
特殊检查
如血管造影、内窥镜等 ,有助于发现出血部位
和病因。
2023-2026
ONE
KEEP VIEW
血栓和止血常规七项的检测

反复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反复性肺栓塞
2.5-3.0
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和人工瓣膜置换
2.5-3.0
14
二、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测定(APTT)
APTT旳临床应用
❖ 评估内源凝血因子缺陷
❖ 筛查狼疮样抗凝物
❖ 监测肝素旳临床应用
❖ 手术前止血功能旳筛查
16
❖ APTT旳临床应用
❖
❖
❖
❖
❖
❖
❖
❖
❖
手术前旳筛选试验
❖ 标本采集关注点;如静脉留置管
❖ 3.2%抗凝采血管使用,标本量!
❖ 患者旳HCT
❖ 凝血样品旳保存
❖ ISI和INR旳设置
❖ 治疗手段
监测指标
❖ 口服抗凝剂
❖ (华发令)
PT-INR
❖ 肝素抗凝预防和治疗血栓 APTT、TT、AT、肝
素
浓度测定
❖ 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 抗因子Ⅹa活性测定
(
百分比活性
MNPT (Mean normal PT)
ISI
(
IN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atient PT
PT旳临床应用
①
评估外源凝血因子缺陷
②
评估肝病(肝硬化、肝炎、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症
③
监测口服抗凝药物
④
易栓症、血栓前状态和脑、肺等静脉血栓二级预防
⑤
手术前止血功能旳筛查
12
PT对华法林旳监测
❖PT反应4种维生素K依赖因子中旳三种:
七、D-二聚体(D-Dimer)
D-二聚体临床应用进展
伴随技术旳进步,临床应用也在不断进一步
血栓与止血检测

综合止
或束臂试验(CRT) 血管内皮细胞 血作用
血小板
2、出血时间(BT) 反应PLT量和功能
血管完整性和功能
凝血因子严重缺乏
药物干扰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血管壁检测 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原理】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T)又称毛细 血管脆性试验或束臂试验。给毛细血管以负荷, 检验一定范围内新出现旳出血点数目来估计血 管壁完整性及其脆性。
血友病、因子Ⅺ缺乏症;②凝血酶原重度降低,如 严重旳肝损伤等;③纤维蛋白原严重降低;④应用 肝素、口服抗凝药时;⑤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 解增长时;⑥循环抗凝物质增长。 2、见于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PTT)
【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 剂和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其凝固时间。本试 验是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旳凝血情况 旳筛选试验。
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与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FDP)旳复合物时,则鱼精蛋白使其解 离释出SFM,后者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旳纤维状物, 此为阳性反应成果。 【参照成果】阴性 【临床意义】 1、阳性 见于DIC旳早、中期,但在恶性肿瘤、上消 化道出血、外科大手术后、败血症、肾小球疾病、 人工流产、分娩等也可出现假阳性。 2、阴性 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症,也 有假阴性。
【参照值】 5cm直径圆内:男性<5个; 女性及小朋友<10个。
【临床意义】新出血点旳数目超出正常为阳性。 见于:①血管壁构造和(或)功能缺陷,如遗 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单 纯性紫癜及其他血管性紫癜;②血小板旳量和 (或)质异常,如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降低 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遗传性)和取得 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③血管性血友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系统启动,纤维蛋白生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大因素
4. 抗凝血机制
防止机体凝血过度,以保证血液畅通。
细胞抗凝机制:
吞噬
单核-巨噬细胞
清除
凝血过程中有关物 质和产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等),增强血管收缩(TXA2,5-HT等) 4) 提供膜磷脂表面(PF3),提供凝血反应介质 5) 促使血块收缩(血栓收缩蛋白)形成稳固血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 凝血因子机制
五大因素
12个经典因子I-XIII(FVI=Va)
高分子激肽原(HMWK)和前激肽释放酶(PK) 除IV(Ca++)外,均为蛋白质。大多数由肝
脏产生。FIII广泛存在。
II、VII、IX、X 合成依赖于Vitk,称Vitk 依赖因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分为三个阶段,两个途径 (内源性、外源性)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形成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形成
凝血活酶 生成期
内凝途径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Ⅻa Ⅺa Ⅸa
常
止
血 机 能
四 个 因
素
血管壁(vessel wall) 血小板(platelet) 凝血系统(coagulation system)
抗凝及纤溶系统(anti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tic)
正常止血过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查方法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正常生理状态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 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ຫໍສະໝຸດ ?出血血栓
抗凝与纤溶的调节
低凝状态 出血倾向
止血与凝血调节
血栓前状态 血栓形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 凝血与抗凝机制的病理生理基础
两
凝血机制
个
正
方 面
抗凝机制
抗凝血酶系统: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 → 灭活Ⅱ、Ⅸa、Ⅹa、Ⅺa、Ⅻa; 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其抗凝作用占体内总 抗凝血功能的50%-67%,在肝素介导下起作用。
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 HCⅡ) →抗凝谱同AT-Ⅲ 活性仅AT-Ⅲ的1/3 在肝素协同下作用可扩大1000倍 注意:病理性抗凝物
方法 出血时间测定器法,用标准弹簧针或刀片刺破皮肤2-3mm 深, 观察出血自然停止的时间。
参考值 6.9±2.1分钟 >9min为延长 临床意义
1. Plt明显减少如原发或继发性Plt减少性紫癜 2. 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 3. 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vWD、DIC) 4. 血管异常 5. 药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血管壁机制
五大因素
血管受损后
Ⅰ.神经反射
管腔收缩
血流变慢 出血/停止
Ⅱ.内皮细胞分泌vWF、Fn
促进plt粘附
Ⅲ.释放FIII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Ⅳ.暴露内皮下胶原
促进血小板粘附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Ⅴ.释放u-PA,激活纤溶系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 血小板机制
五大因素
1)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通透性 2) 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3) 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ADP,ATP,PF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内容
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二、止凝血障碍的实验室检测
*血管壁检测 *血小板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抗凝物质检测 *纤溶活性检测
三、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目的要求
掌握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及 其临床意义
熟悉引起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原因 了解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步骤及常用检
一期止血缺陷 二期止血缺陷 纤溶系统缺陷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止凝血障碍的实验检查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血管壁检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原理 皮肤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出血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 主要反映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
Ⅷa Ca2+ PF3
外凝途径 Ⅲ Ⅶa Ca2+
凝血酶 生成期
Ⅹa Ⅴa Ca2+ PF3
凝血酶原 (Ⅱ)
凝血酶 Ⅱa
纤维蛋白 生成期
纤维蛋 白原(I)
纤维蛋 白单体 (Ia)
ⅩⅢ
共 同
途
径
ⅩⅢa
交联纤 维蛋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正常的止血机制 - 3个时相
血管破损后: ➢ 1 .血管收缩 ➢ 2 .一期止血 - 血小板血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TFPI——抑制“TF-FⅦa”复合物和Ⅹa
蛋白C/蛋白S系统 灭活Va、 VIIIa,激活纤溶系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大因素
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FDP ↑
继发性纤溶亢进:
继发于凝血酶生成后,有纤维蛋白单体生成 及交联的纤维蛋白形成,而后发生的纤溶。
FDP ↑, D-D二聚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止凝血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①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②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③ 凝血因子质与量异常 ④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 ⑤ 纤溶系统异常 ⑥ 综合因素
主要作用:分解纤维蛋白(原),清除血管内由 于纤维蛋白沉积引起的阻塞,保持血流通畅
纤溶酶原
Ⅻa PK +
+ u-PA t-PA
纤溶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原发性纤溶亢进:
凝血瀑布没有形成,无凝血酶生成,纤溶酶 活性↑,导致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原被降解;
2、束臂试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原理 对毛细血管壁施加压力,使静脉血流受阻,致
毛细血管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皮肤出现出血点的数目, 估计血管通透性、脆性,即观察血管壁、血管内皮、血小 板等综合止血作用。
方法
血压计袖带
(收缩压+舒张 压)÷2
上臂加压8min
在前臂直径5cm 圆圈内计数出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