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研究法在撰写学术论文中的运用(讲课)

合集下载

法学博士论文中的文献研究的写作论文

法学博士论文中的文献研究的写作论文
重视文献的质量和权威性
在收集文献时,需要关注文献的来源和作者,选择高质量、具有权威 性的文献作为参考。
文献筛选的标准与程序
确定筛选标准
根据研究主题和关键词,制定筛选文献的标准,如文献发表时 间、作者、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
初步筛选
根据筛选标准,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不符合标 准的文献。
深度阅读
意义
通过对法学博士论文中的文献研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文献研究的可靠性 、有效性和准确性,为法学学术研究和法律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支持 。
研究目的与方法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法学博士论文中的文献研究进行深 入分析,探讨文献研究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并试图提出一些改进文献研究的建议和方法。
文献应用还可以帮助研究者揭示已有研究的空白和不足,为进一 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切入点。
文献在法学博士论文中的合理引用
引用格式规范
在法学博士论文中引用文献时,需遵循规范的引用格式,如引 用格式需按照学校或学科领域的规定进行标注。
引用内容准确
引用的文献内容应准确无误,避免断章取义或曲解原意,同时需 要注意引用的时限和时效性。
对法学博士论文中文献研究的启示
启示1
法学博士生应更加重视文献研究在论文中的作用,提高文献研 究的意识和能力,确保论文的理论深度和实证说服力。
启示2
法学博士生应掌握正确的文献研究方法和过程,包括文献检索、 筛选、分析、引用等环节,以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启示3
法学博士生导师应加强对文献研究的指导和监督,帮助学生解决 文献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论文的文献质量。
引用完整性
引用的文献应全面覆盖研究主题和问题,不应有遗漏或片面的引 用,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高校课题申报: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慕课+授课”混合式教学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慕课+授课”混合式教学研究

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慕课+授课”混合式教学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慕课,混合式教学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英语在短短十几年间结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行了Self-accessed learning(自主学习),E-learning(网络学习),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Flipped classrooms (翻转课堂)/ Mooc(慕课)的改革历程,毫无疑问对研究生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改革。

为了使改革合理化和科学化,校研究生院于2014年12月对在校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进行了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62.06%的研究生和42. 64%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英语学术写作需要开设为必修课程,在同类其它课程支持率中均居第二。

紧接着,基于调查结果,研究生院于2015.2-2015.6尝试将英语学术写作对全校近100名A级研究生开设为选修课,结果选课人数达到85名。

这些都说明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开设本课程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因此,本课题对研究生英语学术写作课程进行研究,提出“慕课+授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题研究的授课对象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不包括博士研究生。

“慕课”与“授课”是从信息传递的方式或学习资源提供方式来讲的,“慕课”是从果壳网(提供所有慕课课程的一站式导航)上选择的相关视频,讲授者为国外某大学教师,“授课”是课堂教学,由任课教师讲授。

两者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混合式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混合式的:教师的“教”不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融入了网上慕课资源内容;学生的“学”不再只是课上听教师讲,而是“课堂听课+课后慕课学习”的有机融合。

学术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

学术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

学术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引导语:即使论文写作的类型与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方法是大同小异的,只要我们学会了一种类型的模板基本上就可以写作了。

学术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虽然研究论文写作的实际过程因人而异、变化多样,但总的步骤还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查找资料与选题选题是撰写学术研究论文的开端,是至关重要而又艰难的第一步。

一个好的选题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

选题的确定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偶然性在于选题的确定有可能是在某种偶然事件触发下形成的,其必然性在于作者要做一个“有心人”,对相关领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浓厚的兴趣,并对各种思想和观点有强烈兴趣,遇到问题总想问个为什么。

这种活跃的思维状态就是选题必然性的前提,否则再好的课题放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

因而培养和鼓励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对学术的兴趣也应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通过浏览文献资料来有目的性地找兴趣点、争议点也是确定选题的基本办法之一。

学生在查找文献资料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图书馆、资料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检索手段,通过互联网、信息库、电子图书等,最大限度地熟悉和掌握有关资料,以便尽早确定选题。

找选题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1) 有关选题的文献参考资料太少,或者有关资料太多;2) 选题所涉及的文献资料内容太难;3) 选题本身太倾向于主观性判断或个人爱憎;4) 选题不具备可争议性。

在查阅浏览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选题。

与此同时,按照一定的选题,学生就会拟定一个假设论点(hypothesis) 。

依照假设论点,学生进一步查找和浏览有关文献资料,并列出参考书单(workingbibliography) 。

2.研读资料与记笔记有了参考书单,学生开始仔细阅读资料并运用自己的学识和判断力,以概述、综述、评述、释义以及直接引文等多种方式记研读笔记或制研读卡片,同时还要记下自己在阅读与思考过程中的发现与分析内容。

在研读与记笔记的同时,一定要准确标明每条信息或观点的出处,以便后来将其融入正式论文中。

如何写教育教学论文(史上最详细的攻略)

如何写教育教学论文(史上最详细的攻略)

如何写教育教学论文(史上最详细的攻略)现在有许多教师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讲课艺术水平比较高,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可就是苦于写不出文章。

其中绝大多数并不是不能写,而不知道怎样写,该写些什么内容,其原因就在于想发表文章的教师不清楚一些常用的教学论文的基本格式。

下面是如何写教育教学论文这个问题的详细介绍。

一、什么样的文章是教育教学论文?我们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其成果大部分是以教研论文形式体现的。

教研论文不像科学研究论文那么严格,它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概念,它大体包括以下六类:1、教学与实验的论文;2、教学理论介绍;3、教材分析;4、教案与教学实录;5、教学心得体会与经验介绍;6、习题分析。

其中第1类属于报告;写第2类文章目前对我们教师来说要求比较高;主要是第5类文章;第6类则是比上述几类层次更低一些的文字材料;但以上6类只要写得有理有据,我们都统称为教研论文,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要明确。

另外教学论文可分为调查研究、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理论研究专论、随笔、杂谈、反思、案例、学术报告、科技论文等多种类型。

有时一篇好的教案,一篇好的课堂实录,也是一篇教学论文。

二、选好教育教学论文的切入点对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写:1、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例如:对课本上一些概念的引入过程或一些定理、公式的证明过程作适当的改进和更新;对己有的命题作适当的推广或移植;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新的见解,对课本上一些错误进行分析校正或站在新的理论高度、用新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一些问题。

2、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方面。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体会,总有自己的得意之处,要善于及时记录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

最后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对学生心理生理研究方面。

结合学生学习的思维特点和规律进行差生的转化;各科教学的课外工作(课外作业、课外辅导活动、学科竞赛等),常见解题错误分析。

如何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出良好的学术创新意识

如何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出良好的学术创新意识

如何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出良好的学术创新意识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展现良好的学术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能够提升论文的质量和价值,还能反映出作者在学术领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出这种可贵的品质呢?首先,要深入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

这意味着广泛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献,包括权威的学术期刊、经典的学术著作以及最新的研究报告。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读,能够清晰地把握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明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思考自己的研究如何能够填补这些空白或者为现有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比如,在研究某个社会现象时,如果发现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那么就可以尝试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心理和行为机制。

又或者,对于一个已经有多种理论解释的现象,可以尝试整合不同的理论,提出一个更具综合性和解释力的新框架。

其次,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关键。

不要盲目接受现有的观点和结论,而是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质疑。

分析前人研究的方法、数据和结论是否存在局限性或不足之处。

这种批判性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并为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奠定基础。

以一项关于教育政策效果的研究为例,前人可能主要依赖定量的数据分析来评估政策的影响。

然而,我们可以批判性地思考,这种方法是否忽略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质性因素,如教育者的态度和学生的主观感受。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就有可能提出一种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新方案,以更全面地评估政策效果。

再者,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

当今社会,许多问题都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可能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融合和交叉,可以开拓新的研究思路。

例如,对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除了传统的交通工程学的方法,还可以引入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经济学的观点。

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人们的出行习惯和社会结构对交通需求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驾驶者的行为和决策模式,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交通资源的配置和优化。

文献研究法与文献综述 PPT

文献研究法与文献综述 PPT
课程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内容专题划分: 第一专题: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问题(导论、第一章、 第十二章) 第二专题: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取向与社会科学研究设计 (第二、四章) 第三专题:文献研究法与文献综述(第三、五章) 第四专题:问卷调查法与统计分析法(第七、十章) 第五专题:实地研究法与实验研究法(第八、九章) 第六专题:比较研究法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撰写(第六、 十一章)
(2)缩微型文献。以感光材料为载体,利用摄影技术将 文献影像体积缩小记录在胶卷或胶片上。特点是:体积小、 容量大,便于复制、携带、保存。但缩微文献在阅读上不 太方便。
(3)视听型文献。利用声像技术保存的文献。包括:电 视、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
(4)计算机网络文献。用计算机阅读的文献,通过各种 编码并根据一定程序把文献录在计算机的磁带、磁盘、光 盘等载体上。可以进行机检和批处理。
(2)一次文献。是指最初发表的,散在各种刊物未经综 合整理的原始文献,如试验研究报告、科技会议论文、专 利说明书等。它是文献检索的主要目标。
(3)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经过综合整理后形成的 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浓缩提炼的产物,如一 般图书、专论、文摘刊物等是第二手资料,称为二次文献。
(4)三次文献。是指对上述两种文献再作综合报导,如 各种图书目录、各种索引刊物、指南及年鉴、综述文章, 这是第三手资料,称为三次文献。三次文献具有明显的汇 集性、系统性和可检索性,是文献检索的主要工具。
二、文献研究法
(一)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法的定义
所谓文献研究,就是利用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对要研究的 对象或课题,进行间接考察的研究行为或研究方式。因其 具有间接特征,所以又称为间接研究。 它一般包括对历史文献进行考据,对统计资料文献进行整 理和分析,对理论文献进行综述以及对文字资料中的信息 内容进行量化分析等。

学术报告中的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学术报告中的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学术报告中的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一、引言学术报告是学者们将研究成果向同行学者或公众展示的重要平台。

而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则是学术报告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部分。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学术报告中的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的作用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开展研究之前,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的过程。

首先,文献综述可以让研究者了解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进展,避免重复劳动;其次,文献综述有助于确定研究问题,并为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最后,文献综述还能为研究者在学术界树立权威形象,展示其对所研究领域的充分了解。

三、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1. 确定综述的范围和目标:在撰写文献综述之前,研究者需要明确综述的范围和目标。

范围的确定可以根据研究主题、时间跨度、地理范围等来界定,目标的设定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来确定。

2. 收集文献:研究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文献,如图书馆检索、学术数据库搜索、相关论文引用等。

在收集文献时,研究者需要注意文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选择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

3. 文献筛选与阅读:在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文献后,研究者需要对文献进行筛选和阅读。

筛选过程可以根据主题、关键词、文献类型等进行,只选择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质量较高的文献进行阅读。

4. 文献总结与分析: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做好文献总结和分析工作。

总结可以按照研究主题或其他逻辑进行分类,分析可以根据文献的内容、方法、结论等进行。

5. 文献综述的撰写:在完成文献阅读、总结和分析后,研究者可以开始撰写文献综述。

撰写过程可以根据文献的逻辑关系和研究目标等进行,注意要保持逻辑清晰、条理性强。

四、研究方法的选择在学术报告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研究方法及其适用领域: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证数据来验证或推翻研究假设。

实证研究方法适用于对现象进行观察、实验或调查的研究。

文献研究法课件

文献研究法课件
• 摘要: 出口广度和出口深度实质上是对出口增长进行结构 性分解, 这种研究视角对于理解一国出口增长的质量、平 稳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经济学家越发重视该 研究课题,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从下述几 个方面归纳和评述已有研究成果: (1)出口广度和出口深度 的各种定义和测度方法; ( 2) 出口广度和出口深度的影响因 素; ( 3) 出口广度和出口深度对出口增长、贸易条件、生产 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文献综述写作方法
• ① 时间顺序法:依据研究主题,按事物发生的时 间先后顺序进行写作; • ② 分类陈述法:依据研究主题,按照一定的分类 方法,将文献分成不同的类别,从不同类别对文 献进行分别陈述; • ③ 比较分析法: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主要 分析文献之间的不同点、主要分歧等。
文献的阅读与整理
主体的写作方法
方式1:作者(发表年份)认为/或提出了什么样 的观点。 • 裴长洪(2013)认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实 质是从边境开放向境内体制性开放过渡,即如何 使国内体制、经济与社会、环境保护政策与国际 规则接轨。其特点是服务贸易部门扩大开放、服 务贸易领域外资的市场准入、管辖境内经济活动 的治理规则的改革。
参考文献:
• [1]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图书) 沈玉良等.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控制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78-180 • [2]作者.题名[J].刊名,年,期(卷):起止页码.(期刊) 裴长洪等.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经验与理论分析-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冲击的一种总结[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77-87 • [3] 发表的机构.题名.机构所在地,发表年份(科技报告)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 Geneva: WHO, 1970. • [4] 作者.题名[EB/OL].发表的时间,网络地址 (网络文献) 萧钮.出版业信息化迈人快车道[EB/OL].(2001-12-19) /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文献研究法的不足
这篇论文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具有两点不足:
1.文献保存的片面性
2.文献体的问题与应对》这 篇论文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没有进行实地 调查,没有跨越长久的历史和遥远的空间与研究 对象直接接触,而是通过间接媒介——文献的研 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文献的载体性质
按文献的载体性质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的文献。
1.印刷型文献 2.计算机网络文献 3.视听型文献 4.缩微型文献
文献研究法在学术论文中的运用
吴 卉 81220376 12级传播学
概念界定
文献:已经发表过的,或者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 过的那些记录的知识,具有信息性、纪律性和 物质性等特点。
文献研究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 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 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的作用
文献的出版形式
按文献的出版形式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 类型的文献。 1.图书 2.报刊 3.资料
《微新闻时代传统媒体的问题与应对》 引 用的文献为图书、报刊、网络文献。
图书: 《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报刊: 《微博搅动的世界》出自《南方人物周刊》 《论网络社会的两个维度》出自《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出自《新 闻记者》 《博客:开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出自《南昌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微新闻时代传统媒体的问题与应对》中引用的文献 为“印刷型文献”和“计算机网络文献”。
印刷型文献: 《微博搅动的世界》 《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 《论网络社会的两个维度》 《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 《博客:开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计算机网络文献: 《Twitter全球性扩张加速》 《美网络市场今年首超报纸》 《2010年网络舆情报告》 《A new model for news:studying the deep structure of young---adult news consumption 》 《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微博或成为社交性新闻传播》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 题。 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 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分析《微新闻时代传统媒体的问题与应对》
全文5215个字,其中有11处引用了参考文献,分别为: ①《Twitter全球性扩张加速》 ②《微博搅动的世界》 ③《美网络市场今年首超报纸》 ④《2010年网络舆情报告》 ⑤《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 ⑥《论网络社会的两个维度》 ⑦《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 ⑧《A new model for news:studying the deep structure of young---adult news consumption》 ⑨《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⑩《微博或成为社交性新闻传播》 ⑪《博客:开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微博问政”研究》 ——以新浪微博为例 在四川外国语学院邓莉同学的这篇硕士论文 中,较好使用了文献研究法。论文作者考 察了1999年至2011年学术刊物、文集、学 术会议
使用文献研究法的优势
这篇论文使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具有四点优势:
1.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 2.相对客观性 3.资料获取成本低 4.资料获取风险小
网络文献: 《Twitter全球性扩张加速》来源为福布斯中文网 《美网络市场今年首超报纸》来源为艾瑞网 《2010年网络舆情报告》来源为人民网 《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源为中 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微博或成为社交性新闻传播》来源为新华网 《A new model for news:studying the deep structure of young---adult news consumption》 来源网络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