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执业医考中医诊断学高频考点

合集下载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

目录中医基础理论 (1)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特点 (2)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3)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4)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7)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10)第六单元五脏 (11)第七单元六腑 (14)第八单元奇恒之腑 (16)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16)第十单元经络 (20)第十一单元体质 (23)第十二单元病因 (24)第十三单元发病 (28)第十四单元病机 (29)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 (36)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 (39)中医诊断学 (40)第一单元绪论 (41)第二单元望诊 (41)第三单元望舌 (51)第四单元闻诊 (56)第五单元问诊 (58)第六单元脉诊 (67)第七单元按诊 (71)第八单元八纲辩证 (72)第九单元病因辨证 (76)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 (78)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 (81)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 (89)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 (95)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 (97)中药学 (99)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 (100)第二单元中药的作用 (101)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 (101)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102)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03)第六单元解表药 (104)第七单元清热药 (109)第八单元泻下药 (117)第九单元祛风湿药 (119)第十单元化湿药 (122)第十一单元利水渗湿药 (123)第十二单元温里药 (126)第十三单元理气药 (128)第十四单元消食药 (130)第十五单元驱虫药 (131)第十六单元止血药 (132)第十七单元活血化瘀药 (135)第十八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138)第十九单元安神药 (143)第二十单元平肝息风药 (145)第二十一单元开窍药 (148)第二十二单元补虚药 (150)第二十三单元收涩药 (158)第二十四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161)第二十五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 (162)方剂学 (164)第一单元总论 (165)第二单元解表剂 (167)第三单元泻下剂 (172)第四单元和解剂 (175)第五单元清热剂 (178)第六单元祛暑剂 (184)第七单元温里剂 (185)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 (188)第九单元补益剂 (190)第十单元固涩剂 (196)第十一单元安神剂 (199)第十二单元开窍剂 (201)第十三单元理气剂 (202)第十四单元理血剂 (206)第十五单元治风剂 (210)第十六单元治燥剂 (214)第十七单元祛湿剂 (216)第十八单元祛痰剂 (222)第十九单元消食剂 (225)第二十单元驱虫剂 (226)中医内科学 (228)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229)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241)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246)第四单元脾胃病证 (255)第五单元肝胆病证 (268)第六单元肾系病证 (276)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 (283)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 (304)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32)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32)

4.针灸法包括针法与灸法。

针刺适用于瘰疬、乳痈、乳癖、湿疮、瘾疹、蛇串疮、脱疽、内痔术后疼痛、排尿困难等。

针刺的用法,一般采取病变远离部位取穴,手法大多应用泻法,不同疾病取穴各异。

灸法是用药物在患处燃烧,借着药力、火力的温暖作用,可以温阳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经络、拔引蓄毒。

灸法适用于肿疡初起坚肿,特别是阴寒毒邪凝滞筋骨,而正气虚弱,难以起发,不能托毒外达者;或溃疡久不愈合,脓水稀薄,肌肉僵化,新肉生长迟缓者。

注意点:凡针刺一般不宜直接刺于病变部位。

疔疮等实热阳证,不宜灸之;头面、颈项、手指等部位,不宜灸法。

5.熏法是把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着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痈疽轻证,未成脓者自消,已成脓者白溃,不腐者即腐;烟熏法杀虫止痒,适用于干燥而无渗液的各种顽固性皮肤病。

注意避免引起皮肤灼伤及保持室内适当流通空气。

注意避免引起皮肤灼伤及保持室内适当流通空气。

6.熨法把药物加酒、醋炒热,布包熨摩患处的方法。

适用于风寒湿痰凝滞筋骨肌肉等证,以及乳痈的初起或回乳。

一般阳证肿疡慎用。

7.溻渍法溻是将饱含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湿敷患处,渍是将患处浸泡在药液中。

溻渍法是通过湿敷、淋洗、浸泡对患处的物理作用,以及不同药物对患部的药效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阳证疮疡初起、溃后;半阴半阳证及阴证疮疡;美容、保健等。

常用方法有溻法和浸渍法。

溻法,用6~8层纱布浸透药液,轻拧至不滴水,湿敷患处,包括冷溻、热溻、罨敷。

浸渍法包括淋洗、冲洗、浸泡等。

2%~10%黄柏溶液适用于疮疡热毒炽盛,皮肤掀红或糜烂,或溃疡脓水较多,疮口难敛者;苦参汤适用于尖锐湿疣、白疕等;五倍子汤适用于内、外痔肿痛及脱肛等;鹅掌风浸泡方适用于鹅掌风。

8.冷冻疗法是利用各种不同等级的低温作用于患病部位,使之冰寒凝集,气血阻滞,病变组织失去气血濡养而发生坏死脱落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瘤、赘疣、痔核、痣、早期皮肤癌等。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200)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200)

考点五预防与调护1.预防(1)积极治疗和清除感染病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烟味、尘螨、花粉、动物皮毛、海鲜发物、冰凉饮料等。

(2)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冬季外出防止受寒。

尤其气候转变或换季时,要预防外感诱发哮喘。

(3)发病季节,避免活动过度和情绪激动,以防诱发哮喘。

(4)加强自我管理教育,将防治知识教给患儿及家属,调动他们的抗病积极性,配合长期治疗。

2.调护(1)居室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冬季要保暖,夏季要凉爽通风。

避免接触特殊气味。

(2)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进生冷油腻、辛辣酸甜以及海鲜鱼虾等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3)注意呼吸、心率变化,防止哮喘持续发作。

细目六反复呼吸道感染考点一发病特点反复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年发病在一定次数以上者。

以感冒、乳蛾、咳嗽、肺炎喘嗽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特征。

反复感染患儿称为复感儿。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气候变化剧烈时尤以反复感染。

发病年龄以6个月~6 岁,1~3岁小儿最常见。

若治疗不当会导致哮喘、水肿、痹证等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

考点二病因病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内因是禀赋虚弱,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卫外不固。

外因是喂养不当,精微摄取不足,调护失宜,外邪乘虚侵袭;用药不当,损伤正气,疾病所伤,正气未复。

考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按不同年龄每年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诊断半年内呼吸道感染≥6次,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次(其中肺炎≥1次)。

2.鉴别诊断(1)哮喘:反复发作,但发作时呼吸闲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音,其发作多由异物过敏引起,包括特异性体质的内因和变态反应性的外因所致。

也可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或病程中兼有感染。

(2)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经久不愈,以干咳为主,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及运动后发作或加重;常伴有过敏性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抗生素治疗无效,但抗哮喘药物治疗有效。

考点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本病辨证,重在明察邪正消长变化。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21)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21)

3.下消(1)肾阴亏虚证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2)阴阳两虚证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并发症的治疗: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

并发疮毒痈疽者,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

考点六消渴的预防调护(略)细目五自汗、盗汗考点一概述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考点五消渴的转归预后(略)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考点二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1.自汗、盗汗的常见病因内因: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

外因:风邪外袭。

2.自汗、盗汗的主要病机及转化自汗、盗汗的病位主要在肺卫,与肝有关。

基本病机,一是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卫外失司;二是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

考点三自汗、盗汗诊断与病证鉴别1.自汗、盗汗的诊断考点(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

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

2.自汗与脱汗的鉴别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46)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46)

2.外治疗法(1)肝郁化火:风湿蕴肤,用三黄洗剂外搽,每天3~4次。

(2)血虚风燥:外用油膏加热烘疗法,局部涂油膏后,热烘10~20次,烘后可将所涂药膏擦去,每天1次,4周为1疗程。

(3)羊蹄根散,醋调搽患处,每天1~2次。

(4)醋泡鸡蛋,以醋泡过鸡蛋的蛋黄与蛋白搅匀,用棉棒或棉球蘸其液外搽数次。

(5)皮损浸润肥厚剧痒者,外用核桃枝或叶,刀砍取汁,外搽患处,日1~2次。

细目十五白疕考点一白疕(寻常型)的皮损特点皮损初起为针头大小的丘疹,逐渐扩大为绿豆、黄豆大小的淡红色或鲜红色丘疹或斑丘疹,可融合成形态不同的斑片,边界清楚,表面覆盖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则露出发亮的半透明的薄膜,为薄膜现象。

再刮除薄膜,出现多个筛状出血点,为点状出血现象。

在头部可出现束状发,在指甲甲板可呈顶针状凹陷。

可见点滴状、钱币状、斑块状、地图状、蛎壳状、混合状等多种皮损形态。

考点二白疕(寻常型)的辨证治疗1.血热内蕴证证候:多见于进行期。

皮疹多呈点滴状,发展迅速,颜色鲜红,层层鳞屑,瘙痒剧烈,刮去鳞屑有点状出血;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心烦易怒,便干溲赤;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2.血虚风燥证证候:多见于静止期。

病程较久,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咽干燥;舌质淡红,舌苔少,脉沉细。

治法:养血滋阴,润肤熄风。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3.气血瘀滞证证候:多见于静止期或消退期。

皮损反复不愈,皮疹多呈斑块状,鳞屑较厚,颜色暗红;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

治法:活血化瘀,解毒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4.湿毒蕴阻证证候:皮损多发生在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红斑糜烂,痂屑黏厚,瘙痒剧烈;或掌跖红斑、脓疱、脱皮;或伴关节酸痛、肿胀、下肢沉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通络。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

5.火毒炽盛证证候: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大量脱皮,或有密集小脓疱;伴壮热、口渴、头痛、畏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82)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82)

考点四急症处理1.支持疗法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热入营血方药用清营汤加味。

或用清开灵注射液。

3.热入心包方药用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

或醒脑静静脉注射,肌肉注射。

4.热深厥脱方用独参汤,生脉散或参附汤,或用参附注射液肌肉注射。

考点五辨证论治考点六预防与调护1.加强孕期保健,注意均衡营养,增强体质,孕晚期应禁房事。

2.正确处理分娩,产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尽量避免产道损伤和产后出血,有损伤者应及时仔细缝合。

3.产褥期应避风寒,慎起居,保持外阴清洁,严禁房事,以防外邪人侵。

4.产后取半卧位,有利于恶露排出。

5.防患于未然,凡有产道污染、产道手术、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有感染可能者,可给予抗生素或清热解毒之品,预防病邪入侵。

细目四产后腹痛考点一产后腹痛的定义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

考点二病因病机1.主要病因气血两虚;瘀滞子宫产后腹痛气血两虚瘀滞子宫素体气血不足,因产重虚,冲任血虚,胞脉失养血少气弱,运行无力,血行迟滞产后感寒,血为寒凝胎盘、胎膜留滞子宫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瘀血内停,阻滞冲任,子宫2.主要病机气血运行不畅——不荣则痛;迟滞而痛——不通则痛考点三鉴别诊断1.产后伤食腹痛多有伤食史,痛在脘腹,常伴有胃脘满闷,嗳腐吞酸,呕吐腹泻,大便秽臭,舌苔垢腻等,而恶露无异常改变。

2.产褥感染腹痛小腹疼痛剧烈,持续不减且拒按,伴有发热恶寒或高热寒战,恶露时多时少,色紫黯如败酱,气臭秽。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洪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分泌物培养、妇科检查、B型超声检测所获相应阳性资料,可资鉴别(参产后发热)。

3.产后痢疾可有产后腹痛窘迫症状,里急后重,大便呈赤白脓血样,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多量红细胞、白细胞。

【典型例题】患者,女,24岁,已婚。

产后1周,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细。

其证候是A.气虚B.肾虚C.血虚D.虚寒E.脾肾两虚【答案】CA.失笑散B.生化汤C.血府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少腹逐瘀汤产后发热血瘀证应选产后腹痛瘀滞子宫证应选【答案】B;B考点五预防与调护产后腹痛为产后常见病,经积极治疗后大多能痊愈。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38)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38)

细目四肝与胆病辨证
考点三 肝风内动四证鉴别考点
考点五 肝胆湿热证
考点六 胆郁痰扰证
下列肝胆病中,哪项不出现眩晕症状
A.胆郁痰扰
B.肝阳上亢
C.肝气郁结
D.肝血虚
E.肝阴虚 【答案】C
患者,男,45岁。

平日急躁易怒,今日因事与人争吵时突感头晕,站立不住,面赤如醉,舌体颤动,脉弦。

其证候是
A.肝火上炎
B.肝阳上亢
C.热极生风
D.肝阳化风
E.肝气郁结 【答案】D
A.肝阳化风证
B.阴虚动风证
C.血虚生风证
D.热极生风证
E.肝阳上亢证 可见步履不稳,眩晕欲仆症状的是
可见眩晕肢体震颤,面白无华症状的是
【答案】A;C
细目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考点一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考点二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9)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9)

中医诊断学【学习提示】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所占分值为20~25分左右,占整个考试的3.3%~4.2%左右,包含14个单元。

【学习建议】本阶段为专业备考阶段,建议先听强化基础课,两遍左右,每天学习4小时。

【学习方法】1.完成入学评测题;2.听课前先看书,了解本部分主要内容;3.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4.听视频过程中可配合做少量练习题,总结错题;5.及时回顾、复习讲义及错题。

第一单元绪论考点一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2.见微知著;3.以常测变考点二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1.整体审察;2.四诊合参;3.病证结合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考点一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1.得神:得神即有神。

表示精充、气足、神旺,若在病中,则虽病而正气未伤,脏腑功能不衰,预后良好。

临床表现: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

2.失神:失神即无神。

表示精气大伤,脏腑功能衰败,预后不良。

临床表现: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倒而目闭、口开、手撒、尿遗。

3.少神,又称为神气不足,是指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

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患者。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说明正气将脱,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多为临终表现。

临床表现:如原来不欲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者;原来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者;原来面色十分晦暗,忽然两颧发红如妆。

考点二神乱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神乱即神志异常,常见于癫、狂、痫的病人。

1.若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继则精神发呆,哭笑无常,多为痰气凝结、阻蔽心神的癫病;2.若烦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者,多属痰火扰心的狂病;3.若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多属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的痫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执业医考中医诊断学高频考点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哪些点应该记?哪些点最有可能考到?你肯定想知道!知道要考什么,才可能有针对性的复习知识点,毕竟时间不多了!医学教育网帮大家进行了总结!把它们记住!
1、神在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表现于——目光。

2、随气候和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是——客色。

3、寒湿郁滞的面色是——黄如烟熏。

4、湿热熏蒸的面色是——黄而鲜明。

5、脾气虚弱的面色是——面色萎黄。

6、独语、错语的共同病因是——心气不足。

7、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谵语。

8、语言错乱,说后自知,为——错语。

9、形瘦食少为——中气虚弱。

10、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

11、太息表示——肝气郁结。

12、但卧不能坐,坐则眩晕多属——肝阳化风。

13、不耐久站,站立时常欲倚靠它物支撑,多属——气虚血衰。

14、唇边生疮红肿疼痛的临床意义是——心脾积热。

15、多见于热盛的唇色是——深红。

16、多见于血瘀证的唇色是——青紫。

17、颈肿眼突,可诊断为——瘿瘤。

18、病人目胞浮肿多属——水肿病。

19、全目赤肿的临床意义是——脾经风热。

20、小儿食指络脉,色鲜红者主——表证。

21、小儿指纹紫红主——里热证。

22、小儿指纹浮露主——外感表证。

23、滑苔最常见于——痰湿。

24、花剥苔主病为——胃气阴两虚。

25、淡白舌黄腻苔常提示——本虚标实。

26、淡白舌的主病是——阳虚证。

27、舌尖芒刺,属于——心火亢盛。

28、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29、舌绛少苔而润,属于——血瘀证。

30、舌绛少苔有裂纹,多见于——阴虚火旺。

31、镜面舌的形成机理是——胃无生发之气。

32、镜面舌色红绛者是——阳气虚衰。

33、上下口唇紧聚称为——口撮。

34、口闭而难开、牙关紧闭,称为——口噤。

35、白喉咳嗽的特点是——咳声如犬吠。

36、咳声清脆者,多属——燥热。

37、咳声重浊,痰稀色白为——风寒。

38、呕吐呈喷射状的临床意义是——热扰神明。

39、久病体虚之人出现嗳气的特点是——嗳气声低而断续。

40、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少阳病。

41、睡时汗出,醒时汗止,称为——盗汗。

42、手足心汗出量多常见于——阴虚。

43、头后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

44、左胸疼痛憋闷,时痛时止者为——胸痹。

45、胸闷,壮热、鼻翼煽动的临床意义是——痰热壅肺。

46、结石阻滞胆管所引起的上腹痛的疼痛性质为——绞痛。

47、肾虚腰痛的特点是——腰部经常酸软而痛。

48、腰脊疼痛,痛连下肢者,缘于——经络痹阻。

49、病人口淡乏味,常提示——脾胃气虚。

50、肝胃藴热可见——口中泛酸。

51、脾胃湿热可见——口甜而黏腻。

52、夜卧不安,腹胀嗳气酸腐者,多为——食滞内停。

53、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多属——气滞或血瘀。

54、正常人的脉象为——缓脉。

55、脉体较短的脉象为——动脉。

56、肝胆病常见的脉象是——弦脉。

57、浮而细软无力的脉象是——濡脉。

58、脉来缓而时止,止无定数者,称为——结脉。

59、举之无力,按之空虚的脉象是——虚脉。

60、“有神”之脉象主要是指——有力柔和。

61、主里证的脉象是——沉脉。

62、阳明经证多见——洪数脉。

63、食积化热多见——滑数脉。

64、以指掌稍用力循抚局部的方法为——摸法。

65、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的诊脉手法是——按法。

66、疹为——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

67、斑为——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

68、按肌肤干瘪者,其临床意义是——津液不足。

69、虚里按之,其动微弱,其临床意义是——宗气内虚。

70、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的共有症状——心悸怔忡。

71、实热证可见——汗出蒸蒸。

72、阴虚证可见——睡时汗出。

73、虚热证与实热证的鉴别要点是——盗汗颧红。

74、疮疡根盘平榻漫肿者属于——虚证。

75、属于亡阳证临床表现的是——冷汗淋漓。

76、胃阴虚证在饮食方面的特征是——饥不欲食。

77、阴虚动风证的临床特点是——手足蠕动。

78、在温病辨证中,斑疹隐现属于——营分证候。

79、发热恶风,有汗出,舌淡红,脉浮缓,此证属于——表虚证。

80、腹内有块,腹痛拒按,便秘,苔黄,脉浮,此证属于——里实证。

81、血瘀证可见的症状是——刺痛拒按,固定不移,舌暗,脉涩。

82、气陷证可见的症状是——气短疲乏,脘腹坠胀,舌淡,脉弱。

83、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可见——头痛汗出。

84、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可见——心中憺憺大动。

85、太阳蓄水证可见——小腹胀满,小便不利。

86、太阳伤寒证可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87、伤寒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病症,称为——合病。

88、伤寒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成为——并病。

89、干呕呃逆,胃脘嘈杂,口干咽燥,舌红少苔。

其证候是——胃阴虚。

90、呕吐吞酸,胸胁胀满,嗳气频作,脘闷食少。

其证候是——肝胃不和。

91、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此属——假神。

92、患者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柔韧者,临床意义是——痄腮。

93、病人突然昏倒,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醒后如常者,是——痫病。

94、病人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其病机是——痰气郁结,蒙蔽心神。

95、患者,男,8岁。

近日消谷善饥,口气臭秽,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其证候是——胃热炽盛证。

96、患者,男,38岁。

高热不退10天余,咳嗽、胸痛并痰中带有脓血,味腥臭,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其证候是——
热邪壅肺证。

97、患者,女,78岁。

大便干结难解,5日一行,口燥咽干,并伴有头晕,口臭,腹胀,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其辨证是——肠燥津亏。

98、患者,男,50岁,眩晕欲仆,头重脚轻,筋惕肉瞤,肢麻震颤,腰膝酸软,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其临床意义是——肝阳化风。

99、患者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其诊断应是——少阴热化证。

100、患者身灼热,神昏谵语,痰壅气粗,言语謇涩,肢厥,脉细数。

其临床意义是——热盛伤阴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