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整理稿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梳理一.通假字:振——通“震”,威吓无——通“勿”,不要二.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使……稳固(使动)2.欲流之远者:流得远(形作动)3.人君当神器之重:重权(形作名)4.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形作名)5.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环境(形作名)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定(使动)7.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名作动)8.乐盘游:以……为乐(意动)9.则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端正(使动/形作动)10.宏兹九德:使……光大(使动)11.而况于明哲乎:明智的人(形作名)12.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小人(形作名)13.何必劳神苦思:使……辛劳/使……辛苦(使动)14.惧谗邪:谗言邪说(形作名)三.一词多义:1.盖:克终者盖寡:大概,表推测盖在殷忧:因为,表推测原因2.长: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塞源而欲流长也:远3.诚:必竭诚以待下:诚心诚能见可欲:果真4.安:思国之安者:安定(动词)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环境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定5.虽:臣虽下愚:虽然虽董之以严刑:即使6.下:必竭诚以待下:臣民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7.之:欲流之远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它代百司之职役哉:的四.特殊句式:1.戒奢以俭:介词结构后置2.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结构后置3.振之以威怒:介词结构后置4.虑壅蔽:被动句五.重点字词:1.必浚其泉源:疏通2.人君当神器之重:君王/帝位3.凡百元首:所有的/帝王4.承天景命:大5.克终者盖寡:能够6.盖在殷忧:深7.则纵情以傲物:自己以外的人8.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至亲/路人9.虽董之以严刑:监督10.终苟免而不怀仁:苟且11.将有作:建造12.则思谦冲而自牧:虚/养13.乐盘游:娱乐游逸14.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年打三次猎/限度15.则思慎始而敬终:慎16.虑壅蔽:堵塞/蒙蔽17.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1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19.宏兹九德:这20.简能而任之:选拔/任用21.垂拱而治:垂衣拱手22.代百司之职役哉:百官/职务差事六.文化常识:疏:臣子给皇帝用来陈述意见的奏章,又称“奏疏”,“奏议”。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 文体- 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称为“奏疏”“奏章”。

二、实词1.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2. 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3. 一词多义- 安- 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 信-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求- 求木之长者(动词,追求,想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请求)三、虚词1.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2. 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目的,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四、特殊句式1.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2. 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3. 状语后置句- 戒奢以俭(应为“以俭戒奢”)五、文章内容与思想1.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开篇通过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强调君主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2. “十思”的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分段整理讲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分段整理讲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分段整理《谏太宗十思疏》复习第一节:一、重点实词1. 必浚.其泉源2. 人君当.神器之重3. 永保无疆之休.4.德不厚而思国之治.5.情不胜.其欲二、词类活用1. 臣闻求木之长.者2. 欲流之远.者3. 必固.其根本4. 人君当神器之重.三、古今异义必固其根本四、特殊句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五、重点句子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节:一、重点实词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2. 能克.终者盖寡3. 则纵情以傲物. 4、虽董.之以为严刑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二、词类活用貌.恭而不心服三、古今异义必固其根本四、特殊句式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五、重点虚词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第三节:一、重点实词1. 则思谦冲.而自牧. 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4、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5.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6. 宏.兹九德 7. 代下司.职8.亏.无为之大道哉二、词类活用1. 则思止以安.人2. 则思江海下.百川3. 乐.盘游4、想谗邪.. 5. 则思正.身以黜恶. 6. 简能.而任之7. 择善.而从之 8. 何必劳.神苦.思三、古今异义役聪明之耳目四、特殊句式奔车(以)朽索则思三驱以(之)为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五、重点句子翻译1.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七、重点句子翻译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一、通假字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二、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谦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古义:之父母兄弟子女。

今义:亲生骨肉三、一词多义1.盖(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2)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2.诚(1)必竭诚以待下(诚心)(2)诚能见可欲(如果)3.下(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4.当(1)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3)安步当车(当作)5.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2)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3)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6.信(1)信者效其忠:诚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4)忌不自信:相信。

7.求(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4)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5)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8.治(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3)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9.克(1)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2)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3)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4)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四、重点虚词1.之(1)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所写,是一篇旨在谏诤唐太宗李世民的上表文章。

该文章以深刻的见解和真诚的态度,对李世民在统一中国后的一系列政治举措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对于了解唐代政治历史和魏征的思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知识点的整理,供参考。

文章开篇即指出统一天下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并不是终极目标。

魏征认为,大一统的国家需要有一种权力制衡的机制,而不是单一的统治者集权。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于政治组织和权力分配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唐代政治理念的变革,即逐渐从以君主为中心的专制体制向官僚主义制度转变。

魏征指出,权力过于集中会导致君主依赖过多的宦官和贤臣。

他建议太宗在重要政务上,应当亲自参与决策,并与官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体现了魏征对于君主的参政思想和对于官僚的重视,也反映了唐代君主与官僚的互动关系。

此外,魏征还批评了李世民过于重用宦官的行为。

他认为,宦官容易得到君王的信任,却很难被制衡和监督,容易产生贪婪和腐败的现象。

这一观点揭示了唐代宦官问题的存在,对于深入理解唐代政治局势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进一步指出了李世民过度奖励功臣的问题。

魏征认为,李世民对功劳大臣的奖赏过分慷慨,导致朝廷财政出现问题。

他建议太宗应当合理的分配奖励,保持朝廷的财政稳定。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管理不善的现象。

同时,魏征还指出了李世民重文轻武的倾向。

他认为太宗应该平衡发展武功和治国能力,通过智慧治理和儒家教育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朝廷对于文学和儒家礼制的重视,也表达了魏征对于李世民政策取向的担忧。

此外,《谏太宗十思疏》还涉及了对外战争和对内政治的批评。

魏征指出,太宗过多地发动战争,使得国内资源消耗过大,民众生活不稳定。

他建议太宗应当尽快结束战争,安抚民众,发展生产,保持国家的繁荣。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战争频繁和大规模战争对于社会的冲击。

最后,《谏太宗十思疏》还对于太宗的个人修养和忠诚提出了建议。

《谏太宗十思疏》最终完整版.共35页文档

《谏太宗十思疏》最终完整版.共35页文档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谏太宗十思疏》最终完整版.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

《谏太宗十思疏》统编版

《谏太宗十思疏》统编版

《谏太宗十思疏》统编版《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对于今时今日的我们,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文章开篇,魏征便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从根本上积累德义。

这一观点清晰明了,让太宗能够迅速理解治理国家的关键所在。

紧接着,魏征分析了历代君主能创业而不能守成的原因,那就是在取得天下后,往往容易纵情傲物,忘却了创业的艰难。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许多开国之君在打下江山后,便开始沉迷于享乐,忽视了百姓的疾苦,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

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应当引以为戒,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魏征在此深刻地指出了君主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开始时能够兢兢业业,但成功后却道德败坏。

太宗应当明白,保持善终是极为困难的,需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不能因为一时的功绩而骄傲自满。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当处于忧患之中时,君主会竭诚对待臣民;一旦得志,就会放纵自己,轻视他人。

真诚待人,即使是敌对的国家也能团结一心;傲慢待人,即使是骨肉至亲也会形同陌路。

太宗必须明白,对待臣民的态度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只有始终保持谦逊和关爱,才能赢得民心。

魏征进一步阐述了“十思”的具体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这“十思”涵盖了君主在生活、工作、待人等各个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

“知足以自戒”,让太宗明白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不被物质所迷惑。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以下是本站共享的谏太宗十思疏,盼望能关心到大家!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行,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慧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肯定要使它的根坚固;想要泉水流得远,肯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肯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盼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坚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行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慧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久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

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

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

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学助学材料,了解魏征。

熟悉“疏”的含义。

三、题解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

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

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

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初读课文
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

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

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2)虽……而况……乎
(3)岂……乎(4)何必……哉
4、读准语调、停顿。

四、讲读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6)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五、讲读分析第二段。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

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

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7)全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至“守之难乎”,概括历史教训,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后一层则连用两个问句来解释原因,承前启后,照应“居安思危”,又为下文的“十思”张本。

读起来应慷慨激昂,末两句应兼含深沉。

4、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六、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骄躁;
五六思—戒放纵;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赏罚不公。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4)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无以怒而滥刑”,阐述了“十思”的主要内容。

后一层,“总此十思”,指出积德义的好处:天下大治。

3、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诚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总揽“十思”。

诵读时要注意预期的恳切。

“总此十思”两句,要读得顿挫鲜明,作总结。

“则”,有延长音,开启后文。

下面则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说明善于用思而后达于思,境界极高。

要读得缓缓悠长,回味无穷。

4、“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1)“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问题,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解决问题
(2)本文现实意义以及拓展。

通过诵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哪些?
七、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

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

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