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刘穆之传》原文及翻译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原文及译文解析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原文及译文解析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
”即驰信召焉。
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即于坐受署。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小民穷蹙,自无立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
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凡所荐达,不进不止。
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
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
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
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诏遣正直黄门郎问疾。
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
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谥穆之曰文宣公。
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
(节选自《宋书·刘穆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B.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C.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D.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字,乳名,小名,父母给吃奶时期的孩子起的昵称,与表字不同,并不正式。
下官原文

下官戏本凡官员自称,皆曰“下官”。
《汉书·贾谊传》:大臣罢软不胜任者,曰下官不职。
下官二字始此,然非官员之自称也。
其以之自称,高江村《天禄识余》谓始于梁武帝改称臣为下官。
按此说非也。
《南史·刘穆之传》:宋以前郡县为封国者(诸王所封之国),其内史相并于国主称臣,去任便止。
孝建中,乃创制称为下官。
《宋书》:武帝孝建二年定制,诸王封国者二十四条,内一条,凡封内官只称下官,不得称臣,罢官则不复追叙。
《通典》及龚熙正《续释常谈》皆引之。
然《晋书》:成帝时,庚亮欲废王导,与郗鉴书:“公与下官,并荷托付,大奸不扫,何以见先帝于地下?”《晋载记》:靳准对刘粲曰:“下官急欲有所言。
”安帝时,刘敬宣答诸葛长民书曰:“下官常虑福过灾生。
”王诞说卢循曰:“下官与刘镇军情味不浅,”王镇恶乘利趋潼关,乏食欲还,沈林子怒曰:“下官授命不顾,今日之事,当为将军办之。
”则晋时已有此称。
盖晋时仕宦者皆自称下官,惟王国之僚属见其王则称臣,至宋则并令王国之僚属见王亦称下官耳。
(《宋史·洪湛传》:群臣请建储,太宗曰:“若立太子,则东宫僚属皆须称臣,形迹之间,易生摇惑。
”然则宋时东宫官见太子已称臣矣。
)他如宋文帝使沈庆之领队防,刘湛谓曰:“卿在省岁久,比当相论。
”庆之正色曰:“下官在省十年,自应得转。
”又庆之与萧斌议兵事,曰:“众人虽知古今,不如下官耳学也。
”元颢藉梁兵破洛阳,自立。
沛郡王欣欲附之,崔光韶曰:“元颢引寇兵覆中国,岂惟大王所宜切齿,下官亦未敢仰从。
”曹景宗醉后,对梁武帝误称下官,帝大笑。
此皆六朝时仕宦称下官之故事也。
又按《五代史补》:宋彦筠谓李知损曰:“众人何为号足天下为罗隐?”对曰:“下官平素好为诗,其格致大抵如罗隐故耳。
”然则五代时尚相沿有此称也。
今仕途中不复称下官,凡知府自称卑府,府以下皆称卑职。
按程《三柳轩杂识》:淳熙间,高昙进对,上称其“不为高谈”,梁相戏云:“高昙不为高谈,以何对?”周益公对云:“卑牧且为卑牧。
《宋书·刘秀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书·刘秀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书·刘秀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刘秀之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
秀之少孤贫,有志操。
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
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
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
后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
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
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
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
世祖镇襄阳,以为襄阳令。
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
世祖遣秀之修复,由是大丰。
二十五年,除梁州刺史。
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
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
氐贼杨高为寇,秀之讨之,斩高兄弟。
元凶弑逆,秀之闻问,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司空南谯王义宣不许。
事宁,迁益州刺史。
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秀之为治整肃,以身率下,远近安悦焉。
南谯王义宣据荆州为逆,遣参军王曜征兵于秀之,秀之即日斩曜戒严。
以起义功,封康乐县侯,食邑六百户。
大明元年,征为右卫将军。
明年,迁丹阳尹。
时秀之从叔穆之赊市百姓物,不还钱,市道嗟怨。
秀之以为非宜,陈之甚切,虽纳其言,竟不从用。
广陵王诞为逆,秀之入守东城。
其年,迁尚书右仆射。
五年,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反,为土人所诛,遣秀之慰劳,分别善恶。
事毕还都,出为安北将军。
上车驾幸新亭视秀之发引,将征为左仆射,事未行,八年卒,时年六十八。
上甚痛惜之,赠侍中、司空,谥为忠成公。
上以其莅官清洁,家无余财,赐钱二十万,布三百匹。
(节选自《宋书·刘秀之传》译文: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
刘秀之从小孤苦贫寒,但是有志向操守。
刘秀之十岁左右时,和一群小孩在住处前水边嬉戏,忽然有条大蛇游来,势头非常凶猛,小孩没有不跌倒惊叫的,只有刘秀之站着不动,大家都很惊异。
周测十四 刘穆之

• 译文:义熙十三年病重,皇上降诏让正直黄门郎 探问穆之病情。十一月刘穆之去世,时年五十八 岁。高祖受禅称帝之后,回想起昔日助他的功臣, 加穆之谥号为文宣公。宋太祖元嘉九年,穆之在 高祖庙享受香火。
•
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 远,愿公小复留意。”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禀分 有在。穆之乃曰:“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 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 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 武帝的书法平常就比较拙笨,穆之说:“这 虽然是小事,然而你所写的字将会传向遥远的四 方,希望您稍微再注意一些。”武帝不能注意, 又因为天生如此,一时改正不了。穆之就说: “您只管放开笔写大字,一个字写满一尺也没什 么不妥。写大了以后有足够的包容,并且那气势 也壮美。”武帝听从了他的话,一张纸写不到六 七个字便满了。
• • • • • •
【小题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屈:委屈 B.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 属:恰逢 C.长民果有异谋 异谋:阴谋 D.穆之常居幕中画策画策:谋划决策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卿谓谁 堪其选 / 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B.刘毅等疾穆之见亲 / 信 而见疑,忠而被谤C.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 急须一 府主簿,何由得之D.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 皆云太尉 与我不平,何以至此 • 【小题3】最能体现刘穆之“内端谋猷”的一组是 ①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②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③一毫不以负公 ④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 ⑤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⑥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⑥ D.②③⑤ • 小题1】A【小题2】B【小题3】C
•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攻下京城后,高祖急需一名府主簿来帮他,刘穆 之听到后毛遂自荐,他极高的才华得到了高祖赏识, 并立刻展开工作。 • B.高祖限于天资,虽努力苦练书法,无奈效果不佳, 刘穆之建议把字尽可能写得大些,这样可以掩盖某 些缺陷,高祖接受了这一建议。 • C.从诸葛长民意图谋反一事来看,高祖对刘穆之的 才华是了然于胸的。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证实了高 祖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 • D.刘穆之才华过人,学识造诣很深,但性格豪奢, 动不动就喜欢大摆筵席,他自己也说,除了这一缺 点外,他就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对不住高祖了。 • 【小题4】A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宋书 刘穆之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刘穆之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
”即驰信召焉。
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即于坐受署。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小民穷蹙,自无立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
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凡所荐达,不进不止。
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
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
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
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诏遣正直黄门郎问疾。
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
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谥穆之曰文宣公。
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
(节选自《宋书·刘穆之传》)译文: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是东莞莒人。
年少时喜欢《书》、《传》。
刘穆之通览广博。
等到高祖刘裕攻克京城,问何无忌说:“我急需一个府主簿,从哪得到?”无忌说:“没有超过刘穆之的。
”于是就立刻派信使快马征召他。
高祖对穆之说:“我刚刚举起大义之旗,正到了艰难的时候,很是急需一名军吏,您说谁能担当此任?”刘穆之说:“你的军府刚刚建立,所有的文官都必须有真才实学才行,在这种紧张仓促的情况之下,恐怕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了。
重读《宋书·刘穆之传》

重读《宋书·刘穆之传》作者:朱永嘉来源:《读书》2014年第02期我在各种隔离室蹲了六年以后,一九八二年被关进提篮桥监狱,身体没有自由,心灵还是可以有自由驰骋之天地的,监狱与隔离室不同,可以冷眼观察那里群体的世界,只要你不在心理上虐待自己,那里的事也是很有趣的,现在先不说这些事。
我心想这下子可好了,可以跳出是非之界,还可以静下心来读书了。
记得一九七五年时,毛泽东二次重读《晋书》,于是我在狱中重读《晋书》与《宋书》,在读书过程中又圈又批,做了不少读书札记,今日又随手翻检这些札记,仍感有趣。
如果细读《宋书·刘穆之传》,可以把晋、宋之间的许多事串起来。
记得毛泽东三次要我们写作组为他注释印行《刘牢之传》,刘牢之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有一句名言:“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
”最早是在一九七二年末,合印《谢安传》、《谢玄传》、《桓伊传》、《刘牢之传》这四篇传记时,刘牢之这个人所指是船还没有沉,老鼠先搬家的陈伯达,讲的是为人不能反复无常。
我们知道,北府兵是刘牢之带出来的,这支部队在淝水之战中是立有大功的,刘牢之上吊自杀以后,这支部队哪里去了?他们并没有失踪,实际上在晋宋交替之际,这支部队还起了关键的作用。
以宋代晋的是刘裕,他是刘牢之北府兵的参军,能征善战。
与刘裕一起策划打败桓玄的,是何无忌,而他是刘牢之的外甥。
还有一个人是刘毅,此人《晋书》有传,是他们在一起商量起兵反对在东晋末掌握实权并图谋篡权的桓玄。
关于刘毅,史传称其“少有大志,不脩家人产业”,我在《晋书·刘毅传》的天头上批了一句话说:“刘裕与刘毅做了刘牢之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
”刘牢之的败是败在行事无信上,而不是败在反对桓玄篡权这一点上,那时桓玄篡权的阴谋暴露还不充分。
桓玄听到他们起兵以后,他说:“刘裕勇冠三军,当今无敌。
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樗蒲一石百万。
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
共举大事,何谓无成!”他们起兵的军事实力,便是刘牢之留下来的北府兵。
宋书卷四十二

宋书卷四十二刘穆之、王弘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世居京口。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
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初,穆之尝梦与高祖俱泛海,忽值大风,惊惧。
俯视船下,见有二白龙夹舫。
既而至一山,峰崿耸秀,林树繁密,意甚悦之。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
”高祖曰:“吾亦识之。
”即驰信召焉。
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
穆之直视不言者久之。
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
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即于坐受署。
从平京邑,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
遂委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负势陵纵,小民穷蹙,自立无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迁尚书祠部郎,复为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领堂邑太守。
以平桓玄功,封西华县五等子。
义熙三年,扬州刺史王谧薨。
高祖次应入辅,刘毅等不欲高祖入,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
或欲令高祖于丹徒领州,以内事付尚书仆射孟昶。
遣尚书右丞皮沈以二议咨高祖。
沈先见穆之,具说朝议。
穆之伪起如厕,即密疏白高祖曰:“皮沈始至,其言不可从。
”高祖既见沈,且令出外,呼穆之问曰:“卿云沈言不可从,其意何也?”穆之曰:“昔晋朝失政,非复一日,加以桓玄篡夺,天命已移。
公兴复皇祚,勋高万古。
既有大功,便有大位。
位大勋高,非可持久。
公今日形势,岂得居谦自弱,遂为守籓之将邪?刘、孟诸公,与公俱起布衣,共立大义,本欲匡主成勋,以取富贵耳。
事有前后,故一时推功,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
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
前者以授王谧,事出权道,岂是始终大计必宜若此而已哉!今若复以他授,便应受制于人。
宋史·刘恕传原文及翻译.

刘恕①,字道原,筠州②人。
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③,皆取以审证。
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
偕司马光游万安山④,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
宋次道知亳州⑤,家多书,恕枉道借览。
次道日具馔⑥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⑦吾事。
”悉去之。
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
家素贫,无以给旨甘⑧,一毫不妄取于人。
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
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⑨,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⑩,悉封还之。
(节选自《宋史·刘恕传》)[注释]①刘恕(1032~1078):《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
②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
③历数:历史典故。
地里:地理。
族姓:家族名姓。
公府案牍:公案文书。
④万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在洛阳南侧,与中岳嵩山遥遥相对,沟壑深险,巍峨壮观。
⑤宋次道知毫州:宋次道担任毫州知州。
⑥馔(zhuàn):饮食,吃喝。
⑦殊废:不要打扰。
⑧无以给旨甘: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
⑨故茵辱:旧褥子。
⑩颖:颖州,即今安徽阜阳市。
译文:刘恕,字道原。
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
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
(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
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
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
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
”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
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
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
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宋书
原文: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
少好《书》 传》,博览多通。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 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 无
过刘道民。
”即驰信召焉。
高祖谓之曰: 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
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
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即于坐
受署。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小民穷蹙,自无立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
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
改。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
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
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凡所荐达,不进不止。
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
”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
穆之以辅之。
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
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
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
高祖还,长
民伏诛。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
性奢豪,食
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
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
诏遣正直黄门郎问疾。
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
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
谥穆之曰文宣公。
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
(节选自《宋书·刘
穆之传》)
》《 “
” “
译文: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是东莞莒人。
年少时喜欢《书、 传》。
刘穆之通览广博。
等到高祖刘裕攻克京城,问何无忌说:“我急需一个
府主簿,从哪得到?”无忌说: 没有超过刘穆之的。
”于是就立刻派信
使快马征召他。
高祖对穆之说:“我刚刚举起大义之旗,正到了艰难的
时候,很是急需一名军吏,您说谁能担当此任?”刘穆之说:“你的军
府刚刚建立,所有的文官都必须有真才实学才行,在这种紧张仓促的情
况之下,恐怕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了。
高祖笑着说: 你屈尊亲自担当
这个职务,我的事业一定能成功。
”于是当即任命刘穆之为主簿。
当时
晋朝朝纲松弛,禁令无人遵守,百姓穷困,无地存身。
再加上司马元显
政令腐败,桓玄束缚百姓的科条繁密。
刘穆之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随
时加以矫正,不到十天,风俗顿时为之改观。
穆之跟随高祖征伐广固,
抵抗卢循,常住在营帐中出谋划策,决定各种事情。
刘毅等人嫉恨刘穆
之被高祖亲近,常常怂恿说刘穆之手中权力太大,高祖反而更加信任依
仗他。
高祖的行为举止,穆之都加以规范。
凡穆之所推举的,高祖不接
受,穆之就不甘休。
穆之常说:“我虽然比不上荀令君推举贤才,但我
不推举不才之人。
”武帝向西征讨刘毅,让诸葛长民留守府中,总管后
方一切,高祖怀疑长民难以独当大事,便留下穆之辅助他。
长民果 然有
谋反之心,然而犹豫徘徊拿不定主意是否举事,于是私下偷偷对穆之说:
“外面谣传,都说太尉与我不平等,什么原因才闹成这样?”穆之说:
“皇上溯流而上,讨伐逆贼,把老母弱子托与你,如果有一点不尽心之处,怎么会容忍?”长民心中才稍稍安定。
高祖回来,长民伏法。
穆之在内总揽朝政,对外能为军队提供帮助,能迅捷地做出决断,并无耽搁延误。
刘穆之性情豪放奢侈,进餐时一定使用一丈见方的大饭桌,早晨就准备够十个人吃的饭食。
刘穆之曾经告诉刘裕说:“我家本来贫苦卑贱,生活必需品都很缺乏。
自从受到您的信任,虽然常常想节约省俭,但每天所需的,仍稍微过于丰盛了些。
除此之外,我没有一丝一毫对不起您的地方。
”义熙十三年病重,皇上降诏让正直黄门郎探问穆之病情。
十一月刘穆之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高祖受禅称帝之后,回想起昔日助他的功臣,加穆之谥号为文宣公。
宋太祖元嘉九年,穆之在高祖庙享受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