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合集下载

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

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

沟通的要素
沟通的主体 :人和人 沟通的内容:观点、情感、需求 沟通的渠道:短信、email、电话、面谈 沟通的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环境
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
沟通的影响因素
➢沟通主体的特点:
(性别、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知识水平、 性格、习惯…) ➢沟通主体之间的特点:相同点与差异性
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
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秘密
在人际沟通中,真正产生影响力的,语 言、语音语调、动作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7%、38%和55%,这就是著名的赫拉Βιβλιοθήκη 恩法则。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
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 过程,以求达成思想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
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
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 相似因素 兴趣、爱好 经历、地位 态度和观点
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 互补因素
Winch研究25对结婚多年的夫妻之后,发现 需求的互补,是婚姻关系能够长久维持的重 要因素;而Kerchhoff和Davis的研究也发现, 交往18个月以上的男女朋友,需求互补是使 他们关系继续维持的主要因素。因为可以满 足彼此的需求,且相异的人,可能正好是自 己所仰慕而达不到的类型,所以,形成「相 异吸引」的现象。
张三说:“你这题目简直是侮辱我的智慧,车上还是28人嘛”
同事说:“不,不,我想问你,这趟车共停了几个站?” 张三傻了。
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
倾听的障碍
➢ 观点不同(为自己要发表的意见做准备) ➢ 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插话、打岔) ➢ 偏见(自身的立场、观点,思维定势)
真诚的倾听意味着悬置记忆、欲望和评价——并且, 至少是在一小段时间内,是为另一个人而存在。

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二,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 显得荣耀和光彩;
第三,人们有个老框框,就是认为漂亮 的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这正是一 种晕轮效应在起作用;
第四,漂亮的人看着就舒服,使人沉缅 于美的满足中,实际上,这是一种美的 需要的满足。
(三)个性品质
我们喜欢具有什么样品质的人?
安德森的研究:最受这些大学生喜欢的 个性品质有真诚、诚实、理解、忠诚、 真实、可信、聪慧等品质;
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 欢。
平时我们一般喜欢什么样的人?
我们喜欢的人可能各种各样,但归结起 来,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一、熟悉
有的教材也称此条件称为“邻近性” 能够相互接触、彼此之间存在交往的可
能性,是人际吸引的前提条件。
应该如何解释接近性吸引呢?
距离近的个体彼此容易接触,这是显而 易见的。
说说:如何进行交谈?
如何“听”
耐心 虚心 会心
如何“谈”
(1)注意选择话题。 (3)注重对话。 (3)注意转换话题。
第三节身体语言的沟通
身体语言?
照片上人物的 心情?
所谓身体语言,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 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 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等。
我们从认识的人中选择朋友。住得近使 得两个人很方便接触,这影响到了交往 的利益和成本的平衡,这一点在社会交 换理论中很受重视。
如何运用邻近性原理
其一,只要有可能,积极地设计经常 “偶然”见面的机会决定了谁将认识另 一个人。
例如,在教室中,如果你想结交新朋友, 你应该在两个可能的人选之间选择一个 座位,而不是坐在最后排或者旁边的空 位子上。
三、人际空间与沟通
人际空间: 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

如何增进人际关系

如何增进人际关系

如何增进人际关系增进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社会技能,它对于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人际关系的发展中,人们需要关注自身的沟通能力、人际吸引力和情商。

下面是一些方法来帮助你增进人际关系。

一、提高沟通能力1.学会倾听:倾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真诚地倾听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并表达出对其言辞的理解和关切。

2.练习非语言沟通: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触等非语言信号对于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会运用适当的非语言沟通方式来增强交流效果。

3.准确表达意思:清晰而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避免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4.掌握语言技巧:语言是人际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提高词汇量、语法能力和修辞技巧,可以使你的表达更准确、生动和吸引人。

二、培养人际吸引力1.建立自信:自信是吸引他人的关键。

坚信自己的价值,并展现出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人生观。

2.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深厚的关系,展现对他人的关心和信任,可以帮助你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友谊。

3.培养积极的态度: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分享快乐和成功,传递正能量。

4.培养幽默感:幽默是增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技巧。

学会开玩笑和利用幽默来缓解紧张和冲突,同时也增加了你的亲和力。

三、提高情商1.学会情绪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爆发和冲动行为。

情绪稳定和积极的态度会使你成为人际关系中的可靠和可信赖的人。

2.培养同理心:善于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3.解决冲突的能力:处理冲突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学会通过冷静的沟通和合作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争吵和控制来彼此对抗。

4.尊重他人:尊重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石。

尊重他人的意见、权益和隐私,同时也要对自己保持尊严和自尊心。

四、建立良好的社交圈子总之,增进人际关系需要时间和努力。

通过提高沟通能力、培养人际吸引力、提高情商和建立良好的社交圈子等方法,你可以建立更加和谐、健康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五讲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五讲 人际关系》
•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水楼台效应 • 空间上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越容易成
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 较小的居住单元有助于友谊的形成。
熟识:重复接触
• “熟悉引起喜欢”--曝光效应 • 心理学家扎琼克在60年代末期的研究: • 研究素材:无意义音节和中文字、照片 • 自变量:词汇出现的次数1-25 • 因变量:要被试猜测其含义 • 结果:被试对呈现次数多的词更有好感。
彼此倾听
• 女性的讲话方式更为间接和具有试探性,如使用 模棱两可的话语,更多的在对话中问问题,句末 使用升调。
• 如:好像是啊,我们还是感兴趣的,对吧? • 男性的敏感性不足,但自认不错。喜欢谈论非个
人化的事情,讨论物品和运动。而在女性的对话 中,感情和人物占有主导地位。
积极倾听
• 在接受别人的信息时,我们有两个重要的 任务:
试试看
• 某一天,你在宿舍看书,室友回到宿舍, 看到地上很脏。室友抱怨你没打扫房间。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 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 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事业成就的主要因素
休斯顿(1988)的社会支持观
•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 成的心理伤害。布朗的调查发现(1978伦敦): 在紧张事件中,有丈夫支持的妇女10%患抑郁症, 而缺乏支持的妇女41%患抑郁症。
• 3,控制感丧失:他人有时会利用我们暴露的
信息伤害我们或控制我们。
• 4,出卖:当我们要求对方对我们暴露的自我信
息保密时,这种信赖有时会被出卖。
自我表露与关系发展
• 1,当关系由浅入深时,人们会暴露更多的 个人信息。这是社会渗透的深度维度。
• 2,当关系发展时,自我表露的内容也会变 得更宽。人们会谈论更广泛的话题。

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自我最表层的内容,是人们的兴趣爱好及其有关的内容;属于 自我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人们真实的态度;我的第三层次通常是私 密性更高一些的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与或个人自己对自身的真实评 价;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是我们通常称为隐私的个人生活内容。
实际上,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说,通常意义的个人隐私实际上 并不是个人自我最深层次的内容。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的 更深层次的内容,应当是连个人自身都不接受的,与个人的自我价 值相对立的经验、冲动和行为经历。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规则 *爱情
一、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三)、相似规则 (四)、互补规则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1、熟悉与人际吸引
(1).熟悉引起喜欢
扎琼克(Zajonc,1968)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 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 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简言之,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表现为:肯定维度“新的爱更有 吸引力”现象和否定维度“失去的抛却得更彻底”现象。
–弗里德曼等人( Freedman, 1981)的解释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供的满意解释
3、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人们对自我评价的敏感和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说明, 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维持上,我们必须遵守自我价值保护 原则,即必须在同别人的交往和关系维持中作为别人的自我 支持力量而存在,只有支持别人的自我价值,才可能被别人 接受和赢得别人。
(2).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熟悉不是影响喜欢的唯一变量。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 着人们喜欢的程度。Perlman & Oskamp与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作 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 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 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六大人际吸引定律

六大人际吸引定律

六大人际吸引定律
1. 接近性定律:空间距离近的人更容易相互吸引。

经常见面、接触的机会多,就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了解,从而可能产生吸引。

例如邻居、同事之间,由于地理位置接近,日常互动频繁,容易发展出友谊或者更亲密的关系。

2. 相似性定律: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在态度、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相似的人。

相似性会让人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觉得彼此之间更容易理解和沟通。

比如两个都热爱绘画的人,很容易因为共同的爱好而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分享绘画的经验和感受。

3. 互补性定律:与相似性相对,互补性也能产生人际吸引。

当双方的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互补关系时,也会相互吸引。

例如一个性格外向、善于社交的人和一个性格内向、沉稳内敛的人合作,他们能够互相弥补不足,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4. 外貌吸引力定律:外貌在人际吸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对外貌较好的人产生积极的第一印象,更愿意接近他们。

外貌吸引力可能与人类的进化心理有关,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外貌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弱,内在品质变得更加重要。

5. 互惠性定律: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当别人对我们表达出积极的情感、给予赞美或帮助时,我们也会对对方产生好感。

这种互惠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相互的欣赏和支持有助于关系的稳定和加深。

6. 能力吸引力定律:有能力的人往往更具吸引力。

他人的能力可以激发我们的钦佩之情,我们希望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知识或者技能。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过于完美,没有任何瑕疵,可能会让他人产生距离感,适当暴露一些小缺点反而会增加其吸引力。

沟通与人际吸引

沟通与人际吸引
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上行沟通又称上沟通,是指 组织中地位较低者主动向地位较高者沟通;下行沟通又称下沟通, 是指组织中地位较高的成员主动向地位较低的成员之间沟通;平 行沟通是组织中身份和地位相仿者之间的沟通。
第二节 沟通的类型
二、按照沟通方式的分类
1.假相倚沟通、非对称性相倚沟通、反应性相倚沟通和彼此相倚沟通:假相倚是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指定的计划,即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 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非对称相倚是沟通的另外一方只按照自己预定计 划进行沟通,而另外一方则根据别人的行为作为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言行;反应性 相倚是指沟通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并 不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沟通;彼此相倚是指沟通双方一方面以自己的计划同对方 沟通,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对方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行为。
2.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工具式沟通指发送者将信息知识、感情、想法与要 求传给接收者,目的是想影响和改变接收者的行为,达到组织目的。感情式沟通 指沟通双方表达感情,获得同情、谅解与理解,获得精神上的需求,最终改善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
评Hale Waihona Puke 自己的沟通方式:✓沟通的主动性:主动沟通者与被动沟通者的沟通 状况往往有明显差异。主动沟通者沟通对象广泛, 沟通内容不拘一格,容易经沟通与别人建立并维持 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被动沟通者正好相反。 ✓沟通的注意水平:该维度所评价的是沟通者的投 入程度。沟通注意水平高的沟通者,注意自己所发 出的信息的准确性及对方的可接受性。因而,他们 能较好地根据反馈调节自己的沟通过程,对对方的 沟通形成良好支持,使沟通始终保持较好的彼此对 应性,而得以顺利延续。沟通注意水平低者则相反。
第三节 身体语言沟通
一、 人际沟通的工具

什么是人际关系在人际沟通与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什么是人际关系在人际沟通与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第三节 人际关系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在人际沟通与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涉及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并渗透到社会关系之中,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际关系的建立,涉及到一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能否认识自己并认识他人、相互交往是否具有满足感、能否维持自己的完整和相互吸引,其中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近和人际之间的相互吸引是人际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

由于接近而相识,由相识交往频率增加而相互了解并可能出现相互吸引,彼此相悦,从而形成亲密的友谊。

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需求如下:
第一,包容的需求;
第二,支配的需求;
第三,感情的需求。

二、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一般划分为合群、喜欢和爱情三个层次。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一种距离,心理距离越近,说明相互之间越具吸引力;心理距离越远,说明相互之间就越没有吸引力。

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是人际关系的具体反映,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人际吸引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悦纳的程度。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发展成熟、个性健全完善的必要前提,也是维持良好心身状态的必要基础。

际吸引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貌;
2.能力;
3.邻近;
4.相似;
5.互补。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莫里诺(Moreno J. L,)采用社会测量法以确定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的结构,借以了解人际之间内部心理结构及其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
通过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 的关系。
● 个体性: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喜欢和亲近
● 直接性: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
● 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
感活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与发展阶段:四个阶段
途径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并在合作中遵守双方共同认可的社会 规范。
● 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 竞争及其基本条件

定义: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
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条件:
● 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 ● 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难得。 ● 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 ,
第四单元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
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亲合 喜欢 爱情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 熟悉和邻近:与交往频率有关;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

相似性: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 ■ ■ ■ 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兴趣、爱好等的相似。 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 年龄、经验的相似。 需要的互补。
能,其生存意义很重要。
■ ■
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应该采取耗散 侵犯本能的办法,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 情绪唤起水平 高的非特异性的情绪唤起水平(比如恶劣的心 境),会直接导致个体的侵犯行为的增加。 2. 道德发展水平 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可以造成他人痛苦的 侵犯行为就越难以发生。 3. 自我控制能力 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 为就比较容易发生。
以经济手段、需要的服务,或物质资源等为形式的
具体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同伴关系支持(social companionship
support) 通过花费时间与个体在一起共度时光,从事消遣和 娱乐活动,分散对困境的注意力或促进积极的心境,来
应付问题事件的支持。
亲合行为
定义: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 的一种心理倾向,即合群。——人际吸引的
四、人际距离
● 人体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时双方的空间距离。 ● 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 (一) 公众距离(12—25呎): 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
公共场所的人际距离,沟通往往是单向的。
(二)社交距离(4—12呎):彼此认识的人们的交往距离。 (三)个人距离(1.5—4呎): 朋友间交往的距离。 (四)亲密距离(0—18吋): 亲人、夫妻之间的距离。 ● 影响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

最低层次。
(一)亲合起源于依恋,产生

先天因素的影响;

亲子间的相互强化。
(二)亲合的作用 ● 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 减轻心理压力; ● 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 情境因素:如, ■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 ■ 社会隔离(剥夺)者。 ● 情绪因素:如, ■ 恐惧; ■ 焦虑。
(一)信息源: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沟通者传达给予他人的观念和情感。
● 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可以为他人觉察的信号; ● 传递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和情绪。
(三)通道:沟通的信息载体;视听信息为主。
图 沟通模式
(四)信息接受者:转译。
(五)反馈:

在沟通中,双方都不断把信息回送给对方。 这种信息吸引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概念
● 沟通的定义:
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 通。
● 人际沟通的定义: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 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 通形式。
二、沟通的结构
● 沟通过程的组成:
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 背景——七因素。
● 社会支持
● 分类:

● 定义:个体从与其他人交往中获得的帮助和支持。
尊重支持(esteem support)—情绪性支持
不论个体犯什么错误和有什么缺点,都让对方感到 爱、接纳。

信息支持(information support)
帮助个体得到理解、确定和应对问题事件的支持。

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

利他行为
● 定义: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
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一)利他的性质
● 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
行为。 ● 与助人相比,利他的层次更高,不企求回报,
利他者认为这是其出自内心的义务。
● 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
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 ● 出生顺序。
侵犯行为

定义: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 社会评价: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 被认可的侵犯。
(一)侵犯的构成

● 侵犯动机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

的侵犯具有反社会性质。

(二)侵犯的原因
● 本能论的解释 :
(1)弗洛伊德的观点:

● 定向阶段: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初步沟
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 情感探索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
立感情联系。
● 情感交流阶段:信任感、安全感;沟通的深度
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 稳定交往阶段: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
暴露广泛而深刻。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相互作用水平

单向注意
双向注意
(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以信息源及接受人的位臵
(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按沟通形式
(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现实沟通是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
比较清楚的把握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普遍 的现实沟通形式。

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 式;
虚拟沟通中,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往

——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

平等原则:让对方感到安全、放松与尊严。
专栏
人际关系与幸福
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生活的根本目的。但怎么样才能 得到幸福,或者说幸福的最重要的支持因素是什么呢? 日常生活中,金钱、地位、名誉、成功等似乎与个人 的生活质量关系较大,因此许多人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这 些要素的基础上的。但心理学家却否认了这种观点。心 理学家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 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金钱买不来幸福,成功、名誉和地位也带不来幸福。 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只要 我们对人真诚、友爱,对人关怀、体贴,对人理解和宽 容,我们就可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最终获得幸福。

理解信息的状态。 (六)障碍:有多种原因。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
● 不仅许多意义是背景提供的.而且甚至词语
意义也会随背景不同而改变。
三、沟通的功能
(一)获取信息的手段。
(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
(五)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利他行为的四条标准:

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的行为;



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二)利他的原因
● 己的人。

● 社会生物学观点——主张先天因素的作用。
社会规范论的观点
敌意 多嘴多舌 自私 ……
第五单元
一、人际互动的概念
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即人际相互作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
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
二、人际互动的形式
● 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定义: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
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

条件:
● ●
目标的一致。 共识与规范——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实现
表层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强
良好交往关系的发展过程


人际关系状态
漠 冷 疏 分 视 淡 远 离
相互作用水平


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
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 支持。——前提
● ●
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价值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 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
第二单元
● ●
体语沟通
体语是身体语言的简称; 体语沟通是通过体语实现的沟通。
一、目光接触与面部表情
(一)目光接触的重要性;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
体语形式。关键部位:
■ ■
表现愉悦 表现哀伤感
■ 表现厌恶 ■ 表现恐惧。
二、身体运动和触摸
(一)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如聋
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
● 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

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 对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