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省邵东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省邵东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0分)1. (10分) (2018高一下·泰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绶,赵州平棘人。
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
为儿童时,手不执钱。
家藏书万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
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
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
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
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
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
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
”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
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
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
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
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
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
帝曰:“宋绶亦如此言。
”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
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
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
”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
能守则奸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
【精编文档】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doc

邵东一中 2019年上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试题说明: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时量120分钟,总分120分命题范围:必修四第二、四单元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①“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②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
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
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
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
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
”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
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
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③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
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
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
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
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
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
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
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邵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邵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 . 缥缃/缥缈寒暄/烜赫罪愆/悭吝B . 伺候/伺机谛听/花蒂昧心/央浼C . 剑鞘/鞭鞘蟊贼/广袤枭首/凫水D . 勒死/勒紧挣揣/踹门忤逆/木杵2. (2分) (2016高三上·磐安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沉湎机率蒸气机得陇望蜀B . 猩红起迄发帖子为人处世C . 九州蛰伏打圆场拾人牙慧D . 登录蜚声打哑谜行迹可疑3. (2分) (2017高二下·石嘴山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1月16日,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②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名人”辈出,而过去要成为名人必须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才能通过薪火相传、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
③在跨年雾霾中,防霾产品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但是经科学研究证明,许多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产品纯粹是无稽之谈。
④此次重污染天气已经是今年的第四轮,但是仍然有一些大企业甚至是央企对按照预案要求的时段实施限产、停产措施置若罔闻,拒不执行。
⑤特朗普早在大学时代就孜孜不倦地汲取商业领域新知,加上父亲耳提面命的教诲,年轻的特朗普就已蠢蠢欲动,欲在商界闯出一片天地。
A . ①④B . ②③C . ①⑤D . ②⑤4. (2分) (2015高二上·大庆期中)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让那一片源于屈陶李杜、飘自王杨卢骆的朗月清风,在新的时代,继续吹拂,照耀今人,给我们的心灵一份充实。
B . 十多年来网络音乐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看似产量惊人、覆盖面巨大,却很难赚到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版权保护不力。
C . 钢筋好比建筑的筋骨,钢筋不结实,关系到建筑是否安全,如果工地上使用“瘦身”钢筋,会给建筑留下致命的安全隐患。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邵东一中2019年上学期高一中考试题语文试题说明: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120分钟,总分120分命题范围:至必修三第四单元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
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
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
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
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 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
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
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
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
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
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③“神瑛侍者”呢? 他似是“神鹰”的谐音。
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说明: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120分钟,总分120分命题范围:至必修三第四单元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
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
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
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
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 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
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
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
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
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
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③“神瑛侍者”呢? 他似是“神鹰”的谐音。
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邵东一中 2019年上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试题说明: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时量120分钟,总分120分命题范围:必修四第二、四单元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①“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②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
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
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
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
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
”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
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
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③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
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
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
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
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
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
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
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邵阳市高一期中考试卷

邵阳市高一期中考试卷一、语文(共120分)(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章内容](请根据具体文章内容设置问题)1. 文章中提到的“XX”一词,其含义是什么?(4分)2.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6分)3. 第三段中“XX”一词的使用,有什么作用?(4分)4. 文章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请简要说明。
(6分)5. 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什么?(10分)(二)古诗文阅读(30分)阅读以下古文或诗歌,回答6-10题。
[古诗文内容](请根据具体古诗文内容设置问题)6. 请解释文中“XX”一词的意思。
(4分)7. 这首诗/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8. 请分析文中“XX”句的艺术特色。
(4分)9. 这首诗/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6分)10. 根据你对这首诗/文的理解,谈谈它给你的启示。
(10分)(三)作文(60分)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作文材料](请根据具体作文题目提供材料)二、数学(共120分)(一)选择题(30分)1. 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正确的?(5分)2.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下列哪个结论是错误的?(5分)...[选择题内容](二)填空题(20分)1. 根据题目所给的公式,计算出X的值。
(5分)2. 根据题目所给的图形,求出Y的长度。
(5分)...[填空题内容](三)解答题(70分)1. 解释并证明下列定理。
(10分)2. 解决实际问题,给出详细的解题步骤。
(15分)...[解答题内容]三、英语(共120分)(一)阅读理解(40分)阅读以下文章,回答11-20题。
[文章内容](请根据具体文章内容设置问题)11. 根据文章,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2分)12. 文章中提到的“XX”是指什么?(2分)...[阅读理解内容](二)完形填空(20分)[完形填空内容](请根据具体完形填空题目设置问题)21. 根据上下文,最适合填入第21空的词是什么?(1分)22. 第22空的词应该是什么?(1分)...[完形填空内容](三)语法填空(20分)[语法填空内容](请根据具体语法填空题目设置问题)26. 根据句子结构,第26空应该填入什么词性?(1分)27. 第27空的动词应该使用什么时态?(1分)...[语法填空内容](四)书面表达(40分)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不少于120词的短文。
邵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邵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1. (15分) (2017高一下·黑龙江开学考) 阅读《王小谟:75岁不失棱角》完成下题。
王小谟:75岁不失棱角邱晨辉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上,无数闪光灯照亮王小谟的那一刻,他半个世纪以来的科技成绩更是被人们反复传颂——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
媒体赋予他的诸多头衔——“中国预警机之父”、著名雷达专家等等。
然而,近些年来,王小谟倒是经常放出些“得罪人”的话,甚至会因为“有个性”“直爽”惹来一些“争议”。
8年前,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北京代表团中,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的王小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建议要克服在科学研究上的浮躁情绪,切勿追求短期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王小谟当时话锋直指科技体制,称“要从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入手,才能推动科研健康发展。
”在两院院士中,就是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中也不乏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但王小谟的履职方式却颇具个性。
至少,与绝大多数科学家只在科技领域谏言不同,这位“学问最高”的代表群体中的一员,还会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并颇有“个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10年前的一次两会上,王小谟揪住“两院”报告就是一连串的问责,他称报告里面列举出很多数字,说明“两院”做了很多工作,具有说服力,但是,“要做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此”。
王小谟发言道,对于人民关注的大案要案,要加大审理透明度和报道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实情并受到警示教育。
当然,这样的“敢言”和“个性”,也让王小谟尝到舆论的苦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研制又一次提上了日程。
王小谟主动请缨,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想法一经提出,迎来的不是技术上的挑战,而是受到了一些质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李永舫院士告诉我们:苦难的岁月在我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但同时又给予我许多改变命运的机会,由于我的热爱、用心、努力、认真,我用勤劳的双手,也能创造出逆境生活中的美好。
美术老师在国旗下的寄言热情洋溢:我每天都在寻找生活中的美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是一种美好,高楼林立、人来人往是一种美好,有些同学认为校服单调乏味,但在我眼里你们穿上以后就是一群活泼可爱的蓝色精灵。
三毛说:“黄昏是一天中最美丽的时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能在一盏灯光下,得到永远的归宿”。
心灵的灯,在喧嚣中熄灭,在宁静中光明,只有在宁静的时候,我们才更容易触摸自己的心灵,一首诗,一幅画,一杯清茶,一抹晚霞..都是生活中的美好。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述文。
要求:①明确立意 ,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触摸生活的美好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无处不在。
美,是寻常的,又是难得的。
有时,她会不经意地出现在你面前;有时,她却需要你用心去捕捉。
在生活中,美需要你去细细发现。
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用欣赏的眼光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美随处可见。
城市清洁工就是美的天使。
每天,当天蒙蒙亮时,那一阵阵刷、刷、刷的扫地声就唤醒了沉睡中的城市。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他们就像时钟一样,准时地出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把我们居住的城市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们干着最脏最累的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清晨,我经过一位清洁工身旁时仔细看了看他的模样―――灰白的头发,一张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苍凉。
那双紧握扫把的手啊,又粗又短,可能是成年累月劳作的缘故,看上去像一把弯曲着的铁耙。
他亲切地与路人打着招呼,露出的笑容是那么的质朴与满足……望着他黝黑的皮肤和略显疲惫的身影,一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中午,火辣辣的阳光直射着大地,当我迈着匆匆的脚步经过一个路口时,忽然看见一位交警的衣服大片大片地被汗水浸湿了。
可他依然很专心的注视着红绿灯的变化,指挥着车辆和行人们安全地通行。
此时的他,是那么地可爱和可敬。
古人说:“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只要用心,生活中的美不胜枚举。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是早春之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初夏之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深秋之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隆冬之美
美的极致便是安详,美是一种毫无标的的愉悦。
人如果能抛弃偏执,丢下无谓的烦忧,哪怕一片树叶,一朵小花,都能发现它的美,只要用心,生活中的美和喜悦便会不请自来。
生活不都是快乐和幸福,同样生活也不可能全是落寞和寂寥。
用一种欣赏美的眼光去看看阳光和雨露,恬淡而愉悦,用一种欣赏美的眼光去看看花草树木,清新而爽快,用一种欣赏美的眼光去看看大海,寥廓而深远……
生活中的美充斥在各个角落,要的是你学会发现,学会欣赏。
练就一种修养,一种品位去适时捕捉和欣赏生活中的美,为心灵开一扇窗,让智慧的光芒和生活中眩目多彩的美呈现在你眼前。
【解析】
【详解】审题指导: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立意。
材料中三段文字都有“生活中的美好”这个关键词,再分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李永舫院士告诉我们苦难中也能创造出逆境生活中的美好;美术老师说生活处处有美好,甚至单调乏味处也有美好;三毛说生活中的美好在宁静,在心灵。
考生可根据材料的提示打开写作思路。
最佳立意:1、苦难亦有美好2、用心体会方能发现美好3、心灵宁静,处处皆美
相关素材:1、华盛顿,一位忍辱负重的美国开国元勋。
他是一个痛苦只藏在内心中,而从不形之于颜色、磨难只刻在皱纹里,而从不诉之于哀叹的人。
他有着一颗坚韧而孤独的心;他的成功来自于对屈辱的忍受,他的伟大在于对功名利禄的淡漠。
他16岁的时候就接受勋爵的邀请,到西部地区做测量工作。
3年的野外测量工作,使华盛顿在经济上有了不少收入。
然而,他的最大收获是:西部土地激发了他对这片工地的向往和追求,野外生活进一步锻炼了他的体魄,也砥砺了他的意志;同农民和印第安人的接触,使他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验,也使他体会了在逆境中创造出来的美好。
2、给思念自由飞翔的翅膀,给美好永恒不朽的生命,给生活轻松灿烂的笑脸,给朋友诚挚美好的友谊,给你当然是一生一世的祝福!
3、七彩的生活,七彩的人生,不需要任何佐料,只需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
把生活的每一章诗篇,用最无憾的话语记录下来。
你会发现生活中无限的美好和真谛。
4、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往往是生活中亮丽的风景线。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家庭中的温馨,社会中的奉献,更是一道道多彩多姿的美好风景。
5、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世界中生活。
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故事,但就是那份平淡,才得以让我们疲惫的心得到休息。
在这当中,不乏生活中的美好。
行文结构: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从文体来看,材料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标题】湖南省邵阳市邵东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