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作用题印刷
2020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高考散文阅读作用题

《麦天》:“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6分)
01
学生答案一(1)写出了天气的火热,以及男人们收麦的辛苦,引发了下文妻子心疼丈夫而做可口的饭食(2)写男人们收麦的情景,与题目:麦天形成了呼应。 学生答案二:为后文作铺垫。照应前文,呼应题目。
文章第一段写我从小居住的小城,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①这段文字表明我是在有风的环境中长 大的;②点明题意;③引出下文对小城生活场景的描述;④首尾呼应。(每点1分)
课堂练习
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6分)
【答案】①内容上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 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
散文阅读(1) 分析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BRAND PLANING
学习目标:掌握并运用分析散文句子、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常用术语和一般方法
【高考真题展示】
2007年《麦天》第16题:“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6分)
结构: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引出下文…
设下了悬念;埋下伏笔
与…相照应或呼应
文末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点题 点明中心(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揭示或深化主题,升华感情。 与…形成对比,表达了…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的思考 结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与…相照应(回答前文某个问题) 总结全文
高考散文专题:散文的作用题

4、叙述人称的作用
⑴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 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⑵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便于感情交流。 ⑶第三人称:能客观的直接展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 实比较灵活自由。 ⑷不同人称的兼用: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 便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散文专题:散文的作用题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㈠散文的作用题类型
1、开头的作用 2、结尾的作用 3、过渡段的作用 4、叙述人称的作用 5、叙述方式的作用 6、线索的作用 7、人物、景物、事物的作用
6、线索的作用
【线索的类型】 常用的线索有:事件、事物、人物、情感、 时间等。 【线索的作用】 ⑴以---------为线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 ⑵使情节更加曲折,有波澜,增强文章的 可读性,感染读者; ⑶有力的表现文章主旨。
【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思路:以---------为线索,开篇写---------, 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 ------------。
7、人物、景物、事物的作用
【内容上】 ⑴衬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或心理; ⑵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结构上】 ⑷与文中-----------形成照应; ⑸与文中-----------形成对比。
5、叙述方式的作用
⑴顺叙:指能按某一顺序进行记叙的一种 方式。 作用:使文章层次清晰,事件来龙 去脉清楚。 ⑵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 出的精彩片段,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 件的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作 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取 得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散文的作用题ppt课件

(一)开头的作用(参考一轮资料146页)
1.答题思路
【内容上】 ⑴开头叙述或描写了-------内容; ⑵提供背景,渲染(营造)气氛(氛围); ⑶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⑷表达了-----的情感; ⑸总领全文,点明或暗示文章主旨;
6
【结构上】 ⑹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⑺与结尾相呼应; ⑻引起下文,为下文写-----作铺垫或埋下
伏笔; 【艺术效果】 ⑼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
思考。
7
2.试题回顾(晚间大自习《生死之间》441) 文章第一段引用了一位墨西哥作家的名言
“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请分析其作用。(5分) 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 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 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 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 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⑷不同人称的兼用: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 便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0
2.考题回顾(月考试卷《后院》) 作者在文章开头使用“你”的人称,在其
他文段使用“我”的人称,请结合文本说 这两个人称在文中各自的作用。(5分)
无论你走到哪一座城市,你只要来到后院,便会发现, 所有的风景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内心,这种相似令我们怦然 心动。所有的陌生与新奇退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知己 知彼的亲近。这里的一切都是我们所理解的,几乎是贴肤 贴肉的,无须翻译和解释,是一猜就能猜到的。这是所有 风景中最为性感的一种,它是裸着的。当我们对一座城市 感到畏惧与胆怯的时候,那么就到后院去,那里有我们所 熟识的、有情有义的东西。
形成对比。(2分)
10
(二)结尾的作用(参考一轮资料146页) 1.答题思路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高考阅读散文作用题研究PPT课件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
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
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
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
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
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
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
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
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
学202意0年9味月2的8日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4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审题点拨
答题点拨
答题要求 说明表达作用
①统摄全篇,领(引)起下文;
句子位置 开头第一节 答案 ①领起全文内容;
②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
内容的表达
答题角度
路;③激发读者的思考。
作用
提示暗示
三个(连续)问 句(暗示“表 达”特点)
点拨:①②③分别代表内容、思路、表达 特点三个答题方向。
2020年9月28日
5
基础:整合·点拨
第1节
演练体悟 (2010·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
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 会出游子的心境了。……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 (解开悬念)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
高考散文专题:散文的作用题

4、叙述人称的作用
⑴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 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⑵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便于感情交流。 ⑶第三人称:能客观的直接展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 实比较灵活自由。 ⑷不同人称的兼用: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 便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㈠散文的作用题类型
1、开头的作用 2、结尾的作用 3、过渡段的作用 4、叙述人称的作用 5、叙述方式的作用 6、线索的作用 7、人物、景物、事物的作用
1、开头的作用
【内容上】 ⑴开头叙述或描写了-------内容; ⑵渲染(营造)------气氛(氛围); ⑶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⑷表达了--------的情感; ⑸总领全文,点明或暗示文章主旨;
例1 、2011-----北京-----《祁连雪》 题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 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 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⑵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 的子孙; ⑶雪赋予祁连山壮丽景色 圣灵神韵使人产生亲切 感; ⑷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 的载体; ⑸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 感染力。
运用了插叙的方法虚实结合将眼前落叶凋零的场景与对春夏时节银杏叶生长的动人情景的回忆交织起来突出了生命轮回的短促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文章主题
高考散文专题:散文的作用题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例2、2012 ------重庆------《太阳梦》 题15、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 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⑴文章以太阳梦为线索组织材料, ⑵首先 写艰辛寻梦——画山画的苦; ⑶接着写梦 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 “西藏山水画派”; ⑷最后写再寻新 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梦。
初中散文阅读之作用类题一

初中散文阅读之作用类题(一)回答作用类题,一般都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题目的作用:考查题型:1.本文题目有什么作用?2.本文标题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知识归纳:1.表明写作对象2.体现主要内容3.贯穿全文线索(特别关注)4.揭示情感主旨。
(特别关注)5.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1.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如《藤野先生》《邓稼先》。
2.体现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如《智取生辰纲》《最后一课》3.贯穿全文线索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
如《背影》。
“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
4.揭示情感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再塑生命》的深层含义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文题点明主旨。
5.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如《喂——出来》、《大自然的语言》。
二、段落的作用1.从内容角度答题时:①写这句话(段落、情节、内容)都写了些什么;②体现了什么人物的什么情感;③需要再扣住本文的中心去点明它与中心的关系。
内容、情感、主旨2.从结构角度答题时:(黑体为必答)①开头句子的作用: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②中间句子的作用: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③结尾句子(段)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暗示时代背景,交代环境天气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衬托心情、心理;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之作用题印刷高三二轮复习学案——散文阅读之作用题出题人:明学凤审定:毛清莲编号:37 一、考纲要求: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二、考纲阐释:。
“作品结构”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则要从句、段的内容为出发点,联系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概括。
三、>常见的提问方式((1 )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 )文中第 x 段或第 x 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文章引用了 xx ,请说明其用意是什么((4 )谈谈文中“xx ”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5 )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四、答题思路:1. 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角度。
2. 分析该句、段所写的对象及对象特点,概括出该句、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
3. 结合上下文和全文分析该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五、答题要素:1. 内容上: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与写作内容及主旨的联系或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
2. 结构上:句子的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㈠开头段(句)作用:1 1 、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 2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 3 、如果首段描写景物,往往起到渲染(营造)气氛,勾勒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衬托,铺垫,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㈡中间段(句)作用: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照应上文,引出下文㈢结尾段(句)作用:(1 1 )升华感情;(2 2 )深化主题;(3 3 )总结上文;(4 4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5 5 )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6 6 )以景作结,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㈣标题的作用:1 1 、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 2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 3 、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 4 、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5 5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 6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引人思考㈤引用的作用 1 1 、引用诗文的内容及述说对象的特点。
2 2 、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
3 3 、诗歌本身是语言的高度浓缩,所以能大大丰富诗文的内容,激发读者的想象,引起情感共鸣,同时也使文章富于文采。
六、规范提示•• 1. 根据分值确定答案有几个要点。
•• 2. 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在常规作用的基础上尽量补充一两点非常规的作用。
•• 3. 写出序号,分点答题。
跟踪练习:一、( (4 2014 山东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目1 1 浣花草堂黄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
其中清初张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来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安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
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
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
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
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
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
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
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
这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
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
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
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
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 1 、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 4 分)二、5 (2015 山东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2 2 四堡雕版冯骥才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 [ 注] ] 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
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
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
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
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
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
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 ! 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
知道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
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
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
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
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地水遍地开花。
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
可是到了9 19 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
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