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专题之句子作用分析题
高考散文阅读专项训练:句段作用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专项训练:句段作用题(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给美君的第一封信龙应台①很多年以来,当被问到“你的人生有没有一件后悔的事”,我多半自以为豪情万丈地回说:“没有。
决定就是承担,不言悔。
”②但是现在,如果你问我是否后悔过什么,有的,美君,其中一件后悔的事,和你有关。
③我真的可以看见好多个你。
④我看见一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的女孩,跟着大人到山上去收租,一路上蹦蹦跳跳,时不时停下来采田边野花,又滔滔不绝地跟大人说话,清脆的童音和满山嘹亮的鸟鸣交错。
我看见一个穿阴丹士林旗袍的民国姑娘,在绸缎铺里手脚利落地剪布卖布,仪态大方地把客人送走,然后叉腰跟几个蛮横耍赖的士兵当街大声理论,寸步不让。
我看见一个神情焦虑的妇人手里紧紧抱着婴儿,在人潮汹涌的码头上盯着每一个下船的男人,寻找她失散的丈夫;天黑时,她蹲在一条水沟边,拎起铁锤钉钉子,搭建一个为孩子遮雨的棚屋。
我看见一个在寒冬的清晨蹑手蹑脚进厨房做四盒热便当的女人。
我看见一个姿态委屈、语调谦卑、为了孩子的学费向邻居朋友开口借钱的女人。
我看见一个赤脚坐在水泥地上编织渔网的女人,一个穿长筒雨靴涉进溪水割草喂猪的女人。
我看见一个对丈夫坚定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的女人。
我看见一个身若飘絮、发如白芒的女人,在丈夫的告别式上不胜负荷地把头垂下……⑤我清清楚楚看见现在的你。
⑥你坐在轮椅中,外籍看护正在一口一口喂你流质的食物。
我坐在你面前,握着你满布黑斑的瘦弱的手,我的体温一定透过这一握传进你的心里,但同时我知道你不认得我。
⑦我后悔,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没有知觉到: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⑧女朋友们彼此之间做些什么?⑨我们常常约会——去看一场特别的电影,去听一次远方的乐团演奏,去欣赏一个难得看到的展览,去吃饭,去散步,去喝咖啡,去医院看一个共同的老友。
我曾经和两个同龄女友清晨五点摸黑到寒冷的擎天岗去看日出怎样点亮满山芒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理解题考点阐释散文语言含蓄,意蕴丰富,写法多样。
一如修辞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锤炼和组合,散文独特的写法可以是情节的巧妙安排,可以是开头结尾的处理,可以是引用诗句、典故等手法的运用。
这些写法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而分析散文的写法作用是鉴赏散文的重点。
设问方式1.文章某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作者以“××”为题,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3.文章第×段运用了某种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的话的作用。
5.请结合全文简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文章第×段,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7.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8.文中划线句子是否可以改为“……”,为何?9.文章第×段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10.文章第×段在结构上有何巧妙之处?解题方略分析句段作用“4角度”1.内容方面(理解能力)内容方面的作用是最基础的作用,即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什么。
如:人、物、景——特点事——交到时间、地点、人物、关键事件情、理——阐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了主旨2.结构方面(文本特征)即内容与上下文、前后文、乃至全文内容之间的关系。
而具体是什么样的作用,首先需要进行定位,因为位置不同,作用就不同。
(1)开头:①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关于……的描写②前后呼应:照应上文的…内容,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伏笔/做铺垫③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某种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为抒情做铺垫……)(3)结尾: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卒章显志;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使文章委婉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
专题05 散文句子含义-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小说阅读 (原卷版)

专题05 散文句子含义(原卷版)【考点穿透】【题型问法】1.请回答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
3.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认为“×××”,请谈谈你的理解。
4.文中“×××”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题型分析】句子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义,或句子的语境义,或句子的隐含义,做出恰当的解释。
文章结尾处的句子含义,往往涉及文章的主旨和中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句子含义题是中考散文阅读的一种常见题型,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1.句子含义题的命题原则及特点(1)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点等关键处设题。
(2)答题有根据:一般依据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3)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做思考,文本中一般有提示性语句。
(4)答案有限制:答案相对单一性,不会出现多样性答案,需要考生联系文本分析整合原文语句。
具体做法:(1)在原文中找到句子所处的位置。
(2)读原文(句不离段,上下两段,仔细读)。
(3)勾画关键词(关联词、副词、反复出现的词)。
勾画出来的词语往往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由原句中的关键词词性决定)。
(4)用勾画出的关键词去替换原句中需要解释的词语。
(5)复述。
尽量保持原句语序,适当调整。
(6)答案的主题是复述的内容即句子本身解读,应适量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有些地区中考模拟试题中,经常出现“带有手法的句子含义题”,如找一个含有明显修辞手法的句子来考“句子含义”。
这类题型的答法具有争议性,我们建议,按照正常含义题组织答案后,将“手法”在答案末端点出。
凡是关于“句子”的考查,都是从句子的含义、结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方面来考查。
高考散文阅读之语段作用分析题(学案及答案)

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分析题【学习目标】1.掌握特殊句段在散文阅读中的作用。
2.了解句段作用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及规范答题注意事项。
一、题型分析: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
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
二、例题回放1.高考真题(1)(2020年山东卷)《建水记》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2)(2018年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6分)【答案】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情趣,丰富了主题。
2.模拟题中同类型题举例:(1)(五岳联盟一模)《黄昏时分》结尾写安拉的《黄昏》和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写安拉的《黄昏》是为了交代自己想到几个难忘的黄昏的原因,并通过对比,突出自己拥有的黄昏的美好。
②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以营造黄昏美好的诗意氛围,突出黄昏的美好和值得期待,强化情感。
(2)(山东潍坊2021-2022高考模拟题)《向往黄河》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与常大爷的偶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答案】示例一:①照应上文作者参加的红色活动的主题,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②赋予了黄河红色文化精神,丰富了黄河的精神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三、答题方法总结:1. 总结句段作用分析题常见提问方式:2.分析角度:3.解题步骤:4.答案组织注意要点:四、针对性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1.4.1.1《作用分析题》课件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 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 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 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 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 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 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 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
答案 ①点明题目由来(或借李白《丁都护歌》的诗句 引出本文“吴牛喘月”的话题);②交代行文思路,由 写牛到写人;③突出牛与人同样的艰辛。
7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一轮反思 从上面这道易错题看,考生对与“分析作品结 构”对应的“句段作用分析”这种题型在答题方向 (内容和结构)上掌握较好,但仍存有下列问题: 1.因审题不准导致答题方向不明。如上题题干 提示语“从全文内容看”误以为是从“内容”方向答 题,结果把“结构”方向丢掉了。 2.答题不准确;准确了,又不具体,导致无谓 丢分。如答出了“交代行文思路”,却未具体答出 “从牛到人”的思路。
三个(连续)问 容、思路、表达特点三个 提示暗示 句(暗示“表 答题方向。其中②③两点 达”特点) 是考查新方向,平时训练 未涉及,需灵活应答。
16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二、(2007· 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麦 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 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 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 黄色了。
专题04 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上海专用)

句子在阅读中的作用知识梳理一、某句话结构上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点明题意;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全文。
2、文中: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提示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引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独立成段,使文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升华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二、语句在表情达意(内容上)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三、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提问方式:1、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中某个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表达效果)。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文中某个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XXX的手法+对具体内容的解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X+表达了...3、某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作用?4、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答题角度:除了从修辞与描写的角度回答,还可以从句子中找典型的或特殊的修饰词。
修饰词角度答题格式:词语的语境意+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五.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内容:思路上包括修辞手法、何种描写、人物内心或品质、文章主旨,甚至是叙述顺序比如插叙的作用结构:例题精讲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大年初一两局棋胡延楣(1)大年初一,窗外的冬雨没完没了,白茫茫的一片。
前天武汉封城,这时候要静下心来做事,有点为难。
今日唯有围棋可助下棋人逆长江之流,西赴黄鹤楼。
(2)我打开弈城围棋网,问:“有武汉的吗?”一秒钟,出来了两个名字。
分析构思技巧及句段作用典例分析+对点训练(教师版)新教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典例分析+对点训练

2023高考复习专题之散文阅读典例+对点训练(教师版)专题二分析构思技巧+句段作用一、典题展示分析构思技巧1.(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最后写灯。
(6分)①先写街的繁柴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光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2.(2020年全国卷Ⅲ《记忆里的光》)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6分)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
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3.(2022年成都二诊《万里江山如是》)本文谋篇布局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①以“我”的奔逃路线(行踪)/奔逃中起伏波折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串联全文,再现一路所见万里江山。
②场景转换/空间变化/借景抒情,以黑龙江开江和祁连山暴风雪为主要场景,表现“我”从“启示”到“行动”的自我拯救过程/表现“我”奔逃过程中起伏波折的情感变化。
③卒章显志/文末点题/照应标题。
以“我”这样一个行走于山河之中失魂落魄的渺小的生命个体的角度告诉世人,无论如何,要好好活在这世上。
分析线索及其作用4.(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建水记》)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6分)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5.(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线索:气味。
散文阅读题作用类分析共26页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二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专题之——句子作用分析题【目标解说】句子作用分析题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题型。
在训练中,考生既要掌握其程式化要求,也要真正地从阅读角度对句子作用作个性化分析。
【真题回做】(2013·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樱桃黄裳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
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
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
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
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
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
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
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
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
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
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
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
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
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
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
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
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指书。
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
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
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
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
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
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
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了一杆小秤。
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
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
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
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
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
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
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
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
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
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尚未完全成熟。
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
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
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
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1.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一课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苦菜花开于永军①春风拂过,苦菜花开。
那一株株可爱的小精灵,穿着绿裙,挺着脖颈,扬着金黄色的笑脸,尽情地炫耀着自己的快乐。
清香弥漫,那似乎带着苦味的感觉顿时让我想起家乡漫山遍野满沟满坡的苦菜,想起那剜到母亲篓子里的或择洗干净放在菜板上的叶绿根白的苦菜。
那是远远近近的记忆,那是深深浅浅的记忆。
②我生长在“瓜菜代”的年代,野菜、草根、树皮、树叶、酒糟渣、观音土,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勇敢”地作过“穿肠过”的实验。
苦菜让我记忆深刻,不只是因为它生命力顽强,有土的地方就能生长;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完美奉献,根叶茎都能吃;更可贵的是,别的野菜过了季节就成了草,它却一枝独秀,过了春茬还有秋茬,鲜嫩时晒干,冬天用水一泡照样能吃。
③1962年的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五口人吃不起饺子,父母只能用干苦菜插渣(做菜豆腐,老家方言叫“插渣”)。
除夕早上,娘泡上了半锅干苦菜,又泡了半碗留待来春做种子的黄豆。
傍晚,当家家户户响起刀剁案板声,娘剁苦菜,爹磨豆,做了一锅苦菜渣。
那飘着清香的尤物,馋得我们兄弟几个口水直流。
大年夜,一家人围坐土炕上,每人盛了一大碗。
那渣吃到嘴里,苦中有香,香中稍苦,对长年肚子里罕见油水的孩子来说,那感觉着实美不可言。
④这样的记忆留存了好些年。
1974年秋,人民公社社员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参军了,就要离开父母了。
娘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最想吃苦菜渣。
可惜,这个时候苦菜太少了。
无心的一句话,娘却上了心。
第二天,晚饭时分,炕上放着一小盆苦菜渣。
原来,头天夜里,娘就泡上了黄豆,翌日一大清早便拎着篓子出了门,满山坡里寻苦菜。
弟弟告诉我,为了这顿苦菜渣,娘整整在坡里找了一大上午,沟沟坎坎寻遍了,两只小裹脚都磨起了泡。
那天娘催促我趁热吃、多吃点,而我,筷子还没有动,泪水便盈满了眼眶。
⑤军旅生涯三十多载,一年两度黄花开。
妹妹告诉我,打我参军之后,每当苦菜花开,娘都要上坡去剜苦菜,泡豆子插渣。
年年如此,有好几次,老家有人到济南,娘还专门央人给我带一瓷钵呢。
⑥有一年三月,又是苦菜花开时,领导特批让我回家看看,我想给娘一个惊喜,事先没有打电话。
不承想,一到村口,大老远看见娘站在那儿张望。
我不解地问娘,您在这儿等谁?娘说,在等你。
我说,您怎么知道我今日回来?娘说,这两天我左眼一直跳,寻思着你该回来了,好几天都上这儿望望,没想到你还真的回来了,夜来(方言:昨天)还让你嫂子插了苦菜渣呢!⑦娘活了八十又四岁,找早逝的父亲去了。
⑧苦菜花又开了。
娘啊,您在哪里? (有删改)请分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回顾】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请参考金版新学案P160):(1)内容角度。
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
(2)结构角度。
这是重点。
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
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
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中间,则其句子作用有:①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换)——全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④总结。
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
(3)表达作用角度。
若所给句子表达上运用了一定的技巧,如句式上的整散长短、感叹疑问,修辞上的比喻拟人,表现手法上的对比反衬等,则要考虑其表达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①分析句子作用,要考虑到句子本身就是一个段落,如上文《苦菜花开》后的题目。
此时句、段作用完全合二为一。
②分析句子作用既要考虑它在该段中的作用,又要考虑在全文中的作用。
定向训练一开头段中的句子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湘西路后山中国有不少特殊的地方,湘西就是其中之一。
湘西有与众不同的山、水、树、雾、习俗风情,还有石板路。
我早就想写写石板路,可是湘西的石板路太长、太远、太崎岖,轻易写不得。
我客居湘西也有数次,但见识湘西之前毕竟二十多年生长在豫西的濯濯黄土上,因而每一次都感到新鲜、好奇。
武陵山脉峭峭叠叠地垒砌起来,粗放狂悍中透露着娟秀妩媚。
近看,不时有一株幼杉或一本芭蕉给刚刚过去的雨雾洗得莹莹逗人;远瞧,一座座庞大的墨绿色绒团涌动着,涌动着,绒团间的沟壑偶有颜色,每每又见宽宽窄窄节节级级的瀑布披挂其上,泻落下来的水波流进河里,载起许多渔舟和许多“武陵人捕鱼为业”……在这样一派湘西独有的风景中,藏着古老的城镇、古老的乡村和数不清走不尽的古老的石板路。
湘西的每座城镇里都有石板路。
乡村尤其是石板造就的世界了,从河水里铺起,两个小码头的中间,一层层缓缓相叠、上升,之后从从容容地延伸,联结着分列处处的吊脚楼、大木屋,零散片片的晒谷坪、小菜园,凡是人要走到的地方,石板就先走到了。
乡村与乡村之间的路是怎样的呢?那么远的距离、那么高峻的山上该不会铺着石板的吧?我曾经带着这个疑问走过一个又一个乡村、一个又一个山寨,疲劳了,也叹服了。
无论多么遥远的路,无论多么难越的山,只要你有力气走去,前边总有石板路早已为你铺好。
遇山,它变成无数级石梯;遇水,它变成一座石板的桥。
你的目光朝远方探询,它没有尽处,但是你若累了,石板路上肯定有座为你搭建的凉亭,蓝瓦红梁,供你小憩。